走进不科学 第1429章

作者:新手钓鱼人

  说实话。

  王浩然下意识就想喷出一句荒唐,不过开口之前他忽然转念一想,组织上应该不可能愚蠢到这种程度吧?

  于是王浩然将原先想说的话重新吞回了肚子里,换成了一个更加委婉的说法:

  “厂长,现在同步开展中子弹研发……会不会有点太急了?”

  “毕竟按照我们原先的预期,中子弹的研发虽然也在推进,但想要生产出实弹,最少也还要个两年半左右吧?”

  “没错。”

  李觉当即肯定了王浩然的说法:

  “如果要生产标准中子弹,那么以我们目前的能力绝无可能在今年做到。”

  “但是……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生产微型中子弹呢?”

  王浩然顿时一怔:

  “微型中子弹?”

  李觉再次点了点头,像是个知识分子般拿起粉笔走到黑板前,想了一会儿发现不知道怎么写后画了个圈:

  “没错,微型中子弹。”

  “浩然同志,我们在原子弹和氢弹方面已经有了标准化成果,也就是所谓的‘实战武力值’已经有了保障。”

  “这种情况下咱们其实没有太必要去追求中子弹的实弹性,而是只要证明我们已经掌握了它的生产技术就行了。”

  “毕竟中子弹……本身就是为了威慑某些人用的。”

  听闻此言,王浩然当即陷入了沉默:

  “……”

  他忽然发现……自己之前似乎也陷入了一个误区。

  是啊。

  如果兔子们要研发的只有一个中子弹,那么他们必然是不搞出完全体绝不罢休。

  但眼下的情况却不太一样。

  兔子们手上除了中子弹之外,还有原子弹和氢弹这两个实体的杀器在,实战效果完全不用担心。

  这种情况下,短时间追求中子实弹其实是没啥必要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

  其实从一开始,中子弹的定位就和原子弹氢弹不太一样。

  原子弹氢弹在如今属于一个传播度比较广的概念,哪怕是平头百姓多多少少也了解一些。

  哪怕真有人没听过,解释起来的难度也要低很多——【就是当初美国佬往霓虹那边丢的大炮仗,轰的一下人都全熟了】。

  这种认知不仅存在于华夏本土,国外很多民众也是如此。

  所以原子弹和氢弹只要爆炸成功,平民层面的舆论、信心都可以很顺利的树立起来。

  但中子弹却不同。

  中子弹首先在平民层面的影响力没有原子弹那么大,甚至这年头有90%的民众都不知道啥是中子。

  所以在徐云拿出中子弹概念的时候,它的目的就很明确——这玩意儿是为了震慑国外和敌对势力高层用的,和平民阶层关系不大。

  因此比起完全体的中子弹,兔子们其实只要证明自己掌握了这项技术就可以了。

  这就有点类似后世的华为,短期内能拿出来的芯片就只有麒麟9000S,这玩意儿硬说性能也就比晓龙888好点儿,和苹果的A17芯片差了一大截。

  但华夏推出麒麟9000S之后,哪个手机产商甚至某些国家不如临大敌?

  这就是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掌握了核心技术之后,麒麟9000S也好,麒麟9100或者麒麟9999也罢,都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了。

  中子弹亦是同理。

  兔子们只要证明自己掌握了中子弹技术,就足以让那些敌对势力急的半夜都睡不着觉。

  同时相比于标准版的麒麟9100(中子弹),9000S(微型中子弹)的生产难度和耗时则要短上许多。

  如果一切顺利……

  或许还真可能在九月十九号的时候完成微型中子弹的研发?

  当然了。

  这里的微型中子弹和氢弹的小型化是两个概念。

  氢弹小型化指的是在于同等威力下实现更小的体积和重量,这样就可以使运载工具一次性携带更多核打击武器,难度要比氢弹研发还高上很多。

  就像你想把你儿子喂成身高180体重180斤的大高个不难,但想让他在体重180斤的同时身高只有140厘米……这难度就高很多了。

  而微型中子弹则是标准的体积缩小威力也缩小,相当于等比缩放。

  “……”

  随后王浩然思索了一会儿,对李觉说道:

  “厂长,如果是微型中子弹的话……那么具体的方案呢?”

  “虽然微型中子弹难度确实要低一些,但该推导的理论还是得推导的,咱们有这方面的成果积累吗?”

  李觉闻言朝他笑了笑,转头看向了一旁的大于:

  “挂……咳咳,于敏同志,这方面就由你来介绍一下吧。”

  于敏很快从座位上站起了身:

  “好的,厂长。”

  接着大于手上拿起了一叠大概两厘米厚的文稿,翻开第一页,对王浩然说道:

  “浩然同志,不久前在解决了氢弹的理论问题后,我就把全部精力放到了中子弹的相关研发上。”

  “实话实说,由于完全没有相关资料参考,所以我们在中子弹的研发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大概有两个星期左右吧,课题组没有任何实质结果产出。”

  “不过好在徐顾问及时发现了课题组遇到的问题,适时的过来提了很多重要建议,最终基于这些建议,我得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成果。”

  说到这里。

  大于忍不住腼腆的挠了挠头发。

  接着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首先就是微型中子弹的结构问题,根据我对中子运输方程的计算,我优化出了一个和常规弹体不太一样的结构方案。”

  “这种微型中子弹最外边的反射层是钚-239,第二层是铍6、铜和镍的合金,高效炸药则以二分厂目前在研制的CL20为主。”

  “如果我计算无误的话,球对称向心压缩硬可以达到7777千巴的压强,中子辐射剂量可达8000拉德……”

  “这样一来,氚氘聚变释放的能量有80%是14.1兆电子伏特的高穿透性中子,20%的能量由氦核带走……”

  古语有云,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目前尽管没有动手论证过,但光听大于报出的这些结构和参数,王浩然心中便已经信了七分。

  早先提及过。

  中子弹其实就是某种特殊的氢弹,而氢弹的实质其实也是一类原子弹——它以原子弹作为起爆扳机。

  中子弹从流程来看,大概可以分成七个步骤:

  1.原子弹爆炸,释放出X射线和中子。

  2.这些X射线和中子加热核弹内部和反射层。

  3.原子弹爆炸释放出的中子诱发最外边的反射层钚-239开始发生剧烈的链式核裂变,释放出X射线向球心聚焦,让它集中能量去激发聚变材料,获得聚变所需的上千万度高温及高压。

  4.裂变中的钚-239释放出辐射、热量和大量的中子。

  5.中子进入氘化锂,与锂结合生成氚。

  6.反射层的裂变产生向球心聚焦的高温和高压,与核心的原子弹爆炸产生向外的高温和高压的结合,足以引发氘-氚和氘-氘聚变反应,从而生成更多的热量、辐射和中子。

  7、核弹爆炸聚变反应释放出的的阿尔法粒子激发反射层和护罩中的铍金属,也产生大量中子,中子弹顺利爆炸。

  王浩然在进入氢球项目组之前也参与过中子弹参数的设计推导,大于所说的这项内容基本上符合他的认知。

  听到大于的介绍,王浩然也逐渐在脑海中脑补起了一段画面:

  原子弹弹芯起爆后,X射线在中间层氘化锂中传输,在看不见的世界里引发了一种相对的不透明的辐射波阵面,像水面上慢慢移动的木头一样延缓辐射能量的传递。

  在最外边的反射层钚-239被辐射导致的烧蚀炸飞前,引爆中心的原子弹弹芯的中子就会追上X射线,射入最外边的反射层钚-239。

  钚-239开始发生剧烈的链式核裂变,释放出X射线向球心聚焦,让它集中能量去激发聚变材料,获得聚变所需的上千万度高温及高压。

  “等等!”

  过了一会儿,王浩然忽然皱起了眉头:

  “大于同志,你设计的微型中子弹大概多大?”

  大于在面前比划了差不多有两个西瓜大小的空间:

  “大概和一个冬瓜差不多吧,质量30公斤左右,其中90%是高爆炸药和一些金属结构的重量。”

  “那不对啊。”

  作为氢球的研制负责人,王浩然在数据这块的敏感程度很高:

  “大于同志,按照你说的这个大小……起爆原子弹的中子源是不是有些问题?”

  听闻此言。

  现场有不少专家也都下意识点了点头。

  大家都是国内顶尖的理论学者或者工程师,每天几乎都在和原子弹的各类结构打交道。

  所以此时除了王浩然之外,现场还有不少学者都意识到了一个不对劲的地方:

  如果中子弹真这么大,那么中子源就显得不够用了——高次中子占优势的能区在0.12到0.16左右,单能强中子源的能级是14MeV,想要做到中子辐射剂量8000拉德几乎没多少可能。

  莫非……

  是大于算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