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1408章

作者:新手钓鱼人

  还有含有宇宙学常数Λ的宇宙模型,它的静态宇宙解就是现在超算迭代的一个核心要点。

  同时除了现实技术的影响,宇宙研究对于现有理论的优化也有很重要的价值。

  早先提及过。

  老爱的相对论依旧是目前的绝对真理,标准粒子模型对于如今的物理学界也凑合着够用。

  但是……

  如果当人类科技发展到星际水平之后,相对论也好、标准粒子模型也罢,它们必然都会如同经典物理一样,成为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解。

  到时候必然会有更加全备的理论替代掉它们,当然了,那些新理论肯定不会是民科的玄学成果。

  而想要优化、发现那些新理论,宇宙的诸多研究显然是一个很合适的方向——比如说宇宙膨胀加速阶段的起因机制、重力波天文学、超新星变光机制等等……

  当然了。

  如果理由只有以上几点,徐云未必就会提出花如此的大成本去建设红岸基地。

  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他提到的舆论拼图。

  作为一名后世来人。

  徐云实在太清楚宇宙学成果在后世的画风了——它在后世的真正价值并不是推进科技发展,而是用来攻击兔子。

  每每国际上有什么宇宙学成果发布,各大平台下方必然可以看到【你国的研究者只会在桌上开白酒】之类的言论。

  要不就是嫌弃你格局太低,不能站在【全人类】角度看问题的驳斥。

  后世的兔子们也意识到了这个话语权的重要性,所以隔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FAST之类的成果出炉。

  不过由于起步的太晚,目前兔子们有不少项目都是属于听起来很振奋,但实际上没有投产的研发阶段。

  后世为了能够赶上国际前沿的步伐,兔子们每年在相关领域的投入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总而言之。

  宇宙学是一个最前端的研究领域,同样也是一个最前端的舆论阵地。

  徐云之前费了很大的心力将粒子模型这块的话语权给拽到了手里,此时自然不可能放弃宇宙学这个未来硝烟滚滚的战场。

  等到宇宙学这块拼图拼起来,徐云在舆论端的布局基本上就完整了。

  加之兔子们手上还有从霓虹那边借来的无息贷款,这笔资金让徐云可以很从容的向组织提出自己的想法。

  “……”

  不过听到徐云的这些解释,杨振宁的脸上依旧有些迟疑。

  毕竟wifi技术也好,未来的舆论情况也罢,以杨振宁目前的视野肯定是看不到那么远的。

  但至少比起最开始的阶段,杨振宁内心的抵触倒也确实要没那么强烈了。

  随后他想了想,又对徐云问道:

  “小徐,那你对这个红岸基地的规划是什么?除了脉冲星之外,还有哪些具体的研究项目?”

  徐云闻言看了眼桌上的便签,这事儿其实他很早的时候就有过想法了:

  “杨先生,根据我的规划,红岸基地主要会研究五个项目。”

  “第一个项目自然就是脉冲星的探索,这部分可以和引力波结合成一个完整项目,代号可以叫做‘脉冲引力波探测计划’。”

  “第二个项目则是暗物质探测相关,这部分除了孤点……咳咳,您计算出来的那个暗物质外,还包括暗能量的探索。”

  这一次。

  杨振宁虽然没有继续说话,但脸上却明显的露出了些许意动。

  暗能量。

  这倒是个挺不错的课题。

  根据弗里茨·兹威基的推论,宇宙中真正占比最多的并不是暗物质,而是暗能量:

  肉眼可见的物质大概占比5%,暗物质占比25%,剩下的70%都是暗能量。

  如今随着杨振宁推导出暗物质存在的数学证据,暗能量倒也确实可以列为一个后续项目。

  于是杨振宁很快说道:

  “后面呢?其他三个是什么?”

  眼见杨振宁没有反对自己的想法,徐云下意识便握紧了拳头,继续说道:

  “第三个项目是宇宙射线,这算是一个比较基础的项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加速机制等等,主要辅助的是高能物理的研究。”

  “第四个项目是黑洞,第五个则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杨振宁掀了掀眉毛:

  “小徐,看来你对宇宙热爆炸理论很有信心?”

  徐云点了点头:

  “嗯。”

  徐云想搞红岸基地的念头可以追溯到诛仙剑平台的时期,所以此时他给出的几个项目基本上涵盖了宇宙学的几个关键跨度。

  脉冲星就别说了,这属于杨振宁本人都会同意的课题。

  暗能量探测项目如果出现在元强子模型之前,杨振宁或许会选择反对,不过如今他亲手计算出了暗物质的存在,暗能量便也成为了一个有前景的方向。

  同时暗能量也是后世公认的一个重大研究方向,根据2020海对面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团队得出的测量结果,物质和暗物质合计占宇宙总质能的31.5±1.3%左右,剩下的则都是暗能量。(DOI:10.1126/science.1146673)

  第三项的宇宙射线则是最对杨振宁专业的领域,也是五大项目组最基础的一个环节。

  所以这五大项目中,徐云真正想要力推的主要是最后两者:

  黑洞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

第716章 抢了霍金饭碗(上)

  得到了徐云的肯定答复后。

  杨振宁下意识在面前的算纸上画了个【O】型的圆圈,眼神闪烁莫名:

  “黑洞么……”

  早先提及过。

  在眼下这个世纪的40年代末,人们成功的在平直时空中把各种物质场实现了量子化。

  于是他们便很自然去试着如何将弯曲时空中把物质场量子化,以及将引力场本身量子化。

  即使在建立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论遇到巨大疑难与阻力的时候,也依旧不妨碍人们在弯曲时空中建立量子场论。

  彼时的时空仍然是经典的,物质场则是量子化的。

  不过不同于经典物理的牛一牛二找个空地就能验证,“场”这个概念计算起来容易,想要在现象上验证它却有点困难——至少对于60年代的科技水平来说确实如此。

  而黑洞这玩意儿,无疑一个是检验弯曲时空量子场论的有力场所。

  黑洞被提出的时间其实很早,早到可能有些颠覆许多人的认知:

  黑洞这个概念最早问世的时间,是在1783年。

  没错。

  不是1983,也不是1883,而是1783。

  这一年华夏正值乾隆四十八年,乾隆帝第四次东巡盛京完毕,大肆挥霍了一笔钱财。

  同时在乾隆抵达吉林的第五天。

  当时剑桥大学的地质学教授兼牧师约翰·米歇尔,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一次演讲中推测了太阳引力对其辐射光线的影响。

  比他更早的罗默在17世纪通过观察木星的日食时间确定了光速是有限的,因此米歇尔认为自太阳的光子在离开太阳时由于太阳的引力会减速。

  他的推测指出,如果太阳的直径是原来的500倍大,密度相同,那么它的质量将是10^8个太阳质量,重力会阻止光从太阳中逃逸。

  接着在1915年,爱因斯坦阐述了广义相对论,得到了引力如何影响光的协调理论。

  1916年。

  基于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史瓦西解问世。

  1939年。

  奥本海默证明了死亡恒星如果质量大于一个界限,就会无法对抗自身引力,形成无限密度的黑洞,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奥本海默极限。

  至此,黑洞在数学和物理上的认知已经被推导到了一个不说多完美吧,至少相对成熟的区间。

  理论上来说。

  通过观测黑洞周围的引力效应,科学家们能够验证相对论的预测——例如光线弯曲和时空扭曲等等。

  另外通过观测黑洞吸积盘和喷流,物理界海可以研究高能物质在极端引力场中的行为,这几乎是等离子体与射电波相关的入门基石。

  当然了。

  以上这句话是站在后世角度来说的,眼下这个时期对于黑洞的认知与探索还非常的浅显。

  如今黑洞这个名称还没完全确定,除了黑洞之外,它还有黑星、暗星之类的别称。

  随后杨振宁的笔尖在自己画出来的圆形内部点了点,对徐云说道:

  “小徐,听你这意思……你认为黑洞里藏着新物理?”

  不同于此前宽泛的宇宙概念,杨振宁对于黑洞研究的价值还是比较清楚的——依旧是相对而言。

  徐云则很快点了点头:

  “杨先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个肯定句。”

  杨振宁面色不变,反问道:

  “那么证据呢?你应该知道,目前几乎所有有关黑洞的推导都是数学猜想而已。”

  “如果极端一点说,黑洞这玩意儿存不存在都讲不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