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1404章

作者:新手钓鱼人

  接着杨振宁顿了顿,思索片刻,又对徐云说道:

  “小徐,我有个个人的诉求啊……就是这个4685超子的参数,能不能同步给其他人看?”

  “其他人?”

  徐云下意识的就想回一句这肯定不行,但话将出口之际,他忽然福至心灵的想到了什么:

  “杨先生,您说的其他人……莫非是李政道先生?”

  杨振宁点了点头:

  “没错。”

  “是因为你们的赌约?”

  “嗯,如果这个参数不同步给他,那么对他来说太不公平了。”

  徐云这才了然的摸了摸下巴。

  果然是李政道……

  陆光达在之前的电话中曾经提及过杨李新约的消息——毕竟他找徐云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建议,所以这事儿肯定是瞒不住徐云的。

  所以徐云在接通电话之前,便已经知道了这个赌约的存在。

  客观来说。

  徐云对于这个赌约是持赞同态度的。

  毕竟如果按照原本历史发展,杨李二人的矛盾注定不可能被调和,哪怕他们如今提前回国也依旧不可能。

  要知道。

  后世上一任的华夏科学院院长、科技部一把手等一众大佬都尝试过调解矛盾,但都被杨李二人严辞拒绝了。

  甚至某位步入了华夏权利中枢、连职务都是违禁词的大人物也提出过做中间人的想法,但最终依旧以失败告终。

  在徐云穿越的那个时期。

  杨振宁已经年逾百岁,常年居住在水木大学的家里,处于疗养阶段。

  李政道则即将97周岁,早年他腰部受过很严重的伤,如今已经没法坐飞机了。

  18年的时候李政道在海对面病情加重,还是他儿子着车横跨海对面,花了九天时间把他接到了旧金山的家里修养。

  所以后世杨李基本上已经绝了线下见面的可能,即便他们真想要聊聊天,也顶多就是通过电话或者视频的手段罢了。

  因此二人如果可以通过这个所谓的新赌约决出一个‘对错’,徐云并不感觉有多残酷。

  而眼下杨振宁想把这个参数同步给李政道,自然便是担心自己的对手因为没掌握参数而被拉下了步子。

  毕竟这些参数并不是出自杨振宁或者杨振宁团队之手,他如果自己藏私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很固执,但固执不代表是小人,一些底线他们还是有的。

  于是徐云想了想,对杨振宁说道:

  “杨先生,您的这个诉求我收到了,稍后我会转交给组织上,由领导们去定夺。”

  “当然了,这只是比较官面的说法,以李政道先生的地位与成就,这个诉求通过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之百。”

  杨振宁轻轻点了点头,握着话筒的表情没多少变化:

  “我明白,好了小徐,有关那个人的事情就先到这吧。”

  “咱们现在已经讨论完了暗物质,是不是该讨论下一个话题了?”

  徐云闻言立马正襟危坐了几分,同时将思维导图翻到了下一页:

  “没问题,杨教授,接下来咱们就该聊聊引力波的事儿了。”

  “陆主任已经将您的想法和我复述过了一遍,对于引力波的推导过程呢,我个人没有任何异议。”

  “同时常规引力波的测量方案我也相当赞同,干涉仪是这个领域的最优解。”

  “当然了,这方面我个人提个建议,您今后可以多和计算机所的同志们联系联系。”

  “计算机所?”

  杨振宁眨了眨眼,此时他对徐云的看法已经没之前那么迟疑了:

  “小徐,那边有什么新成果吗?”

  徐云嗯了一声,不过也没多解释。

  杨振宁对常规引力波的设计方案基本上和后世的LIGO无疑,不过由于时代所限,杨振宁的方案多少要比LIGO更加保守一些。

  比如在徐云看来。

  杨振宁设计的光路折射完全可以增加50%左右的次数,真空率则可以相对缩小一点儿。

  不过这些都属于工程落位上的细枝末节,这时候提出来没啥实际意义,反倒可能让杨振宁有些不快。

  所以徐云便换了个话题,将杨振宁的注意力引到了计算机所。

  因为……

  引力波探测设备除了‘精度’之外,还有一个东西非常关键——那就是分析软件。

  而很巧合的是。

  当初徐云在和叶笃正聊天的时候,曾与钱秉穹仔细的谈过国产工业软件的事情。

  如今兔子们已经将工业软件的研发安排上了日程,虽然这玩意儿不可能一两年就产出成果,但引力波探测器同样也不会那么快就投入运用。

  如果一切正常的话。

  第一代版本的引力波探测器应该会在8年后初步建成,然后经过两年左右的检修验收,最终在十年后正式投入运行。

  那时候第一代工业软件应该也差不多到了问世的时间,如果杨振宁能够与计算机所那边保持足够密切的联络,那么完全有可能做到软件定制化……也就是把引力波探测器作为工业软件试点的可能。

  同时引力波探测需要解析的数据极其庞大,足够计算机所那边用于长期迭代软件版本。

  所以在徐云看来。

  引力波探测器和工业软件先天化的就是一堆好搭档,彼此能够长期、稳定的进行互补。

  随后徐云简单的将工业软件的事儿和杨振宁介绍了一遍,以杨振宁的视野很快便理解了工业软件的重要性。

  几分钟后。

  听完徐云的介绍,杨振宁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道:

  “小徐,这是你个人的想法,还是组织上托你转述给我的?”

  电话对头的徐云笑了笑:

  “算是我个人的想法吧,还没和组织上汇报过呢——毕竟之前留给我们这边做准备的时间太少了。”

  杨振宁轻轻点了点头,心中对徐云的看法又发生了些许变化。

  引力波探测器的分析模块,这确实是一个有些被他忽略的环节。

  此前他与陆光达的重点都在于设备精度、芯材拼接这些相对较“硬”的设备参数上,却有些忽略了分析软件这个‘软’模块。

  当然了。

  这也和现如今的科技水平有一定关系。

  这年头集成电路刚问世两年不到,概念很火但还没有真正的芯片问世,所以很多数据解析都停留在每秒1-3万次的量级。

  有些时候条件有限,即便是海对面的学者也都会选择用计算尺之类的设备进行手算。

  加之杨振宁和陆光达的心思都放在了量子化引力的最终目标上,因此讨论过程中便下意识没把分析数据的事儿考虑进去。

  诚然。

  如果兔子们真要落实这个项目,验证的时候肯定会发现这个被忽略的环节。

  但这样一来,到时候杨振宁可就有些尴尬了——还是那句话,这年头有很多人在为了祖国燃烧自己,但同样也有一些利己善妒的人存在,不是所有人都对杨振宁李政道的回国抱有善意。

  要是杨振宁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到时候保不齐就有一些阴阳怪气的风言风语出现了。

  因此徐云的做法,倒是无形中帮杨振宁化解了一些麻烦。

  想到这里。

  杨振宁对于徐云的好奇心就更重了:

  “小徐,敢问你今年多大了?”

  “十七岁零九十多个月吧。”

  “师承何人?家乡何处?不会还是个单身狗吧?”

  眼见杨振宁大有化身催婚党的苗头,徐云的额头上顿时冒出了一团黑线:

  “额……杨先生,这些信息想必过段时间您就会知道了,咱们现在还是继续之前的话题吧。”

  接着不等杨振宁回答。

  徐云便先一步飞快的说道:

  “现在咱们还剩下一个问题,也就是您和陆主任讨论的有关空间探测器械臂不够长的情况。”

  “实话实说,械臂这玩意儿目前肯定是没法做到横跨柯伊伯带的长度,不过……”

  “您是否想过换一个思路,利用其他东西来测量那些更低频的引力波呢?”

  “其他东西?”

  刚被徐云拉回现实的杨振宁顿时一怔:

  “有什么东西可以做到这一步?”

  数千公里之外。

  听到杨振宁的这个问题,徐云忍不住抬眼看了看窗外的漫天星辰:

  “杨先生,您听说过脉冲星吗?”

第714章 目标是星辰大海!(下)

  “脉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