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1400章

作者:新手钓鱼人

  这60届诺奖由于时代问题,彼此间的重要性……或者说含金量自然也存在着高低。

  比如说高质量的诺奖成果有很多,例如老爱的光电效应、伦琴的X射线等等。

  最水的诺奖则也有不少,例如1912年的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这货获奖的原因是发明了自动化的灯塔和浮标——还是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的六个月颁的奖……

  所以强相互作用的媒介子即便被发现,也顶多就是个垫底级别的水准罢了。

  正如杨振宁所说。

  他和李政道都是曾经的诺奖得主,宇称不守恒在诺奖中也都可以排名靠前,用普通的诺奖成果来终结它们的恩怨,确实有点不够看。

  陆光达显然也能理解杨振宁的想法,听完后缓缓点了点头:

  “不过振宁,如果你们的视线瞄准的是暗物质和引力子……那么需要的设备精度恐怕要比较高啊。”

  “是非常高。”

  杨振宁纠正了好友的说法,掰持着手指说道:

  “暗物质相对来说要简单一点,大概在几十GeV的能级下就能发现了,难点在于如何让这种暗物质‘现形’。”

  “按照目前国内的科技水平,我估计大概25年内有机会发现暗物质。”

  陆光达嘴角微微翘起了一丝弧度,没有打断杨振宁的话。

  25年?

  开什么玩笑……

  如果你知道现在221基地有什么人存在、他又给国内带来了多少变化的话,最少都会把时间给减半……

  “至于引力子嘛……”

  说到引力子,杨振宁很快停下了介绍,转而从身边的袋子里取出了另一张纸:

  “这是我回船舱后自己推导计算的一些设备要求,当然了,由于时间问题精度可能有所偏差,但区间……或者说量级上应该不会出入多少。”

  陆光达同样再次接过算纸,认真看了起来。

  看着表情认真的陆光达,杨振宁脑海中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

  比起黄昆,自己的好友显然要靠谱多了,至少不会张口就是马……

  结果就在杨振宁思索之际,一旁的陆光达忽然一拍大腿:

  “卧槽,又要用到驴?!”

第712章 驴:所以还是我背负了一切

  “?????”

  此时此刻。

  会客室之中。

  听到陆光达的这番话,杨振宁的脸上头一次露出了清晰的愕然:

  “光达,你这是什么意思?”

  此时杨振宁的语调之高,甚至都有点破防了。

  毕竟倘若是第一次听到驴这词那还好说,可眼下杨振宁已经是第二次听人提到驴这个字眼儿了。

  莫非在自己离开祖国的这些年里,驴这玩意儿也发生了变异,开始参与科研项目了?

  随后杨振宁重重咬了口唇腔内壁的柔软处,用痛感强行让自己的思绪回过了神:

  “光达,你说的驴到底指的是什么?它怎么会和引力子扯上关系?——不瞒你说,来津门的路上,老黄他就提过类似的事儿。”

  陆光达此时也从拍大腿的状态中恢复了正常,只见他用手指在下巴处挠了两下,嘴里啧了一声:

  “振宁,你先别急,听我解释完你就明白了。”

  “首先咱们先把话题回归原处,聊聊你设计的这台设备。”

  “如果我所料不错,你设计的这台原初引力波探测器,利用的原理之一应该就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原理吧?”

  杨振宁很爽快的点了点头。

  原初引力波也好,常规引力波也罢,既然它们是个波,那么探测的最好方式显然就是干涉仪。

  因为波是可以叠加的。

  两波重叠时,合成波的振幅大于成分波的振幅者,称为相长干涉或建设性干涉。

  如果在某一时刻。

  一列波的波峰与另一列波的波峰(或者波谷和波谷)在同一地点相遇——也就是说两列波在这里引起的振动的相位相同,那么在这一点上两列波引起的振动总是相互加强的,质点的振幅最大。

  这种干涉被称为完全相长干涉,或者完全建设性干涉。

  同样的。

  两波重叠时,合成波的振幅小于成分波的振幅者,称为相消干涉或破坏性干涉。

  如果在某一时刻。

  一列波的波峰与另一列波的波谷在同一地点相遇,也就是两列波在这里引起的振动的相位相反,那么在这点引起的振动总是相互削弱的。

  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质点的位移之和就总等于0。

  这时的干涉又称为完全相消干涉,或完全破坏性干涉。

  这个原理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不过在概念上先进细化了很多——其先进程度还要超过了徐云在1850副本中搞过的那台干涉仪。

  根据杨振宁的想法,这套设备可以根据探索标的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探测常规引力波,第二个阶段则是探测原初引力波。

  后者的难度比前者要高一些,好比你想要在《龙珠》世界里找到超级赛亚人已经很难了,至于想找到会自在极意功的超级赛亚人就更不容易了……

  所以二者属于一个递进关系,同时对应这两个阶段,杨振宁也设计了两套设备。

  “光达,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会客室内事先被陆光达准备了一块黑板,因此杨振宁当即拉着黑板就做起了图示:

  “第一套设备利用的是激光干涉原理,一束激光从激光仪中发出,经过一面45°倾斜放置的分光镜,分成两束相位完全相同的激光,并向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传播。”

  “这两束光线到达距离相等的两个反射镜后,沿原路反射回来并发生干涉。”

  “如果光束行进的距离完全相同,它们的光波将完美错开,发生完全破坏性干涉,此时探测器上是探测不到激光信号的。”

  说着杨振宁顿了顿,又在黑板上斜45°画了一道箭头,继续说道:

  “当有引力波经过探测时,它会使探测器周围的空间发生扰动。”

  “这种扰动会导致空间本身在一个方向上拉伸,同时在另一个方向上压缩,两束激光束走过的路程就会产生细微的差异。”

  “相位发生交错,探测器上的光线强度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证明引力波的存在。”

  “当然了,这个想法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需要投入的成本却很高。”

  陆光达静静听完,赞同的点了点头。

  确实。

  理论上杨振宁的这个想法非常简洁明了,看上去有手就行似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

  因为在数学上,由引力波引起的探测器距离的变化可以小到质子大小的1/10000——即10的负23次方米,所以探测设备需要的规格必然极其庞大。

  毕竟干涉仪的臂越长,它们可以进行的测量就越小,仪器就越灵敏,对引力波的探测就越有力。

  根据杨振宁和陆光达本人的计算。

  这台常规引力波干涉仪的臂长最少不能低于3.5km,内部更要让光路反射300次以上,保证激光光路长度能突破1000km才行。

  这个项目在任何时候,都妥妥算得上大工程。

  随后陆光达想了想,对杨振宁道:

  “振宁,你预想的设备投入成本是多少?”

  杨振宁嘴角动了动,很想问陆光达什么时候才能解释驴的问题,但犹豫了两秒钟还是决定按照陆光达的节奏来走:

  “如果接下来汇率变化不大的话……大概是现如今的3600万华夏币吧——这个项目可以在25年内分批投入,第一期大概要300万左右。”

  陆光达轻轻点了点头。

  离开基地的时候他虽然不清楚杨振宁他们的具体想法,但却被告知过这些回国的学者基本上都会有自己的项目落位。

  因此他便和基地里的另一头驴拐弯抹角的了解了一下未来的汇率,大概得到了一个【科研成本方面如今1元大概等于未来百元】的回答。

  按照这样计算。

  杨振宁需求的3600多万华夏币,大概就是未来三十多个亿的样子。

  这确实是个大手笔了……

  按照那头驴的说法,未来很多国字头的项目投入也就几十个亿到百亿之间,极少数类似卢州量信实验室的总规划才会突破千亿。

  而那时候兔子们的经济实力,早就领先现如今不知道多少倍了。

  好在这个数字如同杨振宁所说,属于可以分期投入的金额,兔子们用不着立刻拿出来这么多钱,第一期有300万就够了。

  而这倒是在组织上给杨振宁批准的经费额度之内。

  因为……

  在基地里那头驴的一力推动下,杨振宁回国后的经费额度也被拉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1000万华夏币。

  没错。

  1000万华夏币。

  这个数字对于如今一穷二白的兔子们来说,几乎可以冠以天文二字形容。

  要知道。

  从三年前开始,兔子们研究原子弹的直接投入,也不过是28亿华夏币罢了。

  杨振宁一人的科研经费,便相当于原子弹研究总成本的千分之三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