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1321章

作者:新手钓鱼人

  “默里,别的话先不说了,你看看这个吧。”

  大鼻子中年人显然也是那种有明显边界感的人,懂得见好就收的道理,闻言立刻接过论文看了起来。

  古兹密特和约翰先生则静静等候在一旁,谁也没说话。

  虽然他俩都能算是目前西方知名的物理学家,但面前的这位中年人与他们想必同样不遑多让。

  不。

  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个叫做默里·盖尔曼的“晚辈”,甚至要比他俩更强!

  当然了。

  这里的强不是指能力,而是指潜力。

  14岁考入耶鲁。

  24岁提出奇异量子数概念。

  26岁的时候便成为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如今方才32岁的盖尔曼已经在理论物理学界初露锋芒,很多人都将他视为了量子场论的下一代掌门。

  接过论文后。

  盖尔曼便开始认真的看起了内容。

  论文刚开始提及的八重法先是令他神色一喜。

  毕竟……

  这可是盖尔曼相当自豪的一个理论,并且直到今年才被他正式归纳成了一个强作用对称性的理论。

  在这篇论文的开头能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于任何一个科学家而言显然都是值得欣慰的事儿。

  但很快。

  随着阅读内容的深入。

  盖尔曼的表情也如同早先的古兹密特一样,每隔数秒钟,脸上的沉重便会凝重一分。

  “末态超子……”

  “喷柱现象……”

  “U(1)局域对称性的协变过程……”

  “自发破缺相……”

  30多页的论文盖尔曼看了足足有一个小时,方才意犹未尽的吐出一口浊气。

  看着有些神游物外的盖尔曼,古兹密特下意识与约翰对视了一眼,问道:

  “默里,你觉得这篇论文写的怎么样?”

  古兹密特的这句话像是一记重锤,瞬间将盖尔曼的心绪拉回了现实。

  咕噜——

  只见他重重咽了口唾沫,说道:

  “古兹密特先生,借用当年赵忠尧先生教过我的一句华夏语来描述就是……”

  “如同拨云见日,令我茅塞顿开。”

  接着不等古兹密特开口,盖尔曼便飞快的说道:

  “不瞒您说,古兹密特先生,我从去年开始便一直在思考基础模型的一些问题。”

  “比如我在提出SU(3)八重法理论时,跳过了基础表示3,这一点一直让我感到不安。”

  “因为它是推导其他表示的基础表示,应当有物理意义——对基础表示最逻辑的解释是它应当相应于一种基本粒子的三重态,而其他粒子均可由它构造出来。”

  “可是我一直找不到已知的粒子来填补它,但如今看到这篇论文我才意识到……分数电荷其实也是可行的。”

  说到这里。

  盖尔曼又忍不住看了眼手中的论文。

  基础表示3。

  这算是盖尔曼这些年的执念之一了。

  了解物理史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早在1949年。

  费米和杨振宁曾提出π介子是由核子-反核子组成的假说,认为核子是更基本的粒子,以解释其他一些粒子的组成。

  但该理论不能解释奇异粒子的组成,因此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1956年。

  霓虹物理学家坂田昌一进一步提出了下一层次的基本粒子为p,n,Λ,也就是坂田模型。

  坂田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各种介子的组成,但在解释重子组成时遇到了困难,如不能排除自然界中不存在的pnΛ粒子(S=-1)。

  盖尔曼则在以上两者的基础上用杨-米尔斯理论来描述强相互作用,了解李群后意识到他所研究的八个生成元相应于SU(3)群,于是便决定从这里进行入手。

  但如此一来。

  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

  SU(3)群的基础表示为3维,坂田曾用这个表示来代表三个粒子(p,n,Λ)。

  盖尔曼通过研究并不相信这三个粒子是基本粒子,但他也不能确定这个基础表示应当是什么。

  但他又不愿放弃SU(3)对称性,于是便简单地跳过这个基础表示转向了下一个方向,即8维表示。

  他发现自旋为1/2,宇称为正的8个重子正好适合他的八重法方案。

  所以盖尔曼由此提出了八重法,并且随着Ω-粒子的发现正式被广泛接受。

  但那个被跳过的基础表示3,却一直像一根刺卡在了盖尔曼心头。

  寝食难安倒不至于,但确实经常牵扯了他的大量心神。

  但如今随着这篇论文的出现,盖尔曼忽然发现了一个新世界。

  论文中提到了一个‘靴带方法’,引入了同位旋对称性,如此一来就让分数电荷存在了物理上的可能性。

  也就是在ν=1/3的时候,平均每一个电子分到三个磁通。

  这种时候,磁通和电子的搭配有很多可能性。

  从体系能量最低的角度来考虑,应该是一个电子分到三个磁通。

  不夸张的说。

  在看到这个理论的时候,盖尔曼世界都变亮了。

  同时那个所谓的元强子模型除了物理现象、数学推导极其完美之外,在个人感官上也相当符合盖尔曼的口味。

  当然了。

  如果徐云此时能够看透盖尔曼的内心想法,多半会有些无奈的摊一摊手。

  符合盖尔曼口味……

  这几乎是一种必然好吧。

  毕竟……

  徐云和赵忠尧所优化出来的元强子模型,其中有很多灵感都来自盖尔曼提出的夸克模型呢。

  这相当于你穿越到2006年给辰东看《遮天》,他不喜欢才怪呢。

  “对了。”

  随后盖尔曼忽然想到了什么,迫切的对古兹密特问道:

  “古兹密特先生,这是哪个实验室写出来的论文?”

  “加州理工?巴达维亚?劳伦斯伯克利?还是德国的海森堡先生带领的CERN?”

  古兹密特在给盖尔曼论文的时候特意敛去了有着作家署名的封面,因此盖尔曼虽然看完了论文内容,但却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

  此时他嘴里冒出的这几个名字都是当世的顶尖实验室,内中大多都坐镇着一位或者数位顶尖的大佬。

  比如加州理工目前的理论物理当家人是理查德·费曼,再过四年后的诺贝尔奖得主。

  在徐云穿越的那个年代,《费曼物理学讲义》搞理论物理的几乎人手一套。

  巴达维亚嘛……

  则是未来费米实验室的前身。

  也就是将来海对面最大、全球第二大的高能物理实验室,1955年诺奖得主波利卡普·库施目前便供职于此。

  剩下的劳伦斯伯克利和CERN也都是个顶个的头牌机构,其中有些大佬连盖尔曼都要抬头仰望。

  在盖尔曼想来。

  如果说有谁能够写出这种论文,那么答案必然是这几者之一。

  但很快令他面露愕然的是。

  古兹密特却坚定的摇了摇头,否决了他的猜测:

  “默里先生,你猜错了,论文的编纂者并不是你提到的这些机构。”

  “事实上,这篇论文的作者是……华夏人。”

  “华夏人?”

  盖尔曼顿时一怔,嘴里下意识脱口了一个人名:

  “难道是杨?或者李?”

  盖尔曼口中的杨和李指的自然便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现今海对面物理学界最出名的两位华夏人。

  然而在盖尔曼的注视下。

  古兹密特再次给出了一个否定的回复:

  “不,是华夏本土的华夏人……唔,或许还要加上一头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