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1280章

作者:新手钓鱼人

  剧情出现这种bug的实质原因,主要是因为《横空出世》的拍摄时间是1999年。

  当时军备方面的思维相对比较保守,同时还有很多资料远远没有解密,所以剧组才采用了这种模糊化的方式进行拍摄。

  不过到了2023年,这些就都不是什么大秘密了。

  这十五个步骤分别是引爆装置点火→起爆炸药爆炸→内爆压力引导→核装料聚拢→超临界状态形成→中子轰击→第一代重核裂变链式反应→中子散射→第二代重核裂变链式反应→慢中子折射→第三代重核裂变链式反应→慢化剂激活→第四代重核裂变链式反应→ZND模型传递爆轰波→自持链式裂变反应发生。

  陆光达他们今天所攻关的便是核爆环节之前的最后一个步骤,也就是ZND模型传递爆轰波。

  吧嗒吧嗒——

  陆光达所持的粉笔飞快的在黑板上写下一行行字,同时嘴里还做着分析:

  “先驱核浓度参数可以推导出自发衰变的电子流,高密度状态下与层流火焰边界方程组就可以得到有效缓发中子份额……”

  “两个有效缓发中子份额进行联立,则可以得到中子代时间和燃料需要的密度数……”

  “接着一部分中子会被燃料吸收发生辐射俘获,卫东航同志他们的计算结果可以把这部分的相对几率进行修正……”

  “假设每次引起裂变反应释放的平均中子数为ν,而且有了一个中子被吸收后裂变的概率,那么我们给这两个做乘积,就会得到燃料每吸收一个中子产生的裂变中子数为η=νσfσγ+σf=ν11+α……”

  陆光达板书的速度很快,一眨眼就能写下一大行字,但台下大多数人都能跟得上他的思路。

  同时与之前一样。

  由于没有任何早期经验的缘故,此番即便是陆光达亲自出手,整个推导过程也出现了一些错漏的地方。

  不过好在现场的这些‘评审’各个能力超群,基本上在某个环节出现错误后十秒钟内,便会有五六双手同时举了起来。

  因此这些错漏虽然偶尔存在,但都很快便被拔除了个干净。

  三个小时后。

  在时间来到晚上十点半之际。

  哗——

  陆光达用最后半截粉笔头在黑板上画了个圈,同时看下了台下:

  “好了,同志们,这就是我们最后构建出来的ZND模型了。”

  “其中热中子吸收截面σa=σf+σγ,有效增殖系数为ηfεpPNL,常数源是……”

  陆光达很快报出了七八个关键参数,迅速构建出了一个纸面的ZND模型。

  这个ZND模型除了之前的数学计算之外,理论逻辑其实也很简单:

  陆光达他们先计算出了一个常数源方程,当k>1时这个方程没有稳定解,当k=1时上述方程方程稳态解不唯一。

  但k<1时,方程存在见渐近解。

  同时在当初陆光达他们计算中子运输方程的时候,理论组曾经得出过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

  中子的链式裂变反应装置对吸收截面0.5%的变化响应是非常剧烈的。

  在这个基础上。

  陆光达他们根据先驱核平衡浓度反推出了一个平衡方程,表达式为dC0dt=0=βνNfσfvN0-λC0。

  若截面在t=0时刻发生0.5%的变化,那么在t=0.1s时,瞬发中子的增殖为[(1-β)k]1000。

  在每一个增殖间隔l内,裂变产物在衰变时释放λlC个缓发中子,缓发中子源在接下来的第一个增殖间隔内产生(1-β)kλlC,第二个间隔内产生[(1-β)k]2λlC缓发中子。

  以此类推。

  如果产生1000代瞬发中子增殖间隔内均存在一个缓发中子源,而且假设裂变碎片的浓度保持不变(C=C0),那么0.01s后中子的数目为:

  N(1000l)=[(1-β)k]mN0+λlC0[(1-β)k]m-1+λlC0[(1-β)k]m-2+……+λlC0(1-β)k+λlC0=[[(1-β)k]m+[1-βk(1-β)[1-k(1-β)]]+β1-k(1-β)]N0。

  然后再引入爆轰方程,就可以得到ZND模型了。

  非常简单,也非常好理解,有手就行。

  而随着ZND模型的顺利建立,剩下的便是……

  参数的引入与计算了。

  当然了。

  到了这一步,单纯的人力肯定是不合适的……或者说不稳妥——毕竟事关重大嘛。

  因此除了人力计算之外,计算机也是离不开的一个辅助项。

  于是很快便有理论组的成员将这些关键数据和公式摘抄下来,前往地面送到了计算机中心进行同步推导——之前在太上项目成立的时候,104机已经被送到了基地。

  如今计算机所的几位专家都在地面上待命,随时可以进行着参数的输入与计算。

  不过陆光达等人也没有干坐着,而是继续进行了笔算。

  多一方计算就多了一个保障,到时候各方把结果一汇总对比就行了。

  接着很快。

  会议室内便响起了噼里啪啦的算盘声。

  “小珠进一,大珠退一……”

  “二上三去五……”

  “三百五十七乘四点九九,结果应该是……”

  不同材质的算盘在不同力度的拨动下发出了不同频率的声音,在徐云耳中组成了一曲轻快动听的乐章。

  但很快,徐云便意识到了一个“真相”:

  令他感觉动听的并非是算盘的敲击声,而是在打算盘的这些……人。

  大于、陆光达、王淦昌、程开甲……这些前辈用心血与忠诚演奏出的曲子,怎么可能不好听呢?

  蓦然,徐云又想起了穿越前看到一个新闻:

  某个国产手机品牌时隔三年,在海对面的层层封锁下研制出了5G国产芯片。

  这个新闻看似商业竞争,背后却是国与国的博弈。

  虽然徐云不知道那块芯片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个时空里,必然有一群同样不服输的人夜夜顶着漫天星辰,在用信念与热血开着新路。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却又改变不了很多东西。

  随后徐云忽然想到了什么,悄悄推着轮椅来到了李觉助理周材的身边:

  “周助理,你身上有带……相机吗?”

  “相机?”

  李觉微微一怔,显得对徐云的这番话有些意外,不过很快便点了点头:

  “带着呢,基地很多新闻都是我负责拍的照,徐顾问,怎么了吗?”

  徐云闻言转头指了指噼里啪啦敲算盘的计算室,说道:

  “周助理,能不能对着现场拍几张照?——虽然咱们的项目如今依旧是绝密,但说不定过些年就会逐渐解密了呢?”

  “如果咱们现在拍些照片,到时候保不齐就是啥珍贵的历史影像了。”

  “万一到时候有人质疑什么……比如说咱们其实压根就没用多少算盘算数据,那到时候也有个证据作为反击嘛。”

  说这番话的时候,徐云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微妙情绪。

  在他穿越来的后世。

  所谓【兔子们原子弹项目中并没有用多少算盘】的言论时常可见,早先时候徐云还曾经回忆过这些事情。

  徐云原以为自己已经习惯了这些言论,但没想到的是……

  随着一部叫做《奥本海默》的电影的上映,有关兔子们当年研发原子弹的热度居然也被带了起来。

  其中有些是正面新闻,比如科普大于啊陆光达啊这些前辈的事迹,又或者介绍当时研制核武器的难度。

  可还有一些就是所谓的“理中客”了:

  网上突然多了很多强行“科普”兔子们当年有计算机的人,然后说什么【算盘只是一种宣传手段,算盘计算的难度有xxxxx】……

  面对那些言论,徐云是真的有些无奈。

  兔子们的104机在原子弹研究过程中的贡献确实很大,他从未否定过这点。

  但问题是104机的算力只有每秒五万次,当时即便104机满载也负担不了原子弹的数据计算啊。

  大于他们不是不知道算盘的效率肯定要比计算机低,更不是没事想着找虐,而是当时的条件强迫他们必须要用算盘去辅助。

  就像现在很多打工党上班的时候不是挤地铁就是骑小电驴,你去试问他们是恐高所以才不愿意坐直升机吗?

  答案显而易见。

  可现在那些人的逻辑,就相当于把注意力聚焦到了那些有能力坐直升机的人群身上。

  然后说【2023的科技条件已经有一些直升机普及开来了,比如当时xx集团的xxx就是坐直升机上班的】……

  其实不仅仅兔子,当时徐云还在《奥本海默》这部剧的某视频下方看到有人说海对面在研制核武器的时候就用上了算力每秒100万的电脑……

  大概对于某些人来说,换着法子去否定强者的能力,会让他有些快感吧。

  因此为了堵那些人的嘴,徐云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

  为啥不在这最关键的时候拍张照片呢?

  要知道。

  在徐云穿越来的2023年,221基地的照片资料虽然不少,但基本上都是一个格式:

  一片开阔的空地上后方停着一两辆拖拉机或者其他什么设备,空地上站着三四个穿着衬衫的男男女女,男同志双手别在身后,一只脚(一般是右脚)以类似“稍息”但要更随意点的姿势略微前伸,女同志则左右手交叉放在身前,脸上露着灿烂中带着一丝拘谨的笑容……

  而除了这些“格式之外”,真正有关计算的影像就很少了。

  目前除了原子城那边展览的11张相关照片之外,只有大概五六张通过不同渠道(比如说被拍摄者本人)流传出来的照片。

  这些资料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保密级别高,而是因为当时的人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这些资料会这么珍贵——不夸张的说,基地落成之初很多人对于能不能搞出原子弹其实是没多少底气的……

  况且哪怕是以陆光达和大于的脑子,恐怕也都不会想到后世有人会拿算盘这玩意儿来做文章吧。

  因此种种原因积累之下,兔子们对于计算过程的影像存留确实很少。

  如今既然有这机会……徐云怎么能不把握呢?

  周材虽然没法理解徐云的内心所想,更无法知道数十年后的某些争议,但他个人对于徐云的这个建议倒是不怎么反感。

  毕竟单纯从纪念意义上看,给现场拍几张照也是没啥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