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125章

作者:新手钓鱼人

  “没错。”

  实话实说。

  那天他在给小李炫技之前,其实是考虑过这样做的后果的。

  不过在徐云看来,小李可是一位资深的文学爱好者,地位上也与自己相差甚远。

  因此纵使这姑娘产生了兴趣,多半也不会再和自己有所交集。

  结果没想到。

  这根小豆芽压根不按套路出牌,今天就大张旗鼓的找了上门。

  只能说后世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对于这个时代的人的冲击力,要远高于徐云的预期。

  而且这姑娘亲自上门也就罢了,居然还把赵似这个宋徽宗的亲胞弟给带了过来。

  女人真烦啊.JPG。

  不过俗话说得好。

  虱子多了不痒,欠更多了不愁。

  当好奇宝宝从老苏一人增长到了三人以后,徐云发现自己似乎反倒有些看开了。

  随后他想了想,说道:

  “既然李姑娘和简王殿下亲自前来,小人自然也没拒绝的道理。

  老爷,可否烦劳您为小人准备一些东西?”

  老苏在这些天已经对徐云有了不小的信任感,因此也没多问,当即应允:

  “你需要何物?”

  徐云想了想,说道:

  “一间屋子,少许石灰、制作针筒的模具和一块涂满黑漆的木板即可。”

  “此事不难,半个时辰内定能准备完毕。”

  老苏很有底气的给了个时间,随后有些好奇的道:

  “小王,莫非你准备传授科学之道?”

  徐云摇了摇头,谦虚道:

  “传授不敢当,只是分享交流而已,况且科学的范围有很多种,今日我们只谈其中一类……”

  “哪一类?”

  徐云沉默片刻,目光深邃:

  “格物之学!”

  ……

第129章 老苏的合理脑补

  一个多时辰后。

  一处比较偏僻的院落内。

  只见此时此刻。

  老苏的手中正拿着一根短棒,饶有兴致的在一处涂油黑漆的木板上写着《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过了一会儿。

  咔哒——

  也许是书写太过急促的缘故,短棒应声而断。

  老苏这才作罢,随后转过头,双眼发亮的看向徐云,有些急促的问道:

  “小王,此物如何称之?”

  徐云看了眼已经被老苏用掉了一半的短棒,心中庆幸自己多造了几根的同时,嘴里也不由道:

  “此物名曰……粉笔。”

  一个多时辰前。

  在谢老都管凑齐了所有东西后,徐云正式开启手搓起了穿越以来最简单的一个东西:

  粉笔。

  粉笔,这是一种后世很常见的教学工具,自制的难度也非常低。

  在21世纪。

  只要将黏土和爽身粉加水揉成面团的模样,接着放进任意一根管子里静置几个小时,一把简易的白色粉笔就出炉了。

  眼下的宋朝虽然没有爽身粉这玩意儿,但猪的肥油还是有的。

  在谢老都管将东西凑齐后,徐云将猪油和石灰交杂在一起,加水揉成糊状。

  接着再把它们塞进原先制备针筒的模具中,通过硝石——就是从酸梅铺里买来的那些晶体生冰降温。

  又等了一个时辰不到。

  几根简易的粉笔便制作好了。

  然而面对制作过程如此简单的物件,老苏却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从一刻钟前开始,他便不停的拿着粉笔在黑漆木板上写写画画。

  时而写写诗文,时而画画圆形与三角形。

  从情绪上看,甚至要比见到大蒜素和发电机那会儿还要兴奋一点。

  至于老苏兴奋的原因,倒也很简单:

  虽然他是当代的知名物理医学大家,但若论跟脚,他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读书人来着。

  他曾经在学宫做过教习,退休后还在自己的老家京口搞出了个家族蒙学,亲自做起了老师。

  因此在见到粉笔效果的瞬间,老苏便意识到了这个小东西与黑板的组合价值:

  这是一套人教神器!

  宋朝的经济虽然相当繁荣,朝堂上也是标准的重文轻武,但在教学手段这块,宋朝并不比其他朝代先进多少。

  基本上就是老师一边诵读,学生跟着复读的填鸭式教育手段。

  在文字方面,很多蒙学的老师只会告诉你这个字怎么读,但却不会告诉你怎么写——因为没有黑板这种工具。

  眼下最接近粉笔黑板组合的,是一种名叫铁锥笔的东西。

  它由铁杵磨制而成,尖端锐利。

  生活中大多用于印玺及金属硬物的刻字,课堂上则与石墙或者木板组合,由老师在上面刻画教学。

  这种模式学生的阅读体验暂且不说,对于老师的体力就是一个相当巨大的考验。

  更别提这种锐利物体与木板接触时会发出的尖锐声了,具体的诸位可以想想指甲盖划过黑板时候的声响,能让你脚指头都扣的紧紧的。

  因此铁锥笔的普及度一直都有限,也就是说在普众化的教学领域中,基本上没有类似黑板的工具。

  只有部分比较负责任的老师,才会偶尔让学生汇聚到身边,给他们示范笔画顺序。

  在这种情况下。

  要是你站的位置靠后,有可能就会错过了笔画顺序的教学。

  等到了课业结束后,有条件的学子可以购置字帖临摹,字帖上会清楚的告诉你笔画顺序。

  至于没条件的学子就惨了:

  遇到比较好的同窗或许能请教一下写法,但要是同窗关系一般或者蒙学时期没去问——蒙学时期年龄小,不一定有这方面的意识,这些人甚至可能到了科举阶段,都不一定知道一个字到底该怎么写。(参考资料doi:10.16346/j.cnki.37-1101/c.2002.06.022,河大一位权威教授的论文)

  比如茴香豆的茴字,在宋朝你能见到最少十几种写法。

  而一个字成体后是否好看,和笔画顺序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偏偏古代科举的字迹又是个加分项,因此有些倒霉蛋寒窗苦读十几年,明明有能力考中科举,却因为字迹问题而翻了车。

  其实类似的情况后世也有不少,小学的时候不喜欢练字,高考时鬼画符丢分的简直不要太多。

  因此眼下有了粉笔这东西,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便可能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同时还能做到大范围普及。

  毕竟按照徐云先前示范,粉笔的制作流程和成本都极其简单与低廉。

  “当今天下分路二十六,京府四,府三十,州二百五十四,县一千二百三十四,每县又有蒙学两所……”

  看着手中的这根粉笔,老苏的双手隐隐有些颤抖:

  “有了粉笔一物,若是每县每年可多教谕三位秀才,那便是三千七百余人,文教将兴矣……”

  随后他又深深看了眼正在准备讲义的徐云,心中不由冒出了一股迟疑:

  这样一个随手就能拿出诸多奇物的年轻人,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男伶吗?

  别的不说。

  他只要把大蒜素拿去贩卖,至少一个州县首富的身价肯定是有吧?

  虽然男伶这个职业束缚比较大,但并非不能赎罪脱身。

  比如目前朝中的一位集英殿修撰陈令便是男伶自赎出身,不但从了良,甚至还当了官呢。

  除非……

  他身上另有隐情,使其根本没有机会赎身。

  这并非老苏在莫名脑补,毕竟徐云自身的条件太特殊了:

  夤夜出现在自家府里,没有腰牌和籍贯文书,身上带着不少金银财宝,整个人细皮嫩肉的。

  同时自身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又不低,手上拥有哪怕是京内圣手都不晓得的神奇药方……

  而纵观眼下整个大宋,能储存诸多玄奇知识的地方,似乎只有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