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1207章

作者:新手钓鱼人

  就在老郭和袁国粮闲聊的同时。

  一旁的田志欣等人也开始忙起了各自的工作,也就是将两艘渔业队的机帆船从船坞里给拖出来。

  不过令徐云有些意外的是。

  渔业队出船的方式并不是通过机械化操作,而是标准意义上的“纯人工”手段:

  只见高玉林等二十多位青工齐齐聚到了岸边,呲溜呲溜的将上身脱光,下身只穿着条大裤衩,然后像是下饺子似的噗通噗通跳进了湖里。

  入湖后。

  高玉林先是噗哈一下痛快的抹了把脸,带着两个同伴游到船边,拉着绳子利索的翻了上去,合力收起了固定在水中的船锚。

  随后他们将船锚放到了船上,再次重新跳回了水里。

  与此同时。

  其余的青工们则在水中拉起了数根极粗的麻绳,二十多号人开始齐齐喊着号子开始在水中将船拉出船坞:

  “一、二、嘿!一、二、嘿!”

  随着号子的响起,渔船也开始慢慢从船坞中开始向外移动。

  码头上。

  看着徐云脸上颇为惊讶的表情,田志欣便笑着道:

  “怎么,韩立同志,是不是感觉有些意外?”

  徐云轻轻点了点头。

  这种规格的机帆船可不是普通的小渔船,人力拉起来还是很费力的。

  一般来说。

  人力拉船这种操作,只会出现在机船第一次下水的“初航”时段。

  毕竟这年头不像后世那样有大型吊车或者吊机协助,机船想要从岸上下水,一般都是先铺设两条坞道,再往坞道上磨好黄油或者机油,接着用人力把船给拉下水。

  像这种船只已经待在水里的情况,相对是比较少会上人力拖拽的。

  不过仔细想想,倒也正常。

  毕竟这处船坞的容积并不算大,如果用机械操控很容易磕到碰到。

  这两艘船可以说是整个221基地的心血,哪怕是磕碰到一点儿大家也都会无比心疼,因此就干脆用人力来拖行了。

  这在后世看来有些小题大做的举动,在这个时代的基地眼中却是很必要的做法。

  数分钟后。

  两艘机帆船被顺利拖出了船坞,来到了码头的突堤——也就是码头上突出的长条状停靠点边。

  已经入水的青工大多直接从水里拉着绳子翻到船上,还在岸上的徐云、田志欣等人则从突堤处开始登船。

  对了,顺带一提。

  由于突堤登船同样要走一块甲板,轮椅过去相对要麻烦很多,所以徐云直接是被用担架抬上去的……

  期间码头的巡护员还以为老郭他们想着抛尸呢,特别紧张的过来看了眼情况,见到徐云烧焦的脸后就更紧张了——他们以为徐云是被烧死后再进行的抛尸……

  如果不是徐云及时‘复活’,估摸着老郭他们就得去派出所打窝了。

  十多分钟后。

  一切就绪的两艘机帆船缓缓驶出了码头。

  这两艘机帆船每艘荷载的人员都是18人,在船上最高权力是船长,同时还有指导员、轮机长、大副等。

  除了这些领导层外剩下的都是捕鱼的青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不干涉。

  另外按照田志欣所说。

  机帆船的机舱内还放着几把枪,随行的青工中也有几位经过民兵训练的好枪手。

  不过这主要是为了以防万一,两艘船下水至今还没发生过哪些不太好的意外——毕竟这儿是青海湖嘛,又不是沿海地区。

  实话实说。

  作为一名闽省宁德的沿海人,徐云过去没少出过海。

  比如他老家有个很知名的嵛山岛,徐云几乎每年都会去岛上玩两三天,前往岛上的唯一方式就是游艇。

  但无论是后世的哪次经历,都没有今天的这般微妙。

  船身轻微晃动,海风带着盐味在耳边呼啸。

  渔船在湖面上慢慢行进,波浪不停地涌起,撞击船体发出咚咚声。

  远眺海天一色,依稀可看到远方的雾气。

  随着渔船逐渐远离岸边,周围只剩下无垠的青海湖湖水。

  湖面上肆意吹过一股新的阵风,浪花喷溅得更加高远,几滴湖水溅上脸颊,带来一种莫名的清凉。

  不过真正令徐云有些出神的不是湖面上的景色,而是船上的人们。

  在机帆船刚刚出湖的时候,船上的众人都显得非常安静。

  按照田志欣的说法,这是基地的规矩。

  在机帆船离开码头的时候,除了两个操作员,其他所有渔业队的成员都要排好队站在两边甲板上,全程都不能交谈。

  但离开码头之后,船上的气氛立马就变了:

  所有成员都如同从雕塑变成了活人似的,严肃的氛围瞬间消弭不见,迅速开始做起了各自的活计。

  有些人走到甲板边缘,开始整理渔网。

  有些人把自己满是汗臭的衣服用绳子拴住挂在船边上,让衣服在水里随船拉个一晚上,第二天捞上来晾干就行。

  还有些人则开始点数起今晚要用的煤油灯,以及防蚊的雄黄粉等物资。

  刚从鱼舱出来的高玉林还捡到了一头食指大小的小鱼儿,很是慷慨的把它丢给了花花当午餐吃。

  集体劳作配合上这个年代特有的服饰,让徐云的心中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感。

  二十多分钟后。

  离开码头的机帆船停在了一处开阔的水域,从方位上看离岸边大概有800-1000米左右。

  另一艘机帆船则继续向北行驶,一直开到徐云他们两百米外方才停了下来。

  而在这两船之间的水面以下,便被拉出了一条等距的渔网。

  等到天色临近晚上,两艘帆船便会向东开始平移收网。

  此时徐云他们这艘船没什么事儿干,众多汉子们便开始唱起了红歌: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

  各种各样的破锣嗓子充斥在船上,但徐云却丝毫不感觉这些歌唱的难听。

  有些歌曲或许天生就是如此吧,不管音调如何,都会带起人灵魂的共鸣。

  过了片刻。

  老郭便拎着个小马扎走到了徐云身边,朝他递来了一根组装好的鱼竿:

  “来,小韩,咱们可以开始钓鱼了。”

  徐云下意识接过老郭递来的鱼竿,粗略的打量了几眼。

  之前在基地里的时候他只看到了鱼竿收缩起来的样子,所以一开始倒也没在意太多。

  但如今见到了完全体,他才发现了一件事:

  原来在如今这个年代,渔具就已经已经如此规范了?

  没错。

  规范。

  老郭给他的这根鱼竿是木头材质,杆体是那种很有年代感的棕黄色,大概两米出头的样子。

  杆上配着一根尼龙线,最前方是鱼钩和鱼漂。

  眼见徐云的目光有些好奇,老郭不由有些得意的挺了挺胸脯:

  “怎么样,小韩,我这鱼竿做的还行吧?”

  “啊?”

  徐云闻言一脸意外的抬起头,对老郭问道:

  “郭工,这是您自己做的?”

  老郭嘿嘿的笑了两声,解释道:

  “嗯,首都那边其实也可以买到专业的渔具,例如2号线还有霓虹的4号伊豆钓,但它们的价格都太贵了。”

  “2号线一米就要八分钱,伊豆钓一枚6分钱,一旦断了或者挂底就废了。”

  “所以我之前去川省出差的时候特意砍了些老苗竹,带回来烧火找直,然后吊砖石上梁风干成型,七八斤的鲤鱼都能照样溜上来。”

  “至于钩子是我找2分厂同志帮忙锻造的——消耗的钢材是我自己出的钱,三十个钩子花了三角两分。”

  “钩子上的三个坠子是用牙膏皮做的,用来替代铅坠,尼龙线还用猪血染过,鱼漂用的是鸭翅加上大蒜头内的心。”

  “打窝的料则主要是用基地里黑水虻成虫做的,我还往里头加了些酒曲,应该够凑合着用了。”

  徐云:

  “……”

  好吧,理工党喜欢DIY倒也正常。

  随后老郭将饵料掰成了几个小团,朝湖里丢了下去。

  按照后世的钓鱼习惯来说。

  打窝完一般要过几个小时抛竿才有效,但这年头青海湖的鱼类资源很多,加之现在也没啥娱乐方式,于是老郭和徐云便也顺势下了杆。

  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