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1099章

作者:新手钓鱼人

  要是没错我就去打篮球了,别人都到球场了赶时间呢……

  (╯‵□′)╯︵┻━┻!!!

  这tmd玩毛啊?

  自己这头连思路都没确定,于敏居然直接把答案拿了出来……

  要知道。

  钱五师的那份实验报告此前算是国家绝密,由专人看护,哪怕是钱秉穹想要查阅都要事先申报才行。

  换而言之。

  于敏只可能在分组之后,才会第一次知道那份报告的存在,以及看到详细内容。

  而就在这短短的十多二十分钟内。

  他不但理清了具体思路,还列出了方程并且解出了答案。

  最后甚至还有时间在徐云边上看了会儿戏?

  这tmd不是挂是啥……

  不过想到于敏能够搞出于敏构型,这些事儿似乎也没那么难以接受?

  毕竟和于敏构型比起来,这种情况的难度还是要远远不如的。

  随后徐云又想到了海对面的U2。

  也不知道哪架U2会这么非酋……或者说欧皇,有幸能够死在如此多的通天代手里……

  真·这辈子值了。

  “……”

  又过了一会儿。

  徐云将自己内心的惊讶收起,把注意力重新投回了现实。

  毕竟惊讶归惊讶,该做的事儿还是得做的。

  于是很快。

  徐云便拿起笔,对于敏给出的三组数值进行了演算。

  在于敏给出的参数中。

  Ma指的便是马赫数、

  AoA是攻角、

  Rec则是……

  临界雷诺数。

  其中雷诺数字如其意,是一种以雷诺命名的数值。

  当时雷诺根据大量的实验发现,由层流转变为湍流的转变过程非常复杂。

  这个过程不仅与流速v有关。

  而且还与流体密度ρ、粘滞系数μ和物体的某一特征长度d——例如管道直径、机翼宽度、处于流体中的球体半径等有关。

  最终他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因素,引入一个无量纲的量ρvd/μ。

  后人把这无量纲的参数命名为“雷诺数”。

  流体的流动状态由雷诺数决定,雷诺数小的时候是层流,雷诺数大时是湍流。

  也就是……

  流速越大,流过物体表面距离愈长,密度越大,层流边界层便愈容易变成湍流边界层。

  相反。

  倘若粘性越大,流动起来便愈稳定,愈不容易变成湍流边界层。(最近因为防盗来的读者比较多,这里解释一下,这种抛概念真不是水文,而是后面会用到,但要是在后面一次性抛出来那整章就都不用写正文了,所以隔几章抛一个。)

  接着很快。

  徐云便将这几个参数代入了方程里。

  “MA0.729……AoA=2.92°……Rec=6.5×106……”

  “那么自由来流参数就是288.15……”

  “边界条件引用559章倒数第二个公式,可得通用参数是0.61……”

  “最后代入收敛准则,表面压力分布是6.66632……”

  “第一个式子对上了,截面间能量守恒,所以计算出来的L0应该是0.231。”

  写到这里。

  徐云便停下手中的笔,开始对照起了钱五师的表格。

  钱五师这份表格的实质样本来自海对面的弹道风洞,如今这个时代全球拥有弹道风洞的国家仅有三个,并且不包括华夏。

  这也是为什么这份资料会被列作如此高规格档案的原因。

  接着很快。

  徐云便在文件上找到了MA=0.7的对应L0数值。

  其赫然便是……

  0.229!

  毫无疑问。

  于敏拿出的这三个数值,确实是精确的解。

  徐云:

  “……”

  白活了.jpg。

  随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徐云这个小组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画风,交谈内容差不多是这样的:

  “大于,中等间隙B和C区要做个柯尔莫哥洛夫尺度能谱的笔算,所以得先计算一下耗散率……”

  “不用算了,17.63%,韩立同志你验算一下吧。”

  “……大于,波数由速度的所有大尺度分量累计而成的,v^k是速度的傅里叶系数,所以要进行多次放缩……”

  “不用吧,韩立同志,我们只要假定对于任意固定的K,所有大于1/K的尺度的累计耗散当是2νΩK≤2νK^2,其中E→0,当ν→0时,ΩK就可以直接被算出来了……喏,你看。”

  “那这个不规则的时速度场……”

  “这也简单,假设一个固壁对流体的剪应力,然后写出接触面积的乘积再导一导不就行了?”

  实话实说。

  从第一次穿越到现在。

  徐云头一次产生了一种怀疑人生的微妙情感:

  他仿佛化身成了那个被带飞着的土著,而身边的于敏才是那个穿越者。

  几乎只要徐云一提及思路。

  于敏便能迅速给出对应的答案,并且精准度很高很高,哪怕出了错也很快就能纠正过来。

  于是乎。

  在于敏的‘协助’下。

  徐云几乎不怎么费力,就顺利解决了自己所负责的问题。

  难怪那么多人喜欢躺赢,这种感觉是真的爽啊……

  ……

  在徐云小组完成计算任务十分钟后。

  钱五师亲自负责的背压比也有了结果。

  背压比。

  军圈或者航空航天的爱好者应该都知道。

  无论大型的航天液体火箭,还是一些现代的战术导弹,甚至现代化的第三代以后的战斗机。

  它们在开加力以后喷出的火舌……也就是尾焰,外观大多都是一节一节的。

  这是飞行器的发动机马力全开时,喷流速度超过音速的一种物理现象。

  这种现象专业上被叫做马赫盘或者马赫环,属于翻译上的出入,属于很常见的释义问题。

  它由尾喷流产生激波引起,在空气中形成连续的膨胀波和压缩波系。

  而这些胀波或者压缩波在数学上的计算推导,便与背压比有关。

  诚然。

  背压比这个概念常见于喷气式飞机的喷管,导弹领域……尤其是小型导弹考虑背压比的情况并不多。

  但别忘了。

  钱五师他们这次设计的导弹需要极其精细的气动结构,背压比则关乎超声速轴对称在现实情景的落位——具体方程此前已经提及过了。

  因此背压比的计算,便成为了一个很关键的一环。

  接着钱五师将自己的计算结果与徐云于敏的成果并排放到面前,开始做起了汇总。

  “R(l)/l=0.1……V/l^3=0.02……”

  “流场参数分布及前缘曲面激波间隔是0.4、2.6、2.9……”

  “前体进气道的总收缩比为6.2,其中包含了前体压缩部分,进气道的总收缩比为5.2,内收缩比为1.6……”

  “质量加权马赫数的分布在3.0左右,压升系数基本在20以上,总压恢复系数在攻角等于2°的时候最大,其余状态均接近0.6……”

  钱五师的目光飞快在这些参数上掠过,细长带着老茧的右手飞快在演算纸上进行着勾画。

  每扫过一项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