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1070章

作者:新手钓鱼人

  只要把波长调整到1.7厘米之类的区间。

  在双波段和一维成像法的协助下,完全能做到披着探测雷达的外表,却拥有火控雷达的精度。

  也就是在U2完全没法察觉的时候,顺利掌握住它的飞行轨迹。

  按照基地当初组装的零部件投入。

  基地内这架气象多普勒雷达的扫描范围最多可以达到500公里,也就是可以掌握40分钟内U2侦察机的精确动向!

  更重要的是……

  这同样是一种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实际检验的思路——只要在U2下次飞来的时候试一下就行了。

  要是U2临时改变了航向或者提升高度。

  那就代表这一招对U2无用,它发现了兔子们的窥视。

  但要是U2依旧沿着既定路线飞行……

  意识到这一点后。

  叶笃正的呼吸顿时粗重了几分,目光灼灼的盯着徐云:

  “那么韩立同志,我说的第三个问题呢?”

  如何保证落下的导弹可以准确命中U2侦察机。

  在叶笃正提出的三个问题里。

  这其实才是最困难的一个。

  要知道。

  U2的常规飞行高度在2.2万米,最高时可以拔升到2.5甚至2.7万米。

  这代表着平流层飞艇的高度至少要在3万米以上,才不会被U2飞行员通过裸眼视力在视距内观测到。

  而U2执行拍照任务的时候,高度一般会降低到1.8万米左右。

  也就是在实战阶段。

  平流层飞艇与U2的直线高度差,大概率会达到万米以上!

  这种高度的导弹追击可不像初高中物理那样计算自由落体就行了,需要考虑到很多非常复杂的情景:

  比如说风阻。

  比如说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对导弹产生的细微形变。

  又比如说U2的变速甚至变轨。

  这就好比你待在魔都中心大厦的最高处,想要丢个粉笔头砸中五百米外路面走来的一个人。

  即便你计算的再精准,也会有各种不可抗的情况发生——保不齐人家快到位置的时候路边一个小孩子哇了一声,目标停步看了两秒钟,这谁能算得到?

  但另一方面。

  徐云既然考虑到了前两种情况,就不可能不意识到这个问题。

  换而言之……

  徐云或许也有解决之法?

  而在叶笃正对面。

  “……”

  徐云先是沉默了几秒钟,在内心继续校正了一遍接下来的发言,方才慢慢说道:

  “叶主任,首先我想诸位问个问题——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说过一种技术。”

  叶笃正看了他一眼:

  “什么技术?”

  徐云嘴角轻轻一咧:

  “无线电近炸引信。”

  “无线电近炸引信?”

  听到徐云说出的这个词。

  叶笃正显得有些迷糊,不过一旁的钱秉穹倒是开口了:

  “韩立同志,你说的应该是二战时期海对面发明出来的VT引信?”

  徐云点了点头:

  “没错。”

  上头提及过。

  一枚细长的炮弹,想要打中几百到几千米高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确实非常的困难。

  二战时期当过空军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1940年不列颠空战时曾经有过统计。

  战场上想要要击中一架飞机,需要发射2500枚左右的炮弹,也就是命中率是万分之四。

  这样的概率让飞行员们对地面火炮基本上并不害怕,而地面上的火炮对于飞机也仅仅是驱赶作用。

  但在二战中后期,一种特殊的武器出现了。

  它就是无线电近炸引信。

  这玩意儿的核心原理,其实也是多普勒效应:

  也就是给炮弹的弹头安装上一个雷达,当炮弹和飞机的距离减小时,雷达接收到的频率就会越来越高。

  当频率高到一定的程度,就说明进入了引爆范围。

  这样炮弹就可以自动引爆,造成伤害。

  这种无线电近炸引信炮弹成了二战最卖座的武器产品,海对面靠着它赚了足足10亿美刀,曼哈顿计划有一半的经费便源自于此。

  所以说做军火是真tmd赚钱……

  总而言之。

  这种武器对于目前主持核研究的钱秉穹而言并不算陌生,至少比叶笃正这种搞气象的要熟悉的多:

  “韩立同志,莫非你的意思……是在炮弹前面加上一个无线电近炸引信模块?”

  “可是无线电近炸引信的起爆范围有限,除非U2恰好从杀伤区域经过,否则即便上了引信也没用。”

  “更何况现如今的战斗机和侦察机上都装有干扰发射机,它会发出同频率但更大功率的无线电波,让导弹误以为自己离目标已经很近并起爆。”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无线电近炸引信都没什么成功的可能性才是。”

  徐云闻言点了点头,坦然承认道:

  “没错,除非一次性向天上发射数百甚至上千台的平流层飞艇,用人海战术去碰运气。”

  “否则想要靠无线电近炸引信来解决U2,确实是痴心妄想,成功率无限接近于0。”

  “但是钱同志,你认为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呢?”

  “将引信改成另外一种能够自行锁定U2方位的设备,它可以引导导弹进行变向,不用等U2来到落点,它就会自动锁定并且追上对方……”

  “对方拐弯它也拐弯,对方俯冲它也俯冲,而且速度比飞机的极限时速更快,最后……”

  “boom!”

  徐云悠长的声音在钱秉穹的耳中听起来,简直如同魅魔……咳咳,恶魔的低语。

  寥寥数语之下。

  便令钱秉穹的心脏砰砰跳了起来。

  可以锁定对方位置并且变向追击的炮弹……?

  真的可能存在这种武器吗?

  要知道。

  虽然二战中德国的V1导弹号称追踪导弹,但它实际上的体长足足接近八米。

  所谓的制导能力,依靠的也只是磁性罗盘而已。

  V1导弹需要事先预设好足够的弹道才能顺利发射,并且末端的加速实质上靠的是阻流板开启……

  类似的弗里茨-X无线电指令制导炸弹也是如此,依靠的也只是无线电校准罢了。

  另外据钱秉穹所知。

  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红外制导也是类似的情况,比如说AIM-9以及AA-2空空导弹等等。

  也就是想让导弹变向并不困难,难的是以追击目标为目的的变向。

  这年头所有的导弹几乎都离不开人工校准,也就是后世大家熟知的射击诸元。

  可眼下徐云却抛出了这么个概念,而且从徐云此前的表现来看,他显然不是个说大话的人。

  难道……

  真的有门?

  过了片刻。

  钱秉穹深吸一口气,强行平复下心绪,认真对徐云问道:

  “韩立同志,你说的这种定位设备是什么原理?能和我介绍介绍吗?”

  叶笃正则朝一旁的林钰招了招手,示意她靠上前来。

  毕竟涉及到雷达与电磁学的概念,现场这方面造诣最高的“自己人”只有林钰,其他人顶多就是半桶水罢了。

  只见徐云很快拿起笔和纸,在纸上写了个公式:

  △R=c/2B。

  林钰看了一眼,几个字脱口而出:

  “高斯脉冲?”

  徐云点了点头,肯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