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三国,朝九晚五 第210章

作者:一虫

  这位当世奇人的胆子,怎么这么小了?

  陈逢感到很是莫名其妙,不由得便看向了刘备。

  后者缓缓地摇了摇头,满脸都是苦涩之意,似是也在王朗身上吃了瘪。

  因为两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了,左将军府中,一时间也便因此陷入到了沉默。

  幸好刘备还没忘记自己主人的身份,见到如此尴尬场面出现,连忙长身而起道:“先生远来劳累,备愿布下酒席为先生接风,不知先生……?”

  “多谢左将军,朗,唯有愧领。”

  王朗一脸小心谨慎地向刘备行了一礼。

  刘备:“……”

  陈逢:“……”

  二人先是一阵无语,接着便同时看向了彼此。

  他们此时都在想。

  王朗的胆子,能这么小?

  这人不会是冒充的吧?

第195章 私赈,当立规

  带着怀疑,刘备悄悄地询问了一番陈逢。

  “我也不知道啊,从来没见过。”

  陈逢尴尬地摇了摇头。

  “不过,我倒是知道景兴先生为何如此。”

  但在看了王朗一眼之后,陈逢突然就有了想法,随即压低嗓门道:“以我来看,景兴先生当是沉寂多年,已是失了胸怀,所以……”

  刘备瞬间就明白了。

  因为,他也曾经历过低估,甚至还对自身产生了怀疑。

  后来如果不是遇到了陈逢,或许他也就会慢慢沉寂下去了。

  “先生随我来。”

  想通了这其中的关节以后,刘备再看向王朗时,神色当中不由得便多出了几分知己的味道。

  “不当如此,不当……”

  王朗下意识地就又怂了,直至看到刘备的表情,他才猛然之间停下了话头。

  如果说之前刘备看他的时候,他还没有反应过来,甚至还感到恐惧的话。

  那么现在,他就再也没有了恐惧。

  因为刘备此时看他的目光,没有丝毫的同情,也没有半点其他的杂色。

  有的,就只有对他的欣赏,以及直接就能看出来的真诚。

  这种目光,不由得便让王朗想起了自己之前的很多朋友。

  当时,他们也都是这么看他的。

  “多谢玄德公。”

  于是乎,再度感受到知己味道的王朗,便如同换了个人似的,脸上当即就生出了许多自信。

  ‘这才是景兴先生。’

  刘备大喜过望,当即便走过去一把抓住了王朗的手,道:“先生且随我来。”

  说完,他拉着王朗就往后院走去。

  “玄德公要带我去何处?”

  王朗又有些畏惧了。

  刘备适时停下脚步,面带微笑,很是真诚的道:“我有一子,小名唤作阿斗,如今虽才三岁,却是生的聪慧……”

  “不知,先生可愿认个学生?”生生夸了一阵阿斗后,他才将最终的目的说了出来。

  “这……”

  王朗犹豫了。

  “景兴先生可是还要亲自去看过?”

  陈逢这时凑了过来,一边说一边点头道:“说起来倒也是,若非亲眼得见,谁又能相信三岁的公子便已是那般聪慧了呢?”

  嗯,他也没想到,三岁的阿斗会那么聪明。

  简直跟历史上就不是一个人。

  不过说起来,诸葛亮倒是曾经夸赞过阿斗,也许……他就只是懒了一点而已,并非是真的蠢笨。

  当然,这需要经过时间去证明。

  就现在而言,谁也是说不好的。

  “那好吧。”

  经过陈逢的这么一打岔,王朗也就没了犹豫,自动跟了上去。

  片刻后,后院里便充满了欢快的笑容。

  ……

  许是宅的时间太久了,王朗恢复起来很慢。

  哪怕是认了阿斗当学生,每天陪着阿斗一起玩闹,他也都没有恢复过来。

  虽是如此,但他到底还是有些底子。

  因此随着自信一点点恢复,数日之后,他便彻底地投入了刘备麾下。

  “我的助手,终于来了!”

  陈逢大喜过望,当即就要把一部分的工作交给王朗。

  当然,他肯定不会这么说。

  而且面对刘备的询问,他的回答也没有半点问题。

  “我需要了解襄阳以及各地的情况,之后方才可以为玄德公治理。”

  “也就是说,子吉要前往各地,进行实,实……”

  “实地考察。”

  陈逢点头道:“若不了解,我实在是不敢下手做事。”

  “而且,若是我对各地情况一点都不了解的话,很容易就会导致错漏百出,到那时候再想弥补,可就晚了。”

  “正该如此。”

  刘备没有半点怀疑的接受了陈逢的借口,但他话锋一转,却又摇起了头:“如今正是最好的用兵之时,子吉且再等一段时间吧。”

  “好。”

  陈逢早在之前就想到了这一点,因此半点也不惊讶的便点下了头。

  说完之后,刘备就要转身赶往军营,但他脚步还没动,便看到了陈逢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还有何事?”

  刘备不由停下脚步,疑惑道。

  陈逢满脸严肃道:“景兴先生刚刚跟我说了一件事,倒是也让我明白了一些事情。”

  “何事?”

  刘备愈发迷惑了。

  “简单来说,景兴先生给我讲了一个赈济灾民的故事,我也不知道他是有意还是无意,反正我听完了这个故事以后,下意识地便觉得,不能让人随便赈灾了。”

  “否则整个襄阳的人口,最少都将减去十分之一。”

  “其次,那些人有了威望以后,也许就会做某些不该做的事情了……”

  是的,陈逢说的就是私赈的事。

  这也是汉代与之后时代严格分明的一件事。

  汉时,私自赈济百姓的事情,简直太多太多了……不管是不是心怀鬼胎。

  直至到了唐朝之后,私自赈灾就变成了大罪。

  说夷三族就夷三族,可谓丝毫不留情面。

  小说里面随随便便赈灾的剧情……真就是小说里面才有的了。

  那就是嫌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死的不够快了。

  对此,陈逢其实是不想改变的,因为这么一改变,之后就有可能会死去很多灾民。

  可问题在于,如果不去改变的话,灾民不仅会死,甚至还会被利用起来。

  比如此时的襄阳城外。

  到处都有大家族在赈灾。

  但你要真以为这些人都是好心,那可就错了。

  他们只是想着打一个时间差,然后收拢更多的百姓而已。

  收拢百姓干什么?

  当然是将其变成家生奴了。

  毕竟来说,对于当代的很多人来说,没有奴仆的大家族,绝对是不能被叫大家族的。

  而他们现在做的事,便是这些了。

  陈逢一开始也没想到人会这么恶劣,直到王朗跟他讲了一个故事,他才突然发现,赈灾这种事,当真是不能随便去做的。

  不过他也没想一杆子打翻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