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第937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郑和下西洋的行动越是成功,这就让皇帝越发把权力交给宦官。

  本身从朱元璋的时候开始,对于官员的不信任度就非常高,认为但凡为求当官,无有不贪者。

  朱棣其实是受到了朱元璋很大影响,在各方面行事上亦是如此。

  并且因为这皇位不是老爹给的,而是从侄子手里抢过来的,是以朱棣心里总是有很多不舒服的地方,他害怕自己驾崩后,在地下无颜面对老爹。

  朱元璋的影响太大了,哪怕是在选择后边继承人的时候,也是因为一个梦,梦到了朱元璋。

  在梦境中,朱元璋递给朱棣一个大圭,然后对朱棣说道:“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梦里的朱棣吓得够呛,哆哆嗦嗦接过了那大圭。

  梦醒后,朱棣把这个梦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徐皇后。

  徐皇后作为明朝开国名将徐达的女儿,她从小熟读经史,对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她很快就说出了自己对这个梦的理解:“子孙之祥也!”

  正是在这个时候,喜讯传来:世子朱高炽的正妃张氏生下一子。

  这个孩子就是朱瞻基,朱棣的长子长孙。

  本来不喜世子朱高炽的朱棣,登基之后迟迟不立太子,也因为这个事情,而定下朱高炽的太子位。

  郑和下西洋的事情,一直在持续,永乐年间虽有上奏,但也没用。

  朱棣驾崩,朱高炽就位后,大臣们对于攻击郑和下西游的事情,就越发上头了。

  而在暗中,郑和下西洋对于走私海商的打击力度,也是非常之大的。

  毕竟禁海的政策一直在,而走私海商的贸易利润巨大,而郑和的船队,可谓是海域霸主,这些走私船怎么能够抗衡。

  不仅是船队,朝廷的目光也逐渐的转移到了海上,从许多方面对走私海商的打击力度加大,这其中有着朱棣再次创下锦衣卫的功劳。

  朱棣驾崩了,朱高炽本身自然不会有其父朱棣那么强势,本身在成长期间,一直都受到了朱棣的打击。

  不过其中,郑和的意义很大。

  尤其是朱高炽即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这给朱瞻基很大压力。

  郑和,就很关键了。

  很多人看到的是郑和七下西洋,却忽略了其身份。

  在朱瞻基即位的时候,郑和可谓是三朝元老,而且自朱棣靖难登基后,就是百官之首。

  加上朱棣对官员的不信任,宦官干政,这个时候的郑和,俨然已经成为了大明最有权势的太监。

  哪怕是六部尚书,那在郑和面前也只能是恭恭敬敬。

  其实有明一朝,宦官虽然腐朽,但他们对于皇帝的忠诚是毋容置疑的,哪怕是后世遭万人唾弃的九千岁魏忠贤,那对于皇帝的忠诚也非常高。

  魏忠贤虽然贪,可他知道自己的权力来源于皇帝,至少不会贪图边关军饷。

  郑和对于朱瞻基,也同样是忠心耿耿。

  因此朱瞻基权力的稳固,郑和在其中是出了不少力气的。

  于此同时,郑和也是文官们的心腹大患,只是他们暂时无法对抗。

  第七次郑和下西洋,朱瞻基受到了很大阻力,但依然可以实施下去。

  可郑和于路上病逝后,就很难再进行第八次了。

  其实哪怕是到了这个时候,皇权还是有着很大的统治力,至少朝廷上的意思,朱瞻基有着决定权。

  可郑和去世后仅两年,朱瞻基也去世了。

  这就让明朝皇权有些尴尬,而朱祁镇即位仅九岁。

  主少国疑,明朝的皇权,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顺序的向下跌落。

  而文臣集团,自然就顺势崛起。

  朱英就不同了。

  首先,他来到大明的时候,是个商人,还是个走私贩子。

  同时,有着前世的利益,他更加注重的是实际,而非是假大空。

  和郑和下西洋的境地不同,李景隆下西洋,政治因素是一方面,可朱英不在乎。

  他要的是钱财。

  出发的时候就准备了大量的货物。

  如果说大明是厂家,那沿海的占城,真腊,暹罗,他们就是批发商。

  到暹罗的外商们,就属于经销商了。

  欧洲,中亚这些地方,自然便是零售商。

  李景隆下西洋,带的就属奢侈品最多,搞的就是抛开中间商赚差价。

  朱英的要求很简单,你曹国公带队下西洋,赚钱是第一要素。

  这可不算郑和那廉价成本,而是把人工,材料,都计算在内了。

  莫说赚多少,要是亏本了,那就治你的罪。

  反之,赚得多,也是功劳。

  不管怎么说,李景隆带着这么多军队下西洋,即便是首重赚钱,那也是对大明威严的宣扬。

  况且现在大明的经济已经开始迈向高度繁荣。

  有道是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朱元璋是逮着贪官杀,而朱英呢,则是逮着商人的羊毛薅。

  所谓是我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伞撕烂。

  小商小贩的,朱英当然不会搞,他搞的就是那些后边有世家支撑的大商。

  抓兵权,搞变法,弄工厂,分股份等。

  这些手段,放在前世真不算啥,或许其他人要是在朱英这个位置,还能比他干得更好。

  一个大的套子,把世家大商套进去了。

  羊毛总是会薅光的,所以朱英促进开海,让商人们去赚取海上的钱财,还让大明水师给海商保驾护航,自己也参与了进去,如大明远洋贸易商会。

  他放开了所谓的大国之风,在朝贡贸易上,开始对各国进行减少。

  朝贡贸易或许有稳定边关的作用,比如大明的影响力,可朱英不在乎。

  比如你占城,真腊,我就是不给你朝贡贸易上搞优惠,你还能咋滴,我就是不给大额封赏,你还能打我大明不成?

  唯一例外的,也就只有北元了,毕竟那地方是真穷啊。

  牛羊肉,皮草这些特产,看起来不错,实际上产生的经济效益对于整个大明来说,真就那么回事。

  唯一能够利用上的,也就只有人力了。

  所以朱英大搞北元雇佣协会,为的就是让这些草原的家伙们稳定下来,不要总是打秋风,影响大明边关,搞得大明这里动不动就要打仗。

  其实北元雇佣协会搞到现在,国库的支出是很大的,从另外的角度去看,等于是在养肥草原。

  其实早有臣子上奏,北元实属威胁,如此壮大之下,一旦翻脸对于大明来说,可谓是养虎为患。

  只不过这个建议,爷孙俩都没有采纳。

  朱英有信心,在同时发展的基础上,要将草原远远的甩在身后。

  亦如现在的蒸汽铁甲船。

  这玩意目前不能远航,可对海域诸国,那是绝对的威慑力。

  而蒸汽机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方面。

  其中对于工业发展,那也是质的提升,是跨越式的进步。

  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后,意味着大明的生产力在原本的基础上,是数十倍的提升。

  除开蒸汽铁甲船外,蒸汽火车也能真正的开始打造了。

  不说大明全境开设的铁路线路,只要把南京到边关的线路打通。

  以蒸汽火车的运输能力,你北元,还算个啥事啊。

  蒸汽火车最恐怖之处,在于运输兵力的速度。

  哪怕是现在拉胯的蒸汽机,其动力也绝非是马力可以比拟的。

  最关键的是,它可以十二个时辰不阶段的运行。

  当初朱英想搞铁路,可惜最后不了了之。

  而现在,蒸汽机,它来了!

  蒸汽火车的运行速度,按照后世的计算方式,为每小时大约60公里到80公里,折合大明算法,也就是每个时辰一百二十里地起。

  从南京到边关,约为两千四百里地。

  而蒸汽火车十二个时辰,可走一千四百多里。

  这也就意味着,只需要两天不到的时间里,蒸汽火车就可以把大军直接运送到边关打仗去。

  即便算上蒸汽熄火,出点小故障啥的,三天也是稳稳够用了。

  当然,如果装上大量辎重的话,可能要慢些,速度上不来,可这速度,也是跨越时代。

  这意味着大明朝廷对于地方的统治力,将会得到极大的加强。

  实际上会有些出入。

  以大明现在的工业基础,铁路开山过河自然不行,不过关系不大。

  这些路段人力直接干,士兵们在火车上闲着也是闲着,大不了多设几段路就行了。

  想要完成这些,目前大明还有些难度。

  其中铁矿的稀缺是个大问题。

  并非是中原铁矿少,而是自古以来,中原地区的铁矿就被大力开采,导致现在大多数地方的矿藏都很稀少,多数容易的都被挖掘了。

  这也是为什么朱英首先要做的,就是蒸汽铁甲船的缘故。

  因为有了蒸汽铁甲船,意味着海上的距离缩短,运输能力加强,这就能大力对沿海,海岛国家地区的铁矿,运送到大明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