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第721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朱英长久生活在京师地区,他并不清楚,自己为卫所将士们做的那些事情,到底是意味着什么。

  他不知道,当他不断的改制军队规章制度,为士兵们的吃喝,后事进行变化的时候。

  多少士兵得知这个消息时,感动得痛哭流涕。

  多少士兵在黑暗的夜晚,悄悄的用手中的利刃,刻在白天偷偷木块上,一笔一划的为太孙殿下刻下长生牌位。

  又有多少士兵,因为太孙殿下的缘故,收到了来自远方亲人的家书。

  那家书里,字字句句都是用最简单真挚的话语,歌颂着太孙殿下的好。

  从古至今,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君王,将心思放在他们这些丘八身上。

  人心,从来都是相互的。

  在朱英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想过太多,只是觉得如今的士兵们待遇太差,生活太苦。

  作为国家之刀剑,当然需要好好的擦拭。

  可这些看似不太起眼的事情,却让所有的士兵们,深深的记在了心底。

  他们没有什么能够回报太孙殿下的。

  此番突然听到太孙殿下位临边关,听到那不可置信的恭迎之声,唯有使出自己所有的力气,喊出最为响亮的声音,来传递自己最为真实的情感。

  这才有了如此之震撼场面。

  这一声声的呐喊,让北元的将士们胆寒。

  他们首次在还没有见到一个人的情况下,便就感受到了恐惧是什么。

  如果这样的大明太孙,亲自统军的情况下,大明的士兵们,将会爆发出怎样恐怖的战斗力。

  所有面前的一切,都将会被彻底的摧毁吧。

  哈尔台吉站在大帐前,目光深深的看向那声音传播而来的方向。

  脑子里浮现出大明太孙的面容。

  那干净清秀的模样,却和自己先祖成吉思汗的容貌逐渐融合。

  或许当年的先祖成吉思汗,也是如同现在的大明太孙这般,有着足以震慑世界的力量。

  第一次,他感觉到了自己的害怕。

  是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是骄傲的将军,再是有着功绩的卫所都指挥使,再是心中骄傲的大臣。

  在大帐里面对太孙殿下的时候,所有的菱角都被彻底的磨平。

  他们非常的清楚,只需要上首这位很是年轻的太孙殿下一声令下,任何人都会被士兵撕成碎片,而不会生出丝毫的波澜。

  “大家不用这么紧张,搞得本宫像是个索命的厉鬼一般。”

  “本宫可是时常照镜子的,长得可没那般恐怖。”

  朱英轻笑的声音在大帐里响起,这让许多人紧绷的神经稍稍得到了放松。

  只是依然不敢有所笑声,这被压制得太很了。

  尤其是四大侯爷。

  作为最早跟随着洪武陛下一路打杀过来的人,哪怕是在陛下面前也能有说有笑的,可偏偏在这明明只是小辈的太孙殿下前,却不敢有丝毫的逾越。

  他们引以为傲的功绩和身份,好似全然没有了半点作用。

  朱英也是无奈。

  原本感觉场面有些冷,想开个冷笑话来缓和下气氛。

  结果现在的气氛好像是更冷了。

  算了,放弃了,直接进入正题吧。

  “谢成。”

  “末将在。”

  朱英只是喊了声,谢成当即一个激灵,身体就像是受惊的猫一般,瞬间单膝跪地回道。

  说起来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两鬓都已发白,却在朱英面前跟个孩子面对老师那般紧张得很。

  “起来答话,不用这般拘束,说起来你的女婿,还是本宫的弟弟呢。”

  “你跟本宫先说说,现在军营里目前的一些情况吧,譬如粮草后勤,士兵操练,出征的心情这些。”

  初到大营,朱英自然是要了解大营的情况。

  这可是四十万的大军,不管是放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有些小国的总人口,都没这般多。

  也就只有辽阔疆域的大明,才能养出这么之多的士兵。

  永平候谢成缓了口气,开始讲述起大营里的情况和布置。

  语气从一开始的紧张结巴,到后面也开始慢慢的变得自然起来。

  大帐里的气氛,也逐渐的缓和。

  随着谢成介绍完之后,朱英也算是有个大概的了解了。

  四十万大军的生活,各方面都是极为要注意的问题,可能一个小细节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后勤方面的安排,粮草运输更是重中之重。

  因为边关的战马几乎绝大部分都已经被转移到草原军事基地了,所以现在唯一的畜力就是牛车,还有一些驽马。

  步兵的行动于草原上算是很缓慢,对比高机动的骑兵,就像是乌龟爬一般。

  四十万大军听上去比较吓人,其实按照现在大明的条例,其中辅兵只有不到三成。

  规定是百人中须有战兵二十三人,一般其实还没达到这个比例,不过作为边关,已经是非常接近了。

  换算下来,四十万大军里,其实真正的战兵不到十万人。

  其余的三十万人,基本上都是为这十万战兵服务。

  当然,这些辅兵也是有一定战斗力的,并非是战争中的气氛组,本身也是佩戴刀剑还有日常的操练。

  朱英听完之后微微思索了一下,点了几个细节让谢成等统帅多多注意一些,便也算是到位了。

  毕竟四个侯爷领军多年,不管是带兵还是管理等各方面,都算是极为成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错漏。

  历史上比较可惜的是,像是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们,绝大多数都死在了蓝玉案中,这也是后来朱棣夺位后,大明军队战斗力大幅下降的关键所在。

  还要朱棣五次亲征蒙古,也没能取得大胜,最后还病逝于途中的榆木川。

  如果这些跟蓝玉有所关系的将领们都在,事情将会变得简单许多。

  吩咐完之后,朱英的话题,便就来到了北元汉臣身上了。

第573章 :皇对皇

  大明对北元的忌惮,其实很大一部分源自于现在效忠于北元的汉人大臣。

  可不要小瞧了这些汉人大臣。

  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使得草原得以有很强劲的发展。

  哪怕是草原最初的崛起,成吉思汗的年代,汉人文臣也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成吉思汗本身有着极高智慧的天才,但在入侵宋朝时期,也同样依赖于不少投靠过来的汉人大臣。

  像是忽必烈能够超过蒙哥而入住中原,最主要是他对于汉人大臣的重视。

  蒙元时期,虽然蒙古人地位崇高,但北方汉人的地位同样也不低。

  在区分汉人这块,蒙元时期也只是比较针对南人,也就是南方这边的汉人群体。

  欧安民也属于南人,但他依旧升职到了御史大夫的官职。

  说起来,游牧民族本身又有什么学识可言。

  马背上长大,除开蒙语作为日常交流外,能书写蒙文的都没几个。

  牛羊多了都数不清,还指望有什么见识,这不纯属扯淡嘛。

  不能说文盲率高,只能说清一色的文盲。

  这样的草原对于如今的大明来说,根本没有任何的威胁。

  然而当野蛮遇到文明的加持,就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了。

  北元如今从感觉上来说,似乎非常的弱势,可这仅仅只是相比较大明而言。

  实际上如今的北元占据了草原几乎最大的地盘。

  北边的瓦剌,更是被北元干得节节败退。

  只是因为大明的牵制,还有各部族之间尖锐的矛盾而影响。

  相邻的东察合台汗国,更是对于北元退缩边境数十里,不敢有所侵犯。

  在中原王朝落败后回到草原的北元,依旧是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力,堪称霸主级的存在。

  其中最大的关键,就是在于这些汉人大臣。

  他们带来的管理制度,还有各方面的章程规矩,包括是战阵指挥筹算,是现在北元的关键。

  朱英现在,想要一个听话的北元,首先就是要拔掉这些辅佐北元的汉人臣子。

  “我中原王朝数千年以来,一直为天下之雄主。”

  “有秦汉之先,统领停下,令蛮夷不敢有丝毫侵犯,往往不过千军,便可杀得这四方蛮夷节节败退。”

  “盛唐时期,突厥败走千里,几乎是称霸草原。”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如日之升,如月之恒。”

  “可偏偏就是有一些忘却先祖荣光,只顾自己之辈,背弃祖先,为草原走狗。”

  “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最后选择当别人的奴才,若是圣贤有知,自当会气得将其拍死。”

  “如此之人,且还在我大明享誉盛名,得不少读书人崇拜,尊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