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第520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其中包括他们的衣物,全部都是由学院配给。

  对于学子们来说,只需要用心学习,其他的一切,全部都由学院负担。

  当然,与之相对的,就是严厉的课程教育了。

  一日三餐,另有夜宵。

  上午,是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叫苦不迭。

  下午,就是由老师教导,进入学堂学习。

  晚上,也是有阵型操练,个人对抗等诸多项目。

  一直到亥时中,才算是结束。

  耗尽所有的精力,入睡。

  次日鸡鸣,由此反复。

  这般操练的程度,哪怕是对于勋贵武将子弟,也是叫苦不迭。

  更何况那些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书生们。

  极为后悔,顿时就闹着要退出。

  “离开军事学院的方式,只有两种。”

  “要么是结业之后,昂着头走出去。”

  “要么就是遭九九八十一杀威棍,横着出去。”

  “自己选吧。”

  玄甲卫出身的教导们,沉声说道,没有半点开玩笑的意思。

  大明军事学院,丢不起这人。

  坚持不住的,那就去死吧。

  杀威棍这种刑罚,可大可小,真要往死里打,哪怕是军中猛将,也遭受不住三四十棍,就得是命丧黄泉。

  九九八十一棍,是凑个吉利数。

  足够让人死上好几次了。

  听到这般规矩,即便再苦,那也只能是咬牙坚持下来。

  被操练死,至少还有一段时间,这般出门,可就是真活生生打死了。

  傻子都知道怎么选择。

  当朱英走进这里时候,已经是下午了。

  整个学院内,都回荡着郎朗的读书声。

  朱英巡查了一番,比较满意,便就点点头,吩咐道:“让刘不易,出来见我。”

  “遵令。”

  刘不易这个学生,朱英还是要给一个特殊照顾的。

  若是没有他的话,想来招生的事情,尤其是对参加科举的考生招生,根本没有这么大的煽动力。

  这其中,可谓是做了大关键的事情。

  而在朱英找刘不易谈话的时候,宫廷里的朱元璋,正在发生一些改变。

  华盖殿中。

  朱元璋正在翻看文册。

  这些文册上的记载,全是关于朱英的。

  像是之前朱英提出的一些政策,如摊丁入亩,军政分离,开办工厂,修建道路。

  包括对火药的改革等等,一系列政务上,经济上,军事上的所有方案,全都记录在此。

  朱元璋能够从一个放牛娃,当和尚,做乞丐,从而到今天的大明开国皇帝。

  他凭借的,仅仅只是运气?

  不,他主要凭借的,是自身强大的学习能力。

  他是一个天才。

  从古至今,能够作为开国皇帝者,皆是天才。

  或许他们的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弊端,但这依然无法掩盖本身的光辉。

  尤其是朱元璋,即便是到了现在,也从未间断过学习。

  再累,事情再多,都会抽出至少半个时辰来读书。

  自从朱英入宫之后,提出来的一系列的策略,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尤其是对于整个大明国库的赋税,更是如此。

  一个国家的发展,用简单的话语来说,发展的就是国富民强的路子。

  所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

  向自己的大孙学习,并没有什么羞耻的,反而让朱元璋,更加有了兴趣。

  所以他让会让人,将大孙的一些做法,安排,包括群英商会那边,全都统计出来,编撰成册,以供学习。

  朱元璋确实不懂商道,这跟他的经历,还有本身所处的环境有关。

  但这并不代表他不能学。

  群英商会在京师立足之后,一直都有受到锦衣卫的监视,哪怕在朱英入宫之后,这些监视也并没有完全停下。

  朱元璋仔细阅读着,群英商会从一开始,直到现在,所有的动作。

  “妙啊,妙啊,原来这商道上,竟是有如此之多的讲究。”

  “曾经大孙跟咱说,商道之繁荣,足以影响到大明全国,咱从前还不觉得,如此这般看下来,竟当真如此。”

  “京师里的东西,也就跟原先没多大区别,可是在大孙的把控之下,却展现出了高度的繁荣。”

  “这些把银子藏在地窖里的,老老实实拿出来购置货物。”

  “货物的价格便宜,可卖得更快,百姓也得到了好处,大孙赚取了钱财,国库增加了i税收,凭空竟是多出了这么一大笔钱财来。”

  “有点意思,货物没变,人没变,钱却变了。”

  “卖货的商人,觉得自己赚了,买货的百姓,也觉得自己赚了,大孙赚了,国库也赚了。”

  “这便是商道吗?”

  “为什么这些事情,咱从书上,就从未看见过呢。”

  “那些商道之书,讲述的尽皆是些低价高卖,囤货居奇,投机倒把之事,大孙这些法子,才是真正的堂皇正道。”

  朱元璋自顾自的说着,在他的下面,还有着各部尚书。

  也在看着里面同样的记载。

  自从朱英这里的印刷厂干起来后,很多东西,都无须手写,逐渐开始作用于印刷。

  宫廷里面,自然也有一套铜活字的模具。

  “你们也看了,倒是跟咱说说,这商道,还是小道吗。”朱元璋问道。

  户部是管钱财的,听到陛下的问话,作为户部尚书的赵勉,自然是由他来回答。

  “回禀陛下,太孙殿下之商道,已非民间商人之小道,而是国之大道。”

  “在这其中,每一个看似为赚取钱财而定下的手段,实则其根本的目的,是在于小民得利。”

  “臣先前有闻,太孙殿下出千万贯宝钞,对于所有的商品,在限定的时间内,予以极大的折扣。”

  “说来惭愧,当时在臣的心中,并不能理解此事,然出乎臣之所料,在此事结束过后,一番核算下来,不仅未亏,反而赚了。”

  “臣当时心中好奇,便就开始钻研此事。”

  “最后发现,之所以能赚,而是群英商会,在各地以批量之形式,低廉之价格,购置大量货物。”

  “行商们出售货物,往往需要东奔西走,劳累数月乃至大半年,亦是不见得能够售罄手中货物。”

  “而群英商会这边,一举全部收购,这般省去了大量的功夫。”

  “是以有一些货物中,哪怕是让利三分,四分,甚至过半,行商们也愿意出手。”

  “群英商会在大量购置这些货物之后,利润自然就极高,降价看似夸张,实则还有利可图,加上时日限制,百姓也就纷纷解开钱袋,大肆购买。”

  听着户部尚书赵勉的分析,讲述。

  不仅是上首的朱元璋,还是在座的其他尚书,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心里头也开始清晰起来。

  这就是太孙殿下的赚钱手段。

  可谓是把整个南直隶地区的经济,就这么一下子全部盘活了。

  “赵尚书,这个法子,可否在其他地区,也能如此推行。”朱元璋沉吟一下问道。

  赵勉想了想,回道:“回禀陛下,此法有所限制,只能用于百姓富足之地。”

  “京师之中,向来大户居多,大量的货物过来,大户们可全部购光。”

  “除开江浙一带,臣想不到还有那些地方,有如此之多的大户。”

  “不过有些相对来说还算富足之地,地方官府可帮忙采购,低廉卖给百姓,倒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法子。”

  朱元璋听闻后,摇头道:“采买之事,不当是官员代办,如此一来,中饱私囊者众多,真到了百姓手中,反而只高不低。”

  “说不准有些心黑的,强买强卖,价格反倒是比原先更高。”

  “大孙曾言,商道之处,唯有以商治商,不可跨界而行。”

  “这些采买之事,往后要是要交到商会手中。”

  对于官员的不信任,是朱元璋从小就有的感官,加上大孙也说过,官员绝不能过于插手商道之事。

  这就让朱元璋心里有了决定。

  商道是一方面。

  接下来,兵部,刑部,工部,吏部,也纷纷就太孙殿下目前所展开的一些策略,开始议论起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