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第416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陛下一向提倡节俭,但这次虽欣然同意,显然这个中花费,全由太孙支出。”

  说到这里,李景隆灵光一闪道:“最近告示文书,官府给予开矿采买之权,我若没记错的话,北平煤矿不少,表舅何不趁此机会,也下手一番,想来个中利润颇丰。”

  朱棣听到这话,稍稍有些迟疑,道:“这买卖之事,商人之道,本王堂堂藩王,何以自降身份,行这低贱之事。”

  李景隆立即道:“此言差矣,如今太孙群英商会,有声有色,更是为国库,内帑创获破丰,我已知有不少人,也想在这从中得利。”

  “往前都盯着田产,自从凉国公那事出后,多少勋贵都把目光放向了买卖经营之道上,这可是真金白银。”

  “现在番薯等高产作物,已然开始运往全国各地,可见明年粮价,定是大跌,现在唯有跟着太孙殿下,行那买卖经营之道,方才能有足够钱财。”

  朱英操控商业,用政策辅助,其中赚取的钱财,太过于惊人了。

  虽然没人可以核算出大概有多少,但傻子都明白,码头上的货物堆积如山,在京师成立大肆倾销。

  其余商会在京师,不过是苟延残喘。

  京师百万人口,这其中的获利,难以估量。

  各行各业,现在几乎都在群英商会的掌控之中。

  各坊的货物,基本上也全是由群英商会收购,销往外地。

  因为属于群英商会的货物进出,都会有明显的标识,稍微留心观察一下,就知道这其中的体量有多大了。

  朱棣心中沉思一番。

  按照李景隆这个说法,确实如此。

  现在储君都带头从商了,而且似乎非常不错的样子,可见在往后的日子,重农抑商的政策,可能会有所改变,商人的地位,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得到提升。

  至少在从商这块,大家没那么鄙视了。

  早知道在之前,哪怕是仅仅数个月以前,京师的商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衙役,都能对之呼来喝去,且没有丝毫担心。

  哪怕这家商会后面,也有着自己的背景,然作为后台,几乎不会在商事之中露面。

  大明律,官员及家属禁止从商,但至少不少人暗中操控经营。

  现在朱英将这一切,全部都摆在了明面上,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各地商帮遭到打击的时候,几乎没人站出来说话,任由毁灭。

  其实哪个大商会的后面,没有着官府人员的支持,所谓官商勾结,自古如此,想要做大,难以避免。

  现在太孙出手,无人阻拦,也无人敢阻。

  一旦牵涉进去,没有幸免的可能。

  皇室不同,或者说像是朱棣这样的藩王,甚至是李景隆这样的勋贵国公,没有律法的限制。

  朱棣严格来说,也有经商买卖,譬如京师产业,店铺经营,只是这些朱棣从来没有放在眼中。

  若是以前的朱棣,肯定会对李景隆这话嗤之以鼻,可经历了这么多变故后,尤其是昨日心态的变化,现在沉思下来,倒也感觉不错。

  “北平那边,的确煤矿较多,若是能够拿下来,倒也是笔不菲的钱财。”

  朱棣在心中稍稍盘算一下,发现的确大有可为。

  煤炭在北方的需求,动下脑子就知道,是绝对的必需品,尤其是北平往辽东,奴儿干等地过去,更甚。

  现在那边发现肥沃黑土,朝堂将要大量迁徙百姓,军队。

  这煤炭根本不愁销路,几乎挖出多少,就能卖出多少。

  这和直接挖银子有什么区别。

  朱棣北平的王宫附近,都亦是有大量煤矿存在。

  大明末年崇祯上吊的煤山歪脖子树,也跟煤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所谓的煤山,并不是真的是一座有很多煤的山。

  那里山清水秀,跟煤可没多大的关系。

  之所以被称为煤山,是因为历史上朱棣在这里修建皇宫的时候,曾经堆放过煤,所以煤山只是个俗称。

  真正的官方称呼,是镇山,万岁山,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

  下有百果园,更有鹿、鹤等寓意吉祥的动物养殖。

  北平皇宫修建后,山上松柏遍布,园内鹤鹿成群。御园北部建有寿皇殿等宫殿楼阁,种植众多名贵果树。每逢重阳佳节,明后历代皇帝,都会去登山宴饮。

  “就看今年正旦大宴,太孙他会不会放过我了,若是能镇守辽东,加上这煤矿买卖,后勤不愁,何惧草原诸部。”

  朱棣感叹着说道。

  他这大半辈子,都在跟塞外各族打交道,大大小小的战争,几乎每年都在发生。

  直到今年,才去了沿海平倭。

  当皇帝这种事情,在知道大兄朱标薨逝的时候,确实有很大的想法,甚至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可现在,无论如何,在名义上也好,在实际上也罢,已经是无法改变。

  他最想过的生活,还是回到北平,跟草原上那些蛮子打仗。

  从出生之际,他就生活在军营之中,随着大军各方征伐,长大后亦是如此。

  若是去做个富贵闲散王爷,真是要了他的命。

  他天生,便统军打仗之人。

  ……

  “安南这地,果真神奇,这都马上要正旦了,竟然丝毫不感觉寒冷,反而连盔甲棉衣都有些穿戴不住。”

  “前面的路,有些过于崎岖,却是易守难攻,难怪东家曾经说要占据安南,确是个好地方。”

  “群山遍地,不熟悉地形者,难以作战,且瘴气丛生,咱们到这里的时候,恰逢冬季,若是夏季,怕是炎热非常。”

  “此言有理,这安南若打,便不能在春夏时节,反而是秋冬时节最佳。”

  安南山多,地形狭长,多为密林。

  大军在这里头作战,四处掣肘。

  纵有百万大军,也难以发挥十之一二的实力。

  历经数月时间,从京师出发的五万大军,终于是抵达了安南南部。

  之所以有这种感叹,因是在穿过山区后,抵达了安南南部平原。

  南部平原跟之前大军所经历的山区,完全是不同的感受。

  这里自然条件非常优越,一眼看去极为富庶。

  “前面便就是王都了,这般久的时间,终于是要到了。”

  前方已经陆陆续续有人影出现,不过在五万精锐大军的威慑下,哪有什么人敢于停留。

  安南这边的军队,大部分都是由各土著部落组成,一般有个万人,那就是了不得的大规模了。

  五万大军是概念,他们几乎一辈子都不曾看到过的。

  尤其那整齐的盔甲,单单一眼看去,心神震撼。

  而在这个时候,王都已经开始混乱不堪。

  因为大军是带着文书直接过来的,按理说应该前行通知。

  但是因为山区太多,容易迷路,寥寥几个向导。

  而提前通知,或许也有故意的想法,以之震慑。

  突然五万大军出现在安南王都城外,没有人觉得会是什么好事。

  安南王宫中,宦官吓得连滚带爬。

  “大王,大王,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了,城外大军攻城了!!!”

  这一声大喝,让本来就乱的王宫,更加乱了。

第353章 :安南大王的臣服

  安南这地方,跟后世差异极大。

  在沟通上,和大明其他疆域差不多,顶多是说话的时候,带一点安南口音。

  像是那些土著少民,也就口音比较重而已,在文字上和目前的汉字没有任何区别。

  文化,政治,军事,民生等等,尽皆于汉人相同。

  很早安南就一直属于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在五代十国期间,因为地里因素的关系,跟中原王朝的衰弱有所关联,逐渐独立。

  蒙元一统,但对于安南,就设为藩属国了,懒得搭理。

  一则是这里穷破,没什么东西可抢,二则这里山多,密林也多,蒙古铁骑完全不适宜在这边作战,而且蒙古人对这里的环境,比之汉人更加难以接受。

  所以就这么听之任之。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感觉这里也不是个什么好地方,毕竟他也没有来过,作为在蒙元统治下的生活长大的朱元璋,对于安南的印象受到了蒙元的影响。

  再加上安南也是听话得很。

  洪武元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出一个名叫易济的知府作为使臣,前往安南颁布诏书。

  老朱在诏书中先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的身份,随即告知对方大都已被攻破,如果想和平共处的,赶紧承认自己的正统身份。

  诏曰: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近,一视同仁。……建国号曰大明,改元洪武。顷者克平元都,疆宇大同,已承正统。

  方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惟尔四夷君长、酋帅等,遐远未闻,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当时的安南国正处于陈朝末期,国王是陈日煃。

  对于朱元璋的威名,早前在其和陈友谅争霸之时,陈日煃便已有所耳闻。

  现在大明如初升之朝阳,光芒万丈,陈日煃自然不敢怠慢。

  他立刻派出少中大夫同时敏等人作为使臣到南京朝贡,并请求册封。

  要知道安南人虽然对内自称皇帝上庙号,但对中原王朝向来只称国王。现在请求明朝册封,就是表示尊明朝为正统。

  安南率先称臣,给朱元璋留下良好印象,也感觉颇有颜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