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第200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那泛黄的纸张,表达出经历过的年月,这些记载皆是十年前太医院的存根,是跟当时朱雄英有关。

  是宁妃安排人,从太医院取出来的。

  宁妃心思缜密,在知晓了朱雄英的存在后,心中有些怀疑但没多想,本意就是打算按照陛下的吩咐,见到朱雄英后再说。

  但在吕氏的提醒下,就感觉到了不对劲。

  这些猜测宁妃当然不敢和陛下直接说,只好自己从太医院将曾经有关朱雄英病症的记载调取出来。

  这十多张纸上,就是当时十多位太医诊断朱雄英的结果。

  其中无一例外,诊断结果均为眼中的先天心症。

  翻开一旁的医书,宁妃借着烛火仔细研读,上面正是关于先天心症的描述。

  “先天心症,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可养之不可断之。”

  意思便是一旦发作,当天就没了,只能疗养但没有办法根治。

  一旦患了这等病症,一辈子都是如此,稍有不注意,就会死亡。

  看到这里,宁妃的眼神变得有些深邃起来。

  就在此时,屋外有太监禀告,陛下急召。

  宁妃闻言,立即起身,在宫女太监的随同下,朝着乾清宫过去。

  从后宫到乾清宫不算远,没多久宁妃就过来了。

  进门就看到陛下手里正拿着一块破碎的布条,书案上摆放着一个木盒。

  “宁妃,快快过来,你给咱看看,此物是不是大妹子亲手刺绣而成的。”朱元璋急切的招呼说道。

  在刺绣这方面,宁妃也算是大家,很是懂行。

  宁妃虽然不明白陛下的意思,不过还是走上前接过布条,仔细的查看起来。

  “这,这怎么可能。”

  只是入眼,宁妃顿时就惊呼一声,语气中充满着不可置信。

  “如何,如何,是不是大妹子绣的那块。”朱元璋见到宁妃有些失态的惊呼,赶忙追问道。

  “陛下稍等,待臣妾好生观摩一番。”宁妃听到朱元璋的声音,这才从震撼中回过神来。

  借着烛火的光芒,仔细向着刺绣的针线手法看去。

  刚才之所以有被震撼道,完全是因为这块破碎布条,对于宁妃来说无比的熟悉。

  当年为朱雄英尸身更换衣物,宁妃对于那块白肚兜再为熟悉不过。

  当时马皇后病倒在床上,坚持自己给孙儿绣字,宁妃陪在身边,多次提出自己帮忙,被马皇后拒绝。

  对于这块白肚兜,宁妃远比朱元璋要更加的熟悉。

  尤其是刺绣所涉及到的阵法,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表现的形式完全不一样。

  刺绣是所有大家闺秀必须学会的一门手艺,在后宫刺绣更是尤为重要。

  刺绣针法中极为繁杂,有抋绒针,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

  又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等四大名绣,在此之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等。

  也就是说,每个人刺绣针法的习惯,将会因为自身的喜爱和习惯,刺绣的表达将会完全不同。

  在刺绣高深大家眼里,甚至能通过刺绣的手法,辨认出所属传承。

  如宁妃马皇后这等刺绣大家,相互之间更是极为熟悉。

  现在宁妃所查看的,正是这金丝刺绣上的针法,下针,收口等等方面。

  仅仅这个有些损坏的‘英’字,就让宁妃足足查看了半盏茶的功夫,这是因为宁妃的反复推敲,也跟不够明亮,眼神近视有关。

  当宁妃将布条放下后,便郑重的对着朱元璋说道:“陛下,这布条上的刺绣,便就是姐姐所绣,这块布,是当年雄英薨逝,臣妾亲手为其换上,绝不会有假。”

  听到这话,朱元璋忍不住问了一句:“宁妃可能确定。”

  “万分确定,绝不会有差错,这般技艺除了姐姐,这世上臣妾再未见过,且还是白肚兜绣字,世上独一无二。”

  宁妃语气肯定的说道。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由笑颜逐开,脸上带着泪痕,却高兴地如个孩子般。

  而后对宁妃说道:“你可知道咱是从哪里得来的这个布条嘛。”

  宁妃只是微微沉吟,就开口问道:“莫非是雄英那里。”

  “没错。”

  听到宁妃的疑惑,朱元璋直接肯定回道,而后有些感叹般的说道:

  “咱最初跟大孙见面的时候,但见容颜便极为震惊,立即询问大孙的情况。”

  “当时的大孙谨慎,假意告诉咱是有父母的,还说自己已然二十,和大孙的年龄不符,咱自然不能相信,便就安排锦衣卫详细调查。”

  “果真被咱给查出来了,大孙只是那家的养子罢了,且就是在南京城外,长江边上被捡到的。”

  “当时大孙还跟咱争执,说是咱大孙是埋在土里,他是给人沉了江,不相同。”

  “这不,孝陵陵墓挖掘出来后,咱大孙就无话可说了,嘿嘿嘿。”

  朱元璋像是对着宁妃说,又像是对着自己说道,语气极为得意。

  看着陛下惊喜激动,仿若证据确凿,没见过朱英的宁妃,眼神中闪过微不可查的怀疑。

  因为没见过朱英的长相,对于陛下口中的极为相似,宁妃不明白是什么样的感觉,尤其是在刚才。

  宁妃正好在看关于先天心症的记载,怀疑的种子已然是种下。

  只是现在的宁妃,也不知道怎么跟陛下去述说。

  布条是真布条,雄英就一定是真雄英吗。

  这个时候的宁妃,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若是有人在河边发现了雄英,且也发现了雄英的身份,且这人还是大明的敌人。

  而后寻一个年岁差不多,和太子差不多模样的孩童,最后制造出这么一场惊天的阴谋。

  之所以用了十年,待太子薨逝才过来,于宁妃看来,便就是因为一直在人海茫茫中寻人,寻到之后,定然暗中进行培养。

  不过即便如何代替,那先天心症可是替换不了的。

  “宁妃,在想啥这般出神呢,是不是现在就想见着雄英这孩子了,你先别急,咱本想让他快些过来,不过之前咱给了大孙五千人马,大孙此刻正在军营里。”

  “待他处理完军营的事情,咱就立马让他来见你。”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

  听到这话,宁妃正欲开口,突然脑海中灵关闪过,转而说道:

  “陛下既然早就知道了雄英所在,为何不滴血认亲呢,若是能合,谁还敢说闲话。”

第186章 :朱棣的野望

  滴血认亲从三国时创立,一直被奉为圭臬,没有人怀疑。

  在大明如今,这就是最有信服力的亲子鉴定。

  尤其是对朱元璋这等,从底层贫民走到现在的人,更加不用多说。

  朱元璋并非是没想过滴血认亲,只是在此之前,他和大孙之间,一直都是以大孙抗拒为主,从恋爱的角度上来讲。

  认亲这个事情,在朱元璋和朱英两人来说,完全是朱元璋的一厢情愿。

  当时的朱英,可是意在安南,手下都已经派过去了,局势也是非常的不错,到京师也不是奔着寻亲来的。

  属于被朱棣半胁迫的方式,而后又因为朱高炽说起火器,引发了朱英的兴趣,这才选择留在京师一段时间。

  最近朱元璋和朱英之间关系的清晰,发现的时间也不到半个月,此事就这般耽搁下来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其实可以从朱英身上,比如胎记之类的记载进行验证。

  实则在皇室,若是没有特别明显的胎记,是不会进行记录的,尤其是在大明初开,当时朱雄英出生的时候,也才大明立国第七年。

  外忧内患,整个大明疆域里一片混乱,宫里的一些细致布局,也就没那么多讲究。

  其中的关键是,大明帝国的皇室继承,主要来源于唐宋的汉人制度,而非是蒙元。

  蒙元统治也有九十八年,世家基本上被屠杀殆尽,这中间算是断代了,也没人会来告诉朱元璋,这个皇帝要怎么当。

  汉人礼仪制度的恢复,多是秉承儒家文化,而后加上朱元璋自己的研究琢磨,重新制定。

  仅仅二十五年,就说将整个大明汉人文化完全的复兴,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多数的老人,包括目前四五十岁年纪的。

  实则还是在蒙元的文化影响下长大。

  元末混乱之初,不管是朱元璋,还是陈友谅,张士诚等人,也没心思搞什么汉文化复兴。

  哪怕是现在,朱元璋也承认蒙元是正统。

  这种极为官方的承认,实则引发了很多汉人的不满,在大多数的汉人看来,蒙元是外来人,是蛮夷,连百年国运都没有,怎么能是正统。

  很多人甚至私底下议论,朱元璋是因为受到蒙元文化的影响,这才会如此。

  然而,当真是朱元璋受到蒙元文化的影响吗?

  仔细的查询一下,有关于蒙元,哪有什么文化可言,除了入侵,游牧民族强大的骑兵队伍,汉人的文化,受到侵袭了吗?

  更多的是随着蒙元的主宰,许多其他区域的文化加入,本身的蒙元在统治神州大地后,被汉文化所同化。

  别的不说,至少蒙元皇室的礼仪,基本上都是借鉴宋朝来施行的,曾经那般的大帐放在神州大地的城池里,好像有些上不得台面。

  朱元璋之所以承认蒙元正统,实则也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而不是贸然决定。

  首先最为直观的好处,就是能够让朱元璋摆脱韩宋朝廷的影响,当年的朱元璋,可是曾经担任过大宋吴王。

  韩宋对于蒙元,是否认其正统地位的。

  其后,便是承认蒙元正统,更加有利于接受蒙元的遗产,甚至是整个蒙元帝国,饱含其他四大汗国在内。

  要知道朱元璋传檄昭告,最远已经到达了西域察合台,那边可是从来没有属于过唐宋。

  深层次的来说,大明承认蒙元正统,也是能够加强地区统治的合法性。

  这为接管属于蒙元但不曾归属于宋朝的疆土和民众建立了合法性基础。

  大明所辖疆域不止包含两宋故土,如果直接继宋而不承元,将会削弱大明统治辽宁、甘肃、云贵等地的合法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