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佑明 第78章

作者:枫渡清江

  “但朕想了想,这次的事,也说明小人的确善伪,大奸似忠者也的确存在,以至于差点就要坏了改制的大计。”

  “若是寻常小官还好,但真若到公卿大臣,尤其是出现在内阁,可就容易造成很大的破坏。”

  “之前殷正茂那次就可见一斑,虽然殷正茂并非有意破坏新政。”

  “而这次只是郎官翰林勾结在一起,就差点坏了大局,也很能说明情况。”

  “所以,不得不有制度对此预防。”

  朱翊钧这时言道。

  张居正听后一惊,问:“陛下可是要加强对公卿大臣的布控?”

  “朕欲再设西厂。”

  朱翊钧言道。

  “陛下容禀!”

  张居正大惊,忙道:“如今之厂卫,所费银已不少,再设西厂,恐国力难以支撑!”

  “何况,陛下怎么确定西厂就能控制得了大臣,而不会因此反而被豪右势家利用渗透,名为陛下耳目,反而离间陛下与大臣?”

  “更重要的,还是费饷太重,如今朝廷存银不过百万两,支撑现在的厂卫和天下兵马尚难,何况增加一西厂。”

  “且君臣之间当信任多于堤防,否则,反而不利统御。”

  张居正回道。

  朱翊钧其实知道增设西厂算是加强特务政治,增加财政支出不说,其实效果也不是很好。

  但他这样说,其实是,有意为接下来的真正用意,做铺垫。

  “先生说的是,君臣之间的信任还是要有的。”

  “既然西厂不能建,那就建官邸吧。”

  “给尚书以上的公卿建造官邸!”

  “上任时携家眷迁居入官邸,离任时迁居出。”

  “而官邸要集中建在一起,相当于让重臣们住在一起,既便于大臣们互相监督,也便于商议要事,更便于朝廷派锦衣卫保护,审查进出人员,而防止奸细混入。”

  “具体来说,既利于大臣们互相用自己清廉正直的作风去激励对方,也能防备有小人混入某大臣宅邸以财货诱之时,能有同僚帮着提醒。”

  “广设厂卫盯着,是有不信任重臣臣德之感,但君子之间互相督促还是可以的,毕竟,圣人也说:见贤思齐!”

  “这样,就算有谁去拜访某大臣,其余大臣也能在自己官邸就能看到。”

  “而若再有子弟或家奴不法,自己就算不察,也有住在一起的公卿同僚帮着督察。”

  “另外,朕也允许他们在官邸设议事厅与参事室,而传见下属议事,乃至增设官员在参事室,替其处理机密事,负责传达其执政意图。”

  “这样遇雨雪或酷暑天气,乃至染病需在家休养,就可以请假不朝,在家处理朝政,避免因参加朝会影响其身体,公卿大臣还能在官邸一起共议,利于政见迅速达成一致,以免有私下窜某之嫌。”

  “这也算是朕给重臣的恩典!长安居,大不易,省得他们因为清廉和赡养族人,而买不起京城的大宅子,以致于只能住在外城,上朝也麻烦,还容易出事。”

  官邸不是后世的产物,在宋朝时就开始有官邸制度。

  只是因为住官邸不便怙权谋私,毕竟谁也不想自己做什么事,都能被其他重臣看见,而给朝廷以保护为名行监督之实的机会,所以像蔡京、秦桧这些历史上的权相基本上不住官邸,而依旧住私宅。

  朱翊钧此时提出要给执政的公卿大臣建官邸,张居正对此也就不陌生。

  张居正内心其实也不想搞官邸制度。

  他很清楚,素来喜欢内斗也可以说是内卷的文官们,为了那几个顶层的官位,在盯着同级别的竞争对手时,只怕会比锦衣卫还卖力。

  但他一想到比起设西厂,建官邸的确更省钱,也的确更利于吏治长久清明,还能提高执政效率,对于多数是老臣的公卿大臣们而言,生活上也的确方便些,不用常去部里或宫里。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省钱。

  张居正解决万历朝财政亏空问题的主要思路就是节流和开源,只要能省钱还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更省钱的方式。

  于是,张居正也就在这时回道:“官邸建造,不必用金丝楠木等御用之物,而坏礼制,满打满算估计也就百来万两银子,但更重要的是,能一直用几朝,另外,也只需要百来名禁卫就能通过查出入之人,而能杜绝有人私下串谋大臣,比起设西厂,的确既节省也更有效,陛下所提,臣认为当为眼下可行之制。”

  “那先生便着人奏请承办吧。”

  “也请先生尽快拟定出一套我大明的官邸制度出来。”

  朱翊钧见自己目的已达成,便笑着说了一句。

  “臣遵旨!”

  张居正接下来就与朱翊钧又谈了谈清丈田亩的进程,而后就告辞离开了朱翊钧这里,且直接回了私宅。

  而张居正在回私宅后不久,就让人把自己学生且还是大明工部尚书的李幼滋传了来,而对其说起了官邸一事。

  李幼滋则听后颇为惊的面如土色:“师相,这官邸如何能建,这会令公卿们不喜的!”

  “仆总不能连续拒绝陛下两次!”

  张居正说了一句。

  李幼滋听后有些更加愕然:“师相的意思是?”

  “陛下因李材、秦耀等事,有意进一步加强对百官的监督,所以从史料中,找了些如今未推行的制度,而欲行之。”

  张居正说着就又道:“具体提了些什么,你不必再问,仆只是来问你这个工部尚书,能不能做好这建官邸一事?想不想将来以从一品的官衔致仕?!”

  李幼滋在士林中的名声不怎么好,常被骂为小人,因为他惯会见风使舵、谄媚权贵。

  但张居正则觉得李幼滋这种人其实更适合设计与督造官邸。

  因为只有小人才更了解人性恶的一面。

  所以,张居正属意李幼滋来做这事,甚至不惜以加官进爵相诱。

  李幼滋听后想也没想,就起身对张居正拱手作揖说:“既如此,学生愿为师相分忧!”

  “不怕被公卿们在背后诟骂?”

  张居正则笑着多问了一句。

  “笑骂任他们,好官我来做。只要能为君父分忧,为师相分忧,利于澄清吏治,别的又算什么。”

  李幼滋回后又道:“也请师相放心,学生一定营造出让陛下和师相最满意的官邸出来!”

第115章 不敢贪污

  李幼滋次日便上了本,奏请朝廷推行官邸制度,以绝怙权谋私之便。

  而内阁诸阁臣在看到这本后,因张居正也极力主张,便也就票拟批准,最终由司礼监批准,成了诏旨,且明谕表示以原内城冯保外宅为基础扩建为大明执政大臣之官邸。

  当然,李幼滋这样做,自然也让很多公卿文臣们对他产生不满,不满他一味迎合张居正,而不考虑整个文官群体的感受,也就更加把李幼滋看成了一个小人。

  但李幼滋只在乎自己的权力与地位会不会因此得到提升。

  至于,整个文官群体的日子好不好过,他没觉得这对他而言,有多重要。

  而且,在李幼滋看来,他既然已被文官群体定义为小人,那他除了抱紧张居正大腿,在张居正还掌权期间,为自己多捞一些好处外,是不可能再幻想于张居正倒台后,还能被整个文官群体推崇乃至抬高地位的。

  所以,李幼滋也就更加不会在意别的文官们的看法。

  张居正让李幼滋负责推行官邸制度的事,也算是向李幼滋这类还混迹在张党体系中的利己者释放一个信号。

  告诉他们,清理门户的确已经结束,不会再继续打压下去。

  而让他们放心,他张居正还会用他们这些人。

  只是要让他们明白,有些事不要做的太过分,捞钱归捞钱,别捞的没了原则,乃至到已经背叛整个张党,而暗中想倒张的地步。

  那样的话,他张居正是会狠心进行清理的。

  毕竟,游七、李材、秦耀这些人的下场就是例子。

  李幼滋作为能做到工部尚书的人,也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他接下来对于自己在负责的推行官邸制度的这项事上非常认真,不敢马虎。

  且他在设计整个官邸时,是真的把每个公卿大臣都想象成了自己这样的势利小人,而想着该如何通过官邸的设计,去防备自己这样的小人去私下窜某乃至在私下进行权钱交易。

  李幼滋是知道自己一旦把官邸建造后,就肯定要加官致仕的。

  因为他作为张居正被夺情时第一个上疏请皇帝对张居正夺情的部堂官员,早已被整个文官政体拉入了黑名单。

  被人拿出罪证弹劾归乡是早晚的事。

  所以,李幼滋在设计官邸时,根本不必考虑自己设计的太完美,会不会也影响自己谋私。

  总之,李幼滋现在的心态就是:我走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何况,李幼滋自己也明白,无论天下文官在心里如何将他恨得咬牙切齿,也不好否认他推行的官邸制度的。

  毕竟谁也不会承认自己是小人,而怕这官邸制度,而应该只将官邸制度视为皇帝的恩典,以及为便于施政的良政。

  这对于李幼滋而言,无疑是洗白自己的一个机会,也算是让其自己致仕前,留下一个政绩。

  无论如何,将来修史的人,只要提到大明恢复官邸制度这事,就不能忽视了他李幼滋。

  就如同提到张居正被夺情这事,也忽视不了他李幼滋一样。

  但李幼滋还是担心,将来会有文人士大夫有意忽视他在恢复官邸制度上的贡献。

  所以,他决定将来致仕回乡后,要在三五好友面前多提提这事,要在族谱和地方志乃至个人笔记里也多提提这事,乃至将来墓志铭上也得有,以免将来修史的人,还是不给他在正史里立传提到此事,乃至后人还是只记得支持夺情一事。

  另外,李幼滋也因为这事很感激张居正。

  因为张居正给了他一个洗白自己名声的机会,而他之前对张居正清理门户的手段太过强硬的不满也就烟消云散。

  他在给自己亲朋故旧的私信里,也还是高赞张居正是自己敬重的师相。

  “启奏陛下,按照臣的设想,所有执政大臣的官邸群皆建在四周,而花园则放在中央,这样有大臣休憩时,就能于公园中的假山上,看见哪位大臣微服出了官邸,或有谁家子弟或家奴带了什么人进来。”

  “另外,首辅与枢密使的官邸各在两端,且台阶更高,位于中轴御道尽头;如此,无论谁去拜访首辅与枢密使,其他官邸的大臣都能看见;”

  “而首辅与枢密使,也能因此居高临下的看见其他大臣们都在与谁私下串谋。”

  李幼滋这一天就因为负责建造官邸一事,而得到了一次被御前召对的机会,且因此在朱翊钧面前,奏起了自己设计的官邸布局。

  朱翊钧听后则点了点头。

  他不得不承认,李幼滋是真的在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公卿大臣们,不然不会设计出这样的官邸布局。

  这让朱翊钧很满意,且还在这时问着李幼滋:“如果朕想悄悄的暗访一大臣呢?”

上一篇:1980我的文艺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