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佑明 第567章

作者:枫渡清江

  张蕴生笑着回道。

  太子点了点头:“那我这就与抚院张副宪去信。”

  山东巡抚衙门。

  一春光明媚的室内。

  山东巡抚张文熙在收到太子的信后,当场拍手称快:“很好!真正是后生可畏啊,本朝就需要这样积极于解决积弊的敢于改革者,我新党可谓后继有人也!”

  张文熙说着就对自己幕僚吩咐道:“回信于巡按,本院会亲自去见他,商议此事。”

  历史上的张文熙就属于敢想敢干的改革派官员,在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期间,他是第一个上疏建议征倭捣巢之策的官员。

  南京刑科给事中徐桓所作的《征倭当急捣巢非计乞详审以收胜算疏》里,就附和称赞说,张文熙的策略是治国良策。

  只是张文熙的策略并不被当权者喜欢,故后来,他被调去了南京。

  毕竟历史上的大明在万历二十年已经是保守派当权,亲政的万历连张居正的变法都不想坚持,哪里会积极外扩?

  但无论如何,因为张文熙不是因循守旧之辈,所以,这一世,他很赞同太子的想法。

  闲话少叙。

  张文熙在接下来不久就在曲阜见到了太子。

  如今的曲阜已经不再是孔家的曲阜,也因此,曲阜比之前更富庶了不少。

  毕竟,曲阜地方最大也最久远的寄生虫被铲除了。

  曲阜的百姓自然可以积攒下更多生产资料,也就有更多的余财去投资经营各类产业,也就让曲阜在人口数量增长与商铺数量增长方面,冠绝山东。

  所以,太子和张文熙在曲阜会面时,就可以看到曲阜地界云集有大量商铺楼阁还有学校,整个曲阜城的街道也是摩肩接踵。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不得不承认,庄子的话是有些道理的,尊圣可以,而因此尊圣之后裔反不利达成圣人本义。”

  张文熙还因此在见到太子时如此感慨了几句。

  太子笑道:“没错,要不是这次查矿,让许多乡贤离开了中土,晚生也不敢有清查山东人口之意。”

  因太子属于年轻的官员,所以,他便在张文熙面前以晚辈相称。

  “现在查人口隐匿的确容易许多,乡贤们走了,还敢隐匿人口的,无非是甲首里长还有衙门里的小官吏,这些大多是流官,即便不是流官,也是由我们直接掌控的其升降罢黜之权的。”

  “但这不是说,解决人口隐匿的事就真的没有任何困难。”

  张文熙看着前方云翳山峦说了起来。

  太子颔首,且道:“还请抚院赐教。”

  “都说吏滑如油,吏之坏,其实不在于其权重,而在于其善于上下欺瞒,毕竟你我这些流官只有一双眼睛,就算手持生杀之权的王命旗牌,也盯不过来!”

  “所以,眼下这解决人口隐匿最关键的地方是在于我们要多给自己找几双眼睛。”

  张文熙说道。

  太子点头:“晚生明白了,这正如《太祖实录》里记载的那样,当年太祖编造天下黄册与鱼鳞图册能够成功,就在于驳查做的好。”

  “你是会看书的。”

  张文熙不由得愕然住,然后笑着回了一句,接着就道:“没错,驳查很重要!当年太祖能成功,是用了卫所中的文书和两千国子监监生驳查,皆因军籍与国子监的文人和地方乡绅官吏是两个体系,而且国初,卫所军籍之识文断字者多是有功而与国同休者,正好,如今陛下早已贵军,所以军户现在又与国同休了,且各卫所皆为军户设了学校,这些年,朝廷培养了大量军籍士大夫,这些人正好用来做驳查之事。”

  “父皇贵军的用意原来在这里。”

  “沈阁老让我看《太祖实录》,想必也是让我一边通过实践一边通过学习先祖之例,而知道怎么为政一方,怎么改革。”

  太子则在听张文熙这么说后就暗自腹诽了两句,且随即就展颜一笑。

  接着。

  太子就又问张文熙道:“这么说,应该直接请旨让山东军户中的军籍士子实习历事的名义,负责人口清查后的驳查一事?”

  “正是!”

  张文熙回了一句,就又笑道:“还有,凡是驳查的好的,自然当作为将来需要重点栽培的官员。”

  太子也点了点头,他也正打算发现几个青年才俊,为自己将来做事的骨干,如果是军籍的才俊,自然再好不过。

  于是。

  两人便一起上本奏请在山东清查人口,重新编造黄册。

  朱翊钧在收到两人的奏本后就问向了戚继光等执政公卿:“你们以为此议如何?”

  “回陛下,臣认为可行,太子正需要一个这样的历练机会,即在一地推行一项只利国家不利豪右大户的改革。”

  戚继光这时回了一句。

  王锡爵跟着道:“臣附议。”

  接着,其他执政公卿也都表示无异议。

  朱翊钧便笑道:“那就准其所奏。”

  接着,朱翊钧又道:“眼下大量乡宦豪族被流放出去,也的确让人口清查这事更容易进行许多,难得这太子和张文熙能想到这些,但是,据朕所知,现在大部分官员对这方面还是没多大的积极性,依旧在热衷于查矿贼。”

  “回陛下,是的。”

  “毕竟查矿贼做起来更容易。”

  戚继光这时回了一句,且又道:“而眼下,臣认为,也该结束查矿贼的事了,因为据报,已有大量官逼民反的情况出现。”

  朱翊钧听后问着王锡爵:“现在各新教化区,还需要移民吗?”

  “眼下倒也不是很需要了。”

  “只是,若征讨莫卧儿的战事顺利,打下了新的教化区的话,恐又需要大批百姓迁移过去。”

  王锡爵说道。

  朱翊钧听后道:“到那时,能移的民恐就不能只是乡宦豪右了,毕竟他们这次被移了不少,到时候是真得需要移被隐匿的人口才能行。”

  “陛下圣明!”

  “故臣认为,这严查缉矿贼的意图是该收回,且得处置几个大臣,给天下一个表示,以收人心,使其安心生育人口为妥。”

  戚继光这时说后,就从袖中拿出一本来,沉声道:

  “故臣自劾执政过激,以致民变,请陛下罢黜臣首辅之职,且削臣爵!”

  朱翊钧听后瞅向了戚继光。

  王锡爵等也都瞅向了戚继光。

第740章 南北战略,大明后继有人

  “准奏!”

  “但爵就不削了,卿之爵是靠军功而得,而这样的荣誉,是不能轻易褫夺的。”

  朱翊钧说后就把戚继光的自劾章奏接了过来,给司礼监掌印太监黄勋:“批红,着令蓟国公去职还乡。”

  黄勋拱手称是。

  “外人会认为卿离开是因为查矿之事激起民变所致,但朕清楚,卿是为了存朕体面而离开。”

  朱翊钧接着又对戚继光说了一句。

  “能为君父受过,乃臣之幸。”

  戚继光拱手作揖回了一句。

  朱翊钧则没再说什么,只淡淡一笑。

  眼下已是万历三十年,朱翊钧已年届四十,而戚继光这些老臣,虽然因为这一世没有对天子和朝政失望,且在权力这味灵丹妙药的帮助下,都比原历史上多活了不少岁数,但也还是都难抵岁月的摧残,而渐渐身体有些不支。

  戚继光本身就已疾病缠身不说,整个人也的确不及以前反应灵敏,故而在这个时候退休也是应该的。

  朱翊钧虽然不希望百官们太安逸,但也是允许老迈之官有几年清福享的。

  不过,在戚继光拜别朱翊钧而离京前夕,朱翊钧则召见了李成梁,让他和戚继光二人最后一次对坐在了自己身旁。

  “这里只有我们君臣三人,没有文臣。”

  “朕这样做,只为单纯从戎政角度,想再听你们说说,接下来,除征讨莫卧儿以广耕田外,还有何要行之戎事。”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征伐之事,朕不能不重视。”

  勤政殿内,香炉正生紫烟,胡须愈浓的朱翊钧这时则看着二人先说了起来。

  戚继光这里先起身拱手回道:“回陛下,以臣愚见,当今国朝,在戎政方面,当南北并进,其中,南边应该广开耕田与商埠,北则当绝人口、毁耕田、建大路,设要塞。”

  “陛下,臣附议!”

  李成梁这时也跟着起身回了一句。

  因为李成梁这么说,戚继光则瞅了他一眼。

  李成梁注意到了戚继光的眼神,知道他不能劳神,便继续言道:

  “盖因,国策要顺天时而动,才算切合实际。”

  “而如今,整个北方的气候是一年比一年冷,粮食产量是越来越少,照此下去,如果还任由一些汉人往北方迁徙,鞑虏继续在边外靠贸易与采人参与渔猎放牧过日子且继续繁衍生息,恐这些北方的人迟早都会因为北方天时持续恶化,而到连耕种都不能耕种,甚至贸易都不能维持所需时,就会直接南下寇掠。”

  “甚至,他们可能会自推强主,起灭我大明社稷之野心。”

  “而且因为贸易,让北方胡虏可以融锅成箭、取胶做弓乃至联姻边民而增加寇掠的能力,如此,肯定会加重胡人将来会进取中原的野心。”

  “故与其如此,不如将人都迁走,不肯迁走者,当诛之!”

  “另外,耕田也得毁坏,要求他们还林,避免其地出现农户,因为一旦胡人有农户,必有可以不用渔猎或放牧的脱产贵族,如此,这样的贵族就能有更多精力来学习与钻研我汉人知识与技艺,就会成为我国朝大患。”

  “至于建大路与要塞,自不必说,将来北疆寒冷之地虽然不准发展农事,但为了避免又有胡人窝聚,自然是要能随时派遣大军去剿灭,乃至要有军队驻扎看守一些利于发展农事之地的。”

  李成梁的主张素来是对北方女真与蒙古人以军事打击为主、贸易同化为辅的。

  历史上,李成梁也是这么做的。

  而历史上的抗清名臣陈子壮在评议到李成梁时,所提到的这段内容,就很好的阐述了李成梁为何要持此主张:

  “时边地稍宁,汉儿往往出塞掘参,生聚日繁,输税于建州。”

  “成梁遣韩宗功收还之,而愚民安土重迁,且渡河冰裂,南人吴大爱爱婿死焉,深怼宗功,遂以弃地之说布都下。”

上一篇:1980我的文艺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