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佑明 第504章

作者:枫渡清江

  “怎么就在这个时候都成了睁眼瞎?”

  朱翊钧从戚继光这里知道尹振锋等南兵将领悔罪自杀的事后,就说了这么几句。

  戚继光道:“陛下说的是,但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也跟一些武臣自己也有不少旧习难改有关。”

  “一朝得势,也有不少武臣忘乎所以的,以至于也不得不严办一番。”

  “改制有这样的阵痛在所难免,不过,陛下提到的情况,倒也是眼下不能忽略的。”

  “眼下,胡作非为的武臣遭到了处置,自然会刹一下歪风,因为中枢的态度已经很明显,现在关键还是贵军的方式,的确让士族不满,南方文人怨气尤重。”

  “然而,当今国朝已不比国初,军户数量已经锐减至五十万不到,大部分还都只会务农,所以吏治的维系、政策的推行,还是要靠文人士大夫,也就不能不理会他们的怨气!”

  “可以说,他们即便不明着使坏,但只要他们故意不作为,就能坏天下!”

  “因为他们一旦不作为,权贵就会失去监督,百姓也会失去引导,所以,虽然朝廷以贵军的方式制衡他们不克削百姓,但也不能因此就让他们失去积极性。”

  李成梁这时跟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成梁这么说后,朱翊钧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只看向浩渺无波的太液池,做出沉思之状。

  “陪朕到五龙亭去坐一坐。”

  突然,朱翊钧指了一下太液池中的一座亭子,说了一句。

  戚继光、李成梁以及也在御前的张敬修皆拱手称是。

  于是,三人就跟着朱翊钧离开嘉乐殿,走来了五龙亭下。

  朱翊钧坐在了中间的围屏榻上,且让戚继光、李成梁、张敬修三人也坐了下来,环绕着自己。

  朱翊钧看了一眼这三人,微微一笑。

  从朱翊钧即位到现在,戚、李、张三家一直活跃在朝堂上,也因朱翊钧而更贵。

  朱翊钧看着这三家说道:“文人士大夫要安抚这事,朕是知道的,下江南为的也就是这个,难得的是,你们能想到这点,且提到这点,不过,在朕看来,还有一件事算是更得注意一些。”

  “愿听陛下圣训。”

  戚继光、李成梁、张敬修皆起身回道。

  朱翊钧伸手往下压了压,就道:“这天下不缺敢作敢为的文官,只要让他看见有进步的机会,总是会有积极作为的文官的,所以贵军会令文官多懒政者,也算不上多值得担忧的事,最值得担忧的,反而是贵者不能居安思危,以至于无论是皇嗣还是你们这些勋贵之后,也都后继乏人。”

  “就说这次,蓟辽差点就发生的屠戮南兵的事,以蔺国公之明,自然不会上当;”

  “可蔺国公觉得自己后嗣者,能不会上徐辅魁这样的当,而为眼前之利,断国家将来之国运?”

  朱翊钧说到这里就看向了李成梁。

  很受触动的李成梁忙起身躬身作揖:“陛下虑的极是!”

  “另外,元辅能不被故旧牵绊,一是在于心存大义,更因为心思缜密,可元辅之后嗣,能否也能做到不被故旧牵绊乃至架起来,成为可以操纵的傀儡?”

  朱翊钧说到这里就长吁一口气:“这不能不令深思之。”

  戚继光也同样很受触动的起身称是。

  “如今的大明还是人治,从朕冲年即位靠先生勠力为国,到朕自己不敢懈怠,以及诸卿公私分明到现在,皆因为朕与诸卿敢为慎思而有今日之功业!”

  “可我们终究都会老去,一旦新的君臣立于朝堂,真不知道他们还能不能支撑得起这煌煌盛世?”

  “可若是不让大明人治,目前又做不到,人人苟安,百姓对监督官员不感兴趣,以致于给了他们监督之权,都不积极使用,除非已经影响到自己,否则就不关心,官员与官员之间也是宁和光同尘也不愿互相揭发,除非也是对方得罪了自己。”

  “在如今这种内忧外患、外利持续增加的时候,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似乎朕与诸卿这些执政公卿可以随便折腾国家。”

  “真不知道这样下去,一旦有短见之辈祸国,是不是以后新的君臣也会跟着短见,跟着祸国。”

  朱翊钧继续说着就看向戚继光这些人:“无论如何,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很重要,不只是太子皇嗣要培养,你们这些贵族子弟也要加强培养,不然这贵军的基础就会不稳。”

  “陛下说的是,可惜臣的几个子嗣没几个成器,驸马虽蒙公主殿下看重,但也只是守成还可。”

  戚继光这时拱手回道。

  李成梁也跟着道:“臣的子嗣也没好到哪里去。”

  “令长子还差了?”

  戚继光有些不满地问了李成梁一句。

  李成梁道:“还不是因为有元辅您这个师傅和我这个父亲提点,更重要的是有陛下时常训导,才有些微功于社稷,实际上也没有优秀到哪里去,比当年您这位蓟国公差得远。”

  “已经很好了,还不知足!”

  “我那几个孽子,学文文不成,学武武也不成,就一个驸马,托皇家的福,还好些。”

  戚继光回道。

  “你们不必争了。”

  朱翊钧这时忙说了一句,就先对戚继光道:

  “元辅的几个儿子也没那么差,驸马专心电学,让天下人对雷电有了更多了解且不提,工部尚书戚昌国造的战车和马拉车也是利国利民的,身为大明贵族,能在学问和技艺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也是利于维系大明现在的贵军之制不衰的。”

  “是!”

  “至于枢密使的长子,如元辅所言已经很好了,何况还年轻,潜力还有,倒是后面几位的确还要加强培养。”

  朱翊钧这时说道。

  张敬修这时跟着说道:“陛下说的是,臣自己已不如先父,后面几个弟弟,也就懋修还好,其余也都平平无奇,也得加强培养才是。”

  “没错,这就是朕今日说这些话的意思,尔等要加强培养自己的子弟,也不仅仅是培养子弟,还要培养能为大明继往开来的未来英才。”

  朱翊钧说道。

  而彼时,李成梁则道:“臣不敢瞒陛下,臣早就对他们有意加强培养,可都是朽木不可雕也,无论是请了名师,还是严了家法,结果一个个最多也就听话而已,想有灵慧却很难。”

第671章 帝国双璧,相得益彰

  戚继光也感同身受地满脸沮丧道:“臣也一样,不是没有这个意识,实在是培养子弟比治军执政还难,门生故旧更不用说,本人尚还需要提点,何况其子弟。”

  朱翊钧听戚继光这么说后,点了点头。

  “陛下,臣本身就不及家父,如今能忝为大金吾,也不过是只能靠一颗对陛下的忠心,而被陛下器重。”

  “但臣却终究做不到让锦衣卫能彻底为陛下分忧,至于管教子弟,就更加不得其法,不过是延续祖训而已。”

  张敬修这时也跟着一脸无奈地说了起来。

  一时,整个五龙亭的气氛显得特别沉重。

  吹来的袅袅微风中,都带着一丝凉意,朱翊钧如今最为倚重的三贵族这时,都黯然自伤起来。

  “其实,光是家教与师教是不够的。”

  “家教和师教再严,终究是他人灌输,不一定长智,反而会形成依赖,认为自己不必动脑,等长辈灌输就行。”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得让他们暂时隐去权贵身份,去下面历练历练,吃些亏才好;”

  “古人说,宰相起于州部,将军发于卒伍,贵族也得去接触一下小民,斗一斗豪强,才会知道怎么让自己不只是出身高贵,才智与克己隐忍之功也非他人可比。”

  “就说铁岭侯,他能有今日,与他一直被朕派去各处征战进而得到历练不无关系。”

  “所以,朕的意思,你们要培养各自子弟,就得把他们下放到地方去,让他们去治理一个县,或者带一个百人队,乃至主持一项课题或工程;不让人知道他们的身份,只密切关注他们的情况。”

  “不只是你们自己的子弟,军籍子弟中,凡是值得培养的,皆要选出来,放到下面去历练历练,广撒网,总会有出类拔萃,能为将来翘楚的。”

  “不要像昔日,学文中的翘楚则入翰林院养着,学武的翘楚则入锦衣卫养着,然后被养成废物,一个个出则侍郎阁臣,参将总镇,以至于不是被科道小官为难的不能招架就是被几个虏贼耍弄的团团转。”

  朱翊钧这时则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他看来,大明的民智开启,不仅仅是针对百姓,从皇族到士大夫,也是需要被开启民智的。

  因为自守内虚外的主调导致礼法发生变化后,从上到小都已经形成了苟安的思维定势。

  要想这种思维被彻底纠正过来,单靠皇帝和几个厉害的大臣是不够的,还得有意识的折腾一下皇族和贵族子弟,才能避免旧的礼法秩序死灰复燃。

  “陛下圣明!”

  “臣等谨遵圣谕。”

  戚继光、李成梁、张敬修这时皆对视了一眼,然后回了两句。

  朱翊钧的话对他们而言,也算是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因为最近发生的事,也让他们发现,天下局势还是处于波诡云谲的状态,总是有人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想让以前那种守内虚外、独尊理学的局面再次出现,以至于有文官故意纵容武将走私贪污的,也有武将自己忍不住,还是想着像以前一样结党捞钱的。

  而若不是他戚继光、李成梁这些人也算是在旧的时代摸爬滚打出来的人,对天下局势有着天赋异禀的强大嗅觉,他们自己的家族很可能都会被拉下水,成为旧势力的保护伞。

  甚至可以说,他们只要一步踏错,就会让自己家族万劫不复,也可能对整个国家和民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别以为李家、戚家这种家族的命运走向对大明的国运没有影响。

  要知道,政权素来是有路径依赖的,如同历史上一逢九边有事,必想到用李家人一样。

  而历史上,李成梁和他的儿子们对女真的态度也的确对大明未来的命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元辅,新的兵科右给事中张应望是不是有弹劾犬子如柏狎属下之妾颇为不检的章奏?”

  李成梁因此在离开西苑后,就问起了戚继光。

  戚继光点首:“是有此事,公打算如何处置?”

  “我打听了,是他属下主动献的,但这也是个把他贬去东瀛充军的理由。”

  李成梁回道。

  戚继光听后颇为愕然:“公要将令子充军?这样会不会太重了?”

  “陛下圣明,一语中的!”

  “我们要想贵军这种体制一直延续,就得这样做,先以此为借口,把他充军到东瀛,然后让他立功改名,从小校开始干起,如今,他靠父荫,年纪轻轻就是参将,也就不知谨慎一点,真不知道将来会吃多少亏,也该去磨砺磨砺。”

  “顺便也给那些还敢监督我们的文官长长威风吧,让他们知道,我们是乐于被他们监督的。”

  “何况,这也是圣意,虽然贵军,但不是说军籍之人就不被管束。”

  李成梁笑着说了起来。

  戚继光听后点了点头:“如公所言,这样才是对的,何况,如果我们都不敢如此配合陛下,那后面的人估计更不敢如此了,令不争气的旧部自裁只是个开始,让所有军户经过锤炼成为真正有贵族之气的国士,还得做出更多不近人情的事。”

  李成梁听后笑了笑,随后竟向戚继光拱手一拜,且说道:“李某幸遇圣君,又幸遇元辅这样的战功煊赫之同僚,才能有今日这般造化!国家因此中兴不说,李某也用不着以擅起边衅又养寇资寇的方式来自保了。”

  “公要是再这样做,是会被千刀万剐的。”

上一篇:1980我的文艺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