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佑明 第47章

作者:枫渡清江

第070章 战将云集

  朱翊钧这么问后。

  张居正怔了片刻。

  他没想到自己这个皇帝学生会质疑他!

  可也正因为朱翊钧虽是他学生但更是他的君主,所以,张居正还是拱手认真答道:“启禀陛下,臣非是不知其背后有党,也非是不知宽仁过度而非大有为之君所为,以至于不能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天下;”

  “固臣也曾以过仁则易失之以宽,虽使君子得用,然小人亦能厕其间,以致正邪皆立于朝等言教于陛下知道。”

  “但陛下,臣等能为陛下信任,行改制之事,也是以此为根基。”

  “尤其是,天下如今敢为社稷苍生对抗权贵豪绅者,皆因知陛下仁德宽厚,才敢不顾一切。”

  “故为改制之大局,臣才请陛下勿要直接因此视臣僚为敌,陛下终究是要靠天下臣僚去践行君德的,而非天下庶民也!”

  张居正回道。

  朱翊钧道:“先生没有说错,朕是离不了他们,朕也愿意相信他们中的许多个人,是心存社稷苍生,能以天下至公为所行之道的;”

  “但是,对于他们背后的整体,朕必须有所怀疑。”

  “也望先生不要对他们这个整体抱有幻想,与其信任他们将来能给先生一个公正的评价,能像先生一样继续不顾个人之利而从报君之义,还不如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度他们!”

  张居正听后身子一颤。

  良久后,张居正才只是躬身作揖回了一句:“臣谨记!”

  “朕可以因先生之面,再给他们一个机会,让先生再看看,他们会不会在朕因先生所说的做了以后,而就此善罢甘休,不再非议改制。”

  “而能使先生相信朕,想要改制,非流血不可!且若要像先生一样,做真正的大明忠臣,那就不是请客吃饭那么简单!”

  朱翊钧说后就道:“先生且拿着这道初本回去照自己的意思票拟就是。”

  “臣领旨!谢陛下!”

  张居正神色凝重地回了一句。

  这是朱翊钧第一次对他的看法产生怀疑,而他倒也没强行纠正朱翊钧,而是和朱翊钧一样,都选择了暂且搁置,把两人之间的分歧交给时间。

  对于张居正而言,他不希望流血事件发生。

  而朱翊钧则认为要想改制就不可能不流血。

  士大夫们不能对于因为缺饷而哗变的士兵敢处死,却对因为不满新政而无端詈骂君父的臣,而不敢将其处死。

  难道就因为士大夫的命比士兵金贵?

  但按理,两者都触犯了犯上的罪,后者更严重,是欺君大罪!

  在这个时代已经是起步枭首的十恶不赦之罪。

  毕竟是无端詈骂,而不是为民而骂。

  而前者好歹情有可原,是真的被逼没法,朝廷自己首先有错。

  于是,接下来不久,张居正便在回内阁后票拟将傅以祯下锦衣卫狱,要锦衣卫问其阴构党羽、欲以威胁朝廷、扰乱国是之罪。

  而朱翊钧则在讲读结束后就去了京卫武学。

  朱翊钧根据在自己对历史的了解,笃定傅以祯不是最后一个因对新政不满而上疏的人。

  毕竟上次余懋学的事就已经说明,只要有一个言官上疏,那说明其背后已经有很多人在持与其上疏内容一样的意见。

  所以,朱翊钧还是已经做好了杀人流血的准备。

  只是,朱翊钧要在杀人流血前,他得先给自己找好新的椅腿,以避免真的把自己这边变成少数。

  “见过陛下!”

  俞大猷、卢镗、戚昌国、李如松、麻贵、陈璘、刘綎等奉召来京卫武学学习的将官在朱翊钧来后,皆拱手列于坐于堂内案后的朱翊钧面前,躬身行起礼来。

  这些人要么已在抗倭中大放光彩,要么将来要在万历三大征中大放光彩,也算是战将云集。

  也皆是朱翊钧这个皇帝手里的好牌。

  朱翊钧此时单手撑在膝盖上,颔首道:“今日朕来检阅你们,顺便也向你们练练骑射与操练操练火器!为国之君,岂能只知文而不通武,否则如何统帅三军?”

  自张居正奏请重视武将培养后,朱翊钧也就趁势在整顿京卫武学的圣旨中,写了自己会不定期检阅京卫武学的内容,而因此可以随时以检阅为名来京卫武学,与这些人一起骑马射箭乃至操练火器。

  “陛下,您来的是时候,文明(戚昌国)将陛下之前来时提到的鹰嘴铳改进了一下,长八尺,连柄一丈,威力大了不少,跟炮一样。”

  麻贵这时则在朱翊钧这么说后,笑着禀报了一句。

  “是吗?!”

  朱翊钧看向了因父功而恩荫官职最大的戚昌国。

  戚昌国拱手回道:“回陛下,臣是造了一大铳。”

  “先骑射,再来试试文明造的新铳!”

  朱翊钧说后就起身出了门,将官们也都跟了来。

  没多久,朱翊钧就来到校场上,且已换好箭袖戎装,与戚昌国、李如松、麻贵等年轻将官,骑上马,风驰电掣一般,朝前方设有箭靶的地方奔去。

  朱翊钧已练了骑射许久,虽不熟练,但因为所用弓箭皆非重弓重箭,所骑马也非桀骜不驯地烈马,所以也能从容于马上射箭。

  而且,尽管李如松、刘綎这些皆是将门子弟,从小就是在马背上长大,但每次骑射,朱翊钧的成绩倒也不会垫底。

  因为每次基本上都是麻贵垫底,偶尔也有陈璘和戚昌国垫底的时候。

  “又是麻贵垫底。”

  而这次骑射结束后,李如松也因此不由得对刘綎低声说了一句。

  刘綎道:“反正不会是我垫底就行!”

  李如松:“……”

  砰!

  朱翊钧接下来又试了戚昌国的新火铳,发现和历史上辽东明将彭簪古所造追风枪很像,且在见自己发射一铳直穿木板后,也就说道:“不错!此铳便以文明之名肇之,名为昌国铳,以昌国运!另传谕兵部,今年的军功章奖掖名单里加上文明的名字。”

  “谢陛下”

  戚昌国回了一句。

  戚昌国爱制作火器与战车,虽因父功恩荫官职起点高,以致于后面还做到锦衣卫都指挥使掌南镇抚司、都督府都督同知的高官,但其在历史上最亮眼的功绩则不是作战立功,而是在崇祯朝时主持造出了一种活轮式战车,增强了战车的机动性。

  而现在,在战功上逊色于其他将门子弟的他,也因为朱翊钧这个蝴蝶效应的影响,而靠发明新火铳有了被记军功的资格。

  除麻贵和陈璘外,在场的诸将官对此都愕然不已。

  朱翊钧则在接下来休息时又问着诸将官:“你们在京卫武学,跟着俞、卢二老将军学习兵法韬略学习的如何?”

  “回陛下!臣对此倒有所感悟。”

  陈璘这时倒拱手禀报起来。

  “讲来!”

  朱翊钧吩咐道。

  “遵旨!”

  陈璘接着便道:“臣善舟师;而子茂(李如松)果决,善骑战;西泉(麻贵)机敏,善巧战;省吾(刘綎)勇猛,可为先锋;而文明(戚昌国)如其父重车炮与步兵同战;”

  “可以说,臣等各有所长。”

  “然将来真若有征讨之大战,而非各守一边时,势必要指挥十万以上兵马,要涉及到骑战、步战、水战同时进行,自然不能各自为战;”

  “只是到那时,何人能为帅?”

  “臣认为,朝廷当早做筹划,不能只练将才,而不练帅才,而我朝统将者已是督抚文臣。”

  “故陛下何不下旨,也令可为督抚者也入京向一些知兵之督抚学习,如谭本兵、殷部堂等?”

第071章 斥责御史

  “何人可为帅?”

  当朱翊钧在文华殿,将陈璘的担忧,说给张居正听后。

  张居正也颇有所悟地,暗自念起朱翊钧刚才的,问话内容来。

  张居正不同于一般的中枢执政文臣,很重视帝国武备,也愿意给武官更大的权力,使武官又更大的发挥空间。

  所以,张居正听后道:“陛下,以臣之见,这个陈璘既然觉察到帝国当有帅才,那此人或可培养之。”

  朱翊钧点首:“朕也有此意,且意纳其言,设兵政院,为后备督抚进修之地,由老练边臣教之!”

  “另外,也定期从地方总兵中选优秀者,令其进兵政院进学,进而将来转文职,这样一来避其久无实升而懈怠,二来也能转升文职以间释其兵权,避免其可战家丁越来越多;三来也能发挥其实战之才以补士人多不知兵的弊病。”

  “本朝国初却有武将转文职之例,中山王便曾以武官转中书文职,而昔日宋时也有鄂王、蕲王等转枢密副使之例,陛下所言实为良策,臣遵旨照办。”

  “只是,恐令人士人不服,尤其是操帅权之文臣,认为自己寒窗苦读十余载又屡立军功,为何要与武人同有掌兵部权之机会?”

  “如此,可能会使最终从武举者,也皆是为了图仕途转文职之便才从武举,而非真是不善科举。”

  “而这样会使武举所选之人多为文才斐然者,而骑射不强者,盖因时下朝廷武选其实已重圣人学问之文试而对于骑射刀兵能合格即可,只是因文贵武轻,才使士子多不从武选而从文选着,然若打破文武之别,则必有畏惧文选中第之艰难者改从武选。”

  “如此,则文才不突出但骑射甚精之人,恐更难以中武举或武进士。”

  张居正回道。

  朱翊钧听后点首,他明白了张居正的意思。

  无非就是大明科举其实一直很卷。

  尤其是文科举。

  因为文贵武轻,所以很多人选择文科举,以至于文科举其实失败者很多。

  一辈子考不起的更是占很大比例,只是说历史没有怎么记录失败者的故事而已。

  所以,才给人一种历史上的一个文人似乎考取功名很容易的感觉。

  事实上,有些省在整个明朝几百年的科举史里也就出过几个进士,而按照每省每届固定有几十个举人名额来算,可以说一些省份大部分举人最终都没能中进士。

上一篇:1980我的文艺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