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876章

作者:坐望敬亭

  学员们在下面听讲,两相对照,很多以前懵懂的地方顿时觉得茅塞顿开。

  “接下来还有点时间,就留下来给大家提问吧。”

  一个半小时的正课讲完了,林为民喝了口茶水润了润嗓子,听着随堂老师总结他一节课所讲的内容,感觉比自己总结的还到位。

  今天林为民难得到国立文学院来讲课,除了随堂老师,院里的许多其他老师也都坐到了台下,毕竟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讲课的机会可不多。

  等随堂老师总结完林为民的讲课内容之后,开始点名请学员提问。

  “林老师,众所周知,您刚刚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在您的创作生涯当中,也曾获得过如茅盾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等国内外知名文学奖项的肯定,但似乎都没有这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的声浪高。我想请问一下,您是如何看待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范围内的这种影响力的呢?”

  学员拿林为民刚得的诺贝尔文学奖来提问,引起了台下众多老师和学员们的关注的目光,大家看上去对这个话题十分感兴趣。

  “诺贝尔奖从1901年的第一届到今年,已经整整存在了100年的时间,它不是这一二十年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着广大的知名度。

  简单来说的话,诺贝尔奖的影响力来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是奖金。要知道在100年前诺贝尔奖刚刚成立的时候,它可没现在这样的名声。它之所以能够吸引全世界科学界的目光,与其丰厚的奖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家也是人,财富对他们同样有吸引力。

  据我所知,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时,每个奖项的奖金为15万瑞典克朗,在当时相当于瑞典一个教授工作20年的薪水。在欧洲国家,教授的薪资是属于中高收入群体。

  这样一笔巨款,足以让全世界的绝大多数科学家趋之若鹜。

  第二,是稳定的运营。这其中脱离不了诺贝尔基金会对于诺贝尔先生遗产的成功运营,也离不开瑞典这个国家长久以来没有受到大规模战乱影响的原因。虽然诺贝尔奖因为一战、二战的原因,分别停颁了几年,但根基未损,战后依旧可以快速的恢复影响力。

  第三,就是诞生时间足够的长。要想成就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权威性的奖项,不经过时间的磨砺是不现实的。诺贝尔奖的世界性影响力也不是一天两天就促成的,奖项的影响力会因为每一次成功和公正的颁发而累加。

  就我个人而言,我很羡慕诺贝尔奖的这种影响力,也希望我们国内能够诞生一个像这样拥有世界性影响力的权威奖项。

  毕竟评奖也属于是一种话语权、一种评价体系,我们长久的被别人的价值观所笼罩并非是一件好事。

  不知道我的这个问题,你满不满意?”

  回答完学员的问题,林为民笑着问道。

  提问题的学员忙不迭的点头。

  接下来另一位学员提问,说道:“我们都知道您当年就是从国立文学院的前身文学研究所走向了中国文坛,现在也成为世界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我想请问您认为当年在文学研究所的那段学习经历对您的人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有没有哪些心得是可以教给我们的?”

  听到这个问题林为民沉吟片刻。

  “文研所的学习经历对于我而言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你要是问具体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觉得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文研所,中国的文坛应该不会有一位叫林为民的作家。我可能是在务农,也可能在经商,可能偶尔有了闲情逸致玩玩票,写点东西。

  至于能教给大家的心得,我觉得作家首先应该放在自己,不仅是放下过去的作品与成就,也放下心中对于文学的仰视,不要将它看成是高不可攀的艺术,也不要固步自封、曲高和寡,到人民群众中去看、去听、去体验、去感受,创作真正属于普罗大众的文学。让文学的受众更加广大,远比将文学泛化的高尚来的更加重要。”

  林为民的回答结束,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时教室外响起铃声,随堂老师说道:“好,感谢林老师今天精彩的授课,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下课了,台下的老师和学生们却没有散去,反而一拥而上围到了讲台边,众人手中全都是林为民的书,纷纷向他索要签名。

  花了十多分钟签完了名,林为民得以走出教室,这时他才发现,外面已经下起了雪。

  纷纷扬扬的雪花自高天而下,如同无尽的繁花在朦胧的冬日里绽放。

  顾俭之邀请林为民在院里用完午饭再走,他瞧着外面的雪势,说道:“饭就不吃了,雪大了路上不好开车。”

  顾俭之没有再劝,林为民又与他说了两句捐建的事,约好回头找个时间再聊,便来到院里。

  他的车子就停在大门旁,门卫见他出来,便要给他拉开大门,大门是两扇门,林为民也上前搭了把手。

  国立文学院对面正在起一座高楼,现在干到了一半,看来应该冬季停工了。

  “这楼是干嘛的?”

  “说是要盖个大酒店,叫什么丽景湾。”

  林为民望着眼前的高楼,心生恍惚之感。

  恍然之间他听见一个声音在喊。

  “林为民!”

  转头望去,唯有白茫茫一片。

  正文完结

第933章 番外:我在岛屿读书(1)

  海南,分界洲岛。

  海风、海浪、海鸥,带着耳机的少女哼着小曲儿,看起来心情愉悦之极。她来到海边的书屋,推门而入,这里还没有人,在她正站在书架前选书的时候,一个精神干练的男人走进了书屋。

  “房奇!”

  “诶!苏童老师好!”

  房奇转过头来,应了一声。

  两人寒暄几句,房奇给苏童介绍起了书屋的来历。这里本来是分界洲岛上的一座老房子,原本是三个房间,打通之后中间的屋子变成了会客区,两侧摆满了书架,在这间小小的书屋里装了有五千多本书,都是节目的热心读者邮寄而来。

  在两人聊着的时候,西川走进了书屋,他也是这一次《我在岛屿读书》的常驻嘉宾之一。

  进了书屋,苏童感兴趣的是书和书桌,坐在面朝大海的书桌前不愿意挪地方,西川却对书屋里的唱片情有独钟,翻来翻去。

  “呦,他们都到了!”

  余华走到书屋门口,他上身穿着黑色T恤衫,下半身大花裤衩,再配上一双人字拖,丝毫没有录节目的自觉,像是来度假的。

  他还没进书屋,房奇便看到了他,打了个招呼,书屋里原本静谧的气氛瞬间便热闹起来。

  众人说了一会儿话,为了书屋的名字争论了起来,争论了一会儿,最后把书屋的名字定为“分界书屋”。

  又过了半个多小时,书屋里的内容录的差不多了,导演提醒到午餐时间了。

  几位嘉宾吃午饭,但摄像机未停,吃饭的地方就在书屋旁边的露天用餐区。

  众人边吃边聊,每次基本都是房奇主动挑起话题。

  《我在岛屿读书》是江苏卫视出品的纪实类读书节目,节目的形式不同于传统的综艺节目,房奇的作用就相当于是主持人。

  她之前参加一档音综节目,因为言之有物的点评与节目里那些只会撕逼的评委、嘉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小出圈了一把,才有幸获得了参与《我在岛屿读书》这个节目的资格。

  “苏童老师和余华老师是同事对吧?”

  “以前是同事。”苏童说道。

  余华道:“还要特意强调一下。”

  他对房奇说道:“我们以前都在国文社嘛,他在国文社下面的《当代》当编辑,我在国文社的副牌社通文社下面的刊物《九州英雄志》当编辑。知道他为什么特意强调以前是同事吗?”

  房奇摇摇头,“为什么呀?”

  “《九州英雄志》是通俗杂志,《当代》是主流文学杂志,他这是强调自己的出身比我好,不过后来他调到了文华影视。”余华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揶揄。

  苏童怕房奇被余华忽悠住,满脸认真的解释道:“别听他瞎说。他以前还是国文社副总编呢,我在国文社的时候就是个普通编辑,主要是我们俩在10年前后先后离开了国文社。”

  房奇点了点头又看向西川,“西川老师以前跟二位老师熟吗?”

  西川与余华、苏童对视了一眼,“我们以前见过,不太熟,不过也有共同的朋友,欧阳江河是我和余华共同的朋友,还有好多……”

  “对了对了。”余华抢着说道:“西川跟我们国文社还有合作,你忘了你当年给海子出诗集!”

  西川拍着脑袋,“对对对。”

  房奇听着两人的对话,脸上露出好奇的探究之色。

  西川对她说道:“九十年代初期吧,那会儿我还在单位上班,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具体哪一天我忘了,对面自我介绍是国文社的编辑,说国文社总编想搞个朦胧诗专题,出几本朦胧诗诗集……”

  房奇问:“国文社总编?是林为民老师吗?”

  “对。”西川停下介绍的话,回答房奇的问题,一旁的余华笑着说道:“一提到‘国文社总编’,外界想到最多的好像就是林老师。”

  “林老师对国文社的贡献确实是居功至伟。”苏童说道。

  说起林为民这个名字,房奇充满了好奇,又问道:“我听说苏童老师是林老师的学生,是吧?”

  苏童听到这话刚想回答,余华就替他说道:“什么学生!就是工作关系他毕业进了《当代》,林老师带了他一段时间而已,都是业务关系。”

  察觉到余华话里的微妙醋意,房奇好笑的问道:“余华老师跟林老师关系很好,你们也认识好多年了吧?我记得以前看您采访还提过。”

  余华脸上露出几分自得“嗐,还行。当年林老师是我的责编那时候他刚当上《当代》的副主编没多长时间。有一天他给我打电话,说我的稿子写的不错,就是结尾有点灰暗,可能需要改一下,我说只要能发表,伱让我从头到尾光明到尾都行。”

  房奇发出一阵笑声,“这个我看您采访提过,特别有意思。”

  “所以严格来说,林老师是我的伯乐!”余华感慨道。

  这会儿苏童终于忍不住了,说道:“林老师挖掘的千里马多了,带的编辑却只有我一个。”

  他和余华二人吵吵闹闹,互不相让,不过房奇最感兴趣的却是林为民。

  “这个我也听说过,好像很多八九十年代成名的作家都是林老师挖掘的。”

  苏童听到这话也不和余华争辩了,说道:“余华是一个,莫言、王朔、海晏、二月河……还有马原也是。还有很多是原本就在地区很有名气的作家,通过《当代》和林老师的推动走向了全国,比如说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他们。”

  余华笑道:“说到马原,我想到一个有意思的事。”

  大家的眼神都望过来,他继续说道:“林老师跟我说过,80年马原还是个大学生的时候,曾经跑到《当代》编辑部。马原长得人高马大,当时堵在《当代》的办公室门口,气势汹汹,林为民一看就觉得这小子是来找茬的。

  他之前给《当代》投过稿没过,进门自报家门后,林老师其实对他写的东西有印象,可却故意装作不知道他这人。

  马原那天确实是不服气要来找林老师掰扯掰扯的,可惜他那点水平在林老师面前根本不够看,聊了几句话节奏便被林老师给带走了。

  马原觉得得拿点气势出来,他用特别坚定、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霍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

  当时说完这话马原心里得意极了,要知道他以前用这招,不管对面是多好脾气的人,肯定都会忍不住跟他争论一番。他这人爱看书,看的书还杂,只要进入这种流程几乎是百分之百的胜利。

  可马原万万没想到,林老师说了一句‘有道理’。”

  余华说到这里,周围几人想象着人高马大的马原气势汹汹的去找林老师理论,可一身力气却好像打在了棉花上的画面,顿时忍俊不禁。

  “然后呢?然后呢?”房奇追问道。

  余华脸上的笑容更甚,又道:“然后林老师又问马原:你说你看过两千多部,《跳蛙》你看过没有?马原摇了摇头。林老师又问:那沙丘呢?马原还是摇了摇头。马原当时心里那个郁闷和憋屈啊,别提了。他一向自诩阅读量大,可林老师连着说两本书他都没看过。最绝的还是最后,林老师特别怜悯的看了他一眼,说:你这个阅读面,有点窄啊!”

  余华惟妙惟肖的再现当年《当代》编辑部里的情景,周围几人捧腹大笑。

  “哈哈,太有意思了。”

  “这事以前我也听姚大姐说过。”苏童说道。

  房奇好奇的问道:“于老师,《沙丘》是那部著名的科幻吧?”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