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779章

作者:坐望敬亭

  很饱满,很澎湃,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很有莫言书中的味道,导演想来是没少看,这里指的是莫言的书。

  说回女演员,《秦颂》的演员表里只有一个女演员的名字,就是女主角许晴。

  至于开头这位喂N的女演员,从头到尾没有她的信息。

  后世即便过了二十多年,也依旧没有人知道这位女演员的名字。

  这件事也成了中国电影界的未解之谜之一。

  130分钟的电影放映结束,作为受邀来参加首映礼的嘉宾之一,林为民被邀请发言,商业互吹嘛这个他熟。

  况且人家的电影确实拍的不错,顶多就是不够商业而已。

  电影首映礼结束,《秦颂》就算是正式上映了,林为民并未将这部电影放在心上,可于东和张艺谋却紧张的不行。

  《秦颂》上映的头几天,于东到处打电话,跟人打听《秦颂》的票房情况。

  这个时候票房数据统计不发达,最简单的办法直接跟院线的人打听,可电影刚上映,票房还没来得及统计,院线的人也只能给于东一个模糊的说法。

  观众没有《美丽人生》和《有话好好说》上映的时候多。

  打听了两三天,于东几乎从全国各地院线收到的都是这么个消息,他的心算是放了下来。

  《秦颂》与《英雄》题材相同,连剧情也有些许雷同,属于直接竞品,它的票房要是好了,对于《英雄》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

  于东这边刚放下了心,毫无预兆的,正上映的如火如荼的《秦颂》突然下映,而此时距离这部大投资电影上映也不过过去了四天而已。

  消息传出,中国电影界一片哗然。

  谁也没有想到,有西影厂出品,投资4000万人民币,姜文、葛优等众多大腕参与的电影竟然会在上映四天之际被突然撤下来,一时之间业内众说纷纭。

  有说是因为电影映射政治的,有说是西影厂得罪了电影局领导,有说是香江出品方嫌弃电影票房太低,主动撤档……

  《秦颂》的突然下映跟它片头的女演员一样,成为了中国影坛的一个谜。

  但这个谜并不算难解,在经历了最开始几天各种小道消息的纷乱交杂之后,电影突然下映的原因逐渐明晰了起来。

  自从电影上映之后,这部影片在历史阐述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被一些专家学者口诛笔伐,虽然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但究其原因应该大差不差。

  《秦颂》的突然下映,让于东欣喜不已。虽然这种态度有些不厚道,但他还是忍不住高兴。

  他也知道自己的这种寄希望于对手犯错的想法很没有出息,可《英雄》对于他、对于文华,乃至对于中国电影来说,都太过重要,让他忍不住患得患失,提不起所谓的大将风度。

  11月份了,《英雄》剧组已经赴内蒙拍摄,拍摄地点条件艰苦,剧组进度又很赶。

  于东准备前去探班,给剧组加加油、打打气。

  去剧组之前,于东提前跟林为民打了个招呼,林为民问他:“你就这么去?”

  “哪能啊带了1万元。”于东说道。

  “剧组那么多号人,你就带那么点钱够干嘛的?让财务多拿点,这是‘加油费’,不能省。”

  林为民不是不能接受“水里有鱼”,但前提是做好工作,且爱财有度。

  《英雄》是文华影视明年的重头戏,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影响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这个时候士气可鼓不可泄。

  于东走后又过了两天,林为民突然接到了石铁生的电话,告诉了他一个好消息。

  石铁生的短篇《老屋小记》获得了之江《东海》文学月刊主办的“东海三十万元文学巨奖”的金奖,奖金五万元。

  电话中,石铁生的语气有些激动。

  他之所以这么高兴,得奖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五万元的奖金。

  石铁生从事写作多年,但产量并不算高,很多作品发表后反响不错,但结集出版后的销量却都一般,五万元奖金几乎抵得上他两三年的收入,对于生活一向不算富裕的他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

  林为民听到这个消息也很为石铁生高兴。

  去年《大家》杂志社联系到石铁生,提出只要他将《务虚笔记》拿到《大家》上发表,就可以获得《大家》与红河卷烟厂合办的“大家·红河文学奖”的10万元大奖。

  可石铁生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也写不了几部长篇,最后还是忍着巨额奖金的诱惑将这部交给了《当代》发表。

  《务虚笔记》在《当代》上发表之后反响热烈,评论界对于这部的评价非常高,但在读者群体却有些褒贬不一,这跟石铁生的创作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前几个月出版了,销量平平,带给石铁生的收益也并不算丰厚。

  现在《老屋小记》竟然又获得了一个价值五万元的金奖,也算是老天对石铁生那股坚持的褒奖。

  两人在电话里畅谈了好一会儿,石铁生说他还准备到杭城去领奖。

  在后世,《东海》这个文学月刊的名字并不响亮,但它的历史其实很悠久。

  《东海》最早是之江省文联的会刊,名叫《之姜文艺》,创刊于1951年,1956年易名为《东海》,1964年停刊。后在1975年,复名《浙姜文艺》,1978年又复名《东海》至今,是之江省唯一一本省级文学月刊。

  改革开放后,这份刊物也焕发出了活力,销量一度破百万份,成为当时之江省内众多作家的发轫之地。

  1995年,国内的绝大部分文学期刊都面临着生存难题,《东海》也不例外,杂志社亏损,人心涣散。

  这个时候赵锐勇调任《东海》文学杂志社任社长兼主编,他从永康兄弟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世清处化缘来了一笔资金,设立了“东海文学奖”,第一届奖金30万元,对外打出了“东海三十万元文学巨奖”的口号。

  这个口号俗是俗了点,但如此巨额的奖金确实为《东海》杂志带来了无数的关注,也让“东海文学奖”甫一诞生,就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国内文坛最为人所瞩目的事件。

  “好好好,你去领奖,回来了我给伱庆功!”

  两人又说了一句,林为民心中高兴,决定早退一会儿去石铁生家给他庆祝一番。

  他到了石铁生家,得到这个消息的朋友们也来了不少,大家都为石铁生感到高兴。

  程西米热情的张罗了一桌丰盛的晚宴。

  这天晚上,大家聚在石铁生家里,畅谈着文学与理想,欢声笑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璀璨的文学时代。

  林为民回到家中已是晚上10点多,他带着几分醉意沉沉睡去。

  不知何时,一阵刺耳的铃声骤然响起。

  ……

第832章 读者的认可

  夜幕沉沉,天边似乎有微光泛出。

  昨晚,林为民去为石铁生庆祝,与朋友们聊的十分尽兴,多喝了些酒,睡的很沉,刺耳的电话铃声并没有第一时间惊醒他,反而是吵醒了一旁的陶慧敏。

  她睡眼惺忪的起身接起了电话,只说了一声“喂”,然后停顿了几秒钟,听完电话那头的话,她惶急的推动正沉睡的林为民。

  “为民,你快醒醒!”

  剧烈的晃动让林为民清醒过来,他在半梦半醒之间问道:“什么事?”

  “叔走了,铁生父亲走了。”

  人到中年,对于某些词语是非常敏感的,深夜来电,所谓“走了”自然不是串亲戚去。

  林为民的困意在一瞬间消失的一干二净,他起身接过陶慧敏手中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石铁生沙哑的声音。

  外面天色仍旧暗沉,但能看见一丝亮光,现在已经是黎明时分。

  程西米习惯起床为全家人准备早餐,往常这个时候,史父也应该已经起了。他年纪大,睡眠浅且短,平时总是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起床,经常会在程西米还没起床的时候就忙碌起来。

  可今天早上程西米却并未看到史父,她起初也未在意,以为老头儿难得睡了个懒觉。

  她先去把粥熬上之后,想问问史父早上是想吃鸡蛋还是油条,吃油条她得早点去买。

  程西米敲了几声史父的门,发现没反应心中察觉出不对,推开门进屋一看,史父已经在睡梦中离开,身体尚有一丝余温。

  电话中说的很简短,林为民是到了石铁生家之后才了解到了史父去世的来龙去脉。

  他是开车来的,除了邻居们,他来的是最快的。

  “我拉着去医院?还是叫救护车?”

  仓促的到来,林为民连脸都没洗,也顾不上悲伤询问着石铁生的意见。

  “我叫了救护车,跟他们说了不着急,发现的时候人都快凉透了。送去就是诊断一下死因,开证明。”石铁生脸色悲戚,声音低沉。

  林为民没再说什么。

  史父在睡梦中去世,走的也算安详。现在唯一让人不解的就是他的死因,想来应该是心脑血管疾病之类的原因。

  史父就躺在他的床上,面容安详,若不是胸膛已经停止起伏,脸色灰败中透露着一股死气,任谁看了都以为是睡着了。

  注视着床上逐渐冰冷的躯体,想到前几天去百望山时的欢声笑语,林为民心中的悲伤逐渐涌了上来,默然垂泪。

  过了几分钟,史岚夫妻俩带着孩子到了,然后是众多的亲朋好友陆续赶到,屋里响起了阵阵呜咽之声。

  又过了半个多小时,外面天色已经大亮,医院的救护车来将史父接走。

  林为民载着石铁生夫妻俩跟着去了医院,经过检查死因是心肌梗塞,睡梦中的突然发病,谁也没有察觉。

  得知了父亲的去世原因,石铁生卸下了几分悲伤,安慰着程西米道:“好歹知道了死因,爸也没遭什么罪。”

  不走人情关系,人即便是正常死亡,也得来医院走一遭,要不然开不出死亡证明来。

  检查过后,死亡证明开了出来。

  接下来的事就是联系殡仪馆,为史父整理仪容、穿寿衣。

  做好了这些事,一个上午已经快过去了。

  按照石铁生兄妹的意见,史父不在家中停灵,直接拉到了殡仪馆。

  他们通知亲友,有愿意来见最后一面的就到殡仪馆来,葬礼简化一切流程,史父去世第三日的早上被推进了殡仪馆的火化炉。

  在这段时间里,石铁生已经为史父选好了骨灰盒、棺材和墓地。

  史父下葬是在上午,十一月的北京天色总是雾蒙蒙的,下完了葬,天上飘下了雪花,并不美丽,是那种很恼人的碎雪。

  林为民将石铁生一家拉回了金台路,一路上车子里没有一句话。

  上了楼,程西米给林为民倒了杯茶,林为民说道:“西米,别忙了。”

  氤氲的水汽从茶杯中升腾而出,这个时节北京已经供暖,屋子里气温很高,可人却热不起来。

  亲友们都走了,林为民坐在沙发上陪着石铁生夫妻俩,好长时间也没说话。

  “为民……”石铁生突然出声。

  林为民看向他。

  “我有些后悔。”石铁生的声音沙哑,“我写了很多纪念我母亲的文章,却连半个字也没为我父亲写过。”

  无论是《秋天的怀念》还是《我与地坛》,母亲在石铁生散文中的份量总是最重的。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