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759章

作者:坐望敬亭

  都说过国内评奖黑,实际上国外也都一个德性。

  普利策奖好歹只是为了些关注度和话题性,获奖作品的选择也算正常。

  后世很多文学爱好者应该都听说过,余华的《活着》曾经获得过意大利的文学奖,奖项名字叫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这个奖项曾经也算是意大利文学界相当有名气的文学奖项,但在2009年却取消了,原因是评委会主席把经费给贪了,没钱了,办不下去了。

  不过,不管心里怎么吐槽,这总归是得奖。

  但在罗杰·斯特劳斯告诉他,评委会给他发的邀请函已经提前寄出,邀请他在5月初赴美国领奖的时候,他却犹豫了。

  眼下中美两国关系紧张,他要是去了美国,少不了要被问到一些关于政治的话题。

  这种时候,远离是非之地才是明智之举。

  任罗杰·斯特劳斯如何劝说,他坚持不出席颁奖礼,让罗杰·斯特劳斯很是无奈。

  在罗杰·斯特劳斯遗憾的语气中,林为民挂断了电话。

  可他没想到,仅仅过了不到半天时间,WJ部竟然打来电话邀请他去一趟。

  等去了之后,跟他谈话的是WJ部负责人钱老。

  WJ部此时已经得知了《上帝保佑美国》获得普利策奖的消息,这次找林为民来,就是希望他能够赴米出席普利策奖颁奖礼,缓和两国如今紧张的外交关系。

  上个月还剑拔弩张,这个月就要缓和关系?

  林为民不解其中原因,钱老只好耐心给他解释。

  原来是在上周,美国大统领拉链顿在亚太裔名人聚会上讲话着重提到了希望可以改善与国内的关系。

  演讲内容很长,发言也很中肯,明显就是借着这个聚会向国内吹风。

  国内领导层闻弦音而知雅意,恰好此时林为民获得了普利策奖,正是一个缓解双方关系的好机会。

  林为民听完这个解释心中释然,后世96年双方关系紧张之后,确实又在很快时间内恢复,并且热度更盛从前。

  既然组织上需要他,林为民自然当仁不让,答应下了这件事。

  数日之后,林为民接到了普利策奖评委会发出的邀请函,准备了一天后,他登上了赴米班机。

  在同一架班机上,还有几位WJ部的工作人员。

  5月8日,美国纽约。

  哥伦比亚大学,洛氏图书馆,圆型大厅。

  这里是普利策奖的颁奖地,每年的5月8日,都是如此。

  上午九时许,众多普利策奖评委会成员、新闻界人士、文学界的作家和评论家以及哥大新闻学院的老师们汇聚一堂,迎接这一届普利策奖得主们的到来。

  普利策奖共计21个奖项,今年却只有20个奖项得主。

  大家聚集在一处,眼光自然而然的都集中到了林为民这个全场唯一的黄种人身上。

  在普利策奖近80年的历史当中,新闻类奖项一炮双响的情况有不少,但创作类奖项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况。

  如此偏爱,人人侧目也是寻常。

  众人的目光聚集在林为民的身上,他的目光却放在了陪同他前来参加颁奖礼的两位WJ部同志的身上,两人在来了之后并没有跟林为民站在一起,反而躲在了远处的角落。

  然后林为民便看到有几个西装革履的老美精英与两人搭上了话,两伙人聚在一起嘀嘀咕咕,看上去像是在从事什么不法交易。

  他心中无力吐槽,自己这算不算破冰大使?

  远处的动静,林为民无暇顾及,因为他还要应付身边的寒暄。

  作为这次普利策奖对外的宣传重点,林为民受到了评委会成员们的热烈欢迎,又不时和同为获奖者的记者和作家们打打招呼。

  跟林为民是由工作人员陪着的不同,这些人身边陪着的全都是家人,气氛温馨而愉快。

  时间一晃便到了中午,按照普利策奖的传统,圆型大厅内举办了一场午宴。

  就在宴会上,众多获奖者从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博蒙特的手中接过了奖金和奖状。

  仪式并不隆重,奖金也不算多,7500美元。

  林为民独中两元,一个人拿了1万5千美元。

  显得格格不入。

  ……

第811章 真正的灵魂人物

  普利策奖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很高,若以影响力来排的话,三大主流文学奖项,应该是美国国家图书奖最为权威,普利策奖次之,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再次之。

  而三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国家图书奖背后有美国的出版商、普利策背后有新闻集团,跟前两者比起来,国家书评人协会的影响力就显得单薄一些了,影响力与财力和势力有很大的关系。

  不过也因为如此,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也显得更加纯粹,在美国文学界内部,这个奖项的评奖结果更受美国文学界专业人士们的认可。

  但这并不妨碍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影响力。

  国家图书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是在于其背后强大的出版发行能力,获得这个奖项,等于受到了美国绝大多数书商的认可和欢迎,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至关重要。

  普利策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是在于二战以来美国在全球影响力急剧飙升,它的新闻行业成了国际舆论的标杆,普利策新闻奖也乘着这股东风成为了全球知名的奖项。

  多年来奖在新闻奖的映衬下显得有些黯淡无光,但那是跟新闻奖相比,实际上,因为有着大众对于新闻奖的关注度,普利策奖每年能够蹭到的曝光并不少,相反还很多。

  今年的颁奖礼结束,新闻媒体和大众对于普利策奖的关注度和往年一样,在一开始还是首先集中在了新闻奖项上。

  但也有很多人关注到了创作奖项上的特别之处,《上帝保佑美国》一炮双响,获得了写作和历史写作两项大奖,这在普利策奖的历史上是从未出现过的。

  尤其是获奖人林为民还是一位中国作家,虽说近几年林为民在美国的名声如日中天,但对一位外国作家如此明晃晃的偏爱,还是让大众对于普利策奖评委会决定充满了讨论之声。

  特别是自去年以来两国关系紧张,直到上个月,这种紧张到达了巅峰,在这种形势下,林为民的得奖显得有些不太寻常。

  这一点,从新闻报道的数量上也可以看出。

  按照往年的规律普利策新闻奖才是报道的主要内容,讲的内容只会放在一篇报道的最后顺便提上一嘴。

  但在今年,在关于普利策奖的报道出现之后,有心人就会发现有不少媒体的报道重心都放在了独得两个奖项的林为民身上。

  诚然《上帝保佑美国》如今在美国火热异常,但作为一个作家,抢掉普利策新闻奖的风头,着实有点离谱。

  当然,这是业内人士的看法。

  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他们只知道林为民这个外国作家又在美国得奖了,而且是打破了普利策奖的记录。

  随着新闻的不断传播和发酵,林为民在美国的名声更加响亮,也助推了他的在美国国内的销售。

  不仅如此,普利策奖的国际性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林为民在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知名度。

  领奖、接受采访、出席活动,这些年林为民早已经适应了这种节奏,忙活了四五天时间,罗杰·斯特劳斯还打算再给他搞个全米签售会,但林为民果断拒绝了他的提议。

  这一来一回已经一个多星期了,他还得回北京等着继承皇位呢!

  好吧,其实主要是工作太忙,搞个全米签售会少说也是半个月起步,他可折腾不起。

  在林为民到达美国的第二天,也就是他领取普利策奖的当日,远在法国的戛纳,第49届戛纳电影节如期举行。

  本届戛纳电影节,共有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23部影片入围,其中不乏大导演,比如林为民的老熟人贝托鲁奇,今年就携着他的新作品《偷香》入围电影节;陈凯歌带着两年磨一剑的《风月》,也入围了这一届电影节。

  其他还有迈克·李、侯孝贤、大卫·柯南伯格、罗伯特·奥特曼等名导。

  在一众拥有享誉世界影坛的代表作的大导演当中,带着《美丽人生》参赛的罗伯托·贝尼尼显得平平无奇。

  这位来自意大利的喜剧明星,在意大利国内名气很大,前几年转战好莱坞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名导和巨星云集的戛纳电影节上,并不引人注目。

  而他所带来的影片《美丽人生》,最吸引评委会和新闻媒体眼球的,也是因为改编自林为民作品的名头。

  不仅是在参赛导演当中有林为民的熟人,在评委会当中,同样有他的熟人。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正是本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

  电影节的开幕后参赛影片每天轮流放映。

  来参加电影节的众多名导的作品成为了观众们追逐的对象,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贝托鲁奇的《偷香》、大卫·柯南伯格的《欲望号列车》、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罗伯特·奥特曼的《堪萨斯情仇》、陈凯歌的《风月》……

  这些作品的放映场次一票难求,放映过后口碑也褒贬不一。

  在电影节进行到一周的时候,所有参赛影片都已经举办了公开放映活动。

  其中迈克·李《秘密与谎言》、拉斯·冯·提尔《破浪》、科恩兄弟的《冰血暴》都赢得了观众和媒体的一致好评,成为了争夺本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最有力争夺者。

  在电影节开幕前后被寄予厚望的《偷香》《堪萨斯情仇》和《风月》等作品的口碑几乎都折戟沉沙。

  此次带着《风月》来到戛纳电影节的陈凯歌本来踌躇满志,本以为耗费了更长时间、更多精力、更大资金创作的电影可以再续三年前的辉煌,让他的电影事业再创一个新的高峰。

  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风月》放映后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差评,无论是观众、评委还是媒体,都是如此评价。

  经过几天恶评的洗礼之后,陈凯歌的满腔雄心被现实打击的体无完肤,完全不复来时的志得意满。

  他始终想不通,自己这部片子明明拍的那么用心,所有的设计都比《霸王别姬》要巧妙,画面和镜头也更加精美,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虽然电影节还没闭幕没到宣布得奖结果的时候,但理智已经告诉陈凯歌,他与这届金棕榈无缘了。

  电影节的最后几天,陈凯歌的精气神与开幕时判若两人,完全丧失了信心和斗志。

  陪着陈凯歌来戛纳的徐枫看着他的状态,心中气闷的同时,又感到无奈。

  当初徐枫在戛纳电影节上相中陈凯歌,看中的是他身上的才华,为了陈凯歌,她跑去游说林为民,拿到了《霸王别姬》的改编权。

  改编权到手,徐枫又斥巨资投资影片,400万美元在九十年代初,对于两岸三地的电影人来说绝对是一笔巨大的投资,这充分体现了徐枫对陈凯歌的欣赏与信任。

  在拍摄《霸王别姬》时,徐枫觉得与陈凯歌的合作还算默契,他这人有些自己的艺术追求,但至少是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的。

  但在《霸王别姬》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之后,徐枫就发现陈凯歌仿佛变了一个人。

  拍摄《风月》期间陈凯歌几乎听不进去她的任何意见和建议,哪怕徐枫再苦口婆心的劝他,但他还是坚持己见。

  《霸王别姬》的成功当然给陈凯歌带来了底气,但这种并不代表他可以完全的忽略别人的看法,尤其是徐枫还是这部电影的投资人、制片人。

  最近这几天,陈凯歌看到徐枫,眼神飘忽不定,透着几分心虚。

  这天下午,徐枫硬拉着他去看了一场电影,同样是参赛影片,并且还是根据林为民的作品改编的《美丽人生》。

  从影院出来之后,陈凯歌的情绪异常低落。

  徐枫看着他的表现,心中突然生出几分畅快。

  “你觉得这部电影怎么样?”徐枫哪壶不开提哪壶。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