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586章

作者:坐望敬亭

  四月中旬,迈克尔·菲利普斯在国内待了快半个月了,这段时间他除了和徐枫沟通《霸王别姬》的筹备情况,就是监督《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拍摄。

  这天傍晚,迈克尔·菲利普斯约林为民出来吃饭,他打算明天就飞回美国,然后做一下《霸王别姬》的前期宣传,给电影造造势。

  林为民到了地方却发现了迈克尔·菲利普斯身边还多了个人。

  姜文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笑容,“林老师您可是好长时间没去剧组指导工作了。”

  “有迈克在,用不着我去。”

  几人入座,上了菜,边吃边聊。

  姜文坐在一旁,脸色纠结,欲言又止。

  “林老师!”他叫了一声。

  “什么事?”

  “《霸王别姬》要拍电影了。”

  “是。”

  “程蝶衣这个角色……”

  还没等他的话说完,林为民就打断了他,“不要胡思乱想,你自己什么形象自己不知道吗?”

  姜文有点受伤,“林老师,您这就不对了。演员是什么?演员就是橡皮泥,角色是什么形状,我们就是什么形状。我有信心演好程蝶衣这个角色!真的,您相信我。给我一个程蝶衣,我还您一个影帝。”

  林为民没有理会姜文的话,看向迈克尔·菲利普斯,“他跟没跟你说这事?”

  迈克尔·菲利普斯点点头,“说了。”

  “说了伱还带他来?”

  迈克尔·菲利普斯耸耸肩,摊摊手,“他非要跟着来我能有什么办法?”

  翻译一下迈克尔·菲利普斯的话:这逼死皮赖脸跟来的,跟我没关系。

  “林老师,林老师,您给个机会!”

  姜文一脸谦卑,弓着身子,举着酒杯。

  林为民不为所动,“你也是想瞎了心,你但凡说你想演段小楼,我都能考虑考虑。”

  “段小楼有什么意思啊?要演就得演程蝶衣。林老师,您是知道的,从我学生时代,程蝶衣就是我的梦,您不能就这么粗暴的打破一个年轻演员的梦想!”

  林为民不耐烦的摆摆手,“少他娘的给我花言巧语、道德绑架!你啊,趁早死了这条心。这么跟你说吧,这电影就是不拍了,也不会找你演程蝶衣!”

  姜文一脸郁闷,“您这不至于的!”

  “很至于。你小子好好鼓捣你那电影就行了,别整天胡思乱想。”

  “不耽误事我电影再有几个月就拍完了,刚好有空拍《霸王别姬》。”

  林为民知道姜文是个顺杆爬的性格,干脆不再理他,反正任你说破大天,也不能出演。

  将姜文撇在一边,林为民和迈克尔·菲利普斯继续聊天。

  迈克尔·菲利普斯也犹豫着告诉了林为民一个消息,“林,史蒂文可能不会执导《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了。”

  林为民对这个消息丝毫没感觉到意外,88年斯皮尔伯格买了《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的版权,四年都没动静,要拍早拍了。

  迈克尔·菲利普斯见他面无表情,以为他内心不悦,主动解释道:“其实不是史蒂文不想拍这部片子,而是美国国内的一部分犹太人对于你这部有些意见。二战对于犹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劫难,《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这部采用喜剧方式解构这段苦难的历史,有很多犹太人是无法接受的。”

  林为民微微颔首,《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在美国出版后,同样有这样的声音,罗杰·斯特劳斯还跟林为民反应过。

  不过文学圈的包容度要远超电影圈,尽管小有声浪,但并不影响《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的销售。

  半个世纪以来,欧美各国有很多描述二战时期犹太人苦难历史的文学作品,但《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的切入角度却是前人没有尝试过的,很多人认为里的喜剧内容并非对战争和惨剧的戏谑和亵渎,反而有一种悲天悯人的豁达。

  也正因为如此,反而让这部在欧美的文学界和读者群体当中有相当一批拥趸。

  “改编权到现在已经卖了四年时间,我有这个心理准备,距离改编权到期还有一年时间了。”林为民脸色轻松的说道。

  当年的签署的协议里并且规定了改编导演必须是斯皮尔伯格,所以林为民丝毫不担心斯皮尔伯格会中途甩卖剧本。

  迈克尔·菲利普斯闻言笑了起来,虽然电影没有拍成对林为民来说是个遗憾,但他白白收入了80万美元的版权费用,也并不吃亏。

  吃完晚饭,林为民和迈克尔·菲利普斯道别。

  姜文站在两人边上,脸色苦的像个小崔巴,望向林为民的眼神满是不甘。

  程蝶衣不给我演,你有眼无珠啊!

  迈克尔·菲利普斯离开国内,回到了美国,徐枫和陈凯歌紧锣密鼓的筹备着《霸王别姬》的工作,林为民又将精力放到了工作上。

  这天上午,林为民刚开完会,接到了路遥的电话。

  自《平凡的世界》创作完成之后,路遥进入了漫长的创作休整期。

  《平凡的世界》透支了他大量的创作上的积累,再加上连续十多年笔耕不辍的创作,让路遥患上了肝硬化,这几年一直在养病。

  养病这段时间,路遥利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的写出了《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平凡的世界》的创作随笔,从去年冬开始陆续发表在《女友》杂志上,《女友》是陕西妇联主办的杂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打算将《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创作随笔结集出版,路遥特地给林为民打电话,让他帮忙写个序。

  随笔这东西销量从来没有高的,国文社也没想过搞,林为民很痛快的答应了路遥的请求。

  聊完了正事,路遥又跟林为民聊起了最近陕西文坛的一件八卦。

  作家高剑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的书稿丢了,刚写完,没来得及发表,让评论家借去先睹为快,结果稿子给弄丢了。

  要说邮寄给编辑部的途中弄丢了,也说得过去。

  可借给别人把手稿给弄丢了,属实是憋屈,尤其是还没发表,估计高剑群想死的心都有了。

  电脑这东西现在价格不菲,而且还有一定的使用门槛,所以现在只有一小部分作家勇于尝试用上了电脑写作,大部分的作家创作还是以手写为主。

  一部长篇几十万字,作者完成之后几乎没有人愿意再花精力去誊写一份,也不会有人想到借给友人的书稿居然还能丢。

  路遥说起这件事就有一种过来人的自得,“普通的中短篇也就算了,自己那么辛苦写出来的长篇,还没发表呢,就竟然轻易的借给人。这下可倒好,稿子丢了,只能靠着记忆重写,怕是要脱层皮啊!”

  《最后一个匈奴》是高剑群花了近四年时间创作的一部大长篇,其中一部分内容在这两年时间里以《经典世纪经典家族经典人物》为名,以中篇形式在文学杂志《漓江》发表,受到了不少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的好评。

  林为民听着路遥八卦完,心里动了点念头,“你有高剑群的联系方式没?”

  路遥立刻意识到林为民要干什么,“你想挖墙脚?”

  ……

第627章 陕军东征

  “胡说八道!手稿丢了,这对作家来说是一件多么有挫败感的事?剑群同志是我们陕西文坛最具潜力的作家,我得关心、慰问一下剑群同志,不能让他因此一蹶不振。”

  面对林为民的巧舌如簧,路遥表示,他一个标点符号都不带信的。

  这厮什么性格他太了解了,说林为民不是去挖墙脚的,打死他也不会相信。

  1987年,中华文学基金会接受香江爱国商人庄重文的捐款,设立庄重文文学奖,去年高剑群和贾平凹、杨铮光共同获得了庄重文文学奖。

  《最后一个匈奴》部分篇幅发表过,在评论界和读者当中口碑非常好,林为民是什么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玩笑归玩笑,路遥还是将高剑群的联系方式给了林为民。

  两人挂断电话后,林为民再次拨打电话。

  联系上高剑群,他先是一阵嘘寒问暖,让高剑群受宠若惊。

  要知道林为民不仅是名声响彻国内外的大作家,同时也是国文社的总编辑,他突然来电问候,高剑群哪里招架的住。

  然后,林为民又问起了他现在的创作进度。

  高剑群丢的是《最后一个匈奴》上部的手稿,他也只完成了上部的手稿,现在只能靠着记忆一点一点重新来过。

  林为民又宽慰了几句,然后很自然的说道:“重新写稿子是件很痛苦的事,总这么自己憋着写也不利于创作。有时间的话,也要出去散散心。创作嘛,总要劳逸结合。”

  他的话让高剑群心中一动,没有重写过稿子的人很难体会到那种难言的痛苦,他确实应该出去走走。

  这时林为民又说道:“你发表在《漓江》上的部分内容我看过,写的非常好,如果写完的话,出版交给我们国文社怎么样?”

  高剑群没想到林为民居然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他先是一愣,然后又问道:“我这部能在国文社出版?”

  “如果水准一直跟《漓江》上面发表的内容保持一致的话,完全可以出版。”

  高剑群闻言心中雀跃不已,本来还因为重写稿子而烦躁不堪的心情立刻变得豁然开朗。

  “我努力做到。”他说道。

  听到他的回答,林为民笑了起来,“剑群同志,那我就等着你的好消息了!”

  “没问题,您放心吧。”

  一想到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国文社出版,高剑群就感觉到心中充满了力量,脑海中灵感爆棚。

  林为民又貌似无意的说了一句,“写稿子要是没什么灵感了,就来北京转一转。我们国文社有招待所,来这边写稿子还有补助。”

  “谢谢您的好意。不过去北京可能不太方便,我现在在黄陵县挂职。”

  高剑群不仅是个作家,也是个官员,在黄陵县挂职的职务是县委副书记。

  林为民闻言有些遗憾,说道:“没关系,那就等你送书稿的时候咱们再见面!”

  “好,到时候我请您喝酒!”高剑群爽朗的说道。

  准备要挂电话的时候,林为民又问道:“知道贾平凹最近在写什么东西吗?”

  “不知道。听说他最近家宅不宁,估计应该没什么心思写作吧。”

  都要挂电话了,又嗅到了八卦的味道,林为民忍不住又跟高剑群聊了几句。

  挂断了电话之后,林为民想了想,叫来了贺启智,先跟他说了高剑群的事,又交代道:“今年有时间让同志们多往陕西跑一跑,这两年‘陕军’人才辈出,得多拉拢拉拢,尤其是高剑群、贾平凹、京扶等这些正当壮年的作家要多放些精力。”

  前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后有陈忠实的《白鹿原》,这几年时间陕西作家们在中国文坛的声量前所未有的大,所以贺启智并未对林为民的叮嘱感到奇怪,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林为民又接着说道:“今年这一年伱们多跑跑陕西,下半年我打算搞个长篇研讨会,主要邀请陕西这帮作家们。”

  “主要邀请陕西作家?”贺启智有点不解。

  “这几年‘陕军’人才辈出,我看光是《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还不够,这两年估计还会出几部大作。社里之前跟陕西的一些实力作家联系的比较少,可以趁着这个机会联络联络感情,把他们新作的发表和出版都拿过来。”

  后世的1993年3月25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陕军东征》,第一次提到了“陕军东征”这个概念。

  所谓的“陕军东征”,不是军事行动,“陕军”所指的是陕西文坛的一批正当壮年的作家。

  这篇评论文章的背景是在九十年代初期,《白鹿原》(陈忠实)《废都》(贾平凹)《最后一个匈奴》(高剑群)《八里情仇》(京扶)等经典作品在短时间内密集出版,形成了中国文坛前所未有的一股“陕军”潮流。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