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574章

作者:坐望敬亭

  姜文见他穷追不舍,说道:“不就是喊几声嘛,你能我忙完的,还能差你这点事?”

  王朔却不肯放过他,“你小子不会是打算等剧组放工没人了,才兑现吧?”

  “胡说八道你这是造谣。”

  一个穷追不舍,一个胡搅蛮缠,二人站在那里掰扯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王朔气的嘴上骂骂咧咧。

  “行了,这点屁事有完没完了?”姜文不耐烦道。

  王朔咬牙切齿道:“那你倒是喊啊!”

  “喊就喊!”

  “你喊啊!”

  “喊了!”

  “喊啊!”

  “喊!”

  “喊什么?”

  “沃日得惹呗!”

  “大点声,喊的是什么?”

  “沃日得惹呗!”

  “你他娘的舌头让拖拉机给压了?捋直了喊!”

  “我是大傻逼!我是大傻逼!我是大傻逼!”

  姜文连喊了三遍,声音一遍比一遍大,喊完之后喘着粗气恶狠狠的盯着王朔。

  剧组所有人在听见这边的动静之后,眼神齐刷刷的望过来,不知道导演又在发什么神经,联想到刚才姜文被林为民训斥的那一幕,有人怀疑导演很有可能是被林老师训的太狠,心理压力太大,找了一个特殊的宣泄渠道。

  王朔此时心满意足,念头彻底通达,脸上露出得逞的笑容。

  “不错,还算是个爷们儿!”

  姜文凶恶的瞪着王朔,林为民都怕他们俩打起来,“行了行了,你们俩都多大了,能不能有点正行?该干嘛干嘛去!”

  王朔趾高气昂的哼着小曲儿走开。

  林为民看了看周围剧组工作人员八卦的眼神,对姜文说道:“无聊就想想怎么拍好电影,没事开什么玩笑。”

  姜文郁闷的看着林为民,你想劝就早点劝,我都喊完了。

  “好了,忙去吧。”林为民拍拍姜文的肩膀说道。

  等姜文走后,林为民一转身,就看到游廊角落里正蹲坐着个人。

  虎背熊腰,满脸络腮胡,乍一看跟韩壮壮似的,再细看,此人嗑着瓜子,满脸痴笑,瞧见林为民转向他,嘴里还在念叨着:“这大傻逼!”

  林老师脸色一黑,你小子敢骂我?

  ……

第613章 大将要跑路

  林为民身边有不少二十岁长得跟四十岁一样的人,比如张艺谋、比如姜文、比如韩壮壮。

  眼前的虎背熊腰、满脸络腮胡的汉子看气质不会超过二十五岁,但只看长相,少说也得三十五了。

  察觉到林为民凌厉的眼神,姜武朝地上吐了一口瓜子皮,“您别误会,我不是说您。”

  “你是姜文他弟弟吧。”林为民问道。

  姜武有些意外,“您认识我?”

  “你觉得你们俩长的不像?”林为民反问道。

  姜武笑起来有些憨厚,“也是,谁让我们俩是亲哥俩呢!”

  “亲哥俩?我可听伱骂大傻逼呢刚才就我和你哥俩人,你骂的是谁?”

  姜武急道:“当然是他,当然是他。借我一百个胆子,我也不敢骂您啊!”

  果然是亲兄弟。

  姜武这人看着憨厚,但实际上比他哥姜文机灵多了,林为民随口跟他聊了几句。

  他考了好几年大学,去年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现在上大二,他没事就跑到哥哥的剧组来混日子。

  他跟哥哥姜文的长相有些相似,但气质却截然不同,姜文身上有股子硬朗的劲头,但姜武身上的气质却是憨气和匪气交杂。

  如果让林为民来选,他觉得姜武当演员的可塑性更大。

  “您老真是慧眼如炬!”

  林为民夸了姜武两句,姜武立刻回以马屁,比他哥会做人多了。

  林为民临走时拍了拍姜武的肩膀,“小伙子不错,有前途!”

  姜武脸上再次露出憨厚的笑容,文化人说话就是好听。

  准备离开剧组,林为民的视线四下扫了一圈,没发现王朔的踪迹,他还想着把那套《新刻金瓶梅词话》要回来。

  找了一圈没找到王朔,林为民只好先开车回了家,然后给王朔打了个电话。

  “我书呢?用完怎么不知道还回来?”

  “我今天才刚借来,有你这么借东西的吗?好歹容我几天啊!”

  “你不是都收拾完姜文了吗?”

  “还不许我看看了?”

  林为民从王朔的语气中听出了浓浓的老赖味道,“你丫不会想赖账吧?”

  “我是那样的人嘛!半个月,半个月之后肯定还你。”王朔保证道。

  林为民见他如此表态,暂且相信了他,“行吧,你可别忘了。”

  短暂的元旦假期结束,北京人民又恢复了工作状态。

  大半个月时间一晃而过,全国人民的目光和关注焦点都被一则新闻所吸引。

  老人家南巡!

  1992年1月18日起,老人家先后视察了武昌、鹏城、珠海、上海等改革前沿地区并发表了重要谈话。

  老人家的讲话一扫国内社会自89年以来的沉郁气氛,将十亿人注目的焦点引向了经济建设领域,撑开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时之间,东方风来满眼春,整个社会似乎走入了重心转向的快车道。

  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单位里,经济改革和经商这两个话题成了人们最关心的事。

  “下海”一词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经济活动的大力发展,伴随的一定是文化产业的疲软,大家都奔着赚钱去了,谁还有心思去鼓捣那些精神层面的东西。

  社会的大势很快就刮到国文社里来,一月下旬的一天,当代文学一编室的主任李新找到了林为民。

  李新看上去就是满腹心事,林为民给他倒了一杯茶,“出什么事了?”

  李新喝了口茶,说道:“林老师,我想辞职。”

  林为民的眉头轻挑,“有出版社要挖你?”

  李新有些犹豫,说道:“不是出版社,是一家地产商。”

  这两年,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很火热,像海南这种特区,更是在两年时间之内诞生了上万家房地产公司。

  说白了,在经济发展还没那么好的时候,这种房地产行业的火热不过是一阵虚火,玩的就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就看谁倒霉。

  北京作为首都,房地产市场比之全国大多数地区更加的火热,有很多香江商人也想趁此机会分一杯羹。

  来挖李新的就是一家香江的地产商,他们要到内地来发展,打算先在北京建一个办事处。

  李新的朋友介绍他去做这个办事处的主任,干的并非他的老本行,而是迎来送往和跑关系。

  李新在国文社是中层领导,每个月的综合收入有八百多块钱,如果放在北京的工薪阶层当中,属于妥妥的高薪。

  但跟香江地产商给的比起来,他这点工资就不值得一提了。

  五千块钱。

  这是一个月的工资,在香江地产商那里干一个月抵得上在国文社干半年。

  林为民设身处地的从李新的角度去考虑,也很难不心动。

  他沉吟着开口说道:“香江老板的工资确实很有吸引力。不过你既然先来找我,而不是去找老程,就说明你心里对我们国文社是有依恋和不舍的。”

  李新微微的点了点头,认可了林为民的话。

  林为民继续说道:“你当一编室主任也好几年了,除了我,你和贤骏是社里最年轻的编辑室主任了。社里其实是很看好你们的,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很大。”

  听到他的话,李新的眼中露出几分动摇,“您说的是社里对我确实不薄。我们这辈人上山下乡,上完学有点人都三十多了才工作,我进社里那年是二十九周岁,虚岁正好三十。进社三年,先是文艺理论组副组长,然后是一编室副主任、主任,多亏了领导们的看重。”

  林为民笑着说道:“你年纪比我大了几岁,但进社比我晚一点,六年时间就成为编辑室主任,当时不知道羡煞了多少同事。”

  回忆起前几年刚上任主任的高光时刻,李新的脸上也不禁流露出几分缅怀。

  林为民趁热打铁,问道:“最近是家里有什么困难吗?”

  李新摇了摇头,“困难倒谈不上。我跟我爱人一个月一千多工资,足够花了。”

  “既然不是经济上的问题,那我还是劝你深思熟虑。”

  林为民说到这里,脸色郑重,语气真诚,推心置腹的继续说道:“我自问对你是了解的。你对编辑工作有热情,我相信你也很习惯社里的工作氛围,如果你现在说是因为经济原因选择离开社里,去转入一个新的行业,我会理解并且尊重你的想法。

  但现在情况却并非如此,外面的工资是高,但冒然改行,从自己熟悉并且喜爱的行业跳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和工作氛围,你能习惯吗?”

  听到这里,李新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认真的思考着林为民的话。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有了好去处,我作为同事肯定不会拦你。但我还是希望你考虑清楚,怎样的选择对你的未来和人生是更有利的。

  当下的利益我们要看,但也要关注长远的规划我们也要有。你进入出版行业马上也快十年了,能在国文社这样的国家顶尖出版机构当上中层领导并不容易,现在就这么放弃了,着实可惜!”

  林为民脸上的惋惜让李新的心不停的摇摆,一边是高昂的薪水,一边是十年的心血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让他左右为难。

  见李新的脸色复杂林为民知道他内心一定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纠结。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