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536章

作者:坐望敬亭

  “姜文那剧本写的怎么样了?”林为民问道。

  王朔摇头,“不知道,不掺合了。”

  “怎么着?闹掰了?”

  王朔斜视林为民,对他脸上的幸灾乐祸很不满意,“那孙贼一肚子主意,谁给他写剧本,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跟跪着要饭差不多。”

  姜文这人写剧本也好、拍电影也好,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一般人真跟他折腾不起,王朔这回算是认怂了。

  “我倒要看看他能鼓捣出个什么玩意来!”王朔愤愤的说道。

  看样子,虽然没闹掰,但估计在姜文那也没少受气。

  林为民大概能理解王朔这种心情,明明拉投资之前他还是大哥,现在电影还没拍呢,就成小催巴儿了,搁谁也受不了这个气啊!

  “回头我收拾收拾他!”林为民笑呵呵道。

  王朔立刻给林为民倒了杯酒,“给我好好收拾收拾他,千万别手软!”

  两人聊着天的时候,餐厅紧里头的演出舞台上走上来了几个小伙子,正在搬乐器和音响,看起来今晚是有乐队演出。

  马克西姆从诞生那天开始就有音乐演出,最开始的时候还是钢琴演奏,后来餐厅经理宋淮桂开始引入乐队,走起了livehouse路线。

  1986年,崔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以一首《一无所有》唱响了中国摇滚乐的第一声,闯下了偌大的名气,但在八十年代,摇滚乐在国内仍是个新鲜事物,即便是有了工体的一唱成名,崔健和他的乐队也没有太多的演出机会。

  就在这时,马克西姆的宋淮桂朝崔健伸出了援手,邀请他们到马克西姆来演出。

  西餐厅和摇滚乐,想想都知道这俩玩意放在一起有多违和。

  可这个时候大家西餐吃的少,对摇滚乐也没概念,主理人怎么来他们就怎么欣赏,反倒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崔健和乐队获得了宝贵的演出机会,马克西姆也再次开创了北京餐饮界的先河。

  如今几年时间下来,餐厅里的摇滚乐演出已经成了保留节目,很多年轻人都是奔着这个来的。

  “今天晚上有崔健的演出,说是还有几个摇滚新人要登台。”王朔看着舞台说道。

  两人闲聊的时候舞台已经布置好,脸上没褶子的崔健走上了舞台,操着低沉的嗓音介绍了一下自己和乐队。

  餐厅的食客们对崔健很熟悉,他一开嗓大家就给予了掌声。

  舞台上乐器节奏响起,餐厅内的气氛立刻热烈了起来,随着音乐的声音逐渐拉大,食客们的情绪也越来越亢奋。

  林为民不理解,但是大受震撼。

  说这群人是来吃饭的,他打死也不相信。

第571章 人命关天的大事

  刨除正在吃西餐这件事,其实在马克西姆现场听听摇滚乐还是不错的。

  在崔健和乐队下台之后,又上来了一波小青年。

  林为民旁边那桌有人在介绍新上台的这几位年轻小伙子,一听就知道肯定是个摇滚乐爱好者。

  “湾岛的滚石唱片在我们内地成立了家公司,叫魔岩文化,这几个人就是他们签约的第一批歌手。都挺有才的,尤其是那个叫窦唯的,就那个长的挺清秀的那个,会好些样乐器,每回演出都能耍几样,真他么帅!”

  林为民顺着邻桌那人的话朝舞台上望过去,看到了舞台上那个瘦削、秀气的青年。

  窦唯、张楚、何勇,魔岩三杰。

  1994年香江红磡体育馆的一场演唱会,让三人的名气响彻两岸三地。

  但如今三人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摇滚小将,连盘卡带都没发。

  自我介绍之后,有点地包天儿的张楚说道:“今天给大家带来几首我们即将发布的新歌,首先带来的是一首《姐姐》,希望大家喜欢!”

  歌曲开场是笛子的独奏,演奏的是张楚身旁的窦唯,前奏一响,在场的听众就能察觉出这种歌与现在北京城流行的摇滚不一样的气质。

  “这个冬天雪还不下

  站在路上眼睛不眨

  我的心跳还很温柔

  你该表扬我说今天还很听话

  ……”

  回程的路上,陶慧敏开着车,她没喝酒。

  陶慧敏边开车边哼着刚才听的歌曲,林为民笑问道:“你这么喜欢,等以后他们出专辑了多买几张。”

  “这种音乐太燥了,偶尔听一听还行,听的时间长了就烦了。”

  林为民心道,再过几年,想听也听不到了。

  翌日正常上班,距离春节只剩下几天的功夫,国文社上下内外都透着股懒散的作风。

  这个时候,没有哪个领导会不开眼的再给大家安排工作。

  小兵们能闲下来,领导们却闲不下来。

  再有一个半月时间,就是国文社创社四十周年。

  中国人讲究逢“十”的生日是大寿,对于单位来说也是一样。

  创社四十周年这么大的日子,国文社自然是要好好庆祝一番的,尤其是近十年来,国文社的发展势头迅猛,在国内的文学领域稳坐头把交椅,地位无可撼动,培养了一批国内文学界的中坚力量,也出版了一批广受读者们喜爱的经典作品。

  三十周年的时候,林为民刚进单位,还是个小喽啰,如今却坐在国文社最顶层的领导位置上,跟大家讨论着周年庆的活动安排。

  距离周年庆还有一个多月时间,看似时间很长,但因为要联系各方要出席活动的嘉宾,肯定是要打一些提前量的。

  会议讨论的差不多了,大家四散而去。

  林为民跟程早春走在一起,两人在说着梁凤怡那三部小说的销售情况。

  如今国内引进香江、湾岛等两地作家的作品很少,通俗类型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梁凤怡的财经类型小说又是独创,国文社这次也算是开了一次先河。

  现在小说上市发售已经过了一个月时间,各地书店已经有了反馈。

  《醉红尘》《花魁劫》《豪门惊梦》这三部小说首印册数都是五万册,一个月以来,各地书店的销售情况良好,估计三四个月时间就能将这批小说消化掉。

  这个销售成绩跟《白鹿原》《一个都不能少》等大卖的作品肯定是比不了,但在每年国文社所出版的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已经属于中上水平了。

  放在后世,应该能进个畅销书排行榜。

  “照这个趋势看,这几部小说卖个二三十万册应该不成问题,我觉得可以着手和梁女士讨论引进她的其他作品了。”林为民说道。

  程早春点点头,“你跟她沟通吧,既然已经打开了名气和销路,想来以后出版的作品销量应该也不会差,这次的合作也算是皆大欢喜。”

  出版梁凤怡的作品有几分政治色彩在,国文社甚至做好了赔钱的准备,现在不仅没赔钱,看样子还能成为系列畅销作品,程早春自然是高兴的。

  腊月二十八下午,林为民提早下班,先去人艺接上陶慧敏,然后再去火车站接陶父陶母。

  到了火车站等了半个小时,陶父陶母提着大包小裹下了火车,林为民赶忙去接过东西装进后备厢。

  “不是不让你们带东西吗?怎么又带这么多?”陶慧敏埋怨道。

  “都是家里的特产,北京这边买不到的。”陶母说道。

  车子一路开回家,将东西都放好,林为民让陶父陶母歇一会儿。

  这会儿刚好是傍晚,他和陶慧敏开始做晚饭。

  陶母闲不住的来帮忙,将林为民撵到客厅去跟陶父聊天。

  林为民升职的消息,陶父陶母早已知道,对于女婿能在而立之年就成为国文社这样国家级出版社的总编辑这件事,陶父陶母感到无比骄傲。

  陶父跟林为民聊天,主要话题也是在他工作上的事。

  而在厨房里,陶母则盯着陶慧敏的肚子,问道:“你这肚子怎么还没动静?”

  “妈,我们才刚结婚。”陶慧敏被母亲盯的有些不好意思。

  “什么才刚结婚,马上两年了,你今年都二十六了,他都三十二了。”

  陶慧敏眼睛一转,顺势说道:“那我们生孩子,也没人帮着照顾啊!”

  “我不是人啊?”陶母对女儿无视自己感到不满。

  “你在瑞安,来也就是一两个月。”

  陶母忍不住拍打了陶慧敏一下,“你掉进了福窝里都不知足!”

  “你要是能留在北京帮我照顾孩子,我就生。”陶慧敏讲起了条件。

  陶母被她气的狠狠的剁了几下菜刀,但考虑到未来的外孙子,犹豫片刻后,她还是妥协了。

  “行,你生我就来带!”

  “那爸怎么办?”陶慧敏问道。

  “那么大的人了,又饿不死。”

  陶慧敏深深的看了一眼母亲,看来现在生孩子这事在母亲心里确实是头等大事,父亲的死活根本无足轻重。

  “您这话我要可学给我爸了!”

  “学吧!”陶母冷笑一声,“你爸巴不得呢!”

  陶母的“巴不得”当然是指生孩子这件事,有外孙子,别说是献祭一个老伴,就是再献祭一个女儿也不是问题。

  “是是,爸,其实最近我和慧敏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林为民在客厅跟陶父聊着天,话题也逐渐发生了偏移。

  “照顾孩子的事你们不要担心,慧敏她妈现在已经退休了,正好可以来帮你们照顾孩子。”陶父说道。

  “到时候请个保姆就行。”

  “保姆哪有自家人放心?”

  ……

  陶父陶母一进家门就开始催生,足可见二老的心急程度。

  晚上,林为民夫妻二人躺在床上,陶慧敏将她和母亲说的那些话学给林为民听。

  “我都跟我妈说了,她要是来北京照顾我和孩子,我就生!”

  “生就生呗!”

  说完,他的眼神望向陶慧敏,两人在一起这么多年,林为民一个眼神陶慧敏便知道他的意思。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