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528章

作者:坐望敬亭

  陈忠实听到这个消息瞠目结舌,“还改?”

  林为民朝他眨眨眼,“这回就算是补偿你的。”

  陈忠实望着林为民,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内心满是感动。

  签完合同,陈忠实简单算了一下,《白鹿原》今年出版半年多时间已经卖出了超过七十万册,按照他现在的版税分成,他至少能分得近10万人民币。

  当然了,卖出去的肯定不能算了。

  但热卖的图书向来是长尾销售,照现在的趋势,《白鹿原》至少在未来三年内每年销售个三五十万册根本不成问题,以最少的三十万册来算,他每年也能分得4万2千块。

  这可是每年4万2千块啊!

  陈忠实又想到了他和香江、湾岛两地出版社沟通的结果,有林为民的提前沟通,两地出版社同样给出了他10%的版税分成。

  香江三联书店计划首印三万册,湾岛新地文学出版社则计划首印五万册,以两地的图书售价,陈忠实光是这一次首印就将收获26万人民币。

  想想即将到手的几十万巨款,饶是陈忠实已到知天命之年,依旧有些激动。

  周兆云是国文社主管发行的副社长,听说陈忠实今天在前楼签出版合同,立刻跑了过来。

  “哎呀,忠实同志你来的正好,新华书店那边正打算邀请你办个签名售书的活动。”

  周兆云的热情洋溢让陈忠实有些不适应,听到他说的“签名售书”活动,更是一头懵,他写了一辈子小说,还从来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

  林为民拍着他的肩膀,调侃道:“老程,看来你真是火了!”

  陈忠实苦笑,读者这么欢迎,为什么还要禁呢?

  又过了两天,林为民上午闲来无事,陪着陈忠实来到了王府井书店,新华书店安排的读者签名售书活动就在这里举办。

  上午王府井书店刚开门,闻讯赶来的读者们就已经在门口排出了长长的队伍。随着时间的流逝,队伍的长度还有增长的趋势。

  陈忠实忙得头的没有功夫抬,林为民和王府井书店的张经理站在角落里,他看着门口那长长的队伍,不禁想起了十年前排队买书的情景,感叹道:“以前那时候可是排队买书啊,现在可看不到了。”

  张经理笑道:“也不是完全看不到。您看,程老师来了,这队伍不就排起来了吗?还有您的作品上市发售的时候,队伍排的比这还长呢!”

  张经理这话不完全是恭维,林为民的小说受欢迎程度要远在陈忠实之上,每逢发售,北京各大书店门口早早的就会排起长龙。

  在王府井书店看了一个多小时的热闹,林为民回到了国文社。

  回来了之后,他一头钻进了程早春的办公室。

  “我觉得没必要。”

  “我觉得有必要。”

  “你是社长,我是社长?”

  “是不是你让我当这个总编辑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懂不懂?你就是这么支持我工作的?”

  林为民站在程早春的办公桌前,据理力争。

  程早春头疼的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你的心情和想法我都理解,但事情要稳扎稳打的一步步来。”

  林为民正在跟程早春探讨的是编辑部绩效考核制度,编辑部绩效审核制度不算是新鲜事,南方的很多出版社已经走在了前面,但国文社却迟迟没有开始制度改革。

  作为出版社社长,程早春的经营意识并不强。

  观念还有些计划经济下的老派思维,他很重视图书文化积累的意义,讲求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和艺术质量,而不太重视出书赚钱这回事,他对于出版管理的商业化,始终是有所顾忌的。

  “怎么才算是稳扎稳打?不搞绩效考核,像现在这样随性的管理方式就是稳扎稳打?”

  说到公事时,林为民的表情严肃,不苟言笑,“我知道你怕匆忙改革荒腔走板,出了问题不好收拾。可你有没有考虑过编辑们创造了效益,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他们的想法?现在作家们都开始拿版税了,我们如果还是这样墨守陈规,他们能不议论纷纷吗?能没有意见吗?”

  说到最后,林为民又补了一句,“你忘了小郭的事了?年轻人们为什么要走?”

  林为民的这句话可谓诛心之言,结结实实的扎在了程早春的心上。

  郭旭刚他们这样的年轻人为什么会走,除了外面给的钱多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国文社看不到出头之日。

  说起国文社,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皇家出版社”,国内文学领域的圣殿,人才济济,名编如云。

  可恰恰就是这个名编如云,让国文社的年轻人们看不到希望。

  这些年轻人本身能进入国文社工作,条件自然是不差的,在这里锻炼了几年,又有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前辈指导,早就可以独当一面。

  但因为身前有着那么多的老前辈挡着,很多人只能窝在编辑室里当一个小小的编辑。

  如林为民、李新这样而立之年便升任社里中高层领导的人,屈指可数。

  别的不说,光是职称这件事,就足以让很多年轻人等到绝望。

  这群人进了国文社一两年就可以评助理编辑,四年之后评编辑,就已经必须在社里的同龄人当中厮杀一番。

  等到了评副编审阶段,更是要面对社里众多早已成名成家的前辈们,难度堪称地狱级别。

  当代文学第一编辑室的主任高贤骏,工作能力出众,今年跟李新一样,也是不到四十,都升到主任了,可职称却始终卡在编辑这一级上。

  这当然不是他专业能力不行,或者业绩不够出色,而实在是前面符合要求排着队的前辈太多,他就是想争也没有这个机会。

  高贤骏的经历就是国文社年轻一代们的真实写照,他们不像林为民有着巨额的稿费做支撑,能够云淡风轻的面对评级、福利这种事。

  眼下,程早春让林为民上任总编辑职位,他能想到的第一个主意就是制定编辑部绩效考核制度。

  在社里,年轻编辑干的活并不比老编辑少,但在工资、福利待遇和职称评定上却不能与工作量和工作能力匹配,长此以往下去,国文社怎么能留得住人?留下来的,又有多少是真正的人才?

  林为民直愣愣的盯着程早春,丝毫没有妥协的迹象。

  程早春与他针锋相对的对视了半天,林为民讲的这些道理他当然都明白,可他还是固执己见,对林为民说道:“社里的情况复杂,你不了解。”

  林为民一听这话,回呛道:“你了解,你了解有用吗?非得等到非改不可的地步才改?那还叫改革吗?那叫革命!”

  他说完这话还嫌不解气,“要是这样,那我这个总编辑干着也没意思,不干了!”

  程早春恼怒道:“你少在这里威胁我!”

  “这不叫威胁,这叫表态!反正我话撂这,让我当这个总编辑,那编辑部绩效考核势在必行。”

  程早春看着又耍起混的林为民,有些气闷的站起身,在窗边和办公桌之前来回踱步。

  过了一会儿,他转头说道:“绩效考核这种事商业风气太浓,冒然搞这种改革,对于社内的风气是个冲击。你这个总编辑刚上任,一上来就搞这种事,一旦搞的不好,以后的工作就不好干了!”

  林为民盯着程早春,心中在思量他是真心维护自己,还是借着这话打消自己的想法。

  “你那是什么眼神?”程早春一瞧林为民的眼神就知道他心里的鬼把戏,愠恼问道。

  “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但既然你让我干这个总编辑,我就不能庸庸碌碌。现在外界的环境这么严峻,我们不能再这么温吞下去,应该拿出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决心。”

  林为民说完这些话,眼神坚定的看着程早春。

  程早春看了他半天,最后无可奈何的说道:“罢了!你翅膀硬了,要当总编辑了,我管不了你了!”

  林为民一见程早春口风放软,立马换了个表情,嬉皮笑脸道:“瞧您说的,我到什么时候都是您手下的兵啊!”

  程早春冷哼一声,“我的兵?我的业障还差不多?”

第562章 第一把火

  编辑部绩效考核制度并不是林为民一时心血来潮要搞新花样,事实上,很多南方地区的出版社已经在搞,效果普遍比较理想。

  林为民私下里愿意同国文社同事们聊天,很多普通同事对于编辑部绩效考核没什么概念,但大家对于创造了效益,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总是有议论的,有些干的多、拿的少的同事也是满腹牢骚。

  程早春做事求稳,这是他的性格。其实这种思维放在单位一把手身上,并不罕见。

  作为一把手,这群人是要对结果负最终责任的。

  程早春不是完人,对于这样的事自然是有些抗拒的。

  可林为民坚持己见,他也只能无奈妥协,谁让林为民是他力挺的呢?

  答应了林为民关于编辑部绩效考核制度的改革,程早春还得帮他联系出版社进行考察。

  改革不是拍脑袋干的,林为民心里已经有了谱,但具体实施前必须要经过考察,看看别的出版社的实践成果,最关键的是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实践过程中所碰到的难题是如何解决的。

  翌日,程早春将林为民叫到了办公室,告知他考察的事情已经联系好。

  这次的考察对象是花城出版社。

  提起花城出版社,不得不提《花城》,这部与《当代》同时期创刊的文学杂志在国内文学界拥有崇高的声望,与《当代》《收获》《十月》并称为纯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

  花城出版社因为诞生于改革开放最前沿,所以风气历来是国内出版社当中最开放的一批。

  改革开放初期,花城出版社便推出了《沈从文文集》、《郁达夫文集》,可在当时,沈从文、郁达夫头上的“资”字还没有完全摘掉。

  这种开放的风气有利有弊,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花城出版社和《花城》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

  筹备两天,国文社的考察队伍出发,林为民这个副总编辑带队,同去的有社里的资深编审,也是著名的翻译家蒋录、当代文学一编室主任李新、二编室主任高贤骏,还有一个小跟班佟钟贵。

  一行五人来到羊城,得到了花城出版社的高规格接待。

  林为民等人在这里待了三天时间,除了跟出版社的领导交流,还有很多的一线编辑,花城出版社的编辑部绩效考核已经实施了近两年时间,过程中波折不断,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还是好的,效率比以前提高了不止一筹。

  最关键的是,编辑部人员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编辑们的工资涨幅却远超通货膨胀和国家规定的标准,大家工作付出的辛苦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编辑部工作人员们普遍对于这种方式是接受并认可的。

  考察结束,林为民等人准备回程,正巧《花城》的编辑部主任温能打算去北京组稿,便和他们同行。

  回程的火车上,蒋录和林为民闲谈,他是国文社的资深编审,一直都是编审委员会的成员,而且长期担任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的委员,这几天在花城出版社考察给他的感触很深。

  “老实说,花城出版社的氛围我并不喜欢,但我不得不承认,这里的分配方式是相对公平的。我们社里现在的问题在于,看似温情脉脉,但实则还是论资排辈那一套。

  年轻人替老同志干了很多工作,却托以‘学习’、‘指导’的名义就轻易抹煞了年轻人的功劳,将工作成绩占为己有,这样的情况是不对的。”

  蒋录跟林为民说话并没有什么顾忌,他与程早春关系很好,对于此次考察的初衷也很清楚。

  林为民对蒋录的话并不意外,他这个人工作一丝不苟,原则性非常强。

  前两年有一次职称评审,有个编辑部主任在推荐本部门同志时说话夸大其词,其他评委碍于面子说话比较委婉,只有蒋录一个人站起来将那位主任给怒斥了一顿。

  然后又摊开笔记本,力举那位拟报编审的工作情况,连本职工作量的百分之二十都没有完成,将那位主任和拟报编审的颜面落得干干净净。

  这样的人,看不惯社里的一些不正之风,完全可以理解。

  首届韬奋出版奖评奖的时候,因为林为民的推荐,蒋录遗憾错失奖项,但他从未怪罪过林为民,相反还很欣赏林为民,原因就在于林为民历来在社里办事公允、从不谋私,与他的脾气不谋而合。

  林为民说道:“这些情况确实需要拨乱反正,尤其是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大家不像干多干少都一样了,对于经济利益更加看重,不能让这样的事再发生。”

  蒋录点了点头,又对林为民笑着说道:“你的职称问题明年是不是也该考虑提一提了?要不然也太不像话了。”

  林为民在社里这些年虽说不争不抢,但按部就班职称也已经是编辑。

  下一级是副编审,按理说以他的条件并不难,但他不争不抢,这件事自然跟他没什么关系。

  林为民明白蒋录的意思,他过段时间就会晋升为国文社总编辑,职称要还是编辑,未免有点拿不出手。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