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501章

作者:坐望敬亭

  陶慧敏道:“上海台,不过在北京拍。”

  林为民知道陶慧敏特意强调电视剧在北京拍,无非是怕他不同意。

  “想接就接嘛。算算去年拍完《红楼梦》,你也闲下来一年了,有这个机会拍拍戏也好。”

  陶慧敏欣喜的问道:“你同意我拍戏?”

  “这是你的工作嘛!有什么不同意的?”

  陶慧敏听他这么说,放下了心中的负担,脸上笑意盈盈。

  吃完了饭,陶慧敏收拾厨房,林为民则去了书房。

  他现在写小说的效率比以前慢了不少,倒不是水平下降,纯粹是生活太美满,动力不足。

  手头的这部小说断断续续写了半个多月,刚刚写完了一半。

  翌日上班,林为民接到了罗杰·斯特劳斯的电话,英文版《狩猎》将会在十一月初在美国上市发售。

  除了《狩猎》,罗杰·斯特劳斯还挑中了林为民的谍战三部曲中的《风声》,不过这部小说因为需要FSG自己翻译,出版速度要慢上不少。

  在印数上,罗杰·斯特劳斯对于《狩猎》寄予了厚望,首印二十万册,而《风声》的印数则要保守多了,只有五万册。

  如果单纯用《狩猎》的印数来对比,这个数字显得很少。

  但如果把这个数字放到美国整个图书市场上,其实并不算少,很多销量平庸的小说卖了几年可能也不见得有五万册的销量。

  当然了,这个数字也不算多,《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每年的年榜尾巴就是十万册销量。

  林为民对于这个印数并没有什么意见,这部小说本身就是捆绑出版的,老美对于发生在远东地区的二战旧事通常都不太感兴趣。

  换言之,这部小说的销量前景应该不会太好,五万册印数如果滞销三分之一以上,FSG出版社就得赔钱了。

  出版《风声》是两厢情愿的事,也是罗杰·斯特劳斯能够和林为民达成合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两部小说总印数二十五万册,给林为民带来了三十万出头的版税收入。

  又过了几天,已经是十月末,林为民接到了陈忠实从陕西打来的电话。

  “为民,小说写完了!”林为民感觉陈忠实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他惊喜的站起了身,激动的控制不住音量,高声道:“写完了?太好了!”

  从1983年动心起念到1988年完成初稿,又花了接近一年的时间修改,陈忠实历时整整六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人生当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用来“垫头的砖头”。

  林为民同时也很清楚,这将会是陈忠实人生中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可这丝毫不影响陈忠实和他这部小说在中国文坛的历史地位。

  “你现在还在西安老家吗?”

  “在。”

  “好,你就待在家里不要动,我们编辑部派人去取稿子!”

  “还是我给你们送去吧!”

  在陈忠实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他收获了林为民和《当代》编辑部的很多帮助,哪里好意思让他们千里迢迢的来取小说。

  “没关系,没关系,就当是去组稿了,顺便可以去见见你们陕西的几位作家!”

  林为民的语气不容置疑,又带着几分开怀。

  “那好吧,我在这里等着你们!”

  “好!”

  挂断了电话,林为民急忙跑到编辑部的大办公室。

  “老贺,跟我去陕西走一趟!”林为民急切的说道。

  贺启智有些意外,“出什么事了?这么着急忙慌的?”

  “好事,老程那部小说写完了,我要去取稿子!”林为民眉开眼笑的说道。

  同事们齐齐朝林为民看过来,陈忠实一部小说写了五六年,林为民时不时的就要关心一些,对那部小说寄予厚望,大家自然知道。

  “可算是写完了!”贺启智慨叹道。

  他说出了同事们的心里话,一个作家可能五六年都不出一部作品,但你要说五六年就写一部作品,确实是夸张了点。

  陈忠实从来没有写过长篇,同事们偶尔在聊天时也会担心他这部小说的质量。

  可是出于对林为民的信任,这些话大家从来没有公开表露过,毕竟是为民看好的。

  “为民,取稿子这种事用不着你亲自去!”贺启智说道。

  “没事,顺便去见见陕西的其他作家,现在编辑部缺好稿子,就当是组稿了嘛!”

  见林为民执意要去,贺启智不再劝他。

  第二天一早,两人踏上前往陕西的火车。

第532章 连同生命交给你们了

  北方的十一月是初冬,若天气是个大晴天又无风,是很暖和的。

  可惜今天是个阴天,北风阵阵,凛凛往人的脖领口、袖口里钻,站在室外不长时间身上的棉衣便不顶事了。

  西安灞桥区西蒋村,灞河滩上站着一位老者,他嘴里叼着烟,看着河堤内的枯草被风从西往东地吹过去。

  他又抬头看了看天,早起广播里说今天有雪,憋了半个头午了,也没下下来。

  日逑的,没一回准的!

  “老程!”

  遥遥听见一个声音,陈忠实抬头望去,不远处有两个身影正在朝他招手,陈忠实激动的小跑着过去。

  林为民和贺启智走到近前,陈忠实看着两人心中便感到安定,“来了,快进屋!今天这风真是大!”

  几人说说笑笑的进了陈忠实家的老屋,跟几年前来时没有任何区别,陈忠实的妻子给几人倒了碗茶水。

  贺启智玩笑道:“老程,我看你精神状态还不错啊!”

  很多作家写完一部耗尽心血的著作,必然如同大病一场,不光是精气神,连身体都被掏空。

  陈忠实这部小说写了整整六年时间,付出的心血和精力可想而知。

  陈忠实摆了摆手,说道:“缓了好几天。刚写完的时候就感觉两只眼睛一黑,大脑一片空白,陷入一种无知觉状态,懵了好长时间。”

  此时距离小说完稿已经过去了好几天,陈忠实已经慢慢从创作的世界里抽离出来。

  闲聊了几句,陈忠实拿出了一份小说手稿。

  文稿纸有标准的格式,陈忠实用的是《当代》编辑部最常用的500格稿纸。

  光是看着手稿的厚度,贺启智就吃了一惊。

  “老程,你写了一部大部头啊!”

  林为民笑道:“六年磨一剑,不写一部大部头对不起这么长时间!”

  陈忠实将手稿交到林为民手中,上千页稿纸入手沉甸甸的,稿纸的边缘在历年来的操练中已经磨碎的不像样子。

  这里满载着陈忠实六年的夙夜不寐和殚精竭虑。

  林为民迫不及待的想看看稿子,陈忠实和贺启智在一旁说话。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过了不知道多长时间,耳旁传来陈忠实的声音。

  林为民恍然从书中抽离出来抬起头,“晌午了,家里没什么吃的,给你们面条吧。”

  “好。”

  用煮面条来招待客人是陈忠实的习惯。

  陈忠实妻子忙了好一会儿,端来几碗面条,每人碗里还有两个荷包蛋和葱花。

  秃噜着面条,贺启智问林为民:“为民,你觉得小说怎么样?”

  陈忠实闻言也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慢慢的嚼着面条,盯着林为民。

  “才看了个开头。”林为民扔进嘴里一瓣蒜,“不过,这个开头不同凡响,应该错不了。”

  林为民的夸奖让陈忠实嘴角不禁咧开,顾不上吃饭,又跟林为民两人讲起了写作过程中的不易。

  《白鹿原》是一部厚重的史诗,光是为了写这部小说所做的准备工作就超过了两年时间。

  从83年夏天参加完《当代》的笔会,陈忠实一直奔波于西安周边的郊县做社会调查,查阅县志、党史、文史资料,研究有关关中历史的各种书籍。

  这件事听起来很简单,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其中的艰辛困苦。

  陈忠实知道他这部长篇小说不会在‘短促突击’中写完,他当初给自己定的计划是三年时间,希望可以在三年时间里能够沉心静气的干完这件大活。

  可惜,他还是低估了这件事的难度。

  随着他查阅的资料越来越多,思考的越来越深入,他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他给自己留点三年创作时间差点连查阅资料都不够。

  “我着实是没想到准备的时间会这么长,本来计划用三年时间写完,可眼看着快三年了却连个头都没开。

  我这性情畏怯张扬,就像是农家妇女蒸馍馍,未熟透之前切记掀开锅盖。

  眼看着时间有点不够用了,心里难免着急。

  后来只能告诉自己,没关系,反正是垫头的东西,大不了这辈子就写这一部小说了,我跟他死磕到底。”

  陈忠实说到这里,林为民和贺启智忍不住笑了起来,“老程啊,你这个决心可真是够大的了!”

  “逼到那里了,没有办法!”陈忠实说了一句,又接着刚才的话,“好在啊,我的草拟稿进行得超乎预料的顺畅。86年动笔,去年年末超过四十万字的草拟稿就完成了,比我想的快多了。

  到现在又修修补补了将近一年时间,这三年时间,大约是我自专业创作以来写作量最大的一年,也是日出活量最高的一年。

  今年春节能过的安生点了!”

  陈忠实说完了这些话,脸上的沟壑似乎都有所舒展,卸下了心中的巨大包袱,他又说道:“我都想好了,这部小说要是发表不了,以后就不写书了。穷心竭力写了这么个东西,要是发表不了,代表我在这件事上确实是没天分的,吃不了这碗饭!以后养鸡去!”

  林为民说道:“书稿还没看完,我没办法告诉你能不能发表,但你得相信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

  陈忠实解释道:“我不是那个意思,你们看稿子不要有压力。实在是我这部小说写的有点‘旧’,虽然我自己对它是寄予了厚望,但你们才是看书的人……”

  八十年代的中国人,饥饿了多少年,眼睛都是绿的,读小说如饥似渴,不仅是读情感和共鸣,更要读新思想、新观念、新形式、新手法。

  此前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送到编辑部的时候,不少同事看完的第一感觉就是“慢”和“啰嗦”,陈忠实和路遥同是陕西人,同是以家乡为背景创作了一部厚重的作品,陈忠实就怕看到这本书的读者会觉得它落伍。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