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228章

作者:坐望敬亭

  “到后来,我才慢慢了解清楚这个活动的性质,是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他们夫妇两个人创办的。

  他们搞到一些钱,每年一次,主要面对发展中国家,所以到那里的都是来自所谓“问题国家”,我们去的这一届是“问题”最多的一届。”

  既然有“有问题”的国家,自然就有“没有问题”的国家,这个国家是谁呢?

  不言而喻。

  用中国话来解释,这就叫桶站。

  八十年代受非官方邀请出访的作家所经历的99%都是这种遭遇,有些人甘之如饴,有些人后知后觉。

  当然了,阿瑟·米勒对林为民的这种邀请更多的是公务性质的,肯定没有那些邀请的情况那么夸张。

  但他同时也很清楚,自己去了美国也不会比那些作家好到哪里去。

  原因很简单,没名气。

  这不是你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名气的问题。

  别以为在美国搞话剧就很高贵,很多时候美国那帮搞话剧的境况,甚至还赶不上国内。

  国内这个时候好歹是计划经济,贫富差距也非常小,搞话剧算是文艺工作者,幸福指数很高。

  到纽约百老汇去看看,满大街籍籍无名的音乐剧、话剧演员,真正能够出头的演员少之又少,有些人连房租都交不起。

  大部分在美国搞话剧的人,活的都没那么潇洒。

  反倒是跳出这个行业,比如转行到电影、电视行业,几乎都变得有钱了。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本土人都这德行,更何况林为民一个外来户。

  所以,哪怕是阿瑟·米勒这个知名的剧作家邀请,林为民也毫不动摇的直接拒绝。

  林为民愿意让阿瑟·米勒把他的作品带到美国去,反正就是去试试水,失败了也没什么损失。

  但要让他现在去美国?

  没兴趣!

  他又不是那帮受了各种舆论宣传洗脑的小年轻,什么美国就是自由国度,美国的空气都是香甜的……

  没名没钱,你到哪都是个屁!

  对于林为民毫不犹豫的拒绝,阿瑟·米勒深感遗憾,一个劲儿的说“林,你真应该去百老汇的”。

  林为民理解他对自己的欣赏,但这种欣赏又不能当饭吃。

  自己去美国,是不可能受到阿瑟·米勒在中国的这种待遇的,何必去自讨苦吃呢。

  确定了要把《触不可及》带到美国的百老汇,阿瑟·米勒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寻找一个靠谱的翻译,将话剧剧本翻译成英文。

  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把《推销员之死》翻译成汉语的译者——英若诚。

  英若诚在人艺的绰号叫“英大学问”,毕业于水木大学外语系,是人艺出了名的才子。在水木读书时他便是学校话剧社的风云人物。

  因为精通英文,又熟悉舞台语言,这次人艺引进《推销员之死》便是由英若诚主导翻译的。

  阿瑟·米勒不懂中文,英若诚在他执导中文版的《推销员之死》的过程中给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此阿瑟·米勒非常信任英若诚。

  “英老师,那就麻烦您了!”林为民客气的对英若诚说道。

  英若诚满脸笑容,“林老师你的作品能够走出国门,是我们所有人的骄傲,我肯定全力以赴。”

  翻译找完了,接下来的时间就是等待。

  距离阿瑟·米勒离开中国的时间没剩下几天,万先生特意抽出时间来请他吃了顿饭,林为民也被拉来了陪客。

  等从北京饭店出来之后,万先生问道:“我听说米勒先生邀请了你去美国,怎么没答应呢?”

  林为民笑道:“我以为您不会问呢!”

  接着,他坦然道:“几方面的考虑吧。话剧方面,我去了实际上能做的事很少。老美搞话剧也蛮清贫的,估计也赚不着什么钱,话剧公演了也不一定出名。您说,我去了干嘛?”

  万先生哑然失笑。

  “你啊你啊,真不像个文人!什么时候都不吃亏!”

  “您这就冤枉我了。我把《触不可及》的剧本交给米勒先生可是一分钱没要啊!”林为民叫道。

  万先生道:“演出分成你没要?”

  “那您总不能让我给人家打白工吧?我可是跟着老美头这个国际友人共担风险啊!”

  万先生见他又开始没大没小,忍不住骂道:“你小子背后是不是也管我叫老万头?”

  林为民连忙摆手,“可不敢胡说。您可是我的亲老师,跟老美头能一样吗?”

  万先生哼哼两声,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的脸上带着几分欣慰。

  欣慰的是自己的学生不是那么浅薄的人,没有被眼前的小利迷失了双眼。

  翌日,《推销员之死》正式公演。

  作为美国话剧界最具影响力的话剧之一,《推销员之死》的公演迅速引发北京话剧界、话剧爱好者以及媒体们的关注,首都剧场再次热闹了起来。

  阿瑟·米勒受邀来到中国的使命也算是彻底完成。

  又过了几日,林为民陪同万先生到机场为他送行,跟来时的规格差不多,除了人艺的同志们,同来的还有几位文化部、北京市的同志。

  “林,真遗憾你没有答应我的请求!”临别前,阿瑟·米勒再次说道。

  林为民握住了阿瑟·米勒的手,“老朋友!这次没有去美国不代表我以后都不会去,说不定过两年我还要到你们美国去办签售会呢!”

  阿瑟·米勒哈哈大笑,“我期待着那一天,到时候我一定去给你捧场!”

  “你可要记着你说的话!”林为民笑道。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于是之看着林为民和阿瑟·米勒挥洒自如的交流,如同老朋友一般,眼神中充满了羡慕。

  “林老师真是有大家风范啊!”一旁北京市的同志突然感叹了一句。

  于是之赞同的点了点头。

  大家都参与了接待工作,跟林老师对待阿瑟·米勒的轻松和亲近的态度相比,大家在接待阿瑟·米勒时,总是恭敬、拘谨的,有时甚至是带着几分小心翼翼。

  要知道对方在美国的戏剧界,可是万先生那般地位的人啊!

  目送着阿瑟·米勒走进登机口,送别任务到此结束。

  林为民调侃道:“米勒同志这回也不算白来,给中国送来了《推销员之死》,带走了《触不可及》,礼尚往来!”

  周围几人哈哈笑了起来。

第264章 《八方》

  九月的一早,凌解放等在《当代》编辑部的门口,这会儿大家还都没来上班,他孤零零站在办公室门口,身影萧瑟。

  好不容易等到有人来了,才进了办公室。

  其实办公室并没有锁门,只是工作人员们不在,作为外人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进门。

  林为民拎着包走进办公室,就看见凌解放坐在他的办公桌旁,手里捧着一杯茶,有点像是乖巧的小学生。

  “解放来了,有什么事吗?”

  “林老师!”凌解放起身叫了一声,等林为民坐下之后,他才说道:“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想跟您说一声,没假了,我得回去了。”

  这回凌解放学精了,没给林老师堵住他说话的机会。

  林为民表情淡定,露出轻松的笑容,“这么快啊?”

  “是啊,真是快!”

  “怎么样?稿子写到哪里了?”

  凌解放道:“还差几万字,回去再写一两个月应该差不多了。”

  “哦,那进度还是不错的。怎么样?出来这么长时间,家里人都等着急了吧?”

  凌解放点了点头,“是有点着急。”

  “也该回去了,出来这么长时间,家里人没照顾的上,工作也耽误了。”

  听到林为民的话,凌解放心中暗喜,总算是能回家了。

  “一晃你这在北京也待了二十多天,回去准备家里人买点什么东西?”

  说起这件事凌解放的脸上露出几分笑容,“都是些北京的特产,多亏了编辑部发的补助。”

  他这次来北京完全是因为个人原因,连请二十多天假,工资肯定要打折扣,要是没有编辑部发的每天两块钱的补助,他不光是没钱给家里人买东西,回去了都不好跟老婆交差。

  说到这里,林为民的表情带着几分惋惜,“说起来也是可惜,其实你这几天要是能交稿的话,还能带着一大笔的稿费回老家,那可真是衣锦还乡了!”

  凌解放想着那倒是,可惜时间不够了,他心中一动,问道:“林老师,我这部小说要是发表了,能有多少稿费啊?”

  林为民想了一下,道:“你这部小说现在超过三十万字了吧?那就是奔四十万字去了。之前我跟老覃商量了一下,稿费千字六块钱,你觉得怎么样?”

  1980年政府部门将稿酬标准恢复到了十多年前的水平,著作稿提高到千字三至十元,翻译稿则是千字二至七元,同时恢复了印数稿酬。

  国文社的稿酬标准也是围绕着这个标准来的,所以才会有“顶格千字十块”的说法。

  凌解放在现在所写的这部小说之前,没有过发表经历,千字六块这个价格很符合他现在的资历。

  当初林为民发第一篇稿子的稿费比这还低了一些。

  千字六块,四十万字,就是四百乘以六……

  凌解放心里默算着,得出了一个让他激动万分的数字。

  两千四百块钱!

  比他工作三年不吃不喝的工资还要多!

  凌解放的喉咙有些发痒,他的手摸了摸裤线,“真多啊!”

  林为民微微颔首,“确实不少。本来还打算你交稿了直接把稿费单给你呢,这回不知道得等到什么时候喽!”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