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要冲浪 第316章

作者:睡觉会变白

“你们来开个账号吧!”

“做什么?”

“我们正在邀请文化、艺术名人入驻,你们都是名家,给我冲冲业绩。”

“可以啊,有什么好玩的?”

“没什么好玩的,就写写文章,说说观点,最近有个事挺火的……”

木子美把吕燕引起的争论讲了讲,《新京报》记者道:“嗯,我知道这个,传播的很广,我本来就打算写篇稿子。”

“我也有关注,准备出一期专题。”杂志副主编道。

“吕燕我还画过她呢,她那个造型很正常,老外就喜欢那样的,这点破事也能吵起来?”

画家耸了耸肩,啐道:“国民愚昧!”

……

北青报。

常务副总编正召集开一个小会,道:“我们的老战友,那位于大记者发来了一份邀请,邀请我们以报社官方号的形式入驻麦窝……”

还没等说完,大家义愤填膺:

“小于现在一身的商人习气,把自己出身都忘了,报纸是权威,是喉舌,怎么能入驻一家网站呢?”

“就是,她现在太飘了,搞个娱乐公司了不起么?”

“几千万用户很厉害么?”

“开辆大G就以为自己能上天?”

一屋子的柠檬精。

于佳佳以前是娱乐新闻部主任,中层干部,说辞职就辞职,这才几年啊,小木兰就换成了大G,还成天占他们的停车位,烦不烦!

副总编头疼,因为他也酸。

“好了好了,用不着你们说,北青报不可能入驻的。但她同时又说,如果报社不能开官方号,那就邀请几个记者入驻,实名认证的那种。”

“麦窝现在有记者么?”

“有,我们的娱乐记者都在那边,但用的是网名,成天发明星八卦,低俗的很,还一堆人追着看。”

“给钱?”

“肯定给啊,有保底,有绩效,按转发、评论给……”

这人讪讪一笑,不说了,同事们都看他,你研究的挺明白啊?

后世微博引得全网入驻,国际国外、各行各业、各党政机关、各传媒机构都开了官方号。一是因为微博流量巨大,基本等同于通电全国。

比如美国大使馆和伊朗大使馆微博茬架,咱们看乐子,表示:

“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国家,正在用标准汉语,在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一场外交争论。”

还有建议他们去“亮马桥约架”的,亮马桥刚好在两个大使馆中间。

二是发消息方便快捷。

三是纸媒势衰,纷纷开辟网络赛道。

现在才2005年,纸媒黄金年代,压根看不起互联网,麦窝之前邀请的都是娱乐记者,现在邀请的是社会、时政、经济、文化类记者,性质可不一样。

“互联网毕竟传播快捷,比如审美争论这个稿子,我们今天做,最快也得明天发出来,网站随时都可以。

报社名义太大,你们个人去发声,起码有个缓冲余地。这样吧,先试验一下,派两个记者入驻看看效果。”

……

麦窝借此机会,邀请各路人马入驻,但还有一些人,用不着邀请自己闻着味儿就过来了。

比如清华哲学系的肖教授。

这位是北大毕业的,2000年入职清华任教,虽然是哲学系教授,但他是讲美学的,哎哟这个美学功底,后来给毒教材站台去了……

他没赶上讨论开始的时候,等传播到全网时才关注,前因后果看了一遍,忧心忡忡,茶饭不思。

“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xx!”

肖教授乃此中翘楚,现在的争论保持在“美和丑”“小眼睛不等于眯眯眼”“眯眯眼病态”的程度,还没太深入。

但他一眼就看出来,只要再深入一步,那个核心主题就出来了——种族歧视,审美霸权!

这怎么能行呢?

怎么能让你们清醒过来呢!

肖教授洋洋洒洒,挥毫写就,顷刻完成了一篇雄文,特意在麦窝注册了账号,还申请了加V认证,然后发了出去。

“庄子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美和丑是相对的。

简单化地用一种标准,或固守传统做审美判断,既不符合人类审美事实,也不利于文化创新和培养开放、活跃的审美意识。

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不排斥‘丑’,反而给‘丑’以极高的地位。

清代人说‘丑到极处,就是美到极处’。

21世纪是一个开放创新的时代,我们不能有审丑过敏症……”

不愧是大家,引经据典,言之有物,理论与实例相结合,避重就轻的把话题引向“审丑过敏症”上。

肖教授发文,某些人更像找到了组织,蜂拥而至。

狗见了屎,蚊子见了血,鱼见了鱼食儿……

第363章 公知登场

公知势力登场!

这个词怎么来的呢?

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做了一期专题“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

将公知定义为: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分子,或者是对社会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行动者,理想者,谏言者。

那会是一个褒义词。

后来成了一个贬义词。

概念发生了变化,现在一提起公知,哦,都知道说的是哪类群体。

并且这类群体不是2004年之后才诞生的,人们回溯既往,惊悚的发现早在90年代他们就已经存在了!

创造了如“日本夏令营”“德国下水道”“美国小护照”等一系列传世之作。

现在,这些人亮相了!

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次成规模的在国内互联网上,因为一个热点话题而集体登场——都是被钓上来的。

肖教授先发了一篇“审丑过敏症”,被挂在了社区首页。

闪亮亮的加V认证: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嚯!

网友们惊讶于这个身份,但也纷纷表达不同意见。

“凭什么让我们别有审丑过敏症,而不是让那些创作者去创作美好的东西?”

“开放创新不等于刻意丑化,有眼睛的都能看出来,吕燕那造型就是在刻意丑化!”

“这就好比第六代的那些地下电影,专盯着自己家的垃圾堆拍,然后谄媚的送去国外评奖,得洋大人一声GOOD,便觉高人一等!”

这些还算讲理的,但网友多种多样,有的直接开骂了。

“滚你娘的审丑过敏,装你妈啊,揣着明白装糊涂!”

“有辱清华名誉,文化汉奸死去!”

“狗汉奸滚!”

肖教授战斗力十足,网友越骂越来劲,又发了一篇:

“这是我第一次在网络平台表达意见,结果异常惊喜,观察人形动物表演,是一种休闲娱乐。

辩论只针对有理性的可辩论之人,在此立下两点原则:第一,不与腔肠动物对话;第二,不把网络狂犬当人。”

群嘲,直接拉满那种!

肖教授一人之力,开启了第二阶段的大讨论,各种各样的网友疯狂涌进来,各种各样的公知陆续现身,力挺肖教授的同时也表达自己的态度。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就是一个丑角。但她与端庄肃穆的贾母相对,却更加风趣、更有生机,亦更可亲近。我们能说曹雪芹写刘姥姥,是在丑化劳动人民吗?

丑角的特征就是怪异、变形、残缺,给人以异常、滑稽和可笑之感。这不仅是体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且揭示人类生命的丰富活力。”

“如果不懂艺术,最好不要急着瞎起哄,这风气近几年越来越盛,以伟光正的刀子杀人,刀刀见血,值得反思。”

“还有说像唐氏综合征的,这既是对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歧视,也是对类似长相的人的歧视,所有人都值得被画出来。”

“要求审美统一化,就是没有审美,有审美的教育就是让每个人在诸多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审美……”

“国民审美太落后了,需要启蒙!”

一时间,热闹纷呈。

大家发现湖北大学的教授来了,《南方都市报》的编辑也来了,《新京报》的记者来了,文艺批评家也来了,知名艺术家来了,社会名流也来了……

他们文笔犀利,高屋建瓴,落点精准,极擅长用一杆笔进行诡辩,并且个个都有比较显眼的社会身份。

与其相比,网友简直是乌合之众,节节败退。

但凡经历过这个时期的人,都晓得公知的力量有多大,说掌握话语权可能夸张了点,但他们的声音确实可以广泛传播,且被很多人视为圭臬。

极少有人敢正面的去怼这股风气,就算怼了,往往也怼不到点子上,因为都在混沌时代,不明白症结在哪里。

以往社区的热点,都要靠纸媒进一步发酵。

这次反过来,社区要速度有速度,要广度有广度,要深度有深度,纸媒有点捡剩饭的意思,但剩饭也得捡,就属这个话题最热。

而社区最大的收获,就是这些文化人不再选择在报纸上发声,注册个账号多简单啊,打字多快捷啊,撸起袖子就能干!

上一篇:黑神话:大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