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县令,亿斤粮震惊李世民 第441章

作者:神桦周

如方源所说,他真的忙到很晚才结束。

不过得知张继等人还在一品香酒楼之后,方源前去赴宴。

时间过得很快。

一晃又五天过去,监考官们改卷完成。

这次负责改卷的人是褚遂良,二十八学士之一。

“这次的卷子,为何感觉同质化很多?”

褚遂良翻着卷子,眉头皱了皱说道。

不过卷子有上千卷,而且都是封钉着名字,无法知道是谁。

只是根据感觉,感觉这次的试卷当中有很多类似的,仿佛一个套路一样。

“可能是押中题的考生比较多吧。”

“考场上一众考生跪在考场上的事已经广为人知。”

有监考官酸溜溜说道。

监考官都有些名声,也有些门生。

但像那天三十多个考生齐齐跪方源的场面他们还没有遇到过。

“感觉不止那么一点试卷。”

褚遂良眉头皱得更深。

那天的事情他没有亲眼看到。

但事后就听到不少人议论,并不为然,感觉像是作秀,假的。

“褚师确定吗?”

“要不我们再检查一次?”

虞世南走来,客气问道。

他是副负责人,也是二十八学士之一。

两人都开口,其他监考官纷纷看向诸遂良。

“那就再检查检查。”

诸遂良沉吟片刻,沉声道。

皇帝重视科举,钦点他们做监考官的时候叮嘱过,一定要重视科举。

再检查一边可能会辛苦一点,但至少是尽职了,将问题杜绝在发现之前。

监考官们心中叹息,但不敢表现出有意见,接过试卷重新检查。

一众考官整整辛苦半天后,终于查出问题所在,一众考官发现八十七份挺相似的答卷。

不能说一致,但意思挺相似的。

看着这一份试卷,诸遂良和虞世南等人陷入了沉思。

这事可大可小,毕竟这么多人都差不多,很有可能试题泄露了。

“虞师,用得亲自进宫一趟吧。”

诸遂良沉声道。

“理应如此。”

虞世南郑重点头。

两人收拾试卷,赶往皇宫。

其他的考官没有约束自由,慢慢离开。

没多时,一条隐秘的消息被传出,科举试题疑似泄露,试卷中有八十多份类似的答卷。

消息一开始只有少数人知道,但很快就被传开,引得一众考生注意。

瞬间,原本焦急等待着的考生变得躁动,纷纷在他们的居住地方吵闹着。

“不会真的泄露考题吧?”

“那我们寒窗苦读多年还有什么意思?”

“我觉得可能是真的泄露考题,你们还记得那天三十多个考生齐齐跪在考场吗?”

“说是押题,我更觉得是某些人知道了考题,然后泄露给那些考生,斯文败类!”

考生们争吵不停。

最终的矛头指向长安令方源。

张继和戈游等辽州考生也在客栈中。

他们很快就被考生们堵着,质问着张继等人具体情况。

夜幕降临。

方府中,有太监到来传方源进宫。

方源稍微打听,便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没有犹豫,方源直接跟着太监进宫,很快到御书房见到李世民。

“臣方源,拜见陛下。”

方源行礼,并向诸遂良两人点头致意。

“听说你押对了题?”

李世民拍了拍案桌上试卷,沉声道。

试卷的封印已经打开,对过姓名,其中有三十二个是辽州的考生,也就是张继和戈游他们的大部分人。

诸遂良和虞世南两人看向方源,眼神中

“是。”

“臣那天与陛下在御书房聊了聊东突厥疆土一事,于是给辽州考生以此押题。”

方源沉声道。

果然,李世民叫自己进宫是因为试题一事。

但方源不慌,他本就是因为和李世民聊天而得知的。

算不上泄题。

“原来如此。”

李世民脸色缓了不少。

确实,他和方源在御书房的时候聊到相关事情。

也是因为和方源聊到这点,最终出题的时候才会定那个考题。

实际上,诸遂良两人进宫的时候,李世民就想到这点,并没有怀疑方源。

但事情还是要做的,得让诸遂良等人也确信方源没有泄露考题。

果然,如李世民所想,诸遂良两人听完方源的解释后,神色也缓和不少。

但是。

“陛下,这里有八十七份试卷,而辽州考生只有三十六位。”

“据我们刚才检查,只有三十二个辽州考生而已。”

诸遂良还是有疑问。

李世民没有说话,而是看向方源。

“也许也有人押对题?”

方源眉头皱了皱,不确定说道。

他只给张继和戈游等人押题,再无其他人。

或者是其他考生也有押题,又或者张继等人透露给其他考生。

不过方源觉得后者不太可能,张继等人都能过春闱,不会傻到告诉别人。

“能查到这些考生都来自哪里吗?”

李世民看向诸遂良说道。

同样,李世民还是相信方源。

“主要是来自并州,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华阴县。”

“多是崔氏和杨氏居多,但这两家往年也挺多中举的,押题很准。”

诸遂良解释道。

试卷上的考生都是标注来自哪里。

“这么说并没有泄露考题?”

李世民沉吟片刻,看向诸遂良和虞世南两人说道。

他意思很明显,就是不打算追究,毕竟泄露考题的可能性不大。

“是的。”

诸遂良和虞世南两人相视一笑,顺着李世民的意思说道。

他们也只是怀疑而已,经过方源的描述,还有李世民的不反驳,他们不再有意见。

“那此事就这样吧,准备放榜吧。”

李世民满意道。

他对这次的科举很满意。

不仅打向了朝廷重视科举的名声。

还收获了一众新考生,其中有好一些出自寒门,没有背景。

上一篇:打工先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