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实验室的仓鼠
一旁的刘卢明眼睛都直了,这其中好多稀罕玩意他见都没见过,拳头大的鲍鱼,手臂长的龙虾……除了海味,山珍也没落下,什么熊掌象鼻,雀舌驼峰……可谓应有尽有。
别说刘卢明,连王柄权看了都止不住肝儿颤,他娘的,自己平日在王府吃个烤全羊已经算是腐败了,现在和这一比,简直就是条件艰苦了。
“王爷,菜已经上齐,咱们动筷吧。”
一旁的文德海适时提醒道。
“嗯。”
王柄权答应了一声,随后带头动起了筷子,倒不是他有多着急,主要是一旁的刘卢明眼都绿了,要是自己还端着,恐怕这家伙就直接上手了。
一顿饭吃到尾声的时候,楼下的百户这时走了上来,他先是朝在场三人行了个礼,然后对王柄权说到:
“王爷,倭寇分别袭击了好几个不同的卫所,所以我们要尽快将武器分发出去,所以接下来咱们就要分道而行了。”
王柄权闻言点点头。
百户似是有所顾虑,继续说到:“运送武器倒也不需要太多人,要不给您留五十人,您看可以吗?”
这倒不是他特意逢迎,毕竟对方是王爷,万一出点什么岔子,不是他能担当得起的。
“不用,东南一带水匪猖獗,你们人少了怕会被他们盯上,该留多少人就留多少人。”
“这……”
一旁的文德海见状插话道:“这位统领,你就听王爷的吧,大不了我亲自带兵护送王爷去安东卫,来回一趟都用不上一天时间。”
百户闻言松了口气,朝文德海一拱手道:“谢过文大人,既然如此,那在下先行告辞。”
王柄权虽然面色平静,但内心还是不得不佩服一下这位文知府,他这番操作,不但收买了人心,还让自己对他存了好感,可谓一箭双雕。
第165章 一清二白
吃过饭,王柄权便打算起身前往安东卫。
就在这时,文德海叫住了他。
“王爷且慢,天色已晚,要不到府上休息一晚再走吧,明天一早,下官亲自带人护送王爷前去安东卫,绝对不会误了王爷的要事。”
这时几人已经来到了大街上,王柄权站在马车旁摇摇头道:
“文大人的好意心领了,战事要紧,早些将物资送到,本王心里也就踏实了。”
他本就没打算让文德海送行,虽然知道对方绝不是口头说说,但百户留给他的二十多名官兵,已经完全足够了。
“王爷。”
文德海先是打量一下四周,发现没人注意到这里后,走到王柄权身边,小声说到:
“下官府上近日刚到了一双璧人,二八年纪,虽然还没长开,但也是美人胚子,若是王爷不嫌弃,尽管带回去,平时揉肩捶腿也是极好的。”
王柄权起先还以为他要说什么要紧事,结果是要送自己两个女人。
于是他似笑非笑地问到:“莫非,这也是兖州特产?”
文知府见状以为对方动了心,连忙陪笑道:“王爷英明,的确是兖州特产。”
说不心动是假的,但王柄权一想到严荣荣,就丝毫不敢有这方面的想法,还揉肩捶腿?自己若是真的带了回去,不被严大小姐打断腿才怪。
怪就怪他自己把持不住,年纪轻轻就葬送在了婚姻的坟墓中。
王柄权清清嗓子说道:“算了,本王已有婚约在身,做不出那种朝三暮四的事情。”
说这句话时,他表情肃穆,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他是什么正人君子。
“理解,理解。”
这时,王柄权突然看向一旁刘卢明,询问到:“小明啊,若是给你,你要不要?”
“啊?这里面还有我的份呢?”刘卢明先是一愣,随即继续说到:“不要,我家慧慧还等着我呢。”
刘卢明说这话时,表情可比王柄权真诚多了,而且眼神也很纯粹。
“呵,你小子还挺痴情的。”
“那是!”
文德海看着二人的谈话,感觉怎么看都不像主仆,反而更像朋友,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
“既然如此,下官这就召集人马护送王爷。”
文德海很会来事,见王柄权确实没这方面的打算,立马履行起了之前的约定。
“文大人大可不必……”
“王爷您就别推辞了,这也是下官的一片心意。”
“既然如此……那有劳文大人了。”
说实话,虽然王柄权一直瞧不起这种阿谀奉承的官员,但他们做出的事确实让人很舒服,至少比那些整日自诩忠君爱国,动不动就死谏的官员强得多。
很快,这位文知府召集了一百人,两拨人一起出了兖州城。
王柄权这次没有选择乘坐马车,管文德海单独要了一匹马。
让他感到新奇的是,文德海也没有选择乘轿或者坐马车,而是和他一样,骑在马上与他并驾而行。
王柄权见对方骑姿标准,不禁惊奇道:“文大人擅长骑术?”
文德海闻言也不知哪里生出一股子豪气,哈哈一笑道:
“不瞒王爷,下官曾当过几年兵部主事,后来才被调往兖州府,做了这府台一职。”
“哦,原来如此。”王柄权现在反而对他有些刮目相看了。
或许是话聊开了,文德海也就渐渐没有那么顾忌,开始说起了自己的经历:
“下官虽是进士出身,但却不是一甲,那年参加殿试的人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人才济济,哪怕是二甲三甲的传胪,也都是在当地赫赫有名之辈,像我这种一没名气,二没背景的进士,更是多如牛毛,故而下官一直没有得到录用的机会。”
一甲,通常指通过科举殿试的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排名则要靠后,二甲第一名即殿试第四名,称为传胪。
全国各地那么多学子,即便是三甲最末等,也足以超越绝大多数人。
文德海顿了顿,继续道:“下官在京城等了近一年,盘缠都用完了,都没等来朝廷的任职,其他与我同期的人,或是走马上任,或是荣归故里,而更多的,则是像我这样,等了许久都没等到一官半职,最终不得不返回故乡。”
王柄权认真听着,文德海所说的情况他知道,当时王朝刚刚建立,天下初定,各地官职严重缺失,于是朝廷便连续三年举行了科举,考试标准也是一降再降。
这就导致一下子多出了许多进士,官职的空缺也被一下子填满了,中进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对那些没得到一官半职的人来说,却并非如此。
很多人像文德海这样,等了一年半载都没等来机会,最终不得不遗憾返乡,别人都是荣归故里,他们则是成了当地的笑话。
“就在我心灰意冷之时,朝廷又提出重新规划州府范围,而兖州就在此列,当时我们县刚好缺少一个县令,我就被莫名其妙地安排了上去。”
说到这,文德海脸上露出了笑意,显然在庆幸自己当初运气不错。
“当时我很珍惜这个机会,凡事做得尽善尽美,可不曾想,还是一不小心得罪了人。”
他说到这里,王柄权突然隐隐猜测到了什么。
“朝廷对官员开销一向限制严苛,用于招待外地官员的费用,更是要求详细记录在册,并且每年不得超过五十两银子。”
听到这里,王柄权立马明白了,合着眼前这位文府台,就是当年那个以小葱拌豆腐招待员外郎的县令。
“于是你就请人家吃了顿‘一清二白’?”王柄权笑问到。
文德海闻言并未感到诧异,毕竟这件事,在当初可是传遍了整个官场。
他尴尬地点点头道:
“看来连王爷也听说了,因为这顿饭的关系,下官一直升迁无望,直到后来边关战事吃紧,武官又变得稀缺起来,朝廷开始鼓励文官去边关任职,可哪怕一个小小的县令都可以吃的脑满肠肥,又有谁愿意去冒着生命危险做费力不讨好的事呢?”
王柄权很惊奇对方竟敢于当着他的面,说出这种话来,虽然这种事大家都心照不宣,可谁若是说了出来,那就是犯了忌讳,毕竟越是真话,就越难听。
但眼前的文德海却似乎并不怕犯忌讳,继续说到:
“本来升迁无望的我,试着向上递了一份奏折,没想到竟被通过了,我直接去到边关做了大使,大使和县令同品,但武官向来比文官低上半品,可以说我这个官职,是不升反降,估计当时也是因为这个关系,才让我通过了。”
第166章 倭寇来源
文德海去到边关的第二年,上头主事就死在敌军的一次突袭中。于是他再一次莫名其妙地顶替了职位,成为了正六品兵部主事。
……
听到这里的王柄权彻底服了,这位文大人的运气也未免太好了些,每次都能让他捡到漏。
当然,运气再好,终归也比不上投个好胎,他王柄权整日混吃等死,照样吃穿不愁,别人见了他还得客客气气行礼。
当真是人比人,气死个人。
“后来呢?”
“后来边关平定,我又被重新调回了兖州府,做了一名通判,后来上任知府被调走,这才轮到了我。”
说着说着,文德海也渐渐忘了自己的身份,竟开始在王柄权面前以“我”自居。
不过王柄权并不在乎这些,他现在更想听对方的故事。
“我在边关待了五年,期间结识了不少武将,后来渐渐发现,我似乎更喜欢武官的直来直去,而不是那些文官的勾心斗角。虽说在王爷看来,我可能是个善于逢迎的小人,但内里,我还是以武官自居的。”
文德海说到这里,看向了一旁的王柄权。
后者则是面露微笑道:“所以文大人从一开始对我恭敬有加,并不是因为我什么狗屁王爷的身份,而是因为当日王某在朝堂之上,为武官说了一番好话吧?”
文德海虽然早有防备,但听到对方这简单直白的话语,还是不自觉露出笑容,真诚道:
“这些年,文官一直在以各种手段打压我们,圣上也一直对此事默许,当日王爷的一席话,却令我等武官受宠若惊,让我们又重新燃起了斗志。”
这一通螺旋拐弯连环马屁,拍得王柄权一时有些找不到北。
他也不由有些感叹,武夫的脑子还真是简单,当初随口说了几句话,竟让他们记到了现在。
士为知己者死,将为知己者战死,文人墨客,又有几人能真正理解个中意味。
话说开了,二人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许多。
王柄权发现,文德海这个人,并不是他认为的一无是处。事实恰恰相反,对方不仅在政务上有着独到见解,甚至对于如何处置东南沿海倭寇一事,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想法。
据他所说,如今活跃在王朝周边的倭寇,只有少部分是真正的浪人,其余大多数,还是土生土长的当地水匪。
王朝对于出口贸易一事,一直秉持着谨慎的态度,其保守程度,甚至远超北元时期。
北元隶属蛮夷,对于其他民族的东西,有着先天的向往。
因此,他们不但开通了同东罕、西赤、南羌的贸易渠道,甚至就连沿海,也开设了三大港口。
上一篇:秦时明月之侠道墨问
下一篇:神诡世界:我靠挂机苟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