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895章

作者:芈黍离

并且今年,发作得格外严重,坐立不住,寝食难安,已不是扇扇风,添点冰块就能解决的了。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人热得发昏,汗却流得少。

用太医的话说,是热毒积体,施针用药,效果不佳,又不敢用猛药,更不敢让老皇帝贪凉,如此遭罪的自然是刘皇帝。

眼瞧着圣体违和,公卿大臣们也“忧心忡忡”的,当然,听在刘皇帝耳中,就是人心骚动,乃至居心叵测,然后就是太子与赵普被斥责了一番。

眼见刘皇帝越发难耐炎热,有些人便动了心思,礼部员外郎董俨上表,为圣躬安康计,请刘皇帝移驾别苑避暑。对此,刘皇帝动心了,当然以往每年他都是动心的,只是过去他能抗住炎热,能压制欲望,而今年实在有些难熬。

在这等事务上,皇帝有心,都不用多费口舌,只需稍微透露那么点意思,自有臣僚们绞尽脑汁地去办好。于是,老皇帝的避暑问题,成为了一项朝廷的重要议题,并且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当然,经过一段并不长时间的讨论后,又回到了当初的老问题,京畿周边,并没有一个各方面条件都适宜的避暑胜地。讨论到最后,信阳鸡公山再度进入视野,在鸡公山兴建离宫也重新提上日程,当初被刘皇帝否决的“鸡公山避暑山庄”工程方案又完完整整地提交到御案上。

刘皇帝此前为表态度,确实是把图纸烧了,也是原稿,但少府可是有备案的,一直被封存着,等待启封,果然等到了重见天日的机会……

再一次审阅避暑离宫设计图纸时,刘皇帝还是犹豫了,只是这一次的犹豫,他犹豫的倾向是修。最终,经过足足三日的考量,刘皇帝正式下诏,于信阳鸡公山兴建避暑离宫。

大概是为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刘皇帝还就此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自然不可能得到其他答案。同时,修建离宫的一切耗费,都由内帑承担,用刘皇帝的话说,这是他自己的事,不浪费国家的财物力……

显然,刘皇帝的心理又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大概也是这两年身体的快速衰退造成的,自从去年摔了那一跤后,刘皇帝便这里不爽,那里不豫,身体表面康复了,心理却始终没有痊愈,就仿佛浑身上没一处好的地方。

此前,刘皇帝的想法是,自己未必还有多少日子,就不大兴土木,折腾了。如今考虑的则是,再不好好休养,就更剩不下多少时日了,他一个老人,又能耗费多少人物力呢?

如此,刘皇帝避暑问题算是落实了一项解决方案,刘皇帝得到一座避暑行宫,少府、工部得到一项能够取悦皇帝的大工程,信阳与申、光二州乃至周遭州县的百姓得到一个务工赚钱的机会,就连首倡此议的董俨都在履历上增添了一份醒目的“建言”之功。

当然,这只是理想情况下的结果……

不过,远水难解近渴,鸡公山离宫没个一年半载是基本不可能完工的,但刘皇帝显然等不了那么久。

最后,也只能找到一个折衷的办法,在洛阳西苑内,特地装饰出了一个园林小筑,再配合冰块、凉席,勉强度日,以求熬过今夏。

小筑之内,山水环绕,绿树成荫,刘皇帝已在此居住了一个多月了,这段时间内,他基本是彻底放下了国事,像个隐士高人一般,一心纳凉避暑。

也是奇怪,定下鸡公山行宫修建事宜,少府、工部也派人去鸡公山进行准备工作后,刘皇帝依旧难受,但脾气却好了许多,不再那么地暴躁,让侍候的宫人们放松不少。

水榭边,阴影下,地面铺着一道凉席,刘皇帝则一身单衣,披头散发,很没形象地趴在水边,没有栏杆相隔,两眼半眯半睁,一手搭在水面,不时划拉一下,一副无聊的模样。

喦脱等人候在一边,虽然默不作声,但眼神死死地盯着刘皇帝,毕竟在水边,生怕他一个不小心跌到水里。

刘皇帝的这份“闲适”并没有持续太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顺着水榭廊道,快步向刘皇帝赶来的,正是太子刘旸。

不过,远远地便被侍卫们拦住了,皇帝有旨,不让任何人打扰,君命如此,就是太子也不能违反,这驾该挡就得挡。

若是寻常时候,刘旸等也就等了,但今日显然有要事,不由分说,径直往里边闯。对此,两名侍卫还真没办法,这可是太子,总不能真动刀子吧……

刘旸闹出的动静有些大,直接传到了刘皇帝这边,眉头微皱,冲喦脱道:“让他过来吧!”

“是!”喦脱应声,亲自前去迎太子过来。

刘旸也没有任何客气,跟着喦脱,快步至君前,那股子严肃,十个人都感受得到。偏头瞥了刘旸一眼,刘皇帝淡淡道:“什么事,竟让你干出闯驾的事来!”

刘皇帝显得漫不经心,刘旸却是一脸的凝重,闻问,欲言又止,眼神中仿佛带着带着少许悲伤……察其异状,刘皇帝嘴角的轻松写意消逝了,老眼完成睁开,坐起身,沉声问:“究竟出了什么事?说!”

刘旸深吸了一口气,语气沉重地道:“适才收到郭良平奏报,说,说十一弟病薨了……”

刘皇帝并没有第一时间反应过来,习惯性琢磨了下,方才回过味来,紧接着老眼几乎爆开,冲刘旸怒喝道:“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面对刘皇帝张牙舞爪的模样,刘旸没有慌张,只是红着双眼,言语中的哀伤再也掩饰不住:“十一弟薨了……”

当确认的答案从刘旸嘴里说出,刘皇帝整个人都僵住了,由暴怒转向木然。缓缓起身,抬眼看向南方,只有粼粼波光在晃眼,一个恍惚,踩空落水。

第420章 老年丧子

刘皇帝的落水实在让人大惊失色,不管是刘旸,还是嵒脱,都密切关注着他的状况,反应也很及时,刘旸眼疾手快,嵒脱一跃蹿入水中,奋力托住……

周遭几名内侍,也不管会不会水,齐刷刷地往里跳。结果是,老皇帝基本连口水都没呛到,而有两名小太监,若不是侍卫及时搭救,差点淹死。

刘皇帝身体没什么大碍,但明显受惊了,不过却也从十一皇子梁公刘晓薨逝的噩耗中醒过神。水珠自脸上滑落,头发更是湿漉漉的,不过,这些刘皇帝都不在意了,看着一脸紧张、满面关切的刘旸,张了张嘴,声音沙哑地道:“朕无事!”

言罢,刘皇帝慢慢地闭上眼睛,靠在另一侧的嵒脱身上,精神恍惚道:“回宫!”

两小句话,仿佛耗尽了刘皇帝所有气力一般,见状,刘旸一把抹了下脸,冲左右吩咐道:“快,护送銮驾回宫!”

“是!”

一通手忙脚乱,侍卫、太监们齐用劲儿,小心翼翼地搀着刘皇帝往銮驾而去。

“都轻着点,伤了御体,拿尔等是问!”嵒脱在旁,始终关注着刘皇帝,但看着这些“蠢人”笨手笨脚的动作,是怒不可遏,几乎喊破嗓子,恨不能以身相替。

而侍卫、太监们,则更加谨慎,在这一刻,仿佛手里护持着的不是老瓷器,而是一个金贵而易碎的瓷器……

匆匆忙忙,回到宫里,自然又是一番鸡飞狗跳。刘皇帝落水,这显然是一个重大政治事件,说严重些,甚至能影响朝廷的前途。圣躬有恙,甚至比引起此事的原因——十一皇子刘晓之死,要更受关注得多。

太医方至垂拱殿,消息已如长了翅膀一般,飞越皇城宫墙,向外廷,向西京权贵们府邸而去。谣言更是漫天飞,有说刘皇帝昏厥的,甚至有说他吐血了,偏偏说他无大碍的消息反而没多少人信……

毕竟,一受丧子之痛,二有落水之难,怎么可能没事?又不是当初了,皇帝也终究老了,哪里能经得起这等折腾。

当然,无知者无畏,上层权贵们都谨慎着,但暗地里的关注可密切,其精神之紧绷程度,不啻于面临一场战争。

如此大的阵仗,如此夸张的反应,不是大汉的精英们大惊小怪,而是刘皇帝的影响实在太大,而这两年间,身体屡出状况,实在让人担忧。

而从根本上来说,这是臣子们对刘皇帝的信任开始不足了,哪怕仅仅是针对身体上的,而皇帝权威的滑落,也往往就是由此而开始的。

这一点,早在去年摔倒之时,刘皇帝便有所体悟了,对从骨子里就恋权的刘皇帝来说,这让他很愤怒,也很恐慌。于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他必须得采取一定的措施与手段,而他的选择,与那些老年英主,也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有时候折腾,有时候嗜杀,并不是其本意如此,或许只是想要验证自己的权威性如何,只是单纯地想巩固他一言九鼎的无上权力。老而不死是为贼,就是刘皇帝如今最为真实的写照了……

垂拱殿内,刘皇帝换了一身干衣裳,头发也被擦干用毛巾包裹着,人静静地躺在榻上,两名宫娥扇着风,老太医则满头大汗地给他诊着脉。

两名太医,望闻问切,每人花了两刻钟,又相互论证了一番,方才谨慎地得出一个结论,云山雾绕地说了一通,表示圣躬无大碍,只需开些补药,将养一番。当然,是不能再让皇帝受刺激了,同时,陛下也不能激动……

老生常谈罢了!对于医嘱,刘皇帝从来是想听的时候才听,比如此时,就不大想听。

太医退下,气氛立刻从严肃转为压抑,刘皇帝闭上了眼,道:“说说吧,刘晓是怎么死的?”

“陛下,您现在,还当以保重御体为先啊!”刘旸面露犹豫,劝道。

“说!”刘皇帝尽量压抑着怒气,冷冷道:“儿子死了,还不让父亲知道怎么死的吗?”

见状,刘旸无奈,偏头看向一旁的赵普,看到这老儿微微点了下头,方才叹了口气,语调悲伤地道来:“据郭良平报,十一弟自胶州港登船之后不久,身体便产生不适,至广州会师时,郭良平与刘淳曾劝他留下修养,待身体恢复之后,再行南下,十一弟不愿,固执随军南下。

自广州出海九日后,十一弟身体日渐不爽,已不能起,郭良平本欲遣船将之送回,但突发急症,背生恶疮,吐血而亡……”

随着刘旸的汇报,刘皇帝两眼缓缓睁开了,一点泪滢自眼角渗出,虽没有老泪纵横,但丧子之痛,溢于言表。

“刘晓何在?”

“据刘淳报,已经派人护送灵船返京!”刘旸道,想了想,又继续禀道:“关于十一弟之死,刘淳与都监安继昌(安守忠长子)也分别来报,所述基本一致。”

此时殿中,还有二人,王继恩与王玄真,这二人,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进宫了,既是关心刘皇帝,也是随时听候差遣,以他们的经验,每到这等时候,刘皇帝总是用得到他们的……而朝野内外的臣子中,恐怕这二人是少数真正希望刘皇帝能长命百岁的。

听刘旸的汇报,王玄真脸上闪过少许的异样,这个消息,他也收到了,南征大军中,他也偷偷安插了武德司的人,在拓殖浪潮下,武德司也开始向海外进发了……

不过,此事还没上报,没曾想收到了第一项汇报,不是南洋经略如何如何,而是皇子之。王玄真收到的汇报,没有朝廷六百里急驰官报快,要晚上一些,但得到的结果,并没有多少出入。当然,郭良平他们,敢于在刘晓之死上欺瞒朝廷,可能性是很小的。

“他还不满三十岁啊!”刘皇帝在短暂的沉吟过后,哀叹道。

“还望陛下节哀!”赵普终于开口了。

对此,刘皇帝倒也没怼一句“死的又不是你的儿子”,看了看老态龙钟的赵普,老脸上除了哀伤,还有一抹化不开的自责:“朕怎会同意他去?壮年男子,都未必能抵风浪侵袭,瘴气毒虫,何况是刘晓?他身子骨一向弱……”

呢喃着,又突然问道:“贤妃知道此事了吗?”

“想来已经知晓了!儿已让八弟与六妹前去照看!”刘旸沉声道。

“朕又当如何向她交待……”刘皇帝红着眼睛,怅然道。

“陛下,还有一道郭、刘、安联名奏疏,奏请朝廷治罪!”刘旸又提起一事。

刘皇帝沉默了,抬起手,终只是轻轻摆了下,没有迁怒他们,道:“回文一道,无罪,让他们安心!”

“另,郭良平请示,三佛齐、爪哇二国攻略,是否继续进行?”

闻言,刘皇帝偏过头,有几分猜疑的目光落在刘旸身上,良久,道:“继续!告诉郭良平,皇子之死,朕可恕其过,但南洋攻略完不成,断无宽纵!”

“是!”刘旸低声道,心中则默默叹了口气。显然,刘皇帝虽然对刘晓之死悲伤、懊悔、愧疚,但其开拓海外、南洋封国之志犹坚。天下人都能看到,连皇子薨逝这样的代价都能承受,都难改其志,今后再拿出海的高伤亡率来劝阻,就更不可能说服了。

“张德钧、王玄真留下,其他人退了吧!”刘皇帝摆摆手。

官家又叫自己的老名字了,王继恩有些感慨,但根本不敢出言纠正,只是恭敬地与王玄真候着。

看着二人,刘皇帝语调阴冷:“刘晓之死,你们二司,给朕查个清楚!”

“是!”二人下意识地应道。

不过王玄真面露犹豫,被此时格外敏感的刘皇帝捕捉到了,问:“因何面露异状!”

王玄真心中一慌,脑子飞速转动后,拱手道:“回陛下,臣在南洋军中,也安插了下属探吏,如无意外,梁公之薨,虽不如官骑通报之速,但应有消息传来!”

王玄真没敢说他已经收到汇报了,否则,适才为何不说?

而刘皇帝,是略有些诧异,深深地盯着王玄真一眼,幽幽道:“比起你叔父,你要能干许多!”

“臣不敢当!”王玄真立刻应道,额间不由冒出些冷汗:“臣只是遵从陛下锐意开拓之志,也进行一些布局,即便是海外,也当有武德司属为陛下效忠。只是此事尚无成效,因而臣此前未及上禀!”

回话之际,王玄真心中暗暗琢磨着,回衙之后,就得把此事的首尾整理干净,要是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欺瞒获了罪,那可就太冤枉了……

刘皇帝扫了这二人一眼,缓缓背过身,漠然道:“去做你们该做的事吧!”

第421章 梁孝王

秋华殿内,是炎夏也挡不住的,折贤妃也是一身素衣,满面憔悴,双目哀伤,潸然坐在椅子上。刘皇帝驾临在此,面色沉凝,轻抚其背。

也说不清有多少年,刘皇帝与折贤妃之间没有如此温柔亲密的接触。低头看着折贤妃,论丧子之痛,她显然比刘皇帝要更为刻骨。

而对刘皇帝而言,他宁愿看她嚎啕大哭,也不愿意直面这种压抑在心头的泣血。过了一会儿,站得两腿有些支持不住了,刘皇帝轻叹一声,道:“刘晓薨了,我有责任,思虑不周,害他英年不遂。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概无不允!”

听刘皇帝这么说,折贤妃头都没抬一下,只是擦了擦眼角的泪痕,轻声道:“官家无需自责,出海下洋,是刘晓自己的选择。我也没什么要求,把他完整地带回来,在京中给他处理后事吧……”

“人已经在路上!”刘皇帝道。

“刘晓自小体弱!”折贤妃终于抬头,望了刘皇帝一眼,说道:“膝下也只一女,若是可行,自宗室之中择一子过继,为他这一脉,留份传承吧!”

闻言,刘皇帝两眼中闪过一道亮彩,他确实有些忽略了此事,几乎不假思索,当即应承道:“这是应该的!”

不过,有些尴尬的是,在这件事上,他一时还真不知道选谁。毕竟,连刘晓他过去都不那么重视,早年还会因其体弱儿而有所怜惜,但随着子孙愈多、年龄愈老,那份关注也早消磨光了。

这也是当刘晓愿意主动去出海,刘皇帝会表现地那么意外的原因,毕竟,刘晓是不在刘皇帝预计名单之内的。刘皇帝因刘晓之死而展露出的悲伤,更多是缘于血脉而产生下意识的情绪爆发,毕竟是自己儿子,哪怕平日里并不受宠。

对刘晓尚且如此,何况是众多的皇孙皇女?要知道,到如今,刘皇帝除了对下面子孙的数量有个印象之外,甚至不能认全皇孙女们了,这要让他直接考虑一个出继刘晓的人选,一时间还真有些困难。

大概也知道刘皇帝的窘迫所在,折贤妃主动开口了:“我所出四子,以刘暧子女众多,他所生第三子文沣,既系嫡出,脾性又如他爹一般,敦厚踏实……”

听她这么说,刘皇帝明白了,点头道:“就他吧!”

“你好生休养,切勿太过悲伤了!”帝妃二人之间,实在没啥多话说了,刘皇帝自觉尴尬,留下一句近乎场面的关怀话,转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