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650章

作者:芈黍离

而金银这样的贵重金属,虽然在实际使用中也起到了货币的作用,但多在贵族之间流通,且多拿来打造金银首饰、器物,朝廷在各地设有一些银检,开掘冶炼,但大多是供应宫廷,其中也有一部分被刘皇帝拿来作为对宫廷、臣下的赏赐。

此番,朝廷却是有意,正式确定银的货币地位了,用以投入市场,加速商品流通,方便交易。当然,也可通过铸银,收割一波韭菜,铸钱的利润显然是可观,而国库之中,也有一定的白银储备,只要落实开来,便能立竿见影地给朝廷回一波血。

刘皇帝则一副见猎欣喜的模样,拿起其中一锭样品,估摸着是十两银,把玩着。形状与刘皇帝记忆中的元宝相近,不过要更方一些,做得很精致,光滑鲜亮,雕纹刻字,显然,铸此银钱,是费了不少精力的。

“钱监此番所铸,分五两、十两、二十、五十,一共四类!”财政使沈义伦解释道:“如此,已可满足使用!”

刘皇帝道:“这是足银?”

沈义伦道:“此为进献所用,若是正式开铸,当以铅杂之!”

刘皇帝点了点头,又把其他几样拿起赏玩一番,都是同样的样式,格外精致,良久,终于抬首评价道:“此物过于精美,不似银钱,更似银器!”

虽然态度上很平和,但能听得出来,刘皇帝对此铸银并不是太满意,王溥、沈义伦对视一眼,由王溥发问:“还请陛下训示!”

刘皇帝则直接指示道:“既要推行民间流通,是为与民方便,当求务实,做得简单些即可,这些图案、花纹,都可舍弃,留下干支年份及监制印记即可!”

说着,刘皇帝回案,拿起御笔在铺开的白纸上,简单地勾勒出他心目中的元宝模样,交给王溥:“就按照如此样式,再铸一些样品,看看效果!”

皇帝发话了,二者也只能欣然接受,齐声应道:“是!”

“按照财政司打算,一两银,可兑多少铜钱?”刘皇帝又问。

沈义伦答:“根据户部多方计算,认为,一两兑一千三百钱,比较适宜!”

“这么多?”刘皇帝有些讶异,他下意识地觉得,如此是不是割得太狠了。

在他的认知中,一两换一千到一千一百钱之间,就已经算贵的了,一两多两百钱,或许比抢劫更狠。不过考虑到如今是大汉朝,情况有所不同,倒也不好贸然发表建议。

感受到皇帝的疑问,沈义伦说道:“陛下,银乃贵钱,世所公认,议这个价格,也是有司经过详细筹算的!”

刘皇帝沉吟几许道:“银价过高,是否会造成银贵钱贱,倘若如此,对百姓,可就不那么友好了!”

这一点,也让王溥与沈义伦不由深思,还是王溥道:“陛下,发行银钱,也只是试行,此后财政司会关注具体效果,届时如有问题,还可进行调整,以期获得最好结果!”

“嗯!”刘皇帝这才点了点头:“朝廷铸银,流通天下,是为利国利民,还当慎重,当多加考虑,将可能的后果与影响,都要想到,做好准备!不过,银钱之务,势在必行,有劳诸卿多费心了!”

“陛下放心!”王、沈二人道。

“还有什么困难?”刘皇帝又问。

王溥道:“若说困难,只有当下,朝廷储银太少,国库之中,存银不足十二万斤,还需于全国范围,探矿挖掘,加大产银!否则,难以起到通行全国的效果!”

哪怕只有十二万斤,按照财政司的打算,铸成银钱,也有超过一百五十万贯钱的价值了,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当初刘晞自荆湖南道巡察回京,言湖南当地,银坑甚多,过役矿工,因而关停了不少银矿!”刘皇帝则悠悠然地道:“如今看来,还得重启旧事,加大开采力度。”

“采矿之事,危险且消耗劳力,对于各地矿监,也当出台一些规定,加强采矿事宜管理!”刘皇帝又补充道,始终不忘表现他的恤民思想。

“是!”

可以想见,当这项政策实行之后,各地的矿监,又要为采矿劳力问题而头疼了。当然,或许也没那么地烦劳,朝廷体恤百姓,但大汉之外,或许就要少诸多顾忌了。帝国的发展强大,总免不了压榨血汗,总需要被剥削者。

“另外,内帑之中,尚有不少进献,留一部分御用,剩下的,也先调拨给你们,把银钱之务,先落实了!”刘皇帝又道。

“多谢陛下支持!”王、沈二人顿喜,赶忙谢道。

可以说,大汉有极大占比的金银贵金属,都在刘皇帝的内帑中躺着,王溥他们也知道皇室有赴多富,刘皇帝肯支持,也将缓解他们不小的压力。

“这可是暂借,要还的!”见二臣表情,刘皇帝轻笑道。

“是!”

算上此前的一次借款,刘皇帝如今可成为大汉朝廷最大的债主了,搞得他的内帑,都不免空虚了,要知道,偌大的大汉宫廷,开销也是不小,为了大汉,刘皇帝也算大方了。

当然,皇帝富有四海,从某些角度来看,倒不必分得那么清楚,更何况,大汉如今的财政困难,根子还是刘皇帝的“大有为”,是整个帝国臣民,在为他的决策买单。

第348章 文武并举

“爹!”太子刘旸入殿,躬身行礼。

刘皇帝似乎是越来越喜欢躺平了,斜躺在舒适的软椅上,美貌的宫娥用她柔软的小手给他按摩着腿,手中则拿着一卷《开宝总类》阅读着。

闻声,放下书卷,视线转移到刘旸身上,脸上露出一点温和的笑容,探手指道:“坐!”

“是!”

刘旸此来,未着常服,而是一身军装打扮,金盔亮甲玄袍的衬托下,显得英气勃勃的。当然,刘旸表现出的,更多是种尊贵与威严的气质。他此番,是受命检阅京城禁军恢复工作,方下部队,阅军而还。

“退下吧!”刘皇帝朝着宫娥摆摆手,翘起二郎腿,问刘旸道:“禁军情况如何了?”

闻问,刘旸恭顺谦和依旧,应道:“一切都已恢复正轨,外兵陆续奉调入京充值,各军缺额已然补足,在各军将领的安排下,日常训练,从容有序展开。军心稳定,士气高昂,大部分出征归来的将士,也已从北伐的疲态中恢复过来……”

“这么长时间了,再恢复不过来,我可就要向有司将吏问责了!”刘皇帝轻描淡写地说道。

这话让刘旸表情不由一滞,陪着点笑,道:“据儿观察,将吏们还是很尽责的,未尝懈怠,尤其新入调禁军的边将们,带兵经验丰富,治兵有方,值得勉励嘉奖!”

经过这又一番的整顿,大汉禁军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人员的更替上,自上而下,近半数的高级将领,被外放地方,随之以各地杰出将才入替,辽东屯有上万禁军以作磨砺,北伐伤亡马步军,也自南北选拔精锐充补,同时,一大批资历浅薄的有功军官,也得以提拔,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就这样,禁军的又一次更新换代,也就完成了。意义或许不像早年那么重大,毕竟时至如今,朝廷对于军队的掌控还是很牢固的,只不过,是继续加深影响与控制的一种举措了,当然,军队也不当一潭死水,需要流动的活力。

“军中生面孔,应该比较多了吧!”刘皇帝以一种感慨的语气说道。

刘旸有些难以体会到刘皇帝的心绪,闻叹,只能说道:“这也说明,大汉军中人才井喷,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崛起,为国家效力,为大汉尽忠!大汉军队,仍旧是第一等的强军,威震四海,睥睨八方……”

“好了!好了!”刘皇帝连连摆手,冲刘旸笑道:“这些话,你倒是说得越来也顺畅了!”

刘旸表情一尬,讪讪一笑:“儿只是有感而发!”

“你我父子之间,就不需这等客套恭维了!”刘皇帝摇摇头,沉吟一会儿,说道:“我也许久,没有到军中走一趟了!”

“您若是降尊巡阅,定能激烈将心士气!”刘旸听出刘皇帝语气中的意动,当即表示道。

“不知觉间,三月已然过半!”刘皇帝兴趣勃发,坐了起来,说道:“我要去行猎!传诏,自驻京诸军中,挑拣精良,随驾狩猎,比武论议,我也亲眼看看,他们整训的成果!”

“是!”刘旸应道:“爹想行狩何处?”

“也不需走远了!就到北郊,邙山脚下即可!”刘皇帝道,啧啧嘴:“如论行狩之地,还得属北方草场,旷野深林,驰骋纵横啊!”

狩猎只是一种方式,一种亲近将士,展现君威的办法。说起来,连刘皇帝自己都感觉到自己的变化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军队建设工作,始终是他的工作重心,对军队的控制永远放在第一位,将士的忠诚始终关注。

当初的刘皇帝,对于军队,尤其是作为大汉核心军事力量的禁军,上至将帅,下至虞侯、军使,就没有一个他不认识的,时常交流,大部分的营将,都有印象,有些人还能叫出名字。

而如今,三衙各军都以下,能被刘皇帝记住的,已经算是凤毛麟角了……这大概就是,过去与现在最明显的区别了。

稍作思忖,刘皇帝问刘旸:“这些年,不乏官员将吏上表,请开武举,以简拔军事人才,我一直没有同意,因为我一直认为,将校是打出来的,需要战场的磨砺,不是比比武略,试使勇力就行的。”

“您是打算重开武举?”闻弦歌而知雅意,刘旸当即发问。

刘皇帝颔首:“过去,天下纷乱,战事频繁,大汉也不缺战争,军中也确实磨炼出了一大批杰出将校,但如今,天下日益向安,连北方辽国都被大汉打垮。

今后,我不敢说万事太平,但国家局势整体还是趋于安定的,在和平时代,如何培大汉的军事人才将领,就需要多费神思考了!

或许是我过去太固执了吧,这思想,确实需要改变,至少当与大汉将士武人一个上升的通道,武举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我此前建立奉宸营,挑拣年轻精英,也是为军队培养军官,只可惜始终未成定制,或许也该给这些人,一个博取功名的机会!”

听刘皇帝这么说,刘旸想了想,方才说道:“大汉既有文举,也当有武举,如此,则阴阳相济,文武并重!”

“此事,你同政事堂、枢密院、兵部诸司大臣议一议,先拿出一个章程来!”刘皇帝吩咐道:“武事与文事不一样,不能一概而同,要立足长远,可以持续,朕不希望,将来流于形式。

朕要挑选的,是真正的军事人才,不只是拿出一套考核选拔制度,还要考虑到选拔成功之后,如何管理,如何培养,这才是最重要的!

文举进士,观政学习制度,施行多年,已然成熟,可以效仿!”

刘旸闻言,默默将刘皇帝关于武举事宜的思想精神铭记于心之后,方才揖手应道:“遵命!”

看着自己的太子,刘皇帝态度别提有多亲切了,要说刘旸,最让他感到满意的,也无外乎这种沉稳的性格,虽说略显迟缓,但并不迂腐,不急不躁,凡事能够稳得住,这一点也是很可贵的品质。

“还有,会考之事,我仔细想了想,还是不能耽误了!”刘皇帝又道:“北伐之事,固然影响到方方面面,尤其是中原北方诸道,但这不是耽误科考的理由,为国举才,也不能随意搁置!”

因为去岁北伐之事,朝廷主要精力都放在战争相关事宜上,这就导致了北方正常的科举被耽搁,按照三年一会考的制度,今年春本该是八方士子会京华,同场竞考,结果因为准备不足,中枢做下决议,延期一年,将会考挪至开宝十年。

“爹若是想再启会考,只恐事起仓促,难以妥善!再者,中枢已然做下决议,您此前也准允了,改弦更张,是否先同政事堂诸卿商议一番?”刘旸又考虑了下,方才应道。

见他这副谨慎的模样,刘皇帝笑了笑,说道:“朝廷科考,除了常举,还有恩科制举,常举赶不上,那便开恩科,降诏制举,待到秋时吧,还有几个月的时间,朝廷已然缓过来了,也足够中枢、地方充分准备了吧!

早些年的时候,朝廷科考选才,可多是通过开恩科进行的,就是王溥这个宰相,也是通过此法入仕的!”

刘旸这才恍然,恭声道:“爹施此隆恩,天下才士,当喜笑颜开,感恩戴德了……”

第349章 边情

“陛下,曹枢密求见!”内侍的奏报,打断了刘皇帝与太子的谈话。

“莫非有什么军情变化?”刘旸目光也投向外边,疑问道。一般而言,需要曹彬这个枢密副使亲自觐见面呈,都不是小事。

“宣!”刘皇帝脸上倒是没什么波澜,只稍微抬了下手。

很快,曹彬如殿,趋步向前,躬身行礼,沉稳依旧,一举一动,一板一眼,情绪似乎永远也不会有变化一般。

看着曹彬,刘皇帝也不多废话,直接问道:“何事发生,劳曹卿亲至?”

曹彬从容答来:“启禀陛下,西域战报!”

“哦!”刘皇帝一下子坐了起来,同刘旸对视一眼,道:“讲!”

曹彬:“郭进上奏,西域王师,已大破敌军,轮台、北廷二地,遍插汉旗,契丹残寇四千余人,悉数败亡,辽安平王耶律敌烈为我军生俘!”

“很好!”闻报,刘皇帝顿时眉开眼笑的,很快收敛,仍不忘关心地问道:“杨业他们与远征军呢?”

“杨、王二帅,带领远征将士,南渡沙漠,袭得北廷,其后西进,同郭进军会师与轮台!两千将士,都已得到妥善照顾,杨业等将校安好,唯有王老将军,难负其累,病情有所反复!”曹彬道。

“不容易啊!”刘皇帝轻叹道,不过,得知此报,心情还是很不错的,当即指示道:“西北将士,痛击敌寇,开疆扩土,功勋卓著,该当予以嘉奖,由枢密拟制,通报天下,以勉其功。一应有功之臣,录好名单上报,兵部予以犒赏!”

“是!”曹彬平静地应道。

微起的情绪迅速平复下来,刘皇帝看着曹彬那仍旧沉静的面庞,不由玩笑道:“明明是捷报喜讯,曹卿如此表情,这般反应,若不开言,朕还以为是收到什么恶讯了!”

曹彬闻言微讷,注意到刘皇帝那带着笑意的眼神,反应过来,脸上终于有点波澜,揖手道:“得此捷报,臣心中同样欣喜!”

“好了,不取笑你了!”刘皇帝摆摆手,继续道:“西北将士远征作战,颇为不易,让郭进挑选五百将士来京觐见!

另外,远征将士,轻骑出漠北,出生入死,历尽辛苦,坎坷归来,更需安抚,全部召进京来,朕要亲自慰劳他们!

王彦升、杨业、郭进、王审琦等将帅,都是劳苦功高,着全部还京!刘昉、刘旻兄弟俩也一样,枢密院拟制,尽快发传!”

“是!”曹彬当即应道。

“此报一来,西域战事,也暂时有个了解了,善后事宜,军事布防,枢密院这边要着手进行了,紧接着展开布置!”刘皇帝又对曹彬交待道:“朕就一个意思,在接下来短时间内,西北务求安稳,如非必要,不启战端,以安治为先。

西域偏远,遥遥数千里,取之易,守之则更需费心了,军事戍防,需考虑朝廷承受能力,在维持治安与防御的前提下,尽量减轻负担,留兵多少,枢密院这边要好好筹划一番!”

“遵命!”曹彬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