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589章

作者:芈黍离

“无他,请荣公帮忙来了!”见到赵匡胤,党进浓眉绽开,放下茶盏站了起来。

赵德昭则说道:“党叔父已然等候多时了!”

“坐!”

赵匡胤解下头顶冠带,交给赵德昭,坐到主位上,又接过侍婢奉上的茶水,润了润嗓子,说:“遇到什么麻烦了?这朝野之间,还有谁能找你善阳侯的麻烦?”

京城之中,论资历,职权,论爵位,比党进高的人有很多,但很少有人能找他的麻烦,因为这是一块滚刀肉,一颗铜豌豆,一个混不吝,牵扯上他本身就是一个麻烦。

“荣公就不要装糊涂了!如今朝廷中,除了北伐,还能有什么大事,我自然是为此事而来!”二十年的战友情了,党进也不兜圈子,说道。

“你也想参与北伐?”赵匡胤问。

“谁人不想?”党进大大咧咧道:“在京中待久了,整日东游西逛的,还是想再上战场,松松筋骨!”

“调兵遣将,皆由枢密安排,我可做不了主!”赵匡胤这么道。

而提及此,党进就不由有些愤愤不平的:“石守信这斯,太不地道,同样是禁军,同样的训练,同样的俸禄,他敢看不起我们巡检司将士,北调将士,竟然没有我一兵一卒!”

“不得无礼!”见党进口出不逊,赵匡胤喝止:“枢密院调令,也是经由陛下批准的,容不得质疑。再者,虽发大兵,禁军又岂能尽数调离,京师的守备何能懈怠?”

“即便如此,抽调些将校军官,总没有困难吧!我等又不是提不动刀,上不得马了,一点杀敌报国的机会都不给,也说不过去吧!”党进嘿嘿一笑。

见其神态动作,赵匡胤不由笑了笑,而后叹道:“此番调度,陛下显然是打算让后辈青俊们去建功了,军中渴望赐爵授勋的将士,又岂能全数满足?”

党进不满道:“我等又未老,如此弃用,岂不可惜?”

看着他,赵匡胤道:“你也是沙场宿将了,也当知,战场的功勋不易,动辄生死之危,已是侯爵,何必再如此打拼?好生享受田宅、姬妾、酒肉,不好吗?”

显然,心思被看破了,党进也不尴尬,应道:“我这个善阳侯,才是二等侯,即便无意于公爵,若是能再提个一等,也是好的嘛!”

“此事我也做不了主啊!”赵匡胤道。

“公若为大军统帅,请命调动一个将校,有何困难?说起来,我们也好些年没有并肩作战了,当年在淮南战场的日子,至今仍旧怀念啊!”党进感慨道。

赵匡胤知道,这厮可精明着,因此闻言,表情一板,道:“帅位未定,谁在传流言,非议军机,不要命了吗?”

党进一愣,问:“陛下召你进宫那般久,不是商讨拜帅之事?”

赵匡胤放下茶杯,脸上做回忆状,深深一叹:“圣心难测啊……帅位,也不好坐啊,成则功勋盖世,倘有意外呢?”

……

“我?”垂拱殿内,再度被召来的太子刘旸,少有地发出一声惊诧。

殿中只有父子二人,环境显得私密,看着一脸意外的刘旸,刘皇帝很认真地点头道:“没错,就是你!这里就你我父子,我也就直说了!

此番北伐,不说发倾国之兵,举全国之力,半数总是有的,虽则三代已远,但这么庞大的军队,交与外臣之手,总是难以让人心安,那样对谁都不好。

思来想去,我若不亲征,那就只有你代父出征了!骄兵悍将之弊,我已经清除得差不多了,但是,他们不敢犯上闹事,更多的还是敬畏我的权势,你不一定能压服他们!

因此,趁着此次北伐,你也可积攒一些威望,至少不能让那些将士们小瞧了!”

“可是,儿没有带兵经验,以大兵付于我手,只怕误事,关乎将士存亡,北伐胜败,我不敢当此任!”刘旸大概是没回过神,很有自知之明地应道,连连摇头。

闻之,刘皇帝却笑了,温和地道:“你能有这个认识,就把我仅剩的顾虑打消了!让你挂帅,可不是让你去带兵打仗,临阵指挥的,自有重臣宿将辅助,你只需要坐镇中军,凝聚军心,起领导作用,至于指挥的事情,有人去做!”

第212章 开宝北伐

“倘若如此,儿愿出征,定然牢记教诲,不负所托!”听刘皇帝一番话,刘旸也放下心来,身体配合表情皆做释然状,郑重拱手。

不过,表现虽然沉稳,但难免露出少许紧张激动的情绪,毕竟大汉尚武之风还是很浓厚的,刘旸也是年轻人,虽然承受着远超旁人的压力与束缚,使他不敢有任何轻浮,但心里又何尝没有纵马执鞭、扬名沙场的期待?

见其状,刘皇帝微微一笑,问道:“出征之后,你打算怎么做?”

刘旸闻问,稍微愣了下,迎着刘皇帝注视的目光,思索了下,答道:“就如当年北伐,儿受命监国时,以学看听为主,舍此之外,军机决断,定不横加干涉!”

刘皇帝点了点头,说道:“你素来稳重,这么多年辅政事君,你在为政上我是很放心的,不过这治政与治军,虽有相通之处,但总是有所区别的,这还需你自己善加体会。

抱着一个谨慎学习心态,这只是个基础,但让你挂帅,也不只是让你去当一个任人摆弄的木偶,该担当的必有所担当,打仗也不只是军事决策与指挥,在此之外,能做的还有许多。

多余的话,我也不说了,我就在后方,看你表现,予你支持……”

“儿谨记教诲!”多年以来,刘皇帝总是这般言传身教,如今又是相似的情况,刘旸心中感动。

“东路军主帅未定,不知您属意何人?”刘旸主动问道。

“你认为呢?”刘皇帝反问道:“挂帅乃为治将,调兵的事不用你考虑,这遣将可需你费些心思了,说说你的看法?”

对此,刘旸当然不可能没有想过,甚至于他还代入刘皇帝的角色琢磨过。因此,当问到这里,刘旸也不矜持,拱手应道:“儿以为,荣国公赵匡胤可为东路军主帅!”

赵匡胤不管能力、资历,都是足以承担此责的。从刘旸个人出发,他对赵匡胤感观素来很好,辅政之时也多有请教。而从刘皇帝此前的行为态度,也能看出对赵匡胤的任用之意。

“赵匡胤为行营左元帅,高怀德为行营右元帅!”刘皇帝也不藏着掖着了,干脆地道出想法:“他们二人,我都谈过话了!”

不用正副,而采取左右职位,自然求个制衡的局面,而高怀德就是去牵制赵匡胤的。

而刘旸面色一喜,道:“二公皆是大汉名将,将帅之英,又都有对辽作战的经验,有二公从征主持军务,儿无忧了!”

刘皇帝笑了笑,道:“你回去准备准备吧,东宫的僚属,不必带太多,拣几名通边务的干吏即可,慕容德丰这样的青俊,可以带去历练历练,怀遇这孩子跟在你身边也有些年头了,也带去见识见识,看看他父亲生前奋战的地方。另外,奉宸军我交给你!”

“是!”刘旸拜谢。

翌日,刘皇帝正式降诏,以太子刘旸为平北大元帅,总督各路兵马,率军北伐。而其中疑而未定的东路军将帅,也随即颁告,赵匡胤与高怀德。

诏令正式下达,也意味着,大汉北伐备战,彻底进入快速道,诸类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向北方输送,而华北诸道,地方官府,也开始征调民夫徭役牲口,以供北伐,数以十万计的壮丁,不得不放下锄头,离开土地,把汗水挥洒在北伐事业上。

黄河以南,中原诸州,在东京的调度安排下,也做好了物资的集中转运,只要有需要,便随时动员。至于长江以南的地区,动静同样不少,大量的物资,尤其是粮食,在官府的统筹下,也持续向北方转运。

可以说,这是大汉第一次调动全国的实力,用于战争,而第一次真正爆发出来,就有种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战争的阴云,弥漫在汉辽边境,对于初步完成政权交接的辽国而言,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危机降临了,就如耶律璟之死一般突然,但带来的压力,却是铺天盖地的……

随着北伐诏令下达,大汉中枢也开始全力运转,筹措各项事务,忙碌起来。洛阳城中,当然是议论纷纷,不过对他们而言,战争的影响还仅限于口头上,皇城中的气氛,也跟着紧张起来。

倒是刘皇帝,在这个情况下,反倒变得轻松从容了,除了每日到诸衙视察询问一番,没有表现出一丝紧迫。

“官家,魏王殿下求见!”喦脱起来禀报。

“嗯?他来做什么……”刘皇帝嘀咕了一句:“宣!”

“参见陛下!”很快,魏王刘旻挺身入殿,干练地行礼。

越长大,越沉默,刘旻脸上仍然带着青葱稚气,但是表情却显得死板,没有任何多余的变化。这一点,很像早年的刘皇帝。

打量了这个儿子几眼,只见他穿着一身武服,表情郑重,但目光明亮,透着坚定。刘皇帝坐正了身体,问:“何事?”

“我要参加北伐!”刘旻毫不废话,表明来意。

闻之,刘皇帝有些意外,随即失笑:“小小年纪,你来凑什么热闹!”

“我已经十六岁了!”刘旻盯着刘皇帝,认真地说道:“四哥参与南征时,尚十三岁!”

“你能同你四哥比吗?”刘皇帝轻笑道。

闻言,刘旻脸上不见急色,但明显能让人感受到不服气。沉默了下,刘旻声音大了些:“我虽没有军中的履历,但同样读兵书,习武艺,论骑射,四哥未必能胜过我!如今,您派太子北伐,四哥也在西北效力,马怀遇比我还小,你都让他从征,我为何不行?”

听其言,感其志,刘皇帝认真起来,表情也严肃起来,盯着刘旻,刘旻也胆大,眼睛不带眨地迎视。

“行军打仗可不是射猎,更不是游戏!”刘皇帝说道。

“我知道!”刘旻点头。

父子俩又对视几许,刘皇帝忽然觉得,自己还是有些忽视过继出去的这个儿子了。沉吟,思量,刘旻也不急,就是昂首挺身,等待刘皇帝的决定。

“也好,陪你二哥去见识一下!”良久,刘皇帝这么说。

“二哥那边人够多了!”刘旻回道。

“你想去何处?”刘皇帝兴致忽然变得浓厚了。

“四哥在河西,我愿去榆林或者山阳!”刘旻早有主意。

“去榆林吧!”刘皇帝缓缓地点了点头,而后似恐吓一般:“杨业那边,可是要出塞,脱离后方,远赴绝域,步步艰险……”

“我不怕!”刘旻一点不露怯。

“去吧!”

“谢陛下!”刘旻躬身拜谢。

刘旻的主动请缨,给刘皇帝提了个醒,以往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年长的四个儿子身上,如今其他皇子也陆续长大,并有自己的想法与主意了……

开宝八年,春,三月朔,大汉西京皇城。

乾元殿前,百官齐聚,公卿俱在,华丽的仪仗整齐排列,白石御阶之下,上万自北伐各军抽调的将士汇聚于此,军容齐整,旗帜鲜明。

伴随着雄浑的鼓角声,刘皇帝一身礼服,高立于御阶之上,作为名义上的主帅,刘旸一身戎甲,在公卿、百官、将士们的注视下,稳步登阶,跪拜于帝前。

仪式感扑面而来,礼官朗声宣读完北伐檄文,刘皇帝拿过天子剑,交给刘旸,刘旸则满面肃穆,用力地接过。在其侧,赵匡胤、高怀德二人,也敬领帅印。

看着三人,刘皇帝没有废话,只是郑重道:“好好打!朕等着你们的捷报!”

“是!”

随着刘旸拔出御剑,直指苍穹,锐利的剑身在阳光的反射下熠熠生辉,而在场的将士,顿时齐呼万岁、万胜。

第213章 带着欢呼启程

根据枢密院的兵力配置,此番北伐,两京禁军要派出近七万将士,尤其是殿前司与侍卫司下辖的众马步军。

东京周边的禁军半数都被抽调,西京这边更是出大头,铁骑、龙捷、龙栖、小底、护圣、奉国诸军都在调派序列之内,河洛诸关的禁兵也是成建制地向北调动。

不过,直接从西京洛阳城出发的将士,只有两万步骑出头。数十万大军北伐,可不是集结好了再一起出发,而是分批调动,向各自的目的地赴命,而幽州则最大的一个集结点。

西京这边,除了乾元殿前的出征仪式外,还搞了一个出城仪式,奉命北伐的将士,都要从皇城正门出发,跨过河桥,沿着洛阳天街,走南门出,再行北上。

出征的人数不算多,但引起的轰动却不小,大汉开国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有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出征巡游。

天街两侧,围观的洛阳士民也是以十万计,观者如堵,人声如潮,不过都很有自觉地,待在警戒线外。

士民之中,有为子弟送行的,有为将士鼓励的,也有纯粹看热闹的,没有刻意组织,但声势浩大。

看着那旌旗猎猎,铠甲鲜明,长枪反射出的光芒锐利夺目,整齐的军容显示出一种强悍的气质。虽然大汉的禁军已然承平多年,但是建国以来长久的胜利下所培养出来的自信却始终存在,再加上对军队的建设工作从未放松,当大汉儿郎们披上战甲,跨上战刀,仍旧是那支睥睨天下的强军。

在万众的欢呼助威风中,出征的将士,也都不由地挺起了胸膛,迈动的步伐也更加铿锵有力。而洛阳百姓的反馈也更加热烈,他们似乎找回了属于古都居民沉寂已久的自信与热情,大汉儿郎开拓进取的精神与豪情也在这种气氛中迸发出来。

围观的人众中,也是形形色色,天南海北,官吏士农工商。当然,还包括那些寓居西京的各族商旅侨民,他们有不少人在大汉生活许久,感到吃惊的事物也见识不少了,然而此次出征的场面,威武强健的将士,热情雀跃的百姓,这些目睹的情状仍旧让他们感到震撼,心慕大汉繁华的同时,更添敬畏与向往。

在大汉走向繁盛的过程中,刘皇帝通过宣威司长年累月的宣传,一直默默地打造着官民百姓对朝廷、对国家的认同感,二十多年下来,已初见成效。

汉民之外,诸少数民族也一样,天街两侧欢呼呐喊的群众之中,就不乏吐蕃、苗、瑶、彝、党项、回鹘、女真人,甚至是高丽、扶桑,乃至那些裹着头巾的msl……

就如此前赵匡胤所说,此番北伐的将士中,以青俊为主,这么多年过去,大汉将士也更新换代了,后起之秀迭起,少壮派也彻底接替老兵老将们,而军功贵族子弟中的优秀人才也充斥其中。开宝封爵的贵族中,基本都有子弟在北伐军中效力。

洛阳北面的黄河渡口,最主要的自然是孟津与小平津了,都是历史悠久的古渡,也是交通要衢,在西京官府的开发下,这些年也日显活力,尤其是朝廷西迁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