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吾心如故
出来了!
他真的出来了!
有人振奋,双目湿润。
有人惊骇,心神震动。
“微臣,参见陛下!”
“……微臣,参见陛下。”
也不知是谁带头,一个短暂的停顿后,参拜之声震天。
“诸位请起。”
永泰帝伸手虚抬。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让永泰帝猛地按住了床榻边缘,大口大口的喘息。
“陛下!”
一名官员忍不住上前一步,“您的身体……”
其余人也都直起身子,神色莫名。
“无碍。”
永泰帝轻轻摇了摇头,“撑过第一场仪式应该没什么问题。”
第一场?
楼有知的瞳孔猛地一缩。
皇族大祭,准备需要三个月,整个祭祀过程也需要三个多月,大小仪式一共一百零八场。
而作为主祭人,是需要主持所有的九场大仪式的。
这九场的跨度,同样有三个月之久。
可陛下却说,他只能支撑住第一场?
什么意思?
第一场就是今天啊。
难道今天过后,陛下就会……
楼有知有些茫然了。
要知道,永泰帝以这幅姿态出现,就已经将之前的大部分论断都给推翻了。
后殿洞天、天灾延寿……等等等等。
而如果永泰帝会在第一场大祭仪式后死亡,那无疑是彻底佐证了这一点。
这让楼有知有些无所适从。
更别说其他人了。
甚至已经有皇室哽咽着,请命代行大祭,让永泰帝回后殿修养。
“不用说这些了,朕意已决。”
永泰帝淡淡道,“加紧启程吧,切不可错过吉时。”
于是,众人怀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复杂心情,簇拥着黄金龙榻离开天极殿。
锣鼓、号角、唱礼……
红毯、鲜花、旌旗……
整个京城在这一瞬间鲜活起来。
不停有皇室成员,从内苑洞天里出来,汇入队伍,浩浩荡荡的出城。
队伍的目的地,是在京城东面二十余里外的庆陵中央。
为了展现足够的虔诚,整个队伍只用步行赶路,只有永泰帝这一个例外。
事实上,按照规矩,就连永泰帝也是需要步行穿过这六十里路程的。
只不过看永泰帝一副行将就木,随时都会咽气的模样,哪怕那些刺头言官,也都选择了对这一点保持沉默。
然而过程中,有很多人注意到了与上次大祭的不同之处……夹道相送的百姓,很少。
只排出了里许,便开始逐渐减少,直至没有。
这跟上次大祭之时,入眼漫山遍野都是人头,一直绵延到六十里外才停止的景象想比,有些过于寒凉。
一个被遗忘的人在此时出现在众人脑海。
废太子,姜星河。
原来,姜星河的所作所为,已经让民心动摇到了这种程度么……
整个队伍,在乐队的喧嚣对比下,显得愈发沉默。
两个时辰后,庆陵到了。
庞大的陵寝群落几乎连成了山脉,中央空出的宽广区域,有着一座高大的祭台。
正是祭祀所用的齐天台。
当龙榻在齐天台跟前停下之时,众人的目光不由自主的又看向了榻上的永泰帝。
齐天台高十九丈,有台阶三百三十三级。
这三百三十三级台阶,是需要主祭人一边诵念祭词,一边徒步拾阶而上的。
在往年,这个步骤几乎没人注意,毕竟就算是个普通人,也能成功登上台顶,顶多就是略作停顿休息罢了,遑论强大到无法判断的大庆帝王?
可现在,如果连这个步骤都是坐在榻上,被抬着送上齐天台……
肃穆变为滑稽。
大祭的根本意义,将会从一开始就丧失殆尽。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不这样的话,以永泰帝的身体情况,能成功登台吗?
就在众人的注视下,永泰帝开口了。
“闫忠,扶朕下来。”
“是。”
龙榻落地,永泰帝在闫忠的搀扶下,动作缓慢的从榻上下来。
而就在他双脚接触地面的瞬间,猛地为之一曲。
若非闫忠的反应很快,永泰帝就要在众目睽睽之下跌倒了。
“陛下……”
闫忠面露不忍,道:“老奴背您上去吧?”
“胡闹。”
永泰帝淡淡的训斥了一句,“朕心中有数。”
说完,就发力挣脱了搀扶。
“陛下,祭词在此。”
礼部尚书弓着身子,双手递上一个卷轴。
“不用了,这次,朕想说点不一样的。”
永泰帝看都没看一眼卷轴,直接越过礼部尚书,开始登上台阶。
不一样的?
乾王和楼有知、窦天渊三人,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
他们知道,重头戏要来了。
永泰帝为什么要将大祭提前,大祭又能为永泰帝带来什么变化。
一切的一切,都将在此时揭晓。
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只是开头一句,便如晴天霹雳,将他们彻底震住。
“你们,应该都已经想起来,杜千川说过什么了吧?朕可以告诉你们……他说的都是真的。”
!!!
除了整个身心都被完全控制的皇室之外,所有人都是悚然而惊!
杜千川说过什么?
活了那么久的一辈子,私底下,明面上,肯定说过很多很多东西。
但唯一被众人熟知的,只有那一次,弹劾先帝的奏本。
弹劾不弹劾倒是其次,没人会真正在意。
真正让人记住的,是围绕‘有灾不赈’的那番言论。
虽然此时此刻,大家都已经相信了那番言论,可再怎么相信,那都是杜千川说的。
跟亲耳听到永泰帝承认,远远不是一个概念。
“文昌四十二年春。”
永泰帝一边登台,一边缓缓开口。
明明一副摇摇欲坠的样,脚步却始终坚定不移。
“朕与先帝闲话,提及袁守义离京探亲之事。”
“次日,先帝命朕上书,提议将大祭提前。”
“后天灾爆发,并州哀鸿遍野。”
“本该于灾情中罹难的八成百姓,却在楼有知的神来之笔下,得以保全半数。”
“朕后知后觉,直到灾情得到缓解后,才察知到有人在暗中遏制赈灾。”
“于是,朕先出手,杀死了那个伪装成难民,想要状告楼有知的喽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