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孤独麦客
东南风骤起,拂倒了大片鲜嫩的牧草。马儿低下头,无声咀嚼着。
河流、湖沼、芦苇、树林、草原,组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直让人忘却一切烦恼,只想仰面躺在草地上,呼吸着混合了青草与野花味道的空气,注视着天空淡淡的白云。
太阳渐渐升起。
张归霸抖落了甲叶上的雨珠,仔细擦拭着横刀上的血迹。
他的脚下躺着两具尸体。
死者嘴唇紧闭,眼睛半睁,双拳紧握。腹部一道可怕的伤口延伸至前胸,血迹已经凝固,近乎发黑了。
尸体的脚边躺着一条鱼。
鱼儿嘴巴大张着,双眼几乎凸了出来,能够想象出它离了水面,在岸上垂死挣扎的情景。
“尸体埋了吧。”张归霸吩咐了一句,拿满是烂泥的军靴在草丛里擦了擦,随手拎起鱼,翻身上马走了。
山谷内的战斗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
鞑靼骑兵双眼赤红,反反复复冲击着一座岿然不动的坚阵。
阵中长枪如林,弓弩雷发,阵前倒毙的人、马尸体几乎阻塞了前冲的道路。鞑靼人愈发绝望,有人几乎要哭出来了。
我已经不要命了,为什么冲不动夏人的军阵?
组成军阵的都是杀人如麻的职业武夫,清晨的阳光斜照在他们脸上,似乎没有一点影响。弓弩手按部就班,长枪手稳如泰山,军士浑然无惧,配合井然有序,这是一群经历过大风大浪,见惯了生死搏杀的武人。
他们不会像新手那样看到骑兵就害怕,他们不会像新兵那样稍有不利就惊慌,他们也不会像新丁那样见到便宜就什么都不顾了。
敌人猛冲,我们稳着打,敌人溃退,我们还是维持阵型,墙列而进。
“呜!”角声响起,长剑手们稍稍加快了脚步,弩机连续发射,将敌人最后一波攻势迎头摧破。
军官们回头看了看高台处,旗号连连变幻。
口令声顿时响起,所有人将弩机置于脚下,从背上取下长剑、陌刀,加快脚步冲了上去。
“噗!”还在努力前冲的鞑靼骑兵被砍得人仰马翻。
锋利的长剑有如催命符一般,将人整个劈倒。
有手持钩镰枪、长柄斧的袍泽上来,下勾马腿,上砍骑手,长剑手奋力劈斩,整个大阵如同精密运转的杀戮机器,将最后的鞑靼勇士斩杀殆尽。
敌人终于撑不住了。
他们不舍地看了一眼正乘坐马车、牛车转移的家人,流着眼泪呼啸而去。
轻骑从山坡上冲了下来。
来自河渭诸州的吐蕃、党项、嗢末、羌人发出瘆人的怪叫,加快速度追了上去,痛打落水狗。
鞑靼骑兵斗志全无,溃得到处都是。陇右蕃人轻骑畅快地追杀着,轻松收割着一个又一个人头。
“昔年曳咥河之战,突厥十万骑硬冲苏定方数千步卒,结果反为其所败,士气大泄,溃不成军,蕃骑趁势追杀,斩首数万级。”张归霸下了马,看着一片狼藉的战场,感慨道:“今濡源之战,斩首不下六千,杨将军亦可名留青史了。”
跟随苏定方出战的部将萧嗣业、蕃将婆润都被记录了下来,日后修史书,亦可留下名讳。就是不知道俺老张有没有这个福分了,亲率偏师截杀、迫退黑车子室韦那礼部援兵,应该也能蹭个名字吧?
山谷内的长剑手们前冲百步之后停了下来,稍稍整队之后,再次前冲。
正在逃跑的鞑靼老弱妇孺哭喊连天。
有人奋而跳下了马车,徒步阻敌。看他们胡子花白的模样,张归霸只是冷笑一声——南征北战那么多年,心早就硬了,只要是敌人,哪怕三岁小儿站在他面前,一样挥刀砍下,眼都不带眨一下。
寥寥数百老弱组成的防线几乎被一冲而跨。
心狠手辣的职业武人用重剑、陌刀劈砍出了一条路,残肢断臂、心肝肠肺流了一地,他们快步前冲,追上了逃跑的车队。
蕃人轻骑四散在周围,远远警戒着,配合完美又默契。
已经没有人抵抗了。
阿布思家族最后的血脉后裔被团团围住。马车车帘被掀开,乘客看到甲叶上还挂着肠子的武人手提滴血的重剑时,直接吓昏了过去。
战斗结束了。
事实证明,他们还没中原那些藩镇杀才难打,唯一的优势就是机动灵活,战术不对头的话,会被他们耗死。但只要你逼得他们不得不正面作战,完全就是小菜一碟,破之易也。
“军使,昨日方大胜,今日又胜,将士们连续作战,一点疲累之色都没有,金刀军有几分强军的模样了。”张归霸走到杨亮身前,笑着恭维道。
“比之长剑军如何?”杨亮问道。
张归霸没有丝毫犹豫,道:“犹要强上几分。”
“哈哈!”杨亮大笑。
张归霸没说实话。杨亮自家人知自家事,比起长剑军鼎盛状态,应该还是要差一些的。毕竟当初成军的时候补了很多新兵进来,他们的成长需要时间。
好在队伍里有不少长直军老卒。不愧是朱全忠的亲军,杀起人来贼利索,似乎被人包围时也不觉得怕的,依然谈笑风生,奋勇杀敌。
有时候杨亮都觉得他们毫无人性,是完全的杀人机器。不过新兵在他们的带领下成长很快,这是最大的好处。
一支军队,不怕被重创,就怕被全歼。一旦富有战阵经验、会阅读战场形势、有主观能动性的基层军官和老兵死掉了,所有的传承也就烟消云散了。新人需要从头开始积累一切,这个过程会经历挫折,会付出血的代价,更大的可能是根本没有机会成长起来。
“贼人退了?”杨亮瞄了一眼正在抓捕鞑靼老弱,打扫战场的军士,转头问道。
“来人不多,寥寥千余骑罢了。被我带人摸了斥候,主力傻乎乎往前冲,杜宴球占着高地,弓弩齐发,贼人死伤惨重,亡命四散。”张归霸寥寥数语,将他带领偏师吓退贼人的大概过程讲了一遍。
其实一路奔袭过来,金刀军的行踪应该已经泄露了。昨日他们摸了一个回鹘部落,斩首两千余级,俘生口万余,牛羊十余万。今日马不停蹄,结果正好见到阴山鞑靼在逃窜,很显然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
但人一多,跑路就慢。况且还要带着帐篷、家什、牛羊一起赶路,这速度就太慢了,被追上是难免的事情。
“待会生口、财货、杂畜清点完毕后,就遣人送往集宁。你来安排,无需多,派千余轻骑押送即可。”杨亮吩咐道。
“遵命。”张归霸大声应道。
他心态转变得很好,对于在夏军中担任的角色也很满意。有时候人是需要一点运气的,当初夏王俘虏的梁兵梁将还不算多,又因为草原战事紧急组建黑矟、金刀二军,给他这种降将捞到了机会。不然的话,猴年马月才能重新当上大将?葛从周、康延孝、张慎思有这机会吗?没有。
正常来说,他们就得和刘捍那样,要蹉跎好几年,然后才会慢慢得到夏王的信任,得以掌兵。
俺老张是有大气运的人,小时候那个算命的瞎子没说错。
“今日这仗打完,不能停。咱们继续南进,攻御夷镇城。”杨亮的胃口很大,风格也很激进。邵树德将金刀军交给他果然没错,虽然对整体战略有些疑问,但执行命令很坚决,也非常到位,确有名将之风了。
他们这会所在的地方其实也是御夷镇,不过是“故御夷镇”,在后世张家口沽源县东、承德市丰宁县大滩镇西,位于濡水东西两源之间——濡水,就是滦河。
御夷故城南一百四十余里、赤城县北六十余里,有后魏孝文帝太和中所置御夷镇新城,这是一个塞外的交通节点,位置十分关键。
“军使,杨都头有令。”远处驰来一骑,及近,翻身下马,将命令书拿了过来。
杨亮接过仔细一看,道:“御夷镇不得不打了。都头有令,我部进占御夷镇之后修缮城池,遣兵留守。”
张归霸有些惊讶。
他以为此番出兵仅仅是犁庭扫穴,打击不从,收获牛羊丁口呢,这是要占地的意思?
数百里的路程,难不成要恢复后魏诸军镇?那派谁守呢?
以御夷镇为例,当年后魏皇帝是将俘获的高车人安置于此,令其守边,夏王会怎么安排?柔州是契苾部在守边,怀荒、御夷是谁?藏才氏?浑氏?还是夏王自己的奴部?从中原抽调衙军是最不可能的,因为花费实在太大,各种物资都得内地转运。
草原,就得按草原的生活方式来,除非安置百姓过来屯垦,但规模注定大不了,很难养活万人以上的兵丁。
“比起李克用,大王可能更担心契丹。”杨亮仿佛看出了张归霸所思所想,道:“不管了。咱们把这些杂七杂八的部落收拾了,便是将来退兵,也不亏。我算是看出来了,这些部族太散,很难拧成一股绳,若契丹攻来,一个个都要被吞下。”
张归霸不是很清楚契丹的实力,有些难以理解。
事实上,历史上五年后(902),耶律亿率“四十万人”伐河东,在代北转了一圈,俘获九万五千人,牛羊马驼无数。先不管这四十万人水分有多大,但这么大规模的出征,不顺路扫一遍这些部落是难以想象的。
耶律亿这么一搞,对李克用的草原朋友们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以后,代北部落不太可能再听命于河东了,李克用也很难再得到大量战马和蕃人炮灰。他临死前河东只有七千骑兵,除了与朱全忠的战争消耗极大,本族沙陀骑兵大量战死外,草原部族慢慢离他远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邵树德这次抢先一步扫荡这些部落,虽然不可能完全搞干净,但收获定然也不会小。就是不知道消息传到契丹后,他们会怎么看了。
六月二十日,金刀军使杨亮率蕃汉兵马万余人南下,突袭百余里外的御夷镇。
贼人毫无斗志,已经跑路大半。他们拷讯俘虏后快速追击,俘斩数千,缴获牛车三百余辆、牛羊马驼八万余。
而这个时候,无上可汗大举东进扫荡的消息也渐渐传开了,燕北诸部闻讯大震,一时间陷入了两难选择之中。
第012章 去诸
平地松林是一个地名,大致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部。
《辽史三·太宗纪上》记载:“天显八年,(耶律德光)西狩,驻跸平地松林。”
“十二年,幸平地松林,观潢水源。”
时辽都上京临潢府,平地松林在其西。
地如其名,“平地松林广数千里”,十分惊人。
甚至在开发了数百年后,明人罗洪先《朔漠图》中记载:“自庆州西南至开平,地皆松,号曰千里松林。”
辽时有数千里松林,到明代还有千里,可见其广阔。
又因潢水(西拉木伦河)上源附近为高原碛漠地形,且多松林,故国朝称之为“松漠”,曾设松漠都督府,安置契丹——半干旱草原、湿润草原、森林,共同构成了松漠都督府的辖境。
乾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奚王去诸意兴阑珊地自平地松林返回。
这一片的几个部落,在契丹与奚王府之间摇摆不定,甚至隐隐倾向契丹,让他很失望。
天气有些阴沉,风儿吹得松林涛声阵阵。
潢水哗啦啦作响,细碎的水花飞舞而起,就像在哭泣一样。
去诸停了下来,信步走到河边,掬起一捧清冷的河水,洗了把脸。
水珠顺着他苍白的脸流了下来,挂在睫毛上、胡须上、发梢上。
“先祖当年犯了很多错,唉!”去诸感叹道。
“突厥为唐人所败之后,我族便向大唐进贡。征伐高句丽时,我奚人诸部出兵随征,有战功。”
“贞观二十二年,置饶乐都督府。以其地置五州,奚族五部酋长各领一州,饶乐都督府自领一州,共六州。先祖可度者‘使持节六州诸军事、饶乐都督、楼烦县公,赐李氏。’那时候的契丹,根本欺负不了咱们。”
长子苏支走了过来,道:“爷爷(父亲的意思)何须如此?唐人残暴不堪,我族乃草原上的雄鹰,岂能被长久役使、虐待?唐人的幽州将帅,视我族和契丹酋豪为奴仆,动辄鞭打、欺辱。每每出兵,都要大肆征发,死伤众多。灾荒年间,非但不赈济,反而还不断课税,征丁征牛羊,这样的朝廷,捧着他作甚?”
确实,从太宗晚年开始,一直到高宗朝,无论是对突厥用兵,还是征伐高句丽,奚、契丹诸部都要出兵、出马、出牛羊。若不多还罢了,可战争实在过于频繁,部落人丁死伤惨重,不满不断累积。但这时候慑于大唐兵威,还不敢反叛。
到了武后年间,管理不善的问题大大凸显。别说边地将帅了,就是一个刺史,都把奚、契丹酋长看做奴仆,肆意羞辱,有时候还当着众人面鞭打。契丹遭灾,部落大饥,酋长跑到营州请求赈济,营州都督赵文翙根本不管,把人轰出去了,最终酿成了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的叛乱。
“那时候该反。”去诸转过头来,道:“正所谓官逼民反,平时不断征兵打仗,缴纳贡赋,遭灾了却不赈济,这是没把咱们当人。”
“但大唐武宗会昌年间失策了。”去诸叹道:“回鹘灭亡,咱们庇护其余党,依然沿用回鹘官印,契丹却乞求大唐赐官印,得‘奉国契丹之印’。这是一大失策,恨啊!”
苏支也了解那段往事,闻言默然。
回鹘乌介可汗寇边,被振武军大破,损失惨重,一度逃到奚人牧地避风头。唐廷闻之,令奚人交出乌介可汗,奚人拒绝,并且将其残部安置在部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