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446章

作者:疯神狂想

比如,这本礼部韵略之中,“恒”字右半边缺墨笔。

这显然是回避北宋真宗赵恒的讳,说明那一套书刻印的时间,当在仁宗一朝或稍后。

而仁宗赵祯一名,在书中也未曾遇到。

这就透露出“祯”字是回避的,至于仁宗之后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则均未予回避。

进一步证明,此书不会晚于北宋。

根据这样的鉴定方法,陈文哲很快就推定,此书刊刻于北宋仁宗景祐四年也就是1037年,至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之间。

这样的一套书,肯定是海内外现存最早的《礼部韵略》刻本。

不过,这一推定,肯定要结合此书的材质。

这套书,其开卷为皮纸印造,捣碎桑树皮的外皮依稀可见,这样的特征,肯定会被认定为接近北宋版本的重要特征。

这种方法鉴定,有个讨巧之处,它恰恰是一部考试用书,押韵、避讳,尤为严苛。

如果是之前,对于古代的科举,陈文哲还真不太懂。

但是,这里是长安,恰恰他之前逛过碑林,而在碑林之中,最不缺的就是四书五经!

之前在学习景云钟制作的七天当中,他在梦中也会溜溜号,看看其他方面的记忆,学习一些不同的知识,来放松一下精神。

所以,对于那些记载在隋侯之珠内的古代科举书籍,他也随便看了看。

也就是他记忆力超强,就算随便看看,也记下来了很大的一部分。

现在结合这部礼部韵略,可以发现的东西就比较多了。

陈文哲知道,之前发现的那部礼部韵略,可谓是是重大典籍发现!

因为是更早的版本,其内容就越是全面,因为后期印刷的版本,已经是经过多次删减。

这么一套书,能流传下来,可真是不容易,也可以说是幸运。

不仅是鉴定方法有些幸运,就连这部书的命运,也幸运之至。

因为像它这样的考试工具书,朝代一变就作废,没有用了就会扔掉。

现在人们想找一本明代的《三字经》都难上难,居然让这本北宋的《礼部韵略》给流传下来了,这得多大的运气?

当然,运气还远不止于此。

即便在北宋朝,这部关系着无数学子命运的韵律“圣典”,也曾历经数度增减删改。

北宋沿袭唐制,科举不仅测试经义、策论,还要加试诗赋。

而到了王安石主持变法时,便不再考试诗赋了,《礼部韵略》形同一部废书。

而待到此后,司马光主政,他又恢复了前朝惯例。

这时当政者又想恢复《礼部韵略》,可语言已发生了变化,牵涉的字大概有十几个,皇帝就命人把这些字给填补进去。

然而,不久之后,又宣布不考试诗赋,等于原先补的那些又作废了。

《礼部韵略》再执行,已是南宋绍圣年间的事儿,这又过去了一百多年。

从书的名字命名来说,真真正正叫《礼部韵略》的唯有这一部。

可以说,这部《礼部韵略》就是当时的《新华字典》。

现在的《新华字典》每版都不一样,旧版很快就消失了。

而正是这未经删减的最早版本,对现代人研究当时礼制体例的演变、相关音韵之间的关系,都能提供唯一依据。

也就是说,这本书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后世版本所没有的。

这样一来,后人要想仿造,那就仿无可仿,除非你是臆造,也就是凭空想象着直接乱编。

但是,这么一部如同字典一样的书,你怎么编才能不漏破绽?

所以,到了此时,这部五本的礼部韵略,应该因为其记载的内容,而被认为是真正的宋刻本。

到了此时,还有鉴定的最后一步,那就是怎样判定这套典籍的“出身”?

要知道,就算是宋刻本,也是有着民间刻本和官刻本之分。

这可不一样,很显然,官刻本肯定更好,价值也更高。

只不过,不管是什么时候,民间的坊刻本都是最多的,留存下来的几率也更大。

比如之前在国内留存下来的那套,最终被认定属民间坊刻本。

而这一套,陈文哲怎么看,都不像是民间刻本,因为制作的太精良了。

还是那句话,不管是什么时候,坊间刻本,都不如官刻本精良。

最起码官刻本排版、印刷的更加专业,不会太粗糙,这就是民间刻本和官刻本的区别。

看第一本书,上面有着明显的官文。

当然,有这种官文,也不代表就是官刻本,只不过是有了一种可能。

陈文哲记得很清楚,之前那套礼部韵略藏书的主人,起初告诉众位专家的时候,就说那套书为北宋国子监官版。

理由是那套书卷目之上,留有官文。

其实那篇牒文,是在叙述丁度等奏进札子中的话语。

札子是古代一种公文,多用于上奏的文件,就是电视上演的那种东西。

尽管有这样的话“如可施行,送国子监印造颁行”。

但这只是丁度等,进呈书时的话,不能直接证明那一套书,就是北宋广韵刊修所的雕造。

再结合那套书装帧风格偏粗糙,且书中出现了好几种字体,很多专家认定,它不是所谓北宋国子监的官版,而属民间翻刻。

不过,由于是考试书的缘故,内容提供的还是权威官韵。

第645章 这么随意的吗

其实证明是官刻本,还是坊间刻本,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书本的大小。

之前发现的那套礼部韵略,尺寸就比较小,陈文哲记得数据,好像是宽16.4厘米,高12.4厘米。

现代人常见的南宋大版本、大开本的《礼部韵略》,宽、高分别为24.6厘米、17.2厘米。

而《增修礼部韵略》还要更大一些,宽28.2厘米,高19.2厘米。

刊刻小本,或许是为了方便考试携带,但节省成本也是一个不能排除的重要原因。

联系到那套书在雕版上的随意性,就连固定的版式,事先也没有做过设计。

还有,依据书中字体有异同,版面有的有断裂痕,也有满贯之处,证明那套书它是一部后印本,而且经过修版。

修版又很仓促草率,反映了当时的市场需求很急,发行量很大。

这种种迹象,都足以证明,那套书为民间坊刻版本。

官刻书就不会如此,最起码不会有排版问题,也不会有错误,版面肯定不会有断裂痕迹。

陈文哲手中这一套,从他第一眼看到,就感觉印刷精良,当时他还以为是现代仿印的东西。

到了此时,陈文哲已经找出来了太多证据,都可以证明,这就是北宋官刻本。

“一函五册的北宋国子监印造刻本《礼部韵略》!”

“鉴定正确,成就值加一!”

听到正确的结果,陈文哲脸上的笑意,再也忍不住。

只要这是真品,那么这一套书,它就不仅刊刻时间比小鬼子真福寺藏本要早二十多年,而且,去声、入声两卷都保存完好,这可是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一部比较齐整的北宋读本。

而小鬼子那边的真福寺藏本,几乎丢失了全部去声,且残缺多达168个汉字。

现在这一套书,不仅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礼部韵略》最早版本,而且,是市场中难得一见的北宋官刻孤本。

至于之前的那一套,那是民间刻本,而且还保存不善,被水浸湿了。

但是,就那么一套书,也拍卖了两千六百万!

那套书以600万开始起拍,迅速被叫价至1000万,之后被电话委托直接叫价至少1500万。

随后以每100万的幅度递增,至2000万之后速度逐渐缓慢。

叫价2300万之后停顿片刻,之后总共经过22轮叫价,最终以2600万落槌。

加上费用,一套北宋民间刻本礼部韵略,卖了两千九百九十九万!

差一点就到三千万,可这种价格,对于宋代刻本来说,其实是偏低的!

先前陈文哲就说过,一般只要是宋刻本,一本书差不多就是一千万元钱。

要是按照这么算的话,这一套书,应该价值五千万,只多不少。

很显然,民间刻本和保存不善,给它拉胯了。

而到了陈文哲这边,他要把这套书买到手,那能卖多少钱?

其他不说,国子监刻本,就肯定让它身价倍增。

所以,最少五千万,而整套的版本,肯定要有溢价,溢价三分之一不过分吧?

所以,最少也要六千五百万,如果真要上拍,拍个七八千万,应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那么,这么一套书,他到底要用多少钱买下来呢?

“这边,这一套书多少钱?”

作为一家大型书摊,员工都不止一个,而就算这样也很忙碌。

这里不缺客流,加上摊位足够大,书本足够多,自然就生意兴隆。

所以,几个年轻小姑娘,不时的在书堆之中穿梭。

也是因为她们太忙,所以,就算陈文哲把这一套书翻了好几遍,也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

因为现场,比陈文哲更加夸张的有很多。

比如他身边的几个小家伙,已经坐在一堆书上,看了很长时间的漫画了。

他们才是最引人注意的,因为不时的,他们就会傻笑几声,不惹人注意才怪了。

陈文哲连续喊了好几声,才有人过来。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