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25章

作者:疯神狂想

两个人坐上车,陶教授跟他说起来龙泉青瓷的特点,不知道怎么说的,突然说起了本田那个小鬼子。

“最近他联系过你没有?”

“没有啊!难道有什么问题?”

陶教授沉吟了一会儿,才道:“本来不想让你过多参与的,不过,对于做旧,显然你更有天赋,那我就交给你个任务。”

说着,陶教授从口袋里,掏出来了几枚黑色的东西。

这些东西一个个只有豆粒大小,看着也很不起眼。

“这是一种微型的信号发射器,可以在固定时间,不停的向外发射信号。”

“用于追踪的东西?”

“对,如果遇到了合适机会,可以把这东西,放进做旧的瓷器当中,只要卖出去就好了,其他事情不用你管!”

“卖给本田?”

“嗯,上一次我们交易给他的那件转心瓶,最近在霓虹那边上拍了,没有报关出境,肯定是私自运输出去的,既然有了一次,就肯定会有第二次。”

陈文哲看着陶教授,先前那一次,应该算是试探吧?

怪不得陶教授,会亲自卖出他做旧的一件瓷器。

拿着手中的信号发射器,陈文哲想着,到底放在哪里最合适?

“不要有负担,遇到了机会就做,遇不到机会就算了,安全第一。”

来到大海博物馆,两人下车,走进了博物馆。

此时才八点钟,博物馆还没有正式上班,不过在办公楼之中,已经有很多人在忙碌。

两个人直接来到了张昌民的办公室,此时张昌民正在打电话。

等他挂了电话,张昌民就笑着道:“这位同学,我们见过,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陈文哲,这次他过来,是想看看真正的龙泉窑!”

“哈哈,看瓷片不是更清楚?连里面的胎都可以看得到,紫口铁足,都是露胎形成的,那么多碎瓷片,还看不够?”

“我们那边可没有紫口铁足,你这是在向我显摆?”

说到这个,陶教授的脸色就不好了。

他们拿到的碎瓷片,都是普通青瓷,而且还都是碗盘碟等生生活用瓷,不是观赏器,哪来的紫口铁足?

“好了,不说这个,送你了那么多碎瓷片,能研究出龙泉窑的釉料吗?我们这一次可付出了不少!”

“所以我才带学生过来,看看真正的龙泉窑精品是什么颜色。”

“梅子青最珍贵,要不然给你们看看这样的作品?”

“你怎么看?”陶教授看向陈文哲。

“我想看最具代表性的龙泉窑,不用具体到哪一种颜色!”

“这样啊?我们这里还真有一件代表性的作品,像是一块瓷砖,又像是特意烧制出来的调色板,走,我带你们去看看。”

“算了吧,让文哲过去看看就好,你们那些东西,我都看过,我们还是说说后续的釉料配方怎么研究吧!”

“还怎么研究?不管怎么研究,我们提供了东西,你们研究出来了,专利得有我们的一半。”

“百分之五十?这你们就不用想了,最多百分之十,而且还得你们提供一部分资金,都知道龙泉窑的釉色跟紫金土相关,可添加多少?只能添加紫金土?怎么调配才能形成想要的颜色?

我们已经做了几次试验,添加到了合适的比例,也不能得到让我们满意的结果,因为我们不清楚,到底是不是只有紫金土在起作用,如果还有别的东西呢?”

陈文哲没有继续听下去,他已经跟着一位工作人员,走出了办公室。

“文哲,看完了,你先自己回去,我要跟老张好好讨论一下。”

刚刚走出办公室,里面就传来了陶教授的声音。

陈文哲应了一声,跟着那名工作人员,直接去了博物馆的库房。

有人带着,签了好几次字,过了几道安检,才进入了博物馆的库房。

而进入了这里,又见到了不少人。

那名工作人员只是在外间的办公室等着,很快就有人送来了一块如同瓷砖一样的东西。

只是看了一眼,陈文哲就被吸引了,这还真是一件经典之作!

第171章 赚大发了

“看,这就是典型的龙泉窑,上面是龙泉窑烧制的各种颜色,都被调好烧制了出来,从月白、粉青,一直到梅子青,三种颜色的过度,十分自然,可以说绝对的大师水平。”

看着办公桌上的瓷砖,或者说是调色板,陈文哲心中满是惊叹,当然,更多的是惊喜。

这还真是够经典的,他知道紫金土中所含的铁,可以使釉色发生改变,可没想到,古人已经全都研究的明明白白。

到了现在,很多研究龙泉窑的匠人都知道,在胎体含铁量一定的情况下,釉色会随和含铁量的增加而加深,于是就有了,月白、粉青、梅子青等不同的釉色。

可要真正调制出最经典的三种釉色,却十分不容易。

知道怎么调制,和能够调制出来,完全是两回事。

陈文哲知道机会难得,所以在看到那块调色板之后,就毫不犹豫的上了手。

他没有多余的动作,只是坐在一张椅子上,轻抚那块调色板。

同时,他启动了自主传承。

传承启动,这一次获得的传承就比较多了。

他甚至看到了龙泉窑的起源和经过,而且是亲身经历。

龙泉窑的兴起,源自越窑之衰落。

那越窑在唐朝盛极一时,因为原料枯竭和税赋加重,到北宋已是强弩之末。

在海外发现的越窑器,最晚是北宋的,也说明北宋之后,越窑就不再出产上品瓷器了。

新文明,总是建立在旧文明的废墟之上。

越窑衰落了,但对青瓷的需求还在,取而代之的是北方的耀州窑和南方的龙泉窑。

当时有一支越窑工匠向南迁徙,到了龙泉,时间是北宋早期。

这队越窑工匠初到龙泉时,看到是这样的环境:山区,有充足的木柴;有河,方便水运;有瓷土,质量不错;最重要的是,有窑。

许多古代名窑起源于山区,比如建、景镇、耀州、德化等窑,并不是因为山区适合烧瓷,而是因为山区耕地不够,农民要搞点副业贴补家用。

龙泉先民以前就烧瓷器,一说始于三国,一说五代,他们过着“农忙而耕,农闲而陶,帝力于我何有哉”的田园生活。

那时的产品没有实物留存,估计是普通的日用器皿。

直到越窑专业瓷工加入,才助力龙泉发展成为历史上最大的青瓷产地。

龙泉窑的发展,可以按朝代划分,北宋是上升阶段,还有许多越窑的影子;

南宋达到技术巅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陈文哲得到的传承,出自南宋。

龙泉窑后期分支众多,许多窑口都有一个传说中的创始人,被后世窑工奉为神明。

比如耀州窑的德应侯、德化窑的林炳、景镇的赵慨。

龙泉窑是兄弟俩,章生一和章生二。

而章家兄弟,代表了龙泉窑的两个分支。

章生一创立了烧百圾碎(就是开片)青瓷的哥窑,章生二创立了烧不开片青瓷的弟窑。

现在的龙泉瓷工还非常崇拜章氏兄弟,也把龙泉瓷分为哥窑和弟窑。

简单说,有开片的铁胎青瓷是哥窑,没有开片的白胎青瓷是弟窑。

铁胎就是在白瓷土掺入一种高含铁量的紫金土,通过加深瓷胎的颜色去衬托釉色。

这就是陈文哲想要的传承,也是那块调色板的出处。

很自然的,陈文哲学会了调配三种釉色,甚至是多种釉色。

月白、粉青、梅子青,三种最经典的龙泉釉色,一下全都学到了,而且还学到了不少利用紫金土的手法。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学到了一些哥窑瓷的烧制手法。

这说明,龙泉窑被看做是哥窑,也不是毫无道理的。

通过近代的考古发掘,在龙泉窑南宋窑址中,那种开片的铁胎瓷片,大概占十分一,这是龙泉哥窑的证据,不过产量不大。

这些陈文哲并不关心,他最关心的是传承,而他的传承,除了三种釉色的调色配方之外,还有弟窑的烧制工艺。

这一次传承可以说是赚大发了,得到了龙泉窑的经典釉色配方不说,还得到了哥窑和弟窑的烧制工艺。

特别是弟窑,很多技艺,都达到了大师级。

刻花、贴花、印花,都是大师级,而印花就是印胚,来博物馆之前,他还有冲动,想要把印胚技术升级到大师级,幸亏没有升级,现在一次自主传承,就全部升级到了大师级。

看了看属性列表,瓷器制作方面,还增加了哥窑和弟窑两个分支,哥窑的烧制水平是专精二级,弟窑却是大师三级。

“同学,同学,你怎么了!”

“啊?没事,感受到了古人的工艺,有点走神!”

“你可真厉害,走神走了十几分钟,看好了没有?看好了,我们也该出去了。”

“走吧,看好了!”

陈文哲把手从调色板上收起,目光却没有离开这块调色板。

这东西是个宝贝,可惜,他得不到。

等什么时候有空了,一定要重新烧制一件!

许下了愿望,系统居然没有一点反应。

好像很久都没有得到任务了,难道是因为没有完成传承任务?

一脸疑惑的走出了博物馆,本来是打算出去打车,没想到陶教授的司机叫住了他。

“陈同学,陶教授安排我送你回去。”

“不用,我去一趟古玩城,去那边有事,办完了事情,我自己回去。”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晚唐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