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疯神狂想
这种金质开元通宝唐高祖李渊时铸造,钱文撰写者欧阳询。
这种金币是仿铜开元通宝铸造,并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为宫廷赏赐钱。
此钱币外径:2.4CM,净重:8.2克。
现在发现的数量还是比较多的,要不然他也不可能不如宋代的金币之前。
比如在1970年长安何家村,就出土30枚金开元通宝。
而这是那个时期,唯一的一次发现,足见其珍稀程度。
唐代的金币,其实也不少,除了上面说的,还有一种天策府宝鎏金币。
当然,这一种金币,应该不算是唐代的东西,而算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金币。
这种金币准确的说,应该是十国时期楚国马殷所铸。
这是专为纪念天策府而铸造的钱币,除“天策府宝”钱币外,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天策府宝”钱币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纪府钱币。
“天策府宝”大钱,内外廓齐整,币文真书,旋读,背面无文。
是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所铸,时在乾化元年(911年),这种金币属于我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再就是宣和元宝金币,这是北宋时期宋徽宗专门发行的一种钱币。
这种金币形制如北宋小平钱,窄缘广穿,楷书旋读,直径为2.2厘米,重2.8克。
传为为其子嗣所铸造,宣和元宝金币的铸造量也仅有六十六枚。
之前此种钱币,只是在1996年4月27日,阿什河乡南城村农民在阿什河中筛沙子时,发现一枚金币。
那是当今存世只此一枚,为孤品。
现在很显然不是孤品了,但是陈文哲如果得到这种金币,肯定不会轻易放出来。
传说当时铸造了六十六枚,现在陈文哲就看到了六枚,看来传说很可能是真的,最起码绝对不可能只有一枚。
当然,这是出土的东西,也许之后还会出土更多。
不得不说,宋代的经济是真的发达,所以南北宋两朝发现的金币数量真的不少,这一次他有看到了大观通宝金币。
此枚大观通宝金,是由徽宗御题的钱文,“大观通宝”字体纤秀,气韵贯通,钱币铸造精良、文字俊美、钱体厚重。
其他钱文书法虽好,风格与常人书法大同小异,而瘦金书却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加之存世量极少,有非常大的升值空间,极具收藏价值。
接着他又看到了一枚太平通宝金币,之所以再次注意到这种金币,还是因为这枚金币被一张纸包裹着。
而这张纸上记载着,这没金币的出土过程。
这种金币是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年间铸行,太平通宝小平金质,重4.1克。
该币材质名贵,铸造工艺精良,字口清晰挺拔,地章平整,穿郭周正,历经千年,币面金光尤在,保存状态绝佳。
它属于宫钱无疑,极为罕见,极美品。
据当时收购这枚金币的家伙记载,这是1984年,在徽省六安县青山乡的一个山坡之上,一个放牛娃正在放牛,老黄牛蹄刨土地,刨出这枚古泉珍品。
这是陈文哲看到的最后一枚宋代几笔,而且是十分珍贵的完美品。
这一次梳理发现的金币,陈文哲也算是发现了,那群盗墓分子,最起码盗掘了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不少的古墓。
这么一算,他们从汉代到明清民国,几乎都盗掘了一个全!
因为接下来他就发现了元代的金币,首先是一枚中统元宝金币。
这种金币是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铸行,这种中统元宝金币不是流通用钱,是皇帝赏赐皇史成员和有功人员用币。
中统元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
其字书写中规中矩,书法得体,笔划清晰,横直竖立,弯曲转折流畅,字形大小适中,布局协调。
不用说,这种中统元宝金币存世稀少十分珍贵。
除了这一枚,还有一枚元代的钱币,而且它更加特殊,因为不是金币,是一枚银币,而且是大观通宝。
常翻泉谱者,皆知谱载有元代所铸“大观通宝背半分”钱,且较为稀少。
除此以外,未见谱录入过其它以宋钱为名背半分之钱。
随着近年来东北地区地下宝藏不断打开,另一枚以宋钱为名背铸半分的独特之钱已经出现。
此钱就是“政和通宝背半分”小平钱。
此钱,近年微有所出,多混在一些宋辽金元罐装窖藏钱中。
由于诸谱不载,钱文书意与徽宗政和钱有别。
就算查阅资料,也只是偶见一二。
如果是在网上询问,那么肯定会有一些人皆不加思索,干脆利落曰:假钱!
事实果真如此吗?肯定不是。
第1742章 永乐金币
时至今日,今天陈文哲就见到了“政和通宝背半分”的银币。
首先,对此两品钱之原始风貌进行辨识。
一是银钱,不难看出,其银质包浆纯真凝重,厚浆覆盖,土痕依旧。
这怎么看都是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沧桑老道之貌!
这份包浆,无可置疑。
显而易见,这枚出自罐装窖藏的银币,锈色包浆纯正无邪,青幽薄锈,紧实老道,分布自然。
其次,进观铸体,可见这枚银币,直径大小厚薄,跟之前东北出土的基本一致。
这枚银币铸制规整,方正圆矩,平整地章,穿轮干净。
其字廓虽然不甚深竣,然亦笔划线条清晰,凸感分明。
这与元代寺观钱之铸相相比,自然不在一个档次。
一句话,此铸相,非官炉莫属矣。
再者,复赏钱文,可见,“政和通宝”直读,隶书书体,书意笔划莽壮,布局协调端正,背字更甚。
此书此意,显然非徽宗政和钱之书体书意无疑。
因此,根据其书风格以及背“半分”二字,等形态。
现在我们可以认为其乃元代所铸,此结论应该是十之八九矣。
至此,是否就可盖棺呢?恐还需进一步考之,方能结论。
这是因为,我们会提问,谱载之元铸大观通宝背半分钱,直径达38.5毫米。
而这这种政和通宝背半分钱,直径却仅有23毫米。
为什么会这样呢?疑问由此而生,是为自然。
首先,关于大观通宝背半分钱,就其性质,泉界有不同看法,其中一种乃指其权钞钱。
因此,以权钞钱之定性,其直径达38毫米余,应可释然。
其次,而这枚直径小平的政和通宝背半分钱,若以权钞钱定,似乎不甚确切。
这又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其恰好是行用之钱。
理由是,在元代铸币中,我们知道有小平形制的“半分”铜钱,那就是“交钞半分”、“支钞半分”。
这就是说,“半分”出现在小平形制的政和通宝钱背,并不奇怪,正是有依有据。
而关于支钞半分钱,可见之钱诸位泉家论及。
如,唐石父先生在《华夏古钱币》一书中就有记载。
“支钞半分,元末权钞钱,面文旋字,楷书,四字反廓,小平背元文,为极罕见品。”
郑家相先生在出版于上世纪40年代的《泉币》杂志,第48期的一篇文章《交钞半分》中也有记载。
“交钞半分钱者,昔唯定海方氏藏有一品,为权钞钱中之别品。前谱未载,尚属创见。诸家极羡慕之,号为海内孤品。”
《泉币》29期有罗沐园先生文章,《说交钞半分》对此钱进行了深刻分析。
其论证较严谨,既说明了“交、支”之分,又明确为元初之品。
其文曰:“交钞半分钱厚肉,深背,面四决文,文字雄迈,元初权钞钱也。”
通过上述几位知名泉家对交钞、支钞半分钱的论述,可见元初铸“半分”钱,其形制小平,实实在在,无需有疑。
这时,应该就可以做盖棺之论了。
那就是,元初以宋钱为名铸权钞钱,可能为当时的一种权宜之计。
其作为流用品,铸量有限,后被支钞半分、交钞半分取代。
故,政和通宝背半分小平钱,也为早期试铸币,其铸量不丰,遗存自然不厚,藏匿较深,长期不得见。
至于大观通宝背半分钱之大直径,愚以为其不过是最早的试铸品,后再铸小径之政和通宝背半分为用而已。
以上,是陈文哲的认知,是否如此,当可见仁见智。
然,他眼前的银币的诸般特征,经得起审视,且可相互佐证,其真实性正是不言而喻的。
“这也算是一件特殊的宝贝!”
对于这些藏在国内各地的宝藏,陈文哲越发的看重。
最主要的是这些东西,都是一些行家藏起来的。
既然是行家,藏得宝贝自然就是真的宝贝,而且都成套。
宋元时期的金币不少,明代的金币却只有一种,这让陈文哲有点可惜。
在这一整套金币之中,陈文哲只发现了永乐通宝金币。
这是明成祖朱棣时期发行,此币22.9毫米,厚1.0毫米重量:5.0g。
而他看到的一枚金币,却是极美品,保存的实在是太好了。
“怎么可能只找到一枚?如果是陪葬品,绝对不可能只陪葬一枚,是不是其他的被另外的人卖了,或者也收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