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945章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这些流言蜚语,郑晨觉得不太像真的,现在日子紧巴巴的,一家老小,都指着他吃饭呢,为了他的新书《新论》,他又不得不花大量的银子,购置许多的书籍,作为参考。

就在他哀叹连连的时候,突然之间,家里唯一的一个老仆匆匆而来,带着焦急道:“老爷,老爷,有人来拜访,门贴上,写着的乃是征夷大将军,日本国王……”

此言一出,这郑晨身躯一震,心下吃惊。

电光火石之间,许多的事涌上心头,他突然想到,好像……好像此前确实有传闻……难道……这是真的……

老夫……潦倒窘迫了这么多的时日,竟也有发迹的一日?

现如今,在新学畅行的情况之下,其实人们对于出海,是没有太多反感和抗拒的。

何况,似郑晨这样的读书人,每日想的就是治国平天下,哪怕是他现在对儒学已不再推崇,可孔圣人早已将这个理念深入人心,骨子里都已经铭刻了,这对于此时落魄的郑晨而言,简直就是天上掉了馅饼。

“我要入倭国为相了……我竟要入倭国为相了……”郑晨一时间就像失了魂一般,喃喃地念叨着。

又想及,自己新学大儒,终于可以一展拳脚,且还可以解决自己窘迫的生活问题。

就在这一刹那,郑晨几乎一蹦三尺高,口里大呼:“哈哈,哈哈……吾竟有今日……这倭人,也算识相,雇请老夫,必教其三五年内,成为首屈一指之新政模范。”

……

“殿下。”

陈礼匆匆而来。

张安世依旧坐着,依旧平静地道:“打探了嘛?”

陈礼道:“已经打探了,倭王,确实登门去见了郑公。”

张安世勾起一抹浅笑,似乎并没有半点意外,道:“怎么样,相谈如何?”

倒是陈礼略有几分激动,道:“相谈甚欢呢,倭王乃是子夜才回的鸿胪寺。”

张安世不由道:“这郑公,竟有这样的口才?”

陈礼便道:“殿下,郑公乃是京城首屈一指的大儒,虽是命运多舛,可教这倭王奉为圭臬,却也是不在话下的。”

张安世笑了笑道:“嗯,这样很好。”

陈礼看张安世的反应,其实心里有些奇怪,却也没有多问,又道:“还听说,这郑公,同时还向倭王举荐了不少的新学人才,俱是京城里,较为著名的贤才……殿下……这样会不会……会不会……”

张安世抬眸看他,皱眉道:“你怎么说话支支吾吾的,有话就说吧。”

陈礼犹豫了一下,最终道:“卑下担心……这倭人请了这么多新学的大贤回去他们那里,这些可都是人才……使他们流于海外,岂不是等于是李斯这些人奔秦?若是这样的话……只怕……只怕……”

陈礼的话没有说完,可是意思已经足够明白了!

第591章 全完啦

陈礼毕竟是锦衣卫指挥使。

他对新政是死心塌地的认同的。

正因为认同,所以当得知张安世要支持倭国和朝鲜国新政的时候,第一个反应,便是有些抗拒。

这若是让这些藩国给学了去,岂不是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

至于为何不认同,倒也不是陈礼这个人有什么完备的理论体系,亦或者有什么别样的思想。

这只出于一种最朴素的情感反应而已。

于是陈礼道:“殿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别看朝鲜国与倭人恭顺,可他们恭顺,是建立于我大明国力鼎盛的缘故,倘使……”

张安世自是明白他的意思,道:“这些本王都知道,本王心里是有数的,你自管放心就是。陈礼,什么时候你也这样啰啰嗦嗦,犹如妇人一般了。好啦,你拭目以待便是了。”

陈礼听到这番话,才稍稍放心,担心是一回事,可不得不说,对张安世,他素来是信服的。

顿了一下,他便道:“殿下,卑下还需继续打探鸿胪寺那边吗?”

张安世想了想道:“不必打探了,就如此吧。”

“喏。”

……

鸿胪寺。

在这里,这些日子几乎每日都有酒宴。

群贤毕至。

诸多贤才,高谈阔论,好不热闹。

其中尤以郑晨最是风光。

谁也不曾想到,这位新学大家,竟一下子翻了身,如今已成了倭国贵宾。

不只如此,连朝鲜国的使者也暗中与他接触!

不过郑晨此人,似乎还是颇有气节的,忠臣不事二主。

今既已答应了倭人,如何还能与朝鲜国暗通款曲?

今日又是一场酒宴。

倭人已定下了归期。

此番雇请的贤才足有三十九人,一个个,都是在大明如雷贯耳的人物。

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教大喜,这些时日,早已搜罗了许多大明的情报,越发知道,天朝上国推行新政之后,国力之盛,已至历朝历代的巅峰。

此番入朝觐见,却是没有白来。

随来的武士,也个个摩拳擦掌,倭人学习惯了中原,所以并不会有任何的心理障碍。

这一次回国,这新政便要迫在眉睫了。

众人心身愉快,喝了个大醉。

足利义教握着郑晨的手,亲昵的道:“新政之推行,我已博览群书,颇得章法,只是如何拟定日本国革新,却还需请教。”

“这个轻易,老夫早已胸有成竹了。”平日里,郑晨其实是很谦虚的,可现在,郑晨因为吃醉了酒,不免有些不含蓄了。

此时春风得意,笑容满面,道:“新政之要,有三。其一,分田,其二,开海,其三,革除旧弊。”

分地、开海,这些尚还好说,可是革除旧弊,却令足利义教有些不解,便道:“何为革除旧弊?”

“既要反儒,亦不可使僧侣胡作非为,此前种种旧制,概要废黜。如此,这新政的地基,便算夯实了。”

“噢。”足利义教点了点头,又继续道:“此三者之外,还有什么分教?”

“建模范营,振兴工商,制造火器……”

他如数家珍一般,说的如痴如醉。

足利义教则也听的不禁高兴起来。

看着这中土的繁华,再听这郑晨口若悬河,足利义教不禁心潮澎湃,对未来充满了期盼。

“只是……殿下……”滔滔不绝地说了一番建言后,郑晨却板着脸,道:“以上种种措施,都不过尔尔,新政成败,却不在于。”

足利义教虽满身酒气,可此时听了郑晨的话,顿时认真了几分,道:“还请赐教。”

郑晨道:“新政成败,在于殿下是否有孤注一掷的决心,倘若殿下退缩,也不失为公侯,这破釜沉舟的事,但可留待殿下儿孙们去解决。”

此言一出,足利义教便立即露出了毅然之色,恨不得立即抽出刀来,斩断自己的手指明志。

于是他慨然道:“宋王可以,我亦可也。还请先生与诸贤,随我东渡扶桑,不吝赐教。”

“好。”郑晨也当机立断。

这郑晨满面红光,面带得意之色,此时好不容易有了这样的机会,他岂能错过?

“我唯恐的,就是新政不成……贻笑大方。”足利义教感慨道。

他虽心中激动,却也略有几分忧虑。

郑晨便正色道:“宋王可以,殿下如何不可?这些时日,我与殿下朝夕相处,殿下之才,胜宋王十倍,必能成功,就请殿下放下顾虑。”

足利义教听罢,更是心潮澎湃。

好听的话,谁听了都心里服帖,其实他也对张安世有一些耳闻,推行新政,确实是万世之功,可张安世的诟病和缺点,却是不少,又贪,又懒,又馋,可谓是五毒俱全。

而这一点,他自认胜张安世不少。

数日之后,朝鲜国与倭国各自返程。

来时是浩浩荡荡的使节团,回去时,规模更胜。

朝鲜国雇请的大明群贤,就有三十五人,而倭人更多,足足有百人的规模。

此事……自然也就传出不少的风言风语。

“陛下……”

宫里头,亦失哈小心翼翼地进入了文楼。

朱棣本是闭着眼眸在小歇,听到亦失哈急匆匆的声音,他只轻轻地打开了眼皮子,瞥了亦失哈一眼。

“倭人和朝鲜国的使节,已离京了。”

“嗯……”朱棣只嗯了一声,脸上依旧平静。

这些时日,他不问外事,不过亦失哈就好像他的眼睛和鼻子,对于天下的事,依靠着亦失哈,朱棣尽都掌握。

这一次,他似乎不只是考验着太子,同时也在考验朝中的百官。

亦失哈接着道:“朝中对此,颇有非议……”

他本是低垂着头,说这番话的时候,又小心翼翼地看了朱棣一眼。

其实不到万不得已,亦失哈是不愿意背后说人是非的。

可现在……情况有些不同,至少亦失哈是十分担忧,这位宋王殿下,对朝鲜国和倭国似乎好的过了头,这已经超过了朝贡予以赏赐的范畴了。

亦失哈希望这个时候,趁着朝鲜国和倭国的使节尚未登船时,将这些贤才截住,免得将来留下什么隐患,到时……他张安世只怕更要遭人非议了。

朱棣终于微微张开了眼睛,看着他道:“非议?”

亦失哈道:“许多人说……宋王殿下……如此鼎力支持藩国新政,虽说倭国与朝鲜国恭顺,可终究……”

“哎……”朱棣点点头。

他自然晓得这些道理,人心险恶,何况是外邦,即便再如何恭顺,可说到底,许多人连自家的兄弟以及近邻尚且不敢轻易信任,却对外邦人有一种说不出的信任感。

所谓远香近臭,大抵就是如此。

上一篇:诸界第一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