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935章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就如这棉纺下跌的事,如果不是有人提前得知消息,拼命抛售,若只按市场行情而言,刘鲁或许过几日,就能判断出在棉纺热之后,这棉纺的价格,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调整,因而,过几日……他也就可能会抛售一些,出些货。

只可惜,现在有人更快更精准的判断,迅速出手,直接抛售,而这个时候,刘鲁即便后知后觉想要出货,也已来不及了。

因为价格已经下跌,若是低价出货,那便是血亏,可继续死撑,未来的行情,在对方的抛售之下,又变得不明朗起来。

刘鲁满心纠结。这是他第一次,滋生出这种毫无头绪的无力感,而这种无力感,并非是出在他一人的身上。

此时此刻,栖霞许多的商贾,都能感同身受。

原先的商业嗅觉,已经毫无用武之地了,所有的算计和手段,都好像儿戏一般。

刘鲁心疼的不是四万两银子,他所痛心的是,自己引以为傲的生意经,如今形同废纸,现在几乎被人牵着鼻子走,动弹不得,颇有几分英雄迟暮的滋味。

“哎……”刘鲁幽幽地长叹一声。

一旁的管事犹豫了一下,还是道:“老爷,是不是咱们也抛一些?”

刘鲁脸上尽是疲累之色,想了想,便摆摆手道:“不必了,这时候,已经迟了。”

见东家这般心事重重的样子,管事之人,不免也露出遗憾的表情,道:“外间都说……这是宋王殿下的手笔,据闻这些时日,宋王殿下一直在交易所里头,挣了许多的银子,老爷……这宋王殿下他……”

这管事的话还没说完,刘鲁就又摆摆手,随即道:“都说义不掌财,照理来说,商场之上无父子,可无论如何,宋王殿下,于我这样的人有恩,这些话,就不要提了……”

他顿了顿,接着:“何况损失也不大,刘记商行,也不靠这个发财。这些时日,下头的各掌柜,让他们行事都谨慎一些,一些没有必要的采买,都停一停。”

听到刘鲁如此吩咐,管事的一愣,却苦笑点头。

要知道,刘鲁这样的大商家,之所以能有今日,完全出于他的激进。毕竟,人在风口上,都说猪都能吹起来!可实则不然,人人都隐约能感受到风口,可有人敢押上全副身家,追求超额的回报。寻常人却是左顾右盼,顾虑重重,直到与机会失之交臂。

由此可见,像刘鲁这样的人,一旦抓住了风口,会有多激进。

可现在,这管事却能感受到自己的老爷,一下子好像断脊之犬一般,再没有了此前的意气风发,如今变得畏畏缩缩起来。

管事的只好点点头。

他忍不住喃喃道:“这事……太蹊跷了,怎么说涨就涨,说跌就跌,总是能在消息出来之前出采买或是出货,这……宋王殿下,难道就这样手眼通天?”

他这样说了,见刘鲁心事重重,面露烦躁,也晓得刘鲁不爱听这话,便只好噤声。

倒是他突的想起了某件事,随即道:“是了,老爷,过几日,陈记商行的大东家,想要联合一些人,去拜访宋王殿下,老爷……去不去?”

“拜访宋王殿下?”刘鲁挑了挑眉,显得很是诧异,他看了一眼这管事,而后道:“去做什么?”

管事道:“明里说……是希望能够拜谒宋王殿下,感谢这些年来的提携之恩,不过暗里……”

管事没有说下去,可这话已足够不言而喻了。

刘鲁心念一动,眼眸微张道:“修一封书信去给陈兄,就说,算老夫一个。”

“是。”

……

文渊阁里。

却是比往日热闹一些。

胡广不知吃错了什么药,总是能传出爽朗的大笑。

这开怀大笑,显然是和文渊阁的风气不符的。

这儿毕竟是天下的中枢所在,能在这里的人,哪一个不是具有极高的涵养,喜怒不形于色,行事缜密之人。

文渊阁里的几位大学士,一到闲下来的时候,大家都会来这书斋里看邸报。

此时,胡广便翘着腿,却是捡起了一张不知从哪里带来的《商报》。

这商报乃是栖霞发行的报纸,张安世上奏刊发的。其目的,除了登载一些商业学识还有行情变动之外,某种意义,也是希望能够发行天下各府县,让各府县之人,大抵清楚不同商货,在天下各州府的行情变动。

一见胡广大喇喇地拿起那商报出来,施施然地翘着腿,脸贴着报纸,细细的看。

一旁同样在此看邸报的杨荣,觉得很辣眼睛,便直接撇过脸去,来个视而不见。

解缙则只微笑,显得气定神闲,依旧踏踏实实地看着他的邸报。

金幼孜不同,他平日里喜欢清早在当值的路上,在车马时便将一日的邸报看完,反而在这时候,他往往是在沙发上小憩的。

至于张安世,则安安静静地呆在另一处的长桌跟前,练习书法。

这也是没办法,作为文渊阁大学士,他要进行票拟,可他的行书实在辣眼睛,甚至被朱棣气呼呼的骂了几次,如今,也只好乖乖地练习书贴,免得写出来的字总见不得人。

莫说朱棣不认得,有时召了张安世去询问,张安世竟也不知自己写的什么字。

这令张安世不禁有些佩服那些医学院的大夫,文渊阁的字,毕竟是给皇帝看的,这字皇帝看不懂,自然要挨骂的。

可那医学院的大夫们,他们的字却是给病人看的,哪怕再潦草,即便是鬼画符,也无碍,毕竟这病例和药方,只要抓药的大夫看得懂就成了。

张安世认真地练字,似乎完全没有顾得上另一头的几人。

突的,胡广啊呀一声。

在这静谧的书斋里,吓得张安世的手一抖,顿时书贴上留下了一摊墨迹。

张安世恼怪地看了一眼胡广。

却见胡广悲天悯人地放下了《商报》,叹息道:“京城居,大不易啊。”

杨荣瞥了他一眼,鼻子里发出一声鼻音,目光又落回了手上的邸报上,没搭理他。

倒是解缙抬头微笑着看向他道:“胡公怎的发出如此感慨?”

胡广一副惊诧的样子道:“解公,你瞧,东市的价格,现在一个宅子,占地才十七亩,价格就已十七万两银子了,解公,你说……这谁买得起?”

解缙便道:“京城就这巴掌大,城内三十七亩的宅子,如今是越发的少了,何况还是东市那儿,倘是钟鼓楼,只怕价格需二十五万呢。”

胡广感慨地道:“对对对,哎,现在这世道……遥想当初,老夫来京城参加科举的时候,那时候,还是太祖高皇帝的时候,这东市那边,这样的宅子,也不过两三万两银子。如今……真是不同了。”

解缙笑道:“有人肯卖,自然有人肯买,胡公怎的对此有兴致?”

胡广轻描淡写地道:“只是看了一眼这商报的副版,恰好看到有人登报售卖,因而……感慨而已。”

金幼孜笑了,道:“胡公,看报别看副版,都是各色的商家售卖的告示,这东西,看了有什么意思?”

胡广眼睛一斜,继续架着脚,却是慢吞吞地端起了茶盏,舒服地呷了口茶,才慢条斯理地道:“这不是老夫正要买宅子吗?”

金幼孜:“……”

胡广哀叹了一声道:“还是太贵了,老夫得寻一个价格更低廉一些的,十七万两贵了一些,若是十五万两,倒是未必不能承受。”

金幼孜:“……”

解缙连忙低头,不语。

胡广则是兴致勃勃地继续道:“诸公,这东市是不是远了一些,毕竟离午门有一些距离,每日入宫当值,沿途怕是要走小半时辰……可惜钟鼓楼太贵了一些,不然咬咬牙……罢了,这东市离宫中虽远,却是离邮政司近一些,就让吾儿便利一些罢,咱们啊……都老了,还有什么念想呢?无非只好自己吃吃苦,教儿孙们得利罢了。”

“当然,吾儿也是孝顺的,前日他还说,索性就去钟鼓楼买,老夫年纪大,一入冬就腿寒,他也看中了钟鼓楼的一处大宅,占地六十余亩,楼台亭榭,雕梁画栋,足足四十多万两银子。”

胡广放下了茶盏,眉毛一竖,气呼呼地接着道:“老夫当时就骂他,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有了一点银子,就不知收检,尾巴要翘到天上去了,且不说这样的贵,可就算是买得起,也不能这样糟践,咱们是诗书传家,又不是效仿那东晋的石崇去斗富,说出去,也有碍观瞻……你们说,现在的年轻人……”

胡广拼命摇头,唉声叹气,显得很是无奈。

张安世面不改色,继续低头认真写字帖。

解缙终究又忍不住的抬起来头,他咳嗽了几声,张口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该怎么接茬,干脆也不吭声了。

杨荣索性收起了邸报,假装闭目养神。

只有金幼孜想同情胡广,怕胡广冷了场,面上不好看,因而想接句话,可话到嘴边,又不禁想,我同情他,谁同情我来?

于是他也索性不吱声了。

胡广却依旧摇头晃脑地道:“所以说,人啊,一定不可得意忘形,咱们是过来人,都懂的。可现在年轻人不一样了,年轻气盛,骄奢淫逸,要吃亏的。”

他自顾自的说着,又捡起了商报,继续开心地看下去。

张安世这时总算写完了一幅字帖,对着自己的字帖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时候,终于有心思抬头看向胡广,却笑着道:“胡公方才说要买什么?”

胡广眼眸微微亮了一下,立即道:“殿下,殿下,买宅子,买宅子……”

张安世眯着眼,认真深思了一下,便道:“说起这个宅子,我倒有个想法。”

胡广目光灼灼地看着张安世道:“还请殿下赐教。”

张安世含笑道:“哈哈哈,赐教可不敢当,只是一些想法而已。”

胡广看着张安世,却见张安世气定神闲的样子,继续道:“这京城内拥堵,且这些年来,说实话,进京的人太多了,这京内诸门之内,人满为患,可不是好事。”

胡广便皱眉道:“话是这样说,可有什么办法呢,其他人且不论,就说老夫这样的人,每日都在入宫当值,吾儿又在邮政司,不在城内居住,难道还要去城外吗?”

张安世笑了笑道:“嗯,胡公说的,不是没有道理,这确实也是一个麻烦。”

胡广道:“宋王殿下,若有什么想法,不妨说出来,我等洗耳恭听,就不要藏着掖着了。”

张安世想了想道:“眼下,还不好说,等我的新政新章出来,到时再将这想法拟列进去吧。”

胡广不明所以地挑眉道:“新章?”

这个又与新章有何关系?

张安世却不再搭理他了,继续低头,又抽出了一张白纸,继续练习书贴。

可胡广显然对此,来了极大的兴头,颇有几分百爪挠心,想继续追问,可张安世这家伙偏又不肯吐露的样子,不免遗憾。

第583章 众建诸侯

张安世现在需要银子。

他人在京城,心却在新洲。

如今新洲的人口增长了不少,许多产业,确实也算是兴旺。

可相比于广袤的新洲而言,这点开发的面积,其实不过是杯水车薪。

何况新洲的右下角,那南岛和北岛的位置,面积也是不小,如今已被发现,新洲设置了四个郡县。

只是真正要开发,最重要的还是人力。

倒是现在,大明的军民百姓,已经不似从前那样抵触前往藩镇了。

毕竟……在诸藩王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至少在舆论层面,确实有了极大的改善。

偶尔也会有一些衣锦还乡之人,回乡之后,拿出大把的银子修建宗祠,给乡中修一些道路,算是人虽在海外,却在乡中多几分寄托。

问题就在于,空有人是不成的,这样广袤丰腴的土地,若是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是不可能开垦出大量的土地,修建一个个牧场,建立起一处处的集市。

何况,因为基础设施的欠缺,土地又极广袤,这使得有一些不法之徒,妄图深入进新洲各处,不服新洲宋王府的管辖,时日一久,极有可能产生割据的局面。

上一篇:诸界第一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