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933章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不错,一旦如此,那么就真的是千秋万代了,这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事。

就如那福建布政使司,若是遭遇了叛乱,朝廷就可以通过这样的传驿,迅速得知消息,并且在一两个时辰之内,果断地下达平叛的命令,甚至在这个时间内,亦可调动各路的军马,知悉远在千里之外的一切讯息。

那还造个哪门子的反?

张安世一脸受宠若惊地道:“陛下……言重了。”

朱棣道:“现在说言重,还为时尚早,走吧,现在就出发。”

朱棣显得有些心急,当即,便领着众人启程。

解缙与胡广二人随驾,当然还有张車元人等。

一路上,胡广带着几分心神不宁地微微低垂着头,却是时不时的,偷偷去看自己的儿子胡穆。

解缙就走在他的旁边,自是将他的反应看在眼里,于是低声道:“胡公就不必担心了,这一次……可能非但可以转危为安,甚至还可能……有大功。”

胡广一愣,随即道:“这……这……可能吗?”

他有点不可确信地道:“这千里眼和顺风耳,只有在上古时期才有吧。”

解缙脸上显出几分无语之色,忍不住吐槽道:“别傻了,上古也没有,若是有,这天下只怕还是三皇五帝的。这是万世基业之基,真有……那还了得?”

胡广不由喃喃着道:“万世基业……”

倒是解缙,却在此时想到了什么,若有所思地道:“若真有如此的东西,倘若……能在爪哇……”

解缙的脸色显得变幻不定,他已经顾不上理会胡广了,思绪开始飘飞。

对于解缙而言,做出世居爪哇的决定,必定是冒着巨大风险的。

可解缙本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所渴望的,并非只是按部就班。

他在朝中拼命推动新政,本质上,其实也是清楚,爪哇的存亡,与新政息息相关,而爪哇的存亡,就是解家的存亡。

解家想要获取延续千万年血脉的资本,一切就尽仰赖于此。

在众人心思各异中,宋王府,很快就到了。

朱棣率先进去。

这宋王府,并非只是一个藩王的府邸,本质上,根据明朝的体制,王府还承担着处理政务的功能,它分为王府的内苑还有前殿,前殿是各种的藩王属官的衙署还有机构。

再加上,宋王领的事务繁多,所以各种衙署林立,来往的官吏,也是川流不息。

他们一见到头戴翼善冠的朱棣龙行虎步而来,后头张安世人等亦步亦趋地跟着,万万没想到,陛下突然圣驾来此,于是纷纷侧身至道旁行礼。

朱棣走的很快,昂首阔步,不一会儿,便抵达了一处庭院。

这庭院之中,甚是古怪,竟是架着一根根的木桩,上头则是悬着线绳。

细看过头,这里只有几个屋子,很寂静,不显山露水。

没多久,在张安世的引领下,朱棣便踱步进入了一屋。

当先看到的,便见一人,竟是坐在一个奇怪的踏板上。

这人踩着踏板,这踏板带起了齿轮,此时正呼噜呼噜地转起来。

与这转动的踏板,连接着一根线,此线接入一个箱子,而箱子的另一处,又一根线被牵引出来。连接上了不远处,一个硕大的机械上头。

几个人正埋首在这机械上。

不过现在似乎没有发报和收报的缘故,所以这几个年轻人,都低头在看着一部书,个个废寝忘食的样子。

朱棣直接看的一脸懵逼。

他当然不知道,这其实便是当今天下,横空出世的发报机和收报机。

张安世没有采用无线发报的装置,而是采取了结构更简单的有线发报。

之所以这样选择,其一是结构简单,更适合推广,无线发报毕竟暂时超出了时人的理解范围,当然,其实也是张安世只知原理,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缘故。

且即便是这无线的发报造出来,眼下这发报机的传输距离,只怕也不过数百米至数里的范围,眼下显然是不适用的。

最重要的是,对于张安世而言,有线发报固然耗费巨大,却也有其巨大的优势。

这有线发报,所能带来的产业链是巨大的,需要大量的线缆,且线缆随着铁路来进行铺设,正好可以借助铁路司来来进行维护。

而一旦电线业务蓬勃发展,那么……随之而来对于电池装置的研究,以及发电的研究,则可以变得更加深入。

任何的产业,都不是空中楼阁,靠的是无数白花花的银子,还有无数赖以生存的发明创造家、理论家、技工、匠人、劳力来维持,一旦这东西,无法给人带来收益,那么……这样的所谓技艺,其实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发报机需要电力,而电力,眼下只能靠踩踏发电,这样发电十分原始。而所用的储蓄电力的电池,亦是简单无比,寻常人看去,只看到一个水箱里装着莫名的液体。

而无论是发报机还是收报机,其实都简单无比,不过是用木板、还有漆所包裹的铜线,还有几个长螺丝钉,几个段螺丝钉,以及铜片、衔铁之类制成。

所谓的电磁铁,其实就是用漆线绕着长螺丝钉转圈而已。

当然,收报机更复杂一些,因为连接着铜片的地方,制成了一个用炭笔以及长条的垫纸结构,一旦千里之外的发报机发来了电,则铜片开始起落,连接着铜片的炭笔则也在纸上开始起落,在这垫纸上记下或长或短的电码。

这玩意,莫说是蒸汽机,便是有一些这个时代的水车,可能结构都比它复杂。

可恰恰是这么一些结构简单到令人发指的东西,通过线路连接,却发挥出了不可思议的效果。

眼前的这一切,对朱棣来说,都是从没有接触过的,朱棣的眼中充满着新奇,他看得极认真,上下端详着,又见这几个发报人员手中各拿着一部书看,便忍不住道:“这是何物?”

“陛下,这是译电书,您瞧……”

跟随在旁的张安世,做着示范,在发报机上,敲了几下,而后,这发报机上,便发出或长或短的咔咔声。

张安世继续道:“这边按键一按,另一头便也能收到,而后他们根据这长短的响动,变成电码,短促的,则代表数字1,连击两下,则为2,以此类推,长击的话,则相当于空格……”

朱棣看得目不暇接,似懂非懂地点头。

张安世则接着道:“收到了这些电码的数字之后,咱们再根据这译本,翻译出文字。譬如343、463、445。每四个数字,就代表了译本的页数,若是3,则是第三页,第二个数字代表译本的竖列,若是4,则意味着是在第4行,第三个,则代表了横列,若是3,则代表是第四个。陛下你看……”

张安世当下,将这343的数字,直接在译本里找了出来,随即指了指上头的字道:“这个字,是‘钱’字。”

朱棣:“……”

第581章 封官许愿

朱棣像是大抵懂了。

却又好像懂了一个寂寞。

张安世的话,他是能听明白的。

比如,怎么样用数字来破译出文字。

而问题就在于,这数字破译文字,还是没有办法解决朱棣产生出来的无数疑惑。

朱棣是个实用主义者,他不喜欢故弄玄虚。

这也是为何,他对儒生不感冒的原因。

因为儒家固然经过了千年以上的不断的完善,总能总结出一套看上去无懈可击的理论。

然而,理论再好,也没有卵用。

于是朱棣直截了当道:“你是如何将消息传递出去的?”

张安世道:“臣这数月以来,铺设了一条线路,这线路,乃是自江西的赣州府,至南京城……”

朱棣道:“线路?”

张安世取了这漆线,交给朱棣看,朱棣细细看过,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张安世便道:“此线可不简单,乃是用铜线拉丝制成,陛下,若是早个几年,这铜铁想要抽丝,却不容易。好在这些年,各处机械作坊的技艺大涨,就这……还是当初科学院许多高级匠人,以及无数的研究人员,花费了数年努力的结果。”

听着张安世说着这里面的不容易,朱棣更认真地盯着这东西,似乎想从细节里找出它的神奇之处。

张安世接着道:“原本这些东西,本是建铁丝网用的,各处藩国,对这铁丝网的需求颇大,战时对付土人,很有效果。而此番改进之后,便可制成这铜线,除此之外,外头用的则是用绝缘的漆来进行绝缘。”

顿了顿,张安世继续道:“其实从去岁开始,臣就命人研制这种电线,而且还生产了一批,只不过……当时也没想到电报这样的妙用。”

张安世对电确实有兴趣,只不过,他一直心心念念的,是希望能够在自己的王府里,点上第一盏灯,只可惜……这大规模的发电装置,虽是暗中投入了不少的银子,可最后落地,却没有什么眉目。

谁晓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东西,却可以在电报方面派上了用场。

张安世继续道:“这线路,在这数月之前,直接沿着铁路来铺设,而到达了赣州府之后,臣便暂时将这赣州府,作为中转,教锦衣卫的人,收发自赣州府的消息,暂时将这赣州府,当做一个信息的搜集中心,但凡有南来北往的消息,一旦抵达赣州,若是紧要的,便直接发至臣这儿来。”

“至于安南等地的消息,大抵他们的快马抵达了赣州之后,便可立即传达至京城,因而,若是其他人快马传报,即便抵达了赣州府,这赣州府距离京城,尚需数日的时间,何况,江西多山,快马需不断的中转接力,也耗费许多的时日,因而……往往安南或者其他地方的讯息,臣这边,多则能快上十日,少则也能快上三五日。”

朱棣皱眉起来,对着这漆线左瞧右看,忍不住道:“就这样,坐在此……长按此铜键,即可发出消息?”

张安世道:“正是。”

朱棣道:“传给朕看。”

张安世便吩咐那几个年轻人道:“给赣州传信,询问天气。”

几个年轻人听罢,其中一人取出驿书,而后先写下一个字条,这字条上,只简短的写下“天气”二字,而后通过驿书寻找到代码,交给发报之人,发报之人随即开始发报。

朱棣默不作声,只背着手,走了几圈。

过了一炷香的时间,突然之间,连接着收报机的铃铛开始响起来。

随即,那连接着铜片的炭笔开始不断的敲击着垫纸。

而后,垫纸上留下了一个个黑点以及长条。

朱棣看着新鲜,细细看了良久。

而另一边,已有人撕下了垫纸,一会儿功夫,便将这符号给破译了出来。

“晴,无雨。”

朱棣:“……”

张安世便道:“陛下,其实……这里头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完善,说白了,这一切,终究还是需要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进去,才可不断的改进,最终……提高效率。不过眼下,单单这个,就已比现在的快马传递,要快上千倍百倍了。在臣看来,鼓捣出这么一个东西,其实不难,难就难在……”

朱棣沉默着,他和张安世完全是两个思维。

朱棣还沉浸在世上竟真有这种只有神话才出现的东西上。

而张安世的心思却是,这玩意结构太简单,真正想将这电报,甚至将这电磁铁衍生出发电、无线传输甚至是收放音的功能,其实却需一个围绕在此周边的一个巨大产业。

只有百万槽工衣食所系,才会有无数学童,开始学习电磁铁、电力、机械相关的知识,更会有无数聪明人,进入这个体系,不断的研究精进,更别说,数以十万计的维修、养护人员了。

而当这个世上,有无数人都开始仰赖于此,通过这种便捷的消息传递,来进行生意往来,亦或者传递讯息的时候,那么……这天下所有人就都回不去了。

因而,结构简单与否不重要,哪怕是有许多问题还需改善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需要立即开始着手,将这东西推广开。

上一篇:诸界第一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