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813章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张安世道:“不错,可能他认为,他的同党,当真可以成功……所以……才咬牙坚持,毕竟他已自知自己死路一条,倒不如索性……”

还不等张安世说下去,朱棣显然已经足够明白什么意思了,于是朱棣打断张安世道:“这样说来,这个案子,既更不能小看了。”

“是。所以臣以为,想要教他开口,就要断绝他的希望。”张安世道。

朱棣认真地看着张安世:“如何断绝?”

张安世想了想,才道:“臣正在想办法……争取在这三五日内……教此人彻底就范。”

朱棣听罢,脸色温和起来:“时间已经很紧迫了,那就……三五日吧。”

张安世应下,随即告退。

抵达百户所的时候,陈礼等人听闻张安世到了,连忙出来相迎。

张安世笑着道:“怎么样,如何?”

陈礼一脸惭愧,道:“卑下还在想办法,这陈登,真是奇怪,无论如何……他也死不松口……”

张安世挑眉道:“刑都用过了吗?”

“都用过了。”陈礼带着几分沮丧地叹气道:“除了可能要他性命的手段,该上的都上了,可此人硬气,只是咬紧牙关。”

张安世抿了抿唇,便道:“无碍,我去看看他。”

说着,快步往前走,很快就来到了囚笼。

此时的陈登,早已是遍体鳞伤,身上的锦服血迹斑斑,带着血丝的嘴唇正有气无力地喘着气,伴随着痛苦的呻吟,整个人狼狈至极。

他一见张安世进来,便闭上眼睛,方才还发出痛苦的声音,现在连这声音,也咬牙屏住。

张安世徐步走到他的跟前,才道:“我听说……他们对你用过了刑,可你依旧死咬不出口,哎……论起来,我张某人,倒也佩服你,无论你所犯何罪,却能坚持下来,已是不容易了,若换做是本王,只怕坚持不了一炷香。”

陈登这才微微张开了眼睛,脸上只是冷笑。

张安世不理会他的表情,依旧道:“不肯说,必定这个人,一定与你关系匪浅,与此同时,你自觉得此人或可成事,是以你为了袒护他,无论如何也愿意坚持下去。可是……你真的认为,你们可以成事吗?”

陈登依旧不言,只冷冷地看着张安世。

张安世却不在意他的反应,继续自顾自地道:“没错,新政之后,天下不少人,心怀怨愤,这一点本王是承认的。宋朝的时候,王安石变法,不过是稍稍的进行一些变革呢,就已闹了数十年,同朝为官的人,彼此之间,却都将对方当做寇仇来看待,双方势同水火。”

张安世又道:“可当今之新政,比之宋时的新政,要激烈十倍,怎么可能……轻易的化解这怨愤呢?说到底,到了这一步……除了刀兵相见,甚至是血流成河,其实也是稀松平常的事。”

陈登听罢,干裂的嘴唇嚅动一下,终于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张安世笑了笑道:“不必和我拽什么文词,我知你擅长讲大道理,本王不是你们的对手。想必这个时候,你也依旧还深信,你们这些人……将来一定可以成功,对吧?”

陈登冷声道:“贼子只可猖獗一时。”

说罢,他剧烈地咳嗽起来,每咳一下,都牵动浑身的伤口,于是他面色因痛苦而变得扭曲。

张安世道:“可我想告诉你,你们的盘算,根本没有任何的胜算,本王知道你心里想的是什么,可若是本王告诉你,这一切不过是痴心妄想,想来,你也不会相信,毕竟……偏执令你丧失了判断。”

陈登终于停下了咳嗽,却不屑一顾的样子,他想要冷哼,只是没发出声音。

张安世道:“不过这不要紧,过两日,本王便可教你知道……你们已经全部完蛋了,你可相信?”

陈登的脸上,露出了讽刺之色。

这一次,他再也不吭一句,他的答案写在了他的脸上。

当然,张安世早已预判到了这一点,自然没有动怒,于是叹道:“来人,给他治一下伤,换一身干净的衣衫,这两日,就不必用刑了。”

跟随在后的陈礼听罢,不由得微微一惊,当即道:“殿下……这……”

张安世道:“既然严刑拷打不管用,难道非要打死他吗?做人要懂变通,锦衣卫也是如此,这锦衣卫,不是成日打打杀杀。有什么事,都等两日之后再说。”

陈礼慌忙羞愧垂头,恭谨地道:“是,卑下遵命!”

第488章 只在今日!

张安世随即又向陈礼询问了陈登的一些情况。

这陈礼一一答了。

张安世颔首,而后道:“我已向陛下下了军令状,两三日内,会有结果,这两日,你好生照看着便是。”

一听说军令状,陈礼脸色猛地变了,倒是担心起来。

见陈礼忧心忡忡的样子,张安世便笑了笑道:“你放心便是,本王自有主意。”

陈礼听罢,道:“是。”

和州城中,一如往昔。

这里的热闹,与栖霞不同。

栖霞的热闹除了频繁的商业活动,还有就是各色贩夫走卒的忙碌,以及那作坊生产所带来的活力。

可在此,虽是商业频繁,却总带着几分栖霞所没有的闲情。

那拽着文词之人,与那店伙的吆喝,稍显格格不入。

这里少有穿金戴玉者,可路上却又多了一些穿着丝绸衫的人。

此时的马氏船行,似乎突然多了许多的人手。

在这船行的后舍,大量从栖霞抽调来的账房以及掌柜现在已经忙碌开了。

马三应接不暇地入内去禀告自家的少爷,关于各种访客的情况。

而马愉则将一件件事,交代出去,这些掌柜以及账房,得了授意,便匆匆而去。

另一边,则有一些负责文字事务的人,专门负责为马愉处理着书信。

船行的规模大了,和当初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以往所招募的,多是大字不识的水手,或是干粗重活计的苦力。

可随着规模日益增大,马愉所招募的人手,却已有三四成,变成了能写会算的账房,精通文墨的文吏以及各大学堂里毕业的技术人员。

这些杂事,自然都甩给他们。

却不代表,马愉是个甩手掌柜,他很清楚,这么一大份家业,自己要做的,绝不是事无巨细,而是想办法让下头的人能够各司其职。

他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

而他剩余的精力,则更多是在以文会友上头。

在他看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做官,而为官之道,在于有交涉和变通的能力。

而这从商的最终目的,乃是挣银子,而盈利之道,也在于交涉和变通。

这些日子,他已拜访过不知多少人,更不知参加了多少次的文会。

每每被人问起自己的营生的时候,马愉都可滔滔不绝地讲述。

若是其他人,去和那些士绅以及读书人讲解这个,必然会被人嗤之以鼻。

可堂堂状元公讲解这些,再掺杂一些引经据典来的内容,有助于对方能够理解,偶尔再拽一些文词,说一些俏皮话,虽有人为马愉从商而可惜,却也有不少人,能够火速理解其意了。

所谓士农工商,之所以隔阂如此之深,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彼此之间,根本无法进行做到有效的沟通。

这其实也好理解,商贾与读书人若是攀谈,双方的理念和价值观,本身就不能契合,彼此之间各怀的心思,更是难以相通。甚至是说话的方式,对于事务的理解,更是天差地别,若是能谈到一起,那才怪了。

马愉就不同,他对这两种人群的心理都拿捏到了如火炖青的地步,更可贵的是,多年从商,他早就形成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

今日动身的时候,天色已不早,他匆匆地往吴家去。

抚州的吴同,早已和他成了密友。

今日来的读书人不少,足足二十余人,都是早已有过约定的。

当然,也有几个,还未与马愉谋面的人物,不过却大多听闻过马愉的名声。

单一个状元公,就足以让人对马愉产生敬畏心了。

众人来到吴同的书斋,彼此闲叙,谈及各色人物,俱都神情愉悦。

其中一人对马愉道:“马公,学生还是有一事想要请教,只是……实在不好启齿。”

马愉脸上带笑,谦和地道:“但言无妨。”

这人年轻,脸上带着几分朝气,道:“马公为何从商?要知……”

此言一出,众人都不吱声了,场面一下子变得诡异的安静。

显然,这个问题属于比较敏感的那一类。

大家都不免觉得有几分尴尬,毕竟在人看来,商贾毕竟是贱业,若非是马愉乃是状元,只怕这读书人,还真没几个人能瞧得起。

所以现在在大家看来,这个读书人,无异于是在戳马愉的肺管子了。

马愉的表情倒还算淡定从容,甚至带着几分微笑,道:“那么,你可知我为何不为官?”

堂堂状元,本有大好前程,却选择了从商,必定是有苦衷的。

这是读书人的思维。

既然马愉问起,那么这读书人,便说起了自己的理解:“朝堂之上,奸人作乱,陛下为人所蒙蔽,残害忠良,百官恐惧,自太祖高皇帝以来,诛杀的忠良,不知凡几。马公对此甚为失望,所以宁愿在野,不知……学生所言对不对?”

马愉依旧微笑。

吴同等人都看着马愉,期盼他的回答。

事实上,关于马愉的事,众说纷纭,读书人私下里也有自己的解读,只是不便当面去问罢了。

终于,马愉道:“哎……真是世事难料啊。”

读书人是含蓄的,一般情况,断不会直截了当。

马愉这一句感慨,却又需众人各自解读了。

不过大多数人,却还是给马愉投以了同情之色。

这样的人,本该平步青云,封侯拜相,只可惜遭遇了这样的世道,所以才如此吧。

他的内心之中,一定有其苦痛之处,这难言之隐,想言又不能言,很教人同情。

要不然,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当官吗?最后又怎么连官都不做了呢?

马愉微笑道:“至于从商,倒也不是迫不得已,只是总有人说什么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实在教人难以苟同。”

顿了顿,他接着道:“马某读书无数,不自谦的说一句,也算是满腹经纶,难道马某会不如商贾吗?这样做,也是教人看看,读书人就算经营其他的生业,也照样比人强的。这读书明志,读书明理,却非虚言。”

众人听罢,气氛似乎渐渐轻松起来,甚至一个个纷纷笑起来,尤其是吴同,为了缓解尴尬,吴同道:“贤弟所言,真是至理。”

上一篇:诸界第一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