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580章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胡广又道:“臣还听到一些传闻,但不知真假。”

朱棣猛地看了胡广一眼,微微挑眉道:“你说的是太平府?”

胡广道:“是,陛下也听闻了?”

朱棣道:“张卿家给朕上的奏疏,说是太平府无事。”

胡广点点头,便不作声了。

杨荣却突然道:“陛下,到底有没有事,其实一探便知,天下的粮税看南直隶,南直隶的粮税看太平府,不妨陛下派一钦差,往那太平府巡查一番,朝廷也好心里有个底。”

朱棣听罢,若有所思地扫了众臣一眼,道:“派谁去最好?”

“臣愿往。”就好像一切都准备好了似的,杨荣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

胡广:“……”

胡广觉得这是杨荣早已预备好了的,这家伙老是念叨着要去太平府走一遭呢,这一下好了,正好可以假公济私。

胡广这回倒是反应得也快,连忙道:“臣也可走一遭,粮税关系重大,臣与杨公去,有什么事,也可有个商量。而文渊阁,自有金公在,且这几日事闲,应该没有问题。”

朱棣狐疑地看着二人,胡广要凑热闹,朱棣倒是不会觉得有啥意外。

可杨荣这个人,素来谨言慎行,任何事,必是先思而后行,此番他主动请缨,却不知是什么心思。

当下,朱棣颔首:“也好,那二卿就代朕走一趟,哎……张安世这家伙,整个夏天都泡在他的太平府,极少来觐见,这家伙……翅膀长硬了。”

虽是骂了几句,不过朱棣的脸上却是一点不见怒色。

其实他也知道,张安世多半是因这太平府的事务繁忙,而且压力也是极大。

毕竟现在全天下都在等着看太平府的笑话呢,革旧维新,谈何容易?

于是朱棣又道:“前些时日,岭南那边送来了一些荔枝,味道正好,卿二人若是成行,火速给朕送去,走得要快一些,如若不然,沿途这冰镇的荔枝,一旦这冰化了,便要坏的。”

杨荣和胡广二人领旨,随即二人回了一趟文渊阁,交割了事务。

没多久,便见几个宦官来了,他们的手上都抱着几个密封的盒子。

这盒子摸着冷飕飕的,应该就是陛下让他们带上的东西,二人自是让人小心藏好。

当下,便立即启程。

这一路,胡广忍不住对着杨荣埋怨:“杨公,我知你对太平府抱有期望,可是你可知,外间对太平府,都是什么传言吗?”

杨荣依旧显得很是淡定,微笑着道:“我从不听传言,只是……我想不到胡公也要跟着一道来。”

胡广瞪大眼睛,带着几分愤怒的样子道:“你平日里,在陛下和别人眼里,都是恭谦有礼,到了我面前,却是好像很聪明很聪明的样子,恨不得尾巴都要翘起来。我心里不服,便不信了,这太平府……就真的能成事!”

“这趟,我要和你一道,亲眼去瞧一瞧……才干休。也教杨公知道,有一些小智慧,却也不可沾沾自喜。”

胡广的这个样子,反而让杨荣感到有趣,杨荣哈哈一笑道:“胡公,看来你心里很不服气。”

“不是不服气。”胡广道:“老夫读了半辈子的书,不敢说满腹经纶,可我不信,圣人说的话会错,也不相信,这四书五经中的道理……”

胡广这后头的话还没说完呢,杨荣就道:“蹇义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胡广一时哑口,说到了蹇义,胡广就显得郁郁寡欢,他长叹了口气,幽幽道:“他一时失察的缘故吧。”

虽是这样解释,却也觉得理亏,不敢继续和杨荣继续杠下去了。

到了栖霞的时候,却得知张安世下乡,去了宣城。

二人倒也不怠慢,又马不停蹄地坐船往宣城去,沿途……却见许多的耕田,都有许多百姓在进行收割。

夏日炎炎,大地就如同置身于一个烤炉里,却见许多辛勤农人劳作。

这太平府的情况,似乎和外头的许多传言,都有巨大的出入。

胡广却不吭声了,他只闷头细细地去观察。

杨荣却是带着几分感慨道:“见了他们,方知我等的命真好。”

这番话倒是引起了胡广的共鸣:“不如你我作诗一首,借以咏怀农人的艰辛?”

“不作。”杨荣摇头道:“农人不需我们假惺惺的作什么酸诗,你这不过是赋诗来表现你怜悯农人罢了,表面上是垂怜别人,实则却不过是显出自己的善心而已,这样的善心,一钱不值,除了慰藉能胡公你自己,一无用处。”

这话说得胡广顿时瞪大了眼睛:“诶……你这人……”

“我就是这样的人。”杨荣有时在胡广面前,甚至会显出几分孩子气。

这也是胡广能在朝中立足的原因,因为大家都喜欢他,绝顶聪明的人跟在他一起,不会生出戒心。

胡广便叹息道:“人过于聪明不是好事啊。”

抵达了宣城,这钦差一至,渡口立即便有人去县城里奏报。

很快,当地的县丞便亲自赶来迎接。

胡广只见他一个,便立即问:“威国公呢?宣城县令呢?为何都不见人?只叫你来?”

这县丞苦笑道:“衙里就下官在当值,威国公和县尊都在新田乡了解征粮的情况呢。”

“就开始征粮了?”

“熟的早,所以……”

杨荣便道:“那么我们也去那什么新田乡,我二人乃是奉旨而来……”

胡广有些无语,自己是钦差,怎么能一点架子都没有?毕竟是代表了皇帝,需等张安世亲自来相迎才好,怎还跟着他一道跑去乡下。

可当着别人的面,胡广不好驳杨荣。

当下,便又启程,赶至新田乡。

而眼前的一幕,却让人震撼到了。

川流不息的人流,或用鸡公车,或是用肩挑着,往一个方向去。

到了那方向的位置,却是新田乡的粮站。

这粮站里,十几个差役正在忙碌。

有的将粮食上称,有的将粮入仓,有的记录。

许多人七嘴八舌,似乎气氛并不紧张。

有一人……看着眼熟,像丘松,丘松撑着伞,只是那挡着太阳的伞,却是竖在张安世的头上,丘松则继续晒着。

他好像晒脱了一层皮,黑乎乎的脸上,又蜕出白嫩的新皮,黑白夹杂一起,像个阴阳人。

第329章 好多好多的粮

张安世眼尖,一眼便看到了杨荣二人。

于是兴冲冲地领着丘松来了。

杨荣一脸无语地看着丘松。

丘松个头不高,踮着脚,跟在张安世的后头寸步不离。

还未开始寒暄,杨荣觉得这场面实在有些辣眼睛,遂道:“威国公,这丘小将军……”

“你别提他。”张安世怒气冲冲地道:“我让他拿一把伞来,咱们兄弟一块儿撑,他说撑伞的不是好汉子,非要晒着,却只撑我一人。不晓得的人看了,还以为我张安世这个人不讲义气,拿他当奴才去使唤呢!我张安世是这样的人吗?这家伙倔强得很,你们别理他。”

“噢,噢。”胡广连连点头,立即将眼睛从丘松的身上收回去。

早就听闻淇国公的儿子……有点怪,今日算是见识了。

可丘松却不为所动,依旧干自己的事,他历来将其他人的眼光当空气的。

杨荣道:“威国公……今年南直隶旱了不少时候,国家大计在于钱粮,陛下为此,已是忧心如焚,所以特命我二人来此,查一查太平府的实情。”

张安世笑着道:“这些日子,又是农忙又是秋收,还有许多杂事,倒是没有去觐见,实在是万死,没想到陛下竟还惦记着我……”

杨荣随即便叫人将荔枝取出来,揭开盒子,方知里头的冰早已融了,里头的荔枝,大多已是坏了。

张安世不禁遗憾,杨荣也不由可惜地道:“惭愧,还是晚了一步。”

张安世道:“这是陛下的一片心意,心意收到了即可。”

寒暄了几句,张安世道:“关于这太平府的粮食……”

杨荣微笑道:“威国公,你不必说,不妨让我亲眼看看。”

张安世知道杨荣这个人的性子,倒也不多说什么,便道:“那你们随便看,我还得须去和粮站的人交代一些事。”

“威国公请自便。”

彼此拱拱手,便分道行事。

只是等张安世走远了,胡广便对着杨荣低声道:“杨公,你怎么不先听他说?”

杨荣笑了笑道:“你看,现在不就在征粮吗?为何还要听?眼见为实嘛。等看明白了,有的是时间听。”

胡广道:“杨公也怕张安世这个小子,奏报不实?”

杨荣道:“任何人的奏报,我都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不亲眼见一见,都不放心。我不似你,总是相信别人是君子。”

胡广顿时气恼地道:“怎的又拐到了我的身上了?”

杨荣微笑,随即背着手,也不作声,只围着这推车鸡公车和挑着粮来的百姓看。

来的人,大抵是要主动报自己一个编号,什么二六九四七五之类。

来人报了名,一旁的差役便迅速地拿出花名簿子,开始按着编号,寻觅出了对方的身份,于是询问:“可是芦溪村的周三七,你婆娘是徐氏?”

“是,是。”

“噢,我瞧一瞧。”文吏只看一看,便又道:“你家的地是十九亩六分,且都是永业田,是不是?”

“对的,对的。”这叫周三七的人忙不迭地点头。

文吏道:“永业田的粮要多一些,这些……你们的里长都通知到位了吧?你家要收的粮……我瞧瞧,是一石四斗七升。来,将他的粮解下来,上称。”

说罢,一旁的差役上了秤,似乎是带来的粮多了一些,便又退回了一斗去。

这周三七一脸的喜笑颜开,连忙将这一斗米用粮袋子装了,放回了自己的鸡公车里。

文吏便在此人的黄册后头,做一个今年已交粮的记号,随即又开出一个条子,交给这周三七,这才又道:“这是凭据,你带回去,若是有什么差错,你可拿这条子出来。”

“多谢,多谢……”周三七喜气洋洋地收了条子,便招呼着自己的儿子,预备回去。

他那儿子一脸憨厚的样子,却不肯回,口里嗷嗷叫道:“爹,婆娘说啦,都来了乡里,得去集市给她带一个簪子回去,咱们先去赶集。”

周三七便骂儿子:“干粮都没带呢,不赶紧回去,要饿肚皮。不饿着,就得在集市里吃,贵得很。”

上一篇:诸界第一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