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536章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张安世顿了顿,又道:“我大明确实不缺人力,就如我大明开了科举,于是天下便有数十万上百万的人寒窗苦读,只为求取功名,他们一辈子呕心沥血的作文章,这是何等的盛况。同样的道理,若是匠人的地位,也可比之士人,那么我大明的工学,便可无往不利了,区区一个机枪,又算得了什么?”

朱棣若有所思地道:“朕终于明白你的意思了,难怪你昨日对朕说那些话,朕还只当你只是借此机会,讥讽读书人呢。”

张安世道:“陛下竟出此言,臣怎么会是这样的人?”

朱棣沉吟着,道:“这件事,朕会思量。”

“还有一事。”张安世顿了顿道:“定国公,还有一些功臣子弟,希望去作坊那儿学一学这机械的制造之术,当然,他们是少年脾气,臣只怕他们只是一时兴起……”

“让他们去试一试。徐景昌这个混蛋。”

朱棣一说到徐景昌这家伙,便气不打一处来。

整个大明,他最关照的是两家人。

一个是张家,这个张家可不是指张安世家,而是张玉家,毕竟当初张玉救驾战死,张家的遗孤如张辅、张軏,朱棣因为他们年少便没了父亲,对他们自然是格外的关照。

而另一个,就是徐景昌了,一方面是徐景昌乃徐皇后的侄子,这是徐达之后,本身就要关照。

何况当初朱棣靖难的时候,任谁都不看好,几乎所有人都视朱棣为叛逆,可徐景昌的父亲徐增寿,已经贵为五军都督府都督,位极人臣,却依旧在至关重要的时候,给朱棣传递军事机密,最后导致被杀。

徐景昌小小年纪便承袭了爵位,朱棣眼看这个小子庸庸碌碌,自是气不打一处来,只恨不得抓了去狠狠打一顿才好。

朱棣又怒骂了片刻,随即道:“这个家伙……打小便无人管束,再这样下去,迟早要反了天了,朕绝不姑息他,让他放任自流。他若是想学,那就让他试一试吧。不过……”

说到这里,朱棣抬头看着张安世,表情也显得肃然起来,道:“徐景昌这个小子,历来顽劣,他自小便失孤,平日里公府的人又都仰仗他,对他百般讨好,朕担心……这小子可别耽误了事。”

张安世却是笑着道:“陛下放心吧,臣会好好关照他的,保管不会出什么乱子。”

朱棣听罢,定定地看了张安世两眼,才点点头道:“嗯,你办事倒是历来有章法的,而且你是他的姐夫,应该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随即,朱棣又带着众将,前去试了机枪。

在张安世的指导下,朱棣亲自操纵着机枪,哒哒哒地开始扫射,一时之间,血脉喷张,豪强万丈。

他不禁大喜道:“哈哈,有趣,有趣。”

众人都呼万岁。

等到这场围猎结束,朱棣心满意足地摆驾回宫。

朱瞻基却非要骑着小马驹伴驾而行,张安世也骑马与他并肩。

朱瞻基道:“阿舅,我瞧那机枪,也没有什么厉害。”

“对对对,不如你的骑射。”张安世懒得和小孩子争辩,是是是就对了。

朱瞻基道:“不过我细细想来,这东西真正厉害之处,不在于此。”

“嗯?”这话倒是吸引了张安世的目光了。

只见朱瞻基道:“既然可以造成这样的东西,那么何不举一反三呢?可以造出更好的火炮,可以有更好的车马。这是机关术,只要摸透了这里头的玄机,或许……许多东西,就都可融会贯通了。”

顿了顿,朱瞻基接着道:“这就好像学诗一样,学会了作诗,那么作词和作文章,便不是障碍了。阿舅你这工学,可要下工夫,将来我瞧着定有大用。”

张安世禁不住用奇怪地眼神看着朱瞻基。

于是朱瞻基不由道:“阿舅瞧我做什么?”

张安世道:“果然阿舅没有白疼你,平日里没少对你言传身教,我家瞻基,将来必定有大出息。”

张安世自然知道,历史上的朱瞻基,本就是文武双全,且极聪明。

而让张安世惊喜的是,少年时的朱瞻基,还有着一种常人所难及的想象力。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成年人往往有了思维上的定式,他们看见了机枪,只会震撼于机枪的威力,畅想着怎么拿这玩意去杀敌。

可朱瞻基不同,此时的朱瞻基,既从朱棣那儿去学帝王术,却又有天下最好的将帅教授他学习统兵和骑射,更有天下最好的大儒教他经史。

再加上有张安世这样两世为人的人带他去开拓眼界,为人处世方面,他的母亲张氏更是行家,将朱瞻基调教得可谓是妥妥当当的。

可以说……这个几乎是用全天下最顶级资源堆积出来的小家伙,似乎早已显露出比常人更难理解的思维了。

朱瞻基此时歪着小小的脑瓜子道:“可是……为何古人不知道这些呢?真是奇怪,古人作诗,做词,无一不愿做工。”

张安世欣慰地看了他一眼,便道:“因为想做工的人,无法读书写字,那就无法将这些东西积累起来。而能够读书写字的人,又不屑去做工。”

朱瞻基默默不语,继续深思琢磨。

张安世也懒得去告诉他什么标准答案,只是说一下自己的见解罢了,可天知道原因是什么,毕竟任何事物的形成,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倒不如让朱瞻基自己去思考。

朱棣回到宫里,在狂喜之后,他便渐渐冷静了下来。

张安世的话,一次次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他面露惆怅之色,很明显,这些话已经起了极大的作用。

不过他所面对的,却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社会风气,还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此等根深蒂固的思想。

而这番话,所谓的读书二字,是十分狭义的,这读书只仅限于读圣人的经典。

“陛下……”亦失哈小心翼翼地出现在他的身边,笑吟吟地道。

朱棣这才收起心神,抬头道:“此次围猎,你有什么想法?”

此话一出,亦失哈便立即想到了那机枪,于是道“奴婢都吓呆了,世上竟还有……”

朱棣却是摇摇头道:“不,朕虽也吓呆了,可朕却是真正的受了惊吓。”

“啊……”亦失哈忙道:“陛下是在担心什么吗?”

“当然担心。”朱棣道:“人力竟可有此神威,这的多恐怖的事啊,张卿家能想办法纠集大量的匠人制造出来,那么……朕在想,这天下如此之大,四夷林立,自开海之后,朕才知四海的夷人多如牛毛,难道就不会有某一处夷人……也有张安世这般的绝顶聪明之人吗?”

亦失哈连忙道:“陛下多虑了,我大明乃天朝上邦。”

朱棣却是很清醒,没有自得其乐的心思,很实在地道:“若是天朝上邦,怎么当初连契丹都可北据中原,怎么会有女真逞凶,又怎么会有鞑靼人一统四海?这些话,就休要说了,拿去和百姓们讲一讲,哄一哄百姓,这没错,可若是拿这些话,自己骗了自己,是要栽跟头的。”

顿了顿,朱棣接着道:“朕听闻,有许多的夷人,推崇商贾,譬如那色目人,那么会不会这天下,有人推崇巧匠,或许数十年之后,亦或者百年之后,这些人带着如此的神兵利器,出现在大明的疆域呢?”

“倘若如此……我大明如何制胜?朕见了此物,是既惊喜,也惊吓,世上可以有此物,那么这世上,或许有比此物更犀利之物,到时,又如何抵挡?”

说着,朱棣站起来,继续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朕若是不想长远一些,朕的子孙,可能就要遭罪,朕思来想去,我大明要变一变了。”

“去召姚师傅和金忠来,朕和他们有大事要相商。”

亦失哈深深地看了朱棣一眼,便道:“奴婢遵旨。”

第304章 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朱棣但凡有大事,必定是要和姚广孝商量的。

而金忠属于赠品,大抵就是,姚师傅都来了,金卿家也一并来吧。

当然,这并不是金忠不重要。

而是金忠不擅提出建设性意见,相比于姚广孝,他老实一些。

姚广孝和金忠来见朱棣,先是行礼。

朱棣看着二人,笑了笑道:“姚师傅已知道此次围猎的事了吧?”

姚广孝道:“叹为观止。”

朱棣看姚广孝没有半点惊讶的样子,不由道:“姚师傅不惊讶吗?”

“自从这个小子能烧舍利之后,他做出什么,臣就已经不会觉得惊讶了。”姚广孝表现得很镇定。

对于一个出家人而言,连佛祖都能骗,还有啥事折腾不出来的?

朱棣朝他颔首,随即说了自己的想法。

姚广孝沉吟道:“陛下所虑的是,说实话,连贫僧都没想到,世上竟可出这样的东西。贫僧当初和陛下在北平,对此有很深的印象。”

“你说下去。”朱棣坐下,喝了一口茶。

于是姚广孝道:“当初,汉朝的时候,军马开始装配马镫,此后不用百年,大漠各族的铁骑,纷纷有了马镫。此后到了唐宋,大明开始有了火器,有了投石车。大漠之中,契丹、女真和鞑靼人,也纷纷开始使用火器,到了鞑靼人最强大的时候,他们身后融会贯通,招募大量的匠人,大造火器以及回回炮,借此攻城利器,征战和杀伐四方。在中原眼里,鞑靼人可能只是蛮夷,可连蛮夷尚且如此,四海之大,将来若是再出现更犀利的火器,也就不足为奇了。”

顿了顿,姚广孝接着道:“陛下乃是雄主,所以才有此忧虑!可陛下之后呢?若是将来陛下的子孙,多为守成之君,不思进取,那么大明可能就会陷入极危险的境地。”

朱棣连连点头,这也是朱棣一直所忧虑的。

姚广孝继续道:“太祖高皇帝定下了许多祖宗之法,而这些成法,绝大多数沿用迄今,有些祖宗之法很好用,可有的……非是臣妄谈太祖高皇帝的对错,有的成法到了如今,可能已不同了。既然如此,那么就该改弦更张。”

“改弦更张?”朱棣眼眸眯起来,下意识地点头。

“卿家说的颇有道理……”朱棣深吸一口气。

“可陛下又不能改弦更张。”姚广孝道:“改弦更张,便是背弃祖宗,若如此,则陛下就失了大义。”

朱棣:“……”

姚广孝笑吟吟地道:“陛下可是靖难而有天下的。”

此言一出,朱棣脸上的横肉颤了颤。

是啊,别人可以改弦更张,唯独他不可以。

当初朱允炆那个小子,改弦更张,直接撤藩,推翻了许多太祖高皇帝的国策,朱棣被逼到了绝境,起兵靖难,打的旗号,就是皇帝身边有奸臣,而另一个旗号就是这些奸臣怂恿皇帝背弃了太祖高皇帝。

现在总不可能,他借此理由做了皇帝,又大张旗鼓地效仿朱允炆吧。

且不说面子上过不去,这等于是将自己坐天下的大义名分也都彻底的剥离了。

朱棣这种非正常继位的皇帝,最大的正统性就是视自己为太祖高皇帝的延续,他是太祖高皇帝的化身。

朱棣若有所思地道:“那如何是好?”

姚广孝微笑道:“只要威国公去弄,那就不算是背弃祖制了。”

朱棣:“……”

姚广孝道:“太平府既为京兆,陛下就该给年轻人放一放权,让他在太平府,去实施他自己的想法,办的好,陛下要鼓励,办的不好嘛……”

朱棣接口道:“朕就责罚他?”

“不可责罚。”姚广孝道:“若是因为办错了一件事,就责罚,那么就不敢尽心尽力的去办事了。干这等悖逆天下读书人心愿的事,本就压力重重,办的不好,陛下可以假装这世上没有这个人,也没有太平府……即可。”

朱棣吸了口气,好家伙。

姚广孝道:“凡事不需威国公奏报,他自己敲定,即可实施。太平府可设七品及以下的官职,朝廷可不过问,七品以上,至五品,需报东宫。五品以上,则奏报陛下。除此之外,武臣之中,世袭百户,可太平府自行裁决,世袭百户以上,即世袭千户,则需奏报东宫即可。”

姚广孝想了想,继续沉吟道:“太平府府尹衙,可另造法典,太平府内,可行此法。六部和有司不得过问。太平府的钱粮……除五成上缴户部,剩余的钱粮,府尹衙可自行处置。”

“陛下,如此一来,人事功考、钱粮、律令,也就都有了,有了这些,什么都可让张安世自己去折腾,办得好,陛下可从善如流,将来可以推广,若是办不好,大不了,让威国公回去乖乖地继续掌他的南镇抚司了。”

朱棣站起来,开始踱步,轻轻皱着眉头,他陷入了思索。

上一篇:诸界第一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