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230章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朱棣听罢,开坏地大笑道:“哈哈哈哈……是这个道理,你阿舅说的对,你二叔是个混账,可也是我们的至亲,至亲之人,打断了骨头连着筋,历朝历代,但凡是对自己的宗亲都无法相容的人,又有几个有好下场呢?”

“从魏晋到宋齐梁陈,还有那隋唐,这大唐何等的鼎盛,可又如何?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兄弟,最后不是一样,让他的后世子孙们效仿,以至父子相残,兄弟相杀吗?这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朱棣对此十分满意,便道:“你那些师傅,你跟着他们识文断字,你跟着你阿舅好好学做人,将来再跟着朕学行军打仗,将来你就必能成大器了。”

朱棣拉着朱瞻基的小手,边走边道:“走,和朕一起去给帖木尔汗修书,看朕如何感化这帖木尔汗。”

说罢,拉着朱瞻基到了殿中,让亦失哈取了笔墨,当下提了朱笔,沉吟片刻,便写下一番话。

随即抬头看朱瞻基道:“看看朕写的是什么。”

朱瞻基便磕磕巴巴地念道:“比闻尔与从子哈里交兵相仇,朕为恻然。一家之亲,恩爱相厚,足制外侮……自今宜休兵息民,保全骨肉,共享太平之福。”

朱棣微笑道:“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朱瞻基道:“是说皇爷爷已经听说了他与自己的侄儿发动了战争,皇爷爷听了之后,心里十分难受。告诫这帖木尔汗,一家人相亲相爱,都是手足至亲,只有叔侄联合起来,才可以安定国内,一起抵御外头的敌人。皇爷希望他能够幡然悔悟,保全骨肉至亲的性命,一起共享太平。”

朱棣欣慰地摸着朱瞻基的脑袋,溺爱地道:“对对对,我孙儿聪明。你觉得这书信如何?”

朱瞻基歪着脑袋又想了想道:“可是皇爷爷,不是说那个四叔已经杀死了自己的侄儿,还诛杀了侄儿的全家吗?为何还要劝告他保全骨肉。”

朱棣微笑道:“你猜一猜看。”

朱瞻基居然直接就道:“是不是皇爷爷故意假装不知道,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修书劝诫,免得这帖木儿的四叔恼羞成怒。”

朱棣道:“朕给他留一点颜面罢了,等他使者来回命,定会向朕撒谎,说是并没有杀尽哈里全家,朕也就任他搪塞过去。”

说着,他取了自己朱笔的书信,交给亦失哈,边道:“命礼部科都给事中傅安出使西域,顺道将这书信带去。”

亦失哈道:“奴婢遵旨。”

朱棣抱着朱瞻基,笑道:“知道朕为何要你学你阿舅吗?”

朱瞻基又想了想,眨了眨眼,不明白。

朱棣道:“因为人都有自己的私欲,有的人想要银子,有的人想要功名。可任何人……都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你看朕的大臣,哪一个到了朕和你的面前,不是个个堂堂正正的模样,开口就是圣人的大道理,闭口就是肝脑涂地?你的阿舅,对外头人也是这样,可他是你的至亲,他私欲的一面,才会放心的展露在你的面前。所以你要洞察人性,从其他人身上很难察觉,唯有从你阿舅的身上去学,他对你没有防备,才会显出真性情。”

朱瞻基恍然大悟道:“原来阿舅在外头也是人模人样。”

朱棣被这话逗笑了,笑着道:“你以为呢?”

朱瞻基低着头,不言。

此时,有通政司的宦官匆匆进来,道:“陛下,有安南军情。”

朱棣便道:“怎么,朱能这个老匹夫,这个时候应该已经陈兵白鹤江了吧,取奏报来。”

将朱瞻基轻轻放下,接了奏报,朱棣面上含笑,低头一看,脸上的笑容直接僵住了,脸色也慢慢拉了下来。

他的表情越来越凝重,随即道:“将姚师傅,还有五军都督府诸都督,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人等,统统召来。”

此时,朱高炽和张安世也来了。

朱棣没说话,脸色阴沉得可怕。

没多久,便有人鱼贯而入,众臣向朱棣行礼。

朱棣叹了口气道:“奏报传阅吧。”

众人一个个看奏疏,看完之后,眼里都写满了震惊。

朱能奏报,朱高煦、朱勇、张軏、丘松、顾兴祖人等,长驱直入,大军深入安南境内,至高平之后,就失去了消息。只是……安南的大军,有合拢的趋势,很显然……这一支孤军,是被围困住了。

失去了粮道,附近没有军马策应,完全就是一支孤军,莽撞的一头扎进了敌人的口袋里,这几乎等同于兵家所谓的死地。

朱高炽一看奏报,就知道事情糟糕了。

而张安世的心里却是很平静,其实他也不想冒险的,可大家现在是买卖人,买卖人挣钱是不要命的。

而且张安世觉得,朱高煦还是有优势的,因为有丘松呢!

不过他很清楚,现在他没有资格在这里发表任何的建议。

丘福等人看过之后,脸色个个惨然。

解缙看了奏疏,神色倒是淡定,只是他没做声。

胡广和杨荣脸色凝重。

朱高炽不由道:“陛下,为何沐家的军马和中军没有果断驰援?”

自己的兄弟可陷入了敌阵呢,朱高炽还是在乎这个弟弟的。

朱棣叹道:“朱能和顾成……他们……哎……他们不会拿大军去冒险的,他们是帅才,掌握着数十万大军的生死,还有张辅……虽说有至亲被困,可一旦进兵,补给一定跟不上,这就等于是将数十万大军陷入了最危险的境地!”

“且安南北部多山,那安南人,诱使朱高煦等人深入,却必定会借助山势,尽力阻击驰援的中军和云南、贵州的兵马。一旦为了救人,而使数十万人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且出兵过于匆忙,就极有可能功败垂成。朕了解他们,他们不会因为私情,而拿无数将士的性命开玩笑。”

朱高炽低头……不语。

朱棣也觉得心里堵得慌,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是……朱高煦居然鲁莽到了这个地步,却是他没有想到的。

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煦虽然勇猛,可是行军打仗都有章法,不是那种一味只知道冲杀的人。

这时,突然有人道:“陛下……以商行的名义出兵安南,本就大错特错,历朝历代,可有商人供应大军出征的道理吗?上万的将士啊,就这么交给商行,结果……白白葬送……”

朱棣抬眸看去,说话的人乃是兵部右侍郎陈继。

陈继痛心的样子,道:“这件事……本就匪夷所思,朝廷已派去了大军,结果……又调了朱高煦等人去,朱高煦且不说,朱勇、张軏几个,如此年轻,怎么能堪大任呢?还有那个丘松,臣一看他,就觉得此人愚笨,却让他们统领军马,这件事……难道朝廷不要反省吗?”

“如今又发生了这样的事,如此率性而为,臣以为……这商行侵夺民利,应该裁撤,而不该放任自流,否则迟早引来大祸。以商驭军如此,以商驭民也是如此。”

朱棣此时心头满是恼怒,又念着朱高煦和朱勇、张軏、丘松几个人的安危。

何况此战乃是他登基之后的初战,一旦首战出了问题,只怕也要笑掉天下人的大牙。

倒是张安世这个时候悻悻然地出来道:“陛下……臣以为……”

还不等张安世说下去,朱棣便道:“这怪不到你的头上,朱勇、张軏、丘松、顾兴祖也无罪,是朱高煦鲁莽,别人可以鲁莽,他乃主帅……且行军打仗多年,难道会不知道这些道理吗?”

说罢,拂袖道:“倘若他能侥幸活下来,朕也绝不饶他。”

而后,朱棣怒视陈继:“现在不是追究这些的时候,你乃兵部右侍郎,管好自己的事!”

朱棣心里厌烦到了极点,虽是说了许多的狠话,可内心却依旧还担心着,叹了口气,便拂袖而去。

留下一群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解缙上前,蹑手蹑脚地走到了朱高炽的身边,压低声音道:“太子殿下,可否移步。”

朱高炽站起来,却是气咻咻地道:“我兄弟垂危,还有什么不可言之事吗?”

说罢,朱高炽眼眶一红:“事情坏就坏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思上头,若非身边人总是为了自己在本宫和二弟的面前进言一些不可言之事,何至今日。”

说着,朱高炽没搭理解缙,便快步离开了。

只有朱瞻基愣愣地站在原地,看一眼去远的皇爷爷,再看着拖着肥胖身躯离开的父亲。

他发现自己好像被抛弃了。

这时,张安世上前,紧紧地握着朱瞻基的手:“阿舅带你回家。”

朱瞻基耷拉着脑袋,被张安世抱了起来。

舅甥二人,出了殿,朱瞻基有些疲惫了,脑袋拱在张安世的胸膛上,道:“阿舅,你的胸太硬了。”

张安世骂道:“天哪,你小小年纪,你怎么说出这样的话……”

朱瞻基此时泪眼模糊,低声道:“阿舅,皇爷爷和父亲都生气了吗?”

张安世静默了一下,才道:“他们不是生气,是伤心了。”

“是因为二叔?”

张安世道:“应该是。”

“他们伤心,我也便伤心。”朱瞻基便继续拿脑袋往张安世的胸上顶,一副难受的模样。

他想了想道:“阿舅为什么不伤心?”

张安世道:“因为我觉得他们可能没有事。”

朱瞻基好奇地抬头看着张安世问道:“为啥?”

张安世却道:“直觉!”

朱瞻基:“……”

张安世轻轻地拍打着朱瞻基的背,道:“你年纪还小,还不知道金钱燃烧的味道。”

朱瞻基迷茫地张了张眼,又合上,将头继续靠在张安世的胸前,道:“阿舅,父亲为什么对解师傅生这么大的气?”

“可能是那解缙心术不正吧。”

“什么是心术不正?”

“比如……比如他三岁就偷看女子沐浴,比如……他四岁就……”

朱瞻基顿时就带着几分气恼道:“这个人太坏了,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杀死他。”

张安世欣慰地道:“不要打打杀杀,打打杀杀是没有用的。”

朱瞻基道:“没有打打杀杀,太祖高皇帝怎么得天下,皇爷怎么做皇帝?阿舅,你做生意做糊涂啦。”

张安世:“……”

“阿舅为什么不说话了?”

张安世道:“好啦,现在开始,你给我闭嘴,三日之内不许和我说话。”

朱瞻基:“……”

……

升龙城。

这座历经了安南两朝的国都,现如今依然歌舞升平,虽然与大明的战事已经开始,可是……数十万安南士兵和民夫,却源源不断的调动往了安南北部。

不只如此,借助着安南北部的群山,犹如天堑一般。在安南人眼里……此战可能会非常煎熬,但暂时绝不会有国破的风险。

胡氏已带兵出征,而且捷报不断,显然……有一支孤军被围。用不了多久,这孤军便要被彻底的吃掉。到了那时,势必安南上下,军民士气大振。

安南的朝中,几乎所有人都老神在在。

他们可能不了解军事,但是却清楚胡氏。

胡氏能有今日,成为安南的曹操,他的性子历来是处心积虑,小心翼翼的,狡诈得如狐狸一般。

没有把握的事,他绝不会擅自离开升龙,甚至带着升龙城内的精锐去围堵孤军。

上一篇:诸界第一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