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135章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朱棣此时只觉得他可笑到了极点,眼中透着嘲讽,道:“尔家中尚且父母妻儿,何以灭门破家时,不好生想一想,这些‘刁民’们的惨状呢?”

周康这时已顾不得什么了,忙不迭的道:“他们……他们与臣……不同,臣……臣读过圣贤书,臣是明事理的人啊,他们如何知晓春秋大义,如何……”

说着说着,他的话说不下去了。

只觉得如鲠在喉,一时哽咽,放声大哭了一会儿,才艰难的道:“臣……臣……”

他继续艰难的道:“臣终究与人不同,请陛下……宽恕,臣方才出言无状,陛下……陛下……”

他开始涕泪直流。

朱棣却突然觉得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滑稽和可笑。

“朕看你与他们没什么不同,死到临头,不也晓得痛吗?他们晓得哭,晓得苦,你今日才尝到,不也痛哭流涕,今日朕若是容你,那么这些百姓,便无法告慰他们死去的亲族,你现在到朕面前说这些,只让朕觉得可笑而已。”

朱棣居然温言细语,没有暴跳如雷,他上前几步:“下辈子好好做一个人吧。”

周康听罢,只觉得恐惧的厉害,原来真正死亡就在眼前的时候,竟是如此可怕。

他本以为……自己可以像古之贤者一样从容,可现在……他却发现,不只是死亡令人恐惧,这世上还有许多令他难以割舍的东西,更不必提,自己竟还要死的如此的憋屈。

他便拼命咳嗽,魂不附体道:“陛下若诛臣,只恐失天下士大夫之心,陛下……这是要动摇国本的啊。”

他嚎哭着,竟一下子抱住了朱棣的大腿。

朱棣大怒,一脚将他踹翻,怒骂道:“入你娘,朕马上得天下,今日尔拿几个读书人,来当朕的国本,你也配?”

第110章 重赏

朱棣大怒,因为周康若是硬气到底,他倒敬对方是条汉子。

谁想到,这厮竟又开始跪地求饶,朱棣心里鄙夷,且此人口中所言,更是触犯了朱棣的逆鳞。

在朱棣的心目之中,书生不是好东西,如若不然,建文皇帝身边围绕了这么多“大聪明”,占据绝对的优势,最后又怎么会被他干掉?

可以说,从实力上来看,朱棣是绝对没有机会翻盘的,因为建文皇帝可以输十次,但是朱棣只要输一次,他便死定了。

只是即便如此悬殊的实力,朱棣依旧成为了胜利者。

之所以胜利,自然是因为他的身边,有无数热血忠贞的虎贲之士,只怕也少不了建文皇帝身边那些大聪明们的反向输出。

在朱棣的眼中,今日这周康,与那些大聪明们,其实没有什么分别。

可笑的是,此人竟还拿他的身份来当挡箭牌,自以为凭借与此,便可要挟朱棣。

站在一旁的姚广孝,抬了抬眼,用一种关爱智障的眼神看着周康,他显然也没想到,周康会有如此令人窒息的操作。

这姚广孝可对读书人没有什么好感,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人,对于此等人只有发自肺腑的瞧不起罢了。

在后世,有许多传言,譬如姚广孝曾提醒朱棣:“南京城攻下之日,方孝孺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

这等话,更像是后世的读书人以讹传讹,因为姚广孝当初成日忽悠朱棣谋反,显然是已看出建文皇帝身边的那些儒臣们的弱点。在他看来,当初的燕王,即便处于巨大的劣势,却有很大的胜算。

一个不将建文朝群贤放在眼里的人,又怎么可能对这些所谓的读书人如此看重呢?

此时的周康,心里已恐惧到了极点,虽是被踹了一脚,却依旧还在哀求。

对一个厌恶至极之人的求饶,朱棣自然不会有善心,只冷笑连连地道:“拿下。”

禁卫们再无犹豫,直接将周康押下去。

朱棣来回踱了几步,随即看向解缙人等,沉声道:“这周康有罪吗?”

胡广和杨荣都没有吭声,他们当初没有为周康辩解,可现在……似乎也不希望落井下石。

只有解缙心里恐惧,忙道:“陛下,周康看似忠厚,臣不料他竟为民贼,吏部那边……功考出了岔子,一定要严加申饬,吏治功考,兹事体大,不得不慎。”

朱棣冷笑道:“还有那些上书奏事的御史,他们搬弄是非,又当如何?”

解缙便又连忙道:“御史风闻奏事,捕风捉影,本是无可厚非,可如此曲解,也实令臣心中震撼,臣以为都察院,也要加以检讨。”

朱棣冷哼一声道:“张安世镇此渡口是否有功?”

解缙感到越发窒息,在朱棣阴沉的目光下,硬着头皮道:“臣一路行来,此渡口……百姓,倒是安居乐业。”

朱棣直直地看着他道:“这样的功劳,不小啊。”

解缙想也不想就道:“是。”

朱棣道:“该赏赐吗?”

“若是地方父母官,自当排名功劳前列,将来少不得要擢升使用,可惜承恩伯乃勋臣,非吏部功考论功,因此臣以为……这该是陛下圣裁之事。”

朱棣便道:“朕敕张安世在此上马管兵,下马驭民如何?”

解缙大惊,此时倒没有因为惊惧就立马应和,而是道:“陛下,祖宗之法中,并没有这一条。”

朱棣道:“若论祖宗之法……”

边道,朱棣边气定神闲地坐下,呷了口茶,看着解缙,接着道:“单单周康一案,便涉及到了朝中大量的舞弊,其严重程度,不下于空印案,这空印案,诛杀的官吏涉及千人,连坐者巨万,解卿家是这样认为的吗?”

朱棣这话无疑就像一个惊雷在解缙的头上响起,他打了个寒颤,连忙道:“臣……臣自是唯陛下马首是瞻,陛下授张安世全权,自有深意。”

朱棣冷哼:“朕尚算宽仁,不欲效法太祖高皇帝,可若再有周康此等人,到时祖宗之法在上,朕也再难宽恕了。尔等退下!”

解缙恍然之间,却发现自己的衣襟早已湿透了,于是唯唯诺诺的,与杨荣和胡广告退。

等出了客栈,解缙的脸色颓唐,这一次打击对他不小,尤其是朱棣严词厉色的样子,让他猛然间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胡广见他铁青着脸,低声道:“解公,解公……”

解缙这才回过神,低声感慨道:“方才陛下神采,真如太祖高皇帝一般。”

这话不算是犯忌讳,甚至如果让朱棣听了去,怕有夸奖的成分。

可这话若是对读书人说,可能又是另外一番的意思了。

胡广和杨荣都默然无言。

只是亦失哈此时从里头出来,道:“陛下有口谕,诸卿不必侯驾。”

解缙却依旧在客栈外头侯驾,他此时满心在复盘这几日的事,细细思量,愈发觉得张安世的圣眷可能比他所想象中还要低估。

一个周康的死与不死,其实算不得什么,只是这一次,只怕增加了陛下对他的不信任了。

一个文渊阁大学士,若是不能受皇帝的信任,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没来由的,解缙的心里添了一些恐惧和不安。

倒是胡广和杨荣,实在无法在雪中干等,他们此时饥肠辘辘,索性去了不远处的摊贩那儿买一点吃食。

这集市比他们想象中热闹得多,而且买卖的闲汉也多,不只客栈生意好,便是摊贩货郎也多,盖因为在此做工的人,实在没法回去生火造饭,只能在街面上买一些吃食对付几口。

摊贩卖着炊饼,因已到了正午,而此时的人们主要吃的是早晚两餐,正午往往喜欢寻一些糕点来对付一下,因而这里的买卖格外的好。

卖饼的老汉一看胡广和杨荣二人穿着官服,立即露出了谦卑之色。

“多来几个。”胡广道。

“是,是。”

杨荣在一旁道:“我瞧你这买卖不错。”

老汉唇边带出一丝笑意,道:“是啊,好的很,托承恩伯的福。”

“为何托他的福?”

这老汉道:“做徭役还发工钱,老汉活了这么多年,从鞑元至我大明,都是前所未有的事!”

“洪武皇帝他老人家在的时候,徭役倒是管饭,虽然这管的饭也时常克扣,可洪武他老人家崩了,就没人管了,徭役要自己带粮食去,倒是承恩伯,不但分地不收地租,征募人丁还算钱,你们说说看,这天底下哪里可还有这样的好事?”

老汉很健谈,此时心情也很好,红光满面地接着道:“从前大家是畏徭役如虎,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巴不得被抽丁,俺听说,还有家里男子多的,竟还有讨好保长的,就希望家里多抽几个丁去。这可不是稀罕事吗?”

胡广和杨荣对视一眼,这胡广也算是靖难出身的,因为他写文章“亲藩陆梁,人心摇动”,其实就是批评了当时满朝文臣都认同的激进削藩之策,因而遭到建文皇帝的疏远。

胡广是个缜密的人,很有洞察力,基本上极少说话,别人很难猜测他的心思,所以老汉的话,虽然令他内心颇有触动,却依旧还是不露声色的样子。

杨荣却不同,他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做事很有章法,也很有决断力。

这在读书人之中是很罕见的。

他若有所思,等那老汉热好了炊饼,将荷叶包好,杨荣道:“这样说来,这承恩伯倒是难得一见的人物。”

老汉笑着道:“确实难得一见,你瞧这渡口,以往虽人也不少,可哪里比得上今日这景象啊,其实啊,大家日子好过了,我这炊饼自然也就卖的好了,以往的时候,谁舍得上街买这个吃?大家都靠米粥度日呢。”

杨荣付了钱,随即便和胡广向老汉告辞离开。

二人都埋头踩雪而行,竟都不言声。

半晌后,终于……杨荣道:“胡公,你看此子如何?”

胡广向来是很少发表自己建议的,他沉吟片刻,今日却多了一些话:“能兴大明者,定是此子,可能祸大明者,也必此人。”

杨荣失笑:“这样说来,此子在胡公眼里,岂不成了奸雄?”

胡广摇头:“非也,只是此子行事,实在让人难以预料,他似乎……看的比我们远,可正因为难料,所以才难以猜度。”

杨荣颔首:“此言倒是公允。”

胡广却是显得忧心忡忡:“解公今日……似乎有些失魂落魄,他对张安世,很是不喜的样子。”

胡广和解缙都是吉水县的同乡,同僚加同乡,再加上又是同榜出身的进士,关系自然比别人亲厚的多。

杨荣则是福建人,说实话,大家说话的时候都不方便,这个时代的人难免都带有口音,跟一群江西卷王们在一起,杨荣颇有压力。

不过杨荣倒不是那种过于谨慎的人,他笑着道:“解公的心太大了,他所求的,非你我可及。”

胡广只抿着嘴,再没说话。

他眉头紧锁,长叹了口气,依旧忧心忡忡的样子。

……

朱棣并不急着摆驾回宫,他对张安世的所谓渠道很有兴趣。

此时,他对张安世道:“你还有什么书可以卖?”

张安世头头是道地道:“这八股笔谈,一年至多出一版,这一版固然能收获暴利,可臣却以为……单靠贩售这个可不成,要可持续地挣银子,就首先做到不去竭泽而渔。”

朱棣颔首:“你直接告诉朕,打算贩卖什么吧。”

张安世道:“借着八股笔谈,有了渠道,接下来该做的事,是借用这个渠道,那些代理,必然靠着八股笔谈而生意蒸蒸日上,他们的书铺会开到省府、州府甚至是县里,那么陛下何不如……印刷一点什么东西呢?比如……像……邸报?”

邸报?

朱棣大吃一惊。

上一篇:诸界第一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