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汉风再起 第238章

作者:重庆老Q

“西边十几里外,有两个土著部落,两三百人的模样,数月前,来到我们营地附近。嗯……,我们对他们加以引导,另外他们也贪图我们此地的吃食。如此,便帮着我们做些苦力的活计。”少梁堡(今澳洲阳光海岸)指挥何满喜小心地答道。

齐远山听了,不置可否,转身离开小土窑,继续巡视营地。对于何满喜口中所言的“引导”,无非是使用暴力手段,让这两个土著部落明白一点,来此拓殖的齐国移民拳头很硬,勿要轻易招惹。而且,对于少梁堡的汉洲人征召,最好是乖乖服从。至于报酬嘛,给你们一口饭吃,就足矣了!

“土著不许在营地里过夜,更不许在营地里居住。”齐远山边走边说道:“虽然土著人的武力孱弱,但平日间的警戒护卫,不可轻忽。”

“大人放心,每到傍晚收工的时候,都是将他们尽数放归部落营地,不会让他们在营中过夜。”何满喜见总管大人对于引进土著劳力并不排斥,心里送了一口气,“这些土著在营中劳作的时候,也是颇为规矩,根本不敢生事。就是一个个吃得比较多,着实消耗了我们不少粮食。”

“日常消耗要有一定的规划和计数,断然不能即将消耗殆尽时,再行请求运输补给。”齐远山对于土著消耗些许粮食并不以为意,只要能尽快地将定居点各项设施完善起来,让移民可以节省更多的精力,即使费些粮食,让那些苦哈哈的土著在移民营地里吃饱肚子,也是非常划算的。

齐远山从建业城一路过来,看到北边的威海(今澳洲东北沿海凯恩斯市)和云阳(今澳洲东部沿海城市汤斯维尔)两地的仓库里,囤集了大量的粮食、布匹、农具,建筑材料等移民物资。而且,未来几个月,随着移民过来的船只,也会从威远城(今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斯比港)和新乡城(今东帝汶南部苏艾镇)带来大量的粮食。

可以说,齐国汉洲本土和几个海外领地,所有的粮食产出不仅足够维持全国民众的口粮需求,还略有富余。但对于荷兰东印度公司运来的粮食,还是来者不拒,统统予以收购,存入各地的粮库,除了应对每年新增的移民所用外,还要作为战略储备粮,以备不时之需。

作为齐国的最高统治者,齐天深切的了解,汉洲本土不论是开发了数年的北部地区,还是刚刚开拓的东部地区,土质都不是很肥沃,产出实在有限,而且还会面临多变的气候变化。

比如在去年夏季,建业府持续暴雨,使得境内几条河流水位迅速上涨,并冲垮堤坝,淹毁农田十余万亩。更有三年前,整个秋冬季节,又是持续干旱,河水几乎全部断流,几个城镇附近水库的水位也降到最低点。

若不是汉洲本土历年积存大量的库存粮食,以及帝汶岛和威远岛几个海外领地的粮食输送,恐怕建业府数万人会再次体验到大明的饥荒岁月。

因而,齐国政府为了粮食保障,对于帝汶岛和威远岛这两处产粮地区,势必要牢牢地掌控在手里。而且,未来这两个地方也被政府规划为汉洲本土的农产品主要输出地和原料供应地,全力发展农业和林业生产,保障本土的米袋子和木材需求。

1月21日,齐远山一行终于抵达大兴堡(今澳洲布里斯班市),一座建立在河口附近的沿海据点,这里虽然仍旧属亚热带地区,但由于受大陆型气候的影响,夏季天气比较干燥、凉爽,冬天温和、湿润。降水大部集中在12月至翌年3月,雨后常引起河流泛滥。

齐远山刚刚踏上大兴堡的码头时,就看到河口附近,滚滚的河水卷着枯树和枝叶,涌入大海,在入海口处,有一道混黄和蔚蓝的分界线。

“在冬季的时候,降雨还是比较少的,河水也没这般泛滥。”大兴堡副指挥汤启民见齐远山一直盯着混黄的河水,便在一旁说道:“去年的时候,主要是在搞营地建设,一时间也腾不出手去修河堤。不过,我们的营地位置较高,尚不至于淹了过来。”

“以后人口多了起来,俺们必须要将靠近营地的北岸河堤先修建起来。”齐远山说道:“否则,若是遇到一个特大暴雨时节,俺们整个大兴堡就没法住人了。”

“今年我们大兴堡可以分配多少人过来?”汤启民问道。

“五百人。”

“啊,这么多人!”汤启民惊喜地说道:“那我们这里的人口岂不是一下子就突破八百人了。如此一来,许多事情也就好办多了。”

“是呀,只要有了人,什么事情都好办多了。”齐远山点点头说道:“今年俺们大兴地区数个定居点,一共会分过来两千人,加上前期拓殖的移民,差不多有近三千人了。此地河流纵横,土质看着也比北部较为肥沃,所以今年内,俺们必须要努力做到粮食自给率达到三成。”

“粮食自给率达到三成,应该不难完成。”汤启民自信地说道:“我们大兴堡自去年二月设立以来,一共开垦了五千多亩耕地。春季的时候,种植了不少玉米、高粱和土豆。另外,我们根据部分来自淮南的移民建议,还试种了两百多亩小麦,瞧着长势还不错。”

“最适合种植小麦的地方应该不在俺们这里。”齐远山摇摇头,苦笑着说道:“小麦种植区的最佳地方还在南边和西边,准确的说,是在汉洲东南内陆和西南地区。估计我们齐国要扩展到那里,还需要几年。小麦?呵,在俺们齐国,还真是稀罕东西。”

虽然汉洲本土已经拓殖的许多地方都拿出了不少耕地试种小麦,但土壤、气候、环境等因素,产量极其低下,口感还不是很好。因而,整个齐国的口粮基本上是稻米辅以大量的玉米、土豆和高粱等粗粮。小麦虽然也会从巴达维亚进口,但数量很少。盖因距离汉洲大陆最近的小麦产地,可是在印度和大明,路途遥远,自然价格也很高。

“对了,大人。”汤启民突然想起了什么,“这里的冬季气温会稍稍有些冷,我们需要提前给所有的移民准备御寒衣物。”

“移民部和民政部已经有安排。”齐远山说道:“五月前,会从建业城和威海城发运过来三千套被服和呢绒过来,断不会让所到移民经受寒冷。对了,这里的冬天有多冷,会结冰吗?”

“结冰倒不会,但夏天的短衣短裤,是万万穿不得了。”汤启民说道:“气候环境嘛,有来自广东的移民说,跟那里差不多。”

“只要不像大明山东那般下雪结冰的天气,那就最好不过了。”齐远山笑着说道:“这意味着,俺们可以组织移民进行更多的户外劳作。对了,那几个小土窑效率太低了。赶紧抓紧时间修建一座大型轮窑,以后俺们这里将会是齐国大力发展经营的重点地区,更是被当做俺们齐国的根基来建设。”

“难道,我们齐国未来的都城会建在这里?”汤启民眼睛不由亮了。

成为齐国的根基所在,而且派来此地的大总管又是王上最为倚重的心腹之人,难免有些让汤启民浮想联翩。此地若真的成了我大齐的未来国都,那我以后岂不是也会随着这里的快速发展,身份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

“无论俺们大兴能否成为齐国未来国都所在,但非常明确的一点就是,这里将会是我们齐国将来最为倚重的根本所在。”齐远山想起齐天曾与他数次谈论过汉洲东南的重要性,说此地可堪比大明之东南,是为齐国之精华所在。

“所以,东部大开发会轰轰烈烈地持续推进下去,诸位,努力吧!”

第二八章 东部大开发(五)

“东家,东家……”一个伙计兴冲冲地跑到“贵全”粮油坊门口,开始大声地呼喊着。

“大呼小叫的,成何体统!”向贵全背着双手,慢条斯理地从工坊里面踱步出来,“何事呀?”

“东家,前几日大兴堡码头不是来了一艘船嘛,下来许多官员和农部的技术专员。”那个伙计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缓了一口气,然后说道:“我今日去城中官库送花生油,听粮库大使说,大兴地区总管来了,就是乘坐那天来的船,而且还带着家眷呢!你前些日子不是说,有机会要拜访大兴地区的总管大人吗?”

“哦?”向贵全闻言,立时停住了脚步,看着前来报信的活计,“这位总管大人路上花的时间倒是挺长的,这个时候才赶到大兴堡就任。那你有没有问那个粮库大使,总管大人是什么来头?”

“总管大人很年轻,听说是我们齐国大王的远房侄儿,以前是在什么民调处任职。”那个伙计说道。

“民调处?”向贵全吓了一跳。他在建业城待了四五年时间,深知这个成立不过四年,名称也是普通的部门是什么样的机构。那特么的就是我大齐的锦衣卫、东厂之类的特务机关呀!对内侦缉敌对势力的间谍密探,调查政府上下不法之事,甚至还能过问巡警处的事务。必要时,可以调动当地的宪兵队和地方乡兵。

大齐国内另外一个特务组织,黑衣卫,虽然听着名字比较吓人,可它的职责是专事对外,与普通民众的联系并不密切。可民调处不一样,专事对内,从政府官员到普通民众,凡是有颠覆国家,泄露机密,勾连番邦,破坏境内设施和秩序的任何人和事务,全都归他们处理。

“东家?”那个伙计见自己的东家站在那里发呆,小心地喊了一声,“东家,不过我听那个粮库大使说,大兴地区为了吸引商家和工场主来这里建立工坊和开店,准备要给予两年免税的优惠政策。跟前两年威海府和云阳地区的做法,如出一辙!”

“哎,这优惠政策一出,不知道又会引来多少竞争同行呀!”向贵全却叹了一口气,“为了保持我们的先发优势,看来,还得去拜访一下这位民调处转任过来的总管大人。最起码,要保证我们贵全粮油坊未来两三年内的政府优先采购权。我们可是大兴地区,最早的一批投资者,为他们的发展也是出了大力的。”

两年前,汉荷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向贵全的粮油坊在建业府不仅面临政府控制下的汉洲粮油总商社的强大竞争,而且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本也开始陆续进入粮油加工行业,使得他旗下的“贵全”粮油坊变得增长乏力。为此,他在闻知汉洲东部的威海地区,正在打造本土最大的棉纺中心,规划了许多相关工场入住其中,移民人口也是对该地区有一定的倾斜。

随即,向贵全不顾荷兰武装商船可能存在的拦截、袭击的风险,与几个要好的合作伙伴一起来到了威海,并开办了数家粮油加工场。他们的到来,受到了威海地方政府的热烈欢迎,当即给他们这些民间商业资本予以两年的免税优惠政策,同时还对他们的用工需求,也是尽力满足。

接着,南边的云阳地区数个定居点相继设立,他们这些尝到了先发优势红利的商人立刻随之跟进,粮油、皮革、家具、被服、造纸、陶瓷、小五金等一系列满足日常生活用品的工坊陆续建立起来,很好的满足了当地民众的需求。

然而,不幸的是,随着汉荷战争的结束,汉洲本土骤然涌进来数十家来自巴达维亚华商,他们不仅开始涉足汉洲本土至巴达维亚,乃至马来半岛、婆罗洲、苏门答腊岛等之间的海上贸易,而且,还大量地投入金银,在汉洲本土建立各种工坊厂矿。

建业府、威海府、云阳地区,甚至帝汶岛的新乡城(东地位南部沿海小镇苏艾)和威远岛的威远城(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斯比港),都有这些来自巴达维亚华商的投资,与向贵全他们这些最早扎根汉洲本土的民间资本展开激烈的竞争。

按道理说,汉洲本土近九万人口,加上控制的大半个帝汶岛和威远岛,市场容量足够数十家,乃至上百家各类工坊企业的生产供应。但作为商人,谁不想做垄断的产业。本来凭借先发优势,几乎占据了汉洲东部新拓殖区的近半市场(另一半市场为民政府控制下的商社和工坊占据),可以舒舒服服的赚着汉洲银元,而且还可以随着人口不断地增加,收益也会随之逐年提升。

但如今,那些喜欢将鸡蛋放在更多篮子里的巴达维亚华商,迅速涌入汉洲本土市场,开始与此地的众多商家竞争这块逐步成长的汉洲市场。

为此,向贵全这些最早的汉洲本土资本,开始凭借与政府的前期友好关系,随着大齐拓殖区的扩张,他们也紧随其后,跟着政府拓展的脚步,加紧布局和占领新的消费市场。

向贵全为了在大兴地区建立“贵全”粮油坊的新工场,已经在这里停驻了半年时间,日子过得其实跟那些在此拓殖的移民一般无二。不仅要操心粮油坊的建立和生产,还要不断地与当的拓殖官员拉关系,寻求长期的货物供应合同,要求提供满足工坊生产的所需原料和工人,争取更加优惠的税收财政政策,甚至给予汉洲大钱庄的资金借贷。

“诸位商家来俺大兴地区投资置业,俺们是极为欢迎的,对于你们所说的各项要求,俺们大兴地区也会尽力去满足。”总管府内,齐远山看着屋内十余个大兴堡商家和工场主,诚恳地说道:“从今年开始,诸位投资设立的工场,均免税两年,但往来贸易不在此列。诸位开办的工场所需工人和原料,俺们大兴地区也会全力保障。不过农产品的原料供应,还需诸位能与俺们农事部门签订一份购销文书,以对彼此做出相应约束。”

“诸位也知道,俺们大兴地区初创,什么都缺,除了民政府予以支援外,部分民生所需还要多多依赖你等。为了回报诸位对俺大兴地区的支持,俺也在此给诸位承诺,凡是俺们拓殖区政府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采购对象定然以你们为优先选择,期限最少为两年。”

可能是受到齐天的影响,汉洲本土对于工商并无任何歧视,反而大力扶持和促进。这与大明的以农为本,工商皆末的传统思想截然不同。如今的齐国,政府部门的组成中,就有农事部和工商部,农工商赫然并立,无任何偏颇。

在很多场合,齐天也经常说,一个国家,无农不立,无工不稳,无商不活,即,一个是根本,一个是脊梁,一个是眼睛,缺一不可。

对此,齐远山深以为然。数年前,汉洲就是凭借稳健的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壮大的工业,积极灵活的商业,将南洋地区的海上霸主——荷兰东印度公司打得灰头灰脸,不得不与汉洲讲和。

汉洲东部大开发,除了不断地往新拓之地填充移民,开垦耕地,建立新的城镇村落,还要有相应的工商矿业交通等产业的跟进。如此,方能形成良性循环,并能短期之内具备一定的自我造血功能,减少政府的大量投入。

“诸位,大齐对东部地区的开发将不遗余力,这里将会充满了无限的机遇和商机。你们的投资必然也会得巨大的回报。俺们大兴之地,未来亦会大兴!”

第二九章 移民转运

1643年1月25日,巴达维亚。

“不能再往船上装人了!”齐国驻巴达维亚代表处商务专员曲兴亮严肃地对旁边一名荷兰船长说道:“否则,船上人员拥挤过多,会闷死人的。”

“哦,尊敬的曲先生,你们给我们支付了不菲的运费,我们自然想帮你们装运更多的移民。这样一来,你们的付出就显得更有价值。不是吗?”温瑟姆号船长听到通译翻译过来的话语后,连忙微笑地答道。

“我们不是想让你们往船上装运更多的移民,节约所谓的运输费用。”曲兴亮说道:“我们需要你们的船只,能保证每一个移民,都可以活着到达我们齐国境内。而且,我们支付给你们的运费,可不是按人头给你们的。所以,船上的人不能继续再增加了。”

“那好吧,如你所愿。”温瑟姆号船长耸了耸肩膀,摊着手说道:“你们汉洲人对于到来的移民,可真是照顾的细致有加。我相信,他们到了你们汉洲境内,一定会生活得很好。”

“那是自然!”曲兴亮傲然地说道:“每一个到了我们齐国境内的移民,都可以吃饱饭穿暖衣,还有一份可供传于子孙的土地。”

“哦,上帝!你这么一说,我都想移民你们汉洲了。”那个船长微笑着说道。

“是吗?”曲兴亮瞅了瞅这个一脸大胡子的荷兰东印度武装商船的船长,笑眯眯地说道:“如果你加入我们齐国水师,那得到的报酬和享受的待遇,肯定比你现在的待遇要多得多。你可以认真考虑一下,我们齐国水师随时欢迎你。”

“曲先生,请不要当着我们的面,直接来引诱我们的公司职员。”另一旁,东印度公司商务参赞卡普·雷耶斯有些不满地说道。

“呵呵……”曲兴亮笑了笑,看着卡普·雷耶斯说道:“每个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自由。你说是吧,雷耶斯先生。”

身为齐国驻巴达维亚代表处商务专员,曲兴亮除了进行必要的商业交流和货物买卖,还配合派驻于巴达维亚的黑衣卫做一些策反收买东印度公司中低级官员的工作,以及引诱一些荷兰武装商船上的水手和城中专业技术人员投奔齐国。

虽然被东印度公司负责安排转运大明移民的商务参赞卡普·雷耶斯当面点破,曲兴亮并未感到尴尬。他在巴达维亚数月时间,已经通过金钱、地位、土地,甚至分配妇人等各种方式,前后引进各类汉洲本土急需人才百余人,其中不乏东印度公司武装商船上面的雇佣水手和基层军官。

在有高额的报酬,优厚的待遇面前,是为东印度公司服务,还是为汉洲大陆的齐国政府服务,对于这些来自欧洲各国前来远东地区淘金者来说,没有什么区别。齐国有汉洲人建起的城镇和村落,有工业厂矿,也有远高出土人水平的农业生产。除了长相和信仰不一样,他们跟我们欧洲人一样,都属于先进的文明世界,为他们服务,自然也是未尝不可的选择。

至于那位明言警告曲兴亮勿要引诱东印度公司旗下的船长和水手的商务参赞卡普·雷耶斯,私下里也从汉洲人手里拿了不少好处,虽不至于背叛东印度公司,但对于汉洲人有些明目张胆的不“妥当”行为,也只是进行一番温和的告诫。

“这批安南年轻妇人已经在巴达维亚休养了半月时间,此次登船的人员,也是经过一番认真挑拣,身体状况基本上可以满足长途海上航行。但你们作为随船照应人员,还是要务必谨慎。尤其是对船上的那些水手,更是要万分警惕。那些人,可都不是什么好鸟!”曲兴亮来到十几个准备随船监督运输的移民部人员面前,小心地嘱咐道。

“大人放心!”领头的一名官员说道:“这些妇人,如今已然就是俺们大齐王国的人,断断不会让那些夷人给欺负了。除非,俺们在船上的人都死绝了。”

曲兴亮点点头,前几批让荷兰东印度公司转运的基本上都是青壮男子,有明人,也有安南人,近两千三百余人。如今,这批运往本土的移民,是经过了大半个月休养的安南年轻妇人,共有一千八百人,雇佣了四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商船运输。

途中,船只会陆续经停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两个据点巴塘(今印尼巴厘岛的登巴萨市)和古邦,以及齐国在帝汶岛的据点——新乡城(今东帝汶南部沿海小镇苏艾),最后到达汉洲本土的建业港。

齐大江所属的北海(帝汶海)舰队运回的移民,据说人数达到八千余人,而且令移民部官员欣喜的是,其中的妇人竟然有五千多。因而驻守于巴达维亚的移民官员为了确保这些妇人于路途上不出现意外,特意派出人员随同荷兰商船返回本土。

既然北海舰队弄了八千余移民,那么东边的琉球舰队和威远舰队若也能弄回八千人的话,那么今年整个齐国的人口将会达到十一万,实力规模再上一个台阶。

……

“从十二月中下旬以来,汉洲人已经从明国和安南地区转运了三千到四千人至巴达维亚中转,而且,他们的船队仍旧在逆着季风返回他们控制的新生岛,继续转运移民。粗略估计的话,他们可能在此次的移民季,会往汉洲本土输送六千到七千人。”荷兰东印度公司高级商务参赞弗雷德·阿普顿正在向德林总督汇报有关汉洲移民的事务,“不过,据信,来往新生岛至巴达维亚之间运输移民的船只,只是汉洲其中一部分的运输力量。哦,他们这部分船只被齐国军方命名为北海舰队。”

“那么,他们在另一条航线上仍然活跃着多达十余艘移民船只,应该如北海舰队一般,也在不停地转运来自明国的移民。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汉洲人的移民规模可能会达到恐怖的一万人。上帝,一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几乎相当于我们整个东印度公司在远东地区所有的人员总和。”

“那么,按照如此规模的移民人数,汉洲总的人口数量,可能就不是我们曾经预估的四万到五万人了吧?”科内利斯·范·德林总督面露惊讶之色。

“数年前,汉洲人的船只应该没有这么多,移民规模也定然也没有这么大。”弗雷德·阿普顿说道:“他们的人口,目前粗略估计应该在七八万人上下。但若是按照目前这般移民速度的话,以后每年至少会新增一万人,这还不包括他们的出生人口。”

“也许不到十年,汉洲人口规模就会突破二十万。那个时候,汉洲大陆就会形成一个堪比欧洲邦国的市场规模。当然,我们东印度公司也会面临一个强大的地区势力,一个足以对我们再次发起挑战的势力。所以,我们需要加快对东印度群岛的战略布局,更要深入捆绑控制汉洲的商业网络。”德林总督说道。

“为了应对汉洲未来的威胁和挑战,我们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打垮马打兰王国和万丹王国,将他们彻底削弱到只能龟缩于内陆地区。我们还要在古邦和爪哇岛之间的众多岛屿上,占据关键性的要点,构建一条潜在的封锁线,将汉洲人的势力牢牢地困在汉洲大陆。”

“另外,我们在汉洲大陆北端的隐蔽据点霍伦堡(今澳洲北部基茨港,达尔文西南方),必须还要持续地进行投入,要将它建成一个刺入汉洲大陆的钉子,届时可以成为制约汉洲的战略要点。”

“总督大人,如是以后这个据点被汉洲人发现了,我们该如何应对?那里距离他们的建业港可是没多远!”海军司令达克曼·巴雷克上校犹豫了一下,轻声问道。

“我们已经将那处据点的秘密保持了三年,我认为,汉洲人没那么容易发现那处据点。”德林总督沉吟了片刻,然后目光扫射了一番在坐的东印度公司高层人员,正色地说道:“除非,我们在做的某位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了汉洲人。”

“我们都是东印度公司的忠诚雇员,更是拥有崇高信誉的绅士。”弗雷德·阿普顿笑着说道:“对于公司利益的维护和机密事务的保守,我认为,我们所有人都是值得信任的。”

“是的,我们与汉洲人在根本上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隐隐对立和竞争的。在东印度群岛,我们所有人的利益,均在公司。”达克曼·巴雷克郑重地说道,但心中却隐然有些心虚。

第三零章 帝汶岛的“新秩序”

1643年2月10日,帝汶岛,新乡城(今东帝汶南部沿海小镇苏艾),竹溪堡。

一间低矮的木屋里,一个赤果着身体的男子压在一名土女身上。

木屋外,一个土人男子一脸木然地蹲坐在地上,不发一言,只是偶尔回头看一眼木屋,随即又低头仔细观察着地上四处爬行的蚂蚁。

在距离木屋不远的一棵树下,两个乡兵背着火枪,正在小声地说着话,眼光也不时地瞟向木屋,嘴角带着戏谑的笑容。

“队长,队长!”远处传来几声呼唤,站在树下的两个乡兵,寻声望去,只见一名乡兵正急匆匆地朝他们跑来。

“啥事呀,小七,急慌慌的模样。”树下的一个乡兵问道:“该不是个哪农庄里的土人又造反了?”

“狗屎!那些土人怎敢造反?”来的乡兵喘了一口气,说道:“乡兵大队传来命令,让我们小队在半个时辰后,跑步到码头炮台集合。”

上一篇:庶子无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