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汉风再起 第179章

作者:重庆老Q

“造船虽然不能流水作业,但可以实现模块化生产呀!”齐天喃喃自语道。

记得在后世的时候,几千上万吨的船只,似乎都是用模块化建造出来的。设计和零部件的重复使用可以节约制造费用;并行的产品开发和测试也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利用已有成熟模块可大大缩短采购周期、物流周期和生产制造周期,从而加快船只的建造速度。

模块化造船技术其优点远不止造船快一点。模块化造船最重要的就是使得造船标准化、通用化以及模块化。标准化不止保障了造船的速度,还保证了船只的维修。因为其标准一致,通用化和模块化保证了船只可以一船多用,维修和升级都有了保障。

看来得找个时间与那些西班牙船匠好生交流一番,能否在造船场试着用模块化方式建造船只。毕竟这个时代的风帆船,可没有后世那般复杂。

离开被服厂,齐天带着几个工事处的官员,准备前往玻璃场查看凸透镜的磨制情况。在经过西城一个赶集市场时,有几个明显不是汉人面孔的男子吸引了齐天的目光。

虽然那几个男子身着汉洲最为普通衣物,但头上却包裹了一个白色头巾,鼻子尖挺,眼窝深陷。似乎是察觉有人在观察他们,几个人面色阴冷地看了过来。可能是发觉齐天一行明显是政府官员后,立刻将头低下。

“他们是哪里来的移民?”齐天朝身边一个乡兵小队长问道。

“大总管,俺不知道。”邓世田瞥了一眼那几个人,“可能是以前从巴达维亚收拢过来的西洋夷人吧。”

西洋夷人?

齐天摇摇头,那几个人明显不是欧洲人,而是类似中东的奥斯曼人或者波斯人。出于前世对真神教子民有种天然的警惕,齐天对那些凡是南洋岛屿上的土人和波斯及奥斯曼人,是严格限制他们作为汉洲居民的。

看着那几个人的模样,似乎仍旧保持着传统真神教风俗,而没有与汉洲普通民众融为一体,那就更加可疑了。

“派两个人盯着他们。”齐天轻声说道:“看看他们是和什么人居住在一起。”

“大总管,需要通知巡警处和民调处的人吗?”邓世田见大总管居然对几个“西洋”面孔的男子如此关心,心里顿时一凛,莫不是荷兰人的探子混进来了?

“先摸摸他们的情况。”齐天说道。

……

“四叔,那几个人身份已经搞清楚了。”民调处主事齐远山有些面色复杂地说道:“他们都是胡统领从巴达维亚带来的护卫,一共有二十几个,都是奥斯曼人。”

“胡文进在巴达维亚雇佣的护卫!这些人竟然没有在撤回汉洲的时候予以解雇,反而带回汉洲了!”齐天有些惊讶。

作为汉洲的副统领,又身在建业城,有众多乡兵和陆战队护卫着,为何还如此大费周折地从巴达维亚带回一些护卫,而且这些护卫全都是奥斯曼人。要知道,奥斯曼这个时期可是自诩真神教所有子民的保护者。

也不知道为什么,胡文进每次面对齐天,总感觉眼神里带着某些不明意味的神色,甚至有种隐隐的敌意。齐天想了很久,也没想到自己何时曾得罪过他,两人甚至在这四年里,因为不在同一地方,连面都没见过几次。

或许,是命里八字不合吧。齐天偶尔在看到胡文进那意味深长的目光时,如是想到。但他毕竟是与曹雄一起从登州逃出来的,又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这荒僻大陆,而且,在巴达维亚也能尽心为汉洲搜罗人员和物资。因而,齐天对胡文进还是保持着应有的尊重和客气。

“那些护卫好像是胡统领自己养着的,没算在汉洲的花费上。”齐远山说道。他以为齐天是在惊讶于,那些奥斯曼护卫可能会花费汉洲的钱粮。

齐天看了一眼齐远山,没说话。心里却在思量,胡文进是否不小心被某个真神教的神棍给洗了一下脑,信仰了那个比较麻烦的真神。

“胡统领可能以前在巴达维亚赚了些银钱,有些吃喝享受方面,是比俺们要……那个奢侈一点。”齐远山笑着说道:“他屋里的妇人都有好几个,不仅有俺们汉人女子,还有波斯女人和西洋女人。”

哦,胡文进这是在巴达维亚待久了,被那里的繁华给腐蚀堕落了。汉洲本土还有近万的光棍汉的情况下,他却妻妾成群,珠翠环绕,有些不符合汉洲艰苦朴素的价值观呀。

但是,这些都是次要的。现在最主要的是,胡文进有没有被真神教洗过脑,进而皈依了真神。还有,他私自掌握这二十几个奥斯曼人护卫,有没有其他企图。而且,他为何总要针对我呢?齐天突然间,对胡文进有些警觉。

“远山,你……”齐天有些迟疑,要是自己以小人之心随意猜测人家,会不会被人误会难以容人。

“四叔可是觉得胡统领有些……不妥?”齐远山轻声问道。

齐天定定地看着这个与自己一起生活了四年多的伙伴,而且算是朝夕相处,可以说是他最信任的人。

他点点头,轻声问道:“民调处的人,应该全都算是可靠的吧。”

“在汉洲,没有比他们更可靠的人。”齐远山郑重地说道:“大部分人都是跟着你一块学习的伙伴。”

“那就安排几个人,去查查那些奥斯曼人,不要惊动他们。……顺便暗中观察一下胡统领的日常行为。”

“好。”齐远山点头应道。

“这个……,这个是我私下给你说的,不要让别人知道。”齐天嘱咐道。

齐远山笑了笑,说道:“俺知道。”

“你们民调处的人,除了排查民间细作探子外,还要密切关注军民两政的军人和官员,防止有人被收买和渗透进来。”齐天说道:“不仅是各个地方势力的渗透,还有各种邪教道门的渗透。……真神教和大明境内的什么弥勒教,白莲教等之类的更是重点查处目标。”

“还有,清查试图颠覆破坏汉洲稳定的各类人员,……所有人!”

第一零三章 棉纺

1639年6月15日,汉洲东部,威海城(今澳洲凯恩斯市)。

两艘来自建业港的运输船稳稳的停靠在码头的木质栈桥边,民政府工事处的副主事王宗平带着十几个工匠下了船,立刻找到码头的管理人员。

“卸货的时候,可要轻点!”王宗平大声说道:“船上装运的可是专门纺纱织布的纺车,可万万不能磕碰损坏了。”

“啥?俺们威海要自己纺纱织布了?”来自山东的码头管事刘寿山惊喜地问道:“那以后,俺们身上的衣物是不是就能买的便宜了。那真是太好了!俺早就琢磨了,城外的粮田没有增加多少,反而是棉田的种植面积又扩大了许多,这肯定是要俺们汉洲自己织布嘞!”

“你们威海的棉田增加了多少?”王宗平好奇地问道。

“新扩了一万多亩棉田,据说全部都栽的那个什么……印度来的棉种。”刘寿山自豪地说道。

新增棉田一万亩,加上以前的五六千亩,也不到两万亩。按照亩产一百公斤籽棉来算,也就是在一千五百多吨。但是籽棉是需要脱粒的,一般籽棉出棉率在30%—35%。那么,可用于纺纱织布的皮棉也就在450吨到五百吨的样子。

“那你们威海的棉田还是少了点。”王宗平摇摇头,笑着说道:“这几台水力纺车要是建起来了,你这一万多亩地产的棉花,恐怕还不够两个月消耗的。而且,黑山机械厂还在继续研究制造效率更高的水力纺车。”

“老天爷欸!”刘寿山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一万多亩地的棉花都不够它两个月生产!那要是一年生产个不停,得纺出多少纱,织出多少布来!”

“以后这机器扩大了,增多了,肯定可以完全满足我们汉洲民众的穿衣问题。”王宗平说道:“而且,我们还要将多余的布匹卖出去,跟南洋的土人换取他们值钱的玩意!”

想想临行前,大总管对这批水力纺织机械看得很重,嘴里念叨着,汉洲的什么工业革命即将开启,大生产时代即将到来。

据一般的看法,英国工业革命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为开端。虽然托马斯·隆柏于1719年在德比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水力缲丝厂。但是在18世纪60年代以前,英国还未运用水力纺纱。直到1769年,具有实用价值的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方定型并推广,嗣后克隆普顿又将阿克莱水力纺纱机与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加以改进并结合,于1779年发明出更优良的改良水力纺纱机――“骡机”。

自此以后,英国纺织业便在大机器生产的道路上一路发展,成为工业革命的领头工业部门。因此阿克莱水力纺纱机的发明,通常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但以目前汉洲苍白的工业类别和厂矿企业来看,远远达不到所谓工业革命的基础。但纺织行业,作为国计民生最为重要的部门,一旦完成规模化生产,加之市场旺盛的消费能力,将极大地拉动汉洲相关产业的技术变革。

从棉花生产和纤维制造,历经皮棉加工、纺纱、织布、染色、制衣、水洗、包装等生产行业。与此同时,相关的配套行业囊括了机械、生物、染化料等,可以催生汉洲一系列产业的成长和发展。

要知道,大明甲申天变即将到来,整个中国大陆将陷入一场最为深重的浩劫。作为远东地区,棉纺织品的最大生产地和出口源,江南地区将会在这场野蛮战乱当中,遭到重创。那么,自诩作为华夏文明传承的汉洲,除了要拯救更多的汉人,挽救更多的文化,当然还要将纺织品制造中心迁移到汉洲,为以后的资本积累和实力快速增强,做好一切准备。

其实,水力纺纱机的发明与最早使用并不是在18世纪中期的英国,而是在此前四个世纪的元代中国。在王祯《农书》中有翔实的记载。王祯把这种水力纺纱机称为“水转大纺车”,详细地介绍了其结构、性能以及当时的使用情况,并且附上了这种机器的简要图样,从而以确凿不移的证据,证实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纺纱机的存在。

王祯说水转大纺车的水轮“与水转碾磨工法俱同”,而中国的水转碾磨在元代之前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从工艺上来说是相当成熟了。

由于大纺车的基本构造在王祯《农书》中已有图文并茂的记述,因此只要具有一定经验的木匠,即可“依样画葫芦”,造出一部类似的大纺车来。汉洲黑山工业研究院对照着《农书》中图文,再加上几个曾经在松江织布工坊的工匠指导,很快做出了一台水力纺车。

水转大纺车的传动机构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传动锭子,二是传动纱框,用来完成加捻和卷绕纱条的工作。工作机与发动机之间的传动,则由导轮与皮弦等组成。按照一定的比例安装并使用这些部件,可做到“弦随轮转,众机皆动,上下相应,缓急相宜”。

工具机即加捻卷绕机构,由车架、锭子、导纱棒和纱框等构成。为了使各纱条在加捻卷绕过程中不致相互纠缠,在车架前面还装置了32枚小铁叉,用以“分勒绩条”,同时还可使纱条成型良好,作用与缲车上的横动导丝杆相同。

经过一番试验,这台水转大纺车的工具机所达到的工艺技术水平,应该达到或者超过了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纺纱机器中的工具机。要知道,那个著名的“珍妮”纺纱机最初仅拥有8个纱锭,后来才增至12一18个纱锭;汉洲制造的这台大纺车却拥有36个纱锭。“珍妮”机仅可靠人力驱动,而大纺车却可以水力、畜力或人力为动力。它的工作性能运行过程中表现颇佳,工作效率甚高。

据悉,此时的四川城都地区,都江堰下游沿着所置的数量众多的水力纺纱机,也是根据即王祯《农书》所载的水转大纺车或其相似物生产建造出来的。

……

虽然在威海,政府官员和农事处的属吏们大力宣扬和推进棉纺织行业的发展,但几年前仍旧饥饿状态的威海移民来说,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棉花,总觉得不如种植一些能填饱肚子的粮食要重要一点。

石板村的村长兼乡兵小队长胡宽蹲在地头,一脸愤懑地看着对面同样蹲在地头的孔祥林,半响不说话。

“老胡,我知道你是好心。但我总觉得地里种上一半的棉花,心里不踏实。”孔祥林酝酿了好半天才说道:“咱们都是在大明饿过肚子的,那种饿的滋味,你恐怕一辈子也忘不掉吧。我自己的地,就是想要多种些粮食,不好吗?”

“你有四十亩地,除了去年耕种过的要休耕。剩下的三十亩,你全都种粮食,你吃的完吗?就算你把粮食卖给乡里头,能赚几个银钱。”胡宽说道:“你也知道,县里的官员说了,棉花的价格要比粮食高出一截,而且咱们这里的气候也适宜种棉花。到了年底,多卖些银钱,你也可以早点将官府的欠债还了不是?”

“银钱再多,没了粮食一样饿肚子。”孔祥林说道。

“哪会没粮食?”胡宽说道:“听说威远堡和新乡堡那边的粮食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许多,到时候,生产的粮食一船一船的给我们拉来,撑不死你!再说了,我们威海的农田也不都是种了棉花,不是还有一小半种了粮食嘛。”

“那两个地方距离咱们威海如此远,要是被荷兰人给堵在家门口了,粮食运不出来咋办?而且,不是听城里的人说了嘛,下个月会分来许多大明的移民过来,这又多了许多张口要吃饭。……反正,我决定了,我的地里全都种上粮食,哦,还有大豆。”

胡宽有些无奈地看着孔祥林,摇摇头,说道:“那就随你吧。我只是觉得,咱们是一块从淮北过来的,还是一个县里的老乡,大家该互相照应一下。城里的大人们说要栽种棉花,那是肯定不会错的,到时候,你屋里想买什么东西的时候,我看你是如何去拿一堆粮食去换回来。”

威海县的王振良将新开辟的一万多亩耕地,全部计划种植棉花,由仍处于屯垦服务期的各个乡屯的移民打理。至于那些已经分配土地的农人,县政府鼓励将其所属的田地中一半耕地也辟为棉田。届时,棉花收购的时候,威海棉纺厂将直接进行货币收购,而且价格也比粮食收购价高出一大截,以此提振农人种植棉花的积极性。

在汉洲民政府的整体农业规划当中,威海以及新建的南方数个沿海拓殖点,都将种植棉花,为汉洲的棉纺织行业发展提供足够多的原料。至于该地区存在的粮食缺口,自然要由威远和新乡两地来填补。

不过,对于一些饿过肚子的移民来说,威海县政府的鼓励和指导,仍旧让他们心里存了些许疑虑。再加之几个月前,本土和新乡堡被荷兰战船封锁,以至于威海差点发生缺粮的现象,更是让那些分了地农人不敢将所属土地种上一半的棉花。

第一零四章 新拓

两条河流环抱的一处冲击平原上,一百三十多汉洲移民正在奋力地建设着临时营地。一排排树木被放倒,简单清理一下,然后运到营地里,建成一间间木屋。

在营地的北侧,七八个人正在用为数不多的砖块和水泥修建一座小型砖窑。期望能在最短时间内,可以通过自制砖块,可以给往来运输船只腾出更多的舱位去装运急需的粮食和生产生活工具。

这座被命名为广陵的定居点,位于后世澳大利亚东部的汤斯维尔市,而在距离它一百多公里的北部沿海地方,同时新建的还有一个定居点——高平堡(今澳洲因尼斯费尔市),也在进行同样的建设。

未来一两个月,汉洲可能会迎来三千左右的大明移民,除了部分会被分配到威远岛、新乡堡和建业府等几个地方外,还有半数人员会被安排而到汉洲东部,这两处新建的定居点,也将承接数百移民。

“飞鱼3号”探索船仍会继续往南沿海地带,寻找新的定居点,为以后源源不断到来的移民确定拓殖地。按照汉洲民政府的扩展计划,今年需要完成从威海往南四百公里的海岸线上,建成五个左右的定居点,并在开垦出的耕地上大量种植棉花,以及玉米、土豆等部分高产作物。

新的定居点建设,在初始阶段是非常艰难的。但是民政府承诺,开拓地的民众将会缩短一年的垦殖服务期限,提前予以授田,而且还是四十亩(每年需要保持十亩地的休耕),以及优先派发媳妇的政策。这极大地激发了近两年才移民汉洲的民众热情,报名人数非常踊跃。

如此以来,作为威海县(今澳洲凯恩斯市)的县长王振良却是喜忧参半。威海管辖之地的扩大,意味着他的权限事务的增加,使得他能在民政府地位得以提升;但威海城积攒人口不易,如今还要分流出去至新拓之地,而且那些地方至少一年之内都无法产出,需要威海不断地输血供应。虽说,建业府和新乡堡那边会提供大部分生产生活物资,但作为南下拓殖的基地,威海也难免会被就近摊派众多资源。毕竟,汉洲目前的海上运输能力还是非常有限。

不论汉洲东部的快速拓展也好,还是王大人担心不断输血而影响核威海心地发展也罢,作为广陵堡的暂代指挥,孙厚明却是一脑门心思地在想着,如何更快更好的将这个新定居点建设完成。

孙厚明今年刚满二十岁,是曾经跟着齐天一起学习的众多少年之一。去年十月间,随着物资补给船队来到威海,辅助王振良管理民政事务。半月前,威海按照民政府要求,移民向南开拓,他便自请带队前往。

与他一同成长起来的张文琪,已经跟着探索船队进行了一年多的东部航线补给点的探索和建设,如今,更是留在了汉兴岛,打造距离大明最近的移民补给基地。对此,作为曾经一起学习的同学,孙厚明自然也不甘示弱,也要在这新辟之地,做出一番成绩出来。

他根据在建业城初期建设的经验,对登陆营地做了两天细致观察,准备将主营地设置在广陵河(今澳洲汤斯维尔附近的罗斯河)北侧,一个靠近入海口的位置。在河岸边只要架设几门火炮,就可以阻挡任何敢于侵入营地的船只。如此一来,将大大减轻整个规划中的广陵堡防守压力。

其实,按照汉洲民政府的估算,如果忽略附近的土著人的话,可能存在的敌人入侵是不会发生的。毕竟北边有威海和威远(今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斯比港)两地的存在,这里已经算是汉洲的大后方了。

但防患于未然,孙厚明还是按照安全原则,对整个营地进行一番规划,并对各种设施的建造顺序做了流程安排,然后每日对进度工程进行点检和检查。

“老李,明日你带几个人先用少许水泥修建一个粪池,以后好堆肥养地,还不容易污染地下的水源。”傍晚时分,每日工作检查会上,孙厚明朝乡兵小队长李太东吩咐道。

“孙指挥说的是,以后这庄稼里可少不了堆肥,要不然,收成就像以前的威海一样,少的可怜。”李太东点头附和道。

“这几日抓把劲,争取将那几排木屋修好。”孙厚明又继续说道:“然后将河湾的地平整一下,种些蔬菜。每日里总吃土豆,咸菜和咸鱼干,总不是个事。”

“就是。”李太东说道:“以前总以为,能吃饱饭就满足了。在汉洲将养了一年多,肚子里有点存货了,又想吃点好的。不过,等下次船来了,也不知道能不能给我们带几张渔网,我瞧着河里的鱼还不少呢!”

“是吗?”孙厚明顿时来了兴趣,“没有渔网,我们可以在闲的时候,让人弄些鱼竿,钓些鱼上来,打打牙祭。”

“孙指挥,我们有闲的时候吗?”李太东愕然地问道。

“下雨的时候,不久闲了吗?”孙厚明笑着说道:“到时候,披上蓑衣和斗笠,岂不是可以享受雨中垂钓的乐趣!”

“钓个鱼,而且还冒着雨,哪来的乐趣?”李太东嘴里嘟囔道:“哦,对了,今天的锯子又损坏了两把。……还有,陈小二说在林中锯树的时候,隐约看到有土著人。”

“嗯,有土著?这个怎么不早点告诉我?”孙厚明听了,立刻严肃起来:“你带人去林中查看一下没有?”

“我带了三个乡兵在伐木的地方巡视了一圈,暂时没发现什么。至于林中深处,因为树木茂密,没敢继续深入。”

“将所有长矛大刀配发下去。”孙厚明说道:“你明日带上二十几个乡兵,持火枪深入林中五百到八百米范围巡视一遍。另外,今晚值夜的时候,都警醒一点。……看来,我们需要尽快将外围的木墙立起来了。”

“就那些土著,不是说连一块铁片都没有嘛。应该没什么威胁吧?”李太东问道。

上一篇:庶子无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